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21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docx

精品讲义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课时1

课时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和气流运动特征,并理解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氮:

含量最多,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4)臭氧:

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适合飞机飞行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有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

思考

1.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 一方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另一方面,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

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热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地面。

2.两个过程

(1)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个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作用。

思考

2.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答案 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探究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探究活动

 读教材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

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为什么?

(2)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是什么?

飞机为什么选择在平流层飞行?

(3)高层大气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高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对流层高度小。

(2)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3)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反思归纳

 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

17~18千米

中纬:

10~12千米高纬:

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

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探究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活动

 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白天阴天与同等情况下的晴天相比,温度是高还是低,请分析原因。

(2)据图分析,为什么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据图分析,晚上阴天与同等情况下的晴天相比,温度是高还是低,请分析原因。

答案 

(1)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少,气温比同等情况下的晴天要低。

(2)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的少,对地面辐射吸收的多,所以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

(3)夜晚阴天,空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高,对地面辐射吸收强,放射出来的大气逆辐射也较多,因此气温比同等情况下的晴天要高。

拓展延伸

 图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点训练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D.Ⅲ层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在Ⅱ层上半部气温变化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第2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

对点训练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5题。

3.在大气受热过程中,辐射波长与其他几种辐射类型不同的是(  )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4.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和反射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D.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大气保温作用的能量直接来自(  )

A.太阳辐射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D.大气辐射

答案 3.A 4.D 5.B

解析 第3题,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其他几种属于长波辐射。

第4题,地面辐射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而高层大气的热源则不是主要来自于地面。

第5题,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

综合提升

6.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晴天与阴天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什么?

(4)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____(大或小),为什么?

答案 

(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故温差大。

阴天: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小 云和人造烟雾的作用一样,都是增强大气逆辐射。

解析 通过图中箭头的指向和粗细,明确各字母代表的箭头的含义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答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1)太阳辐射在射向地面时会被大气削弱一部分。

(2)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

(3)阴天时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4)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教材P35 问题

细雨蒙蒙的天气是由于飞机仍在对流层大气中飞行,当飞机穿过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好。

教材P37 活动

温室由玻璃或塑料等透明材料制成,太阳短波辐射能无阻挡地透过玻璃或塑料进入室内,使室内空气增温,增温后的空气会向外辐射长波辐射,而玻璃、塑料具有阻挡长波辐射透过的功能,这样室内的热量就得以积累,形成温室效应。

[基础过关]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放适量水,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放水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相同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将两玻璃箱同时移至阴凉处,我们发现甲乙两箱中的气温计(  )

A.甲箱下降快B.甲箱下降慢

C.乙箱下降快D.都没有变化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第2题,土的热容量比水的小,故甲箱降温快,乙箱降温慢。

3.太阳辐射在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会出现(  )

A.大部分能够被吸收或反射,使大气增温

B.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C.太阳高度角越大,路程越短,大气吸收或反射越少

D.被大气吸收或反射的多少与纬度有关,与太阳高度角无关

答案 C

解析 当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很小,大部分太阳光能到达地面,地面通过地面辐射再把能量传给大气,所以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有:

纬度、海拔。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程越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5.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

答案 4.B 5.C

解析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6.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

C.④⑤⑥D.①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则两地的太阳高度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使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地面损失热量多,故气温日较差大。

7.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

D.10月5日夜晚气温最高

答案 B

解析 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最大。

8.若降温较快,水汽会凝结成露。

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 D

解析 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露重见晴天”,说明晴天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

9.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于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______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什么?

(4)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但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答案 

(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多。

(4)C

解析 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50千米以上是高层大气。

各层的气温变化从气温垂直分布曲线上读出。

30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气温很高,但空气稀薄,气压低,人造卫星在运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人造卫星从大气中吸收的热量很少,所以不会被烧毁。

[能力提升]

读“甲、乙两地(一处为海洋,一处为陆地)冬季和夏季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1.形成同一地区冬夏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的差异

B.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差异

C.大气环流的差异

D.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 10.B 11.B

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温日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属于核心知识、基本能力型考查题。

气温日较差变化规律是:

一般夏季变化大于冬季,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

图中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则甲地气候的海洋性大于乙地,①②两条曲线中,②日较差大于①,故②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

任何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都要大于冬季,而落于地平线时太阳高度都为零,则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要大于冬季,故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

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状况表”,回答12~13题。

时间

天气状况

日平均气温

最大风力

空气首要污染物

第一天

多云

11℃

5级

总悬浮颗粒

第二天

阴雨

8℃

8级

总悬浮颗粒

第三天

3℃

4级

NO2

12.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此天气变化状况的月份是(  )

A.3月B.4月

C.7月D.10月

13.与第一、二天相比,第三天(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B.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较强

D.气温日较差较小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从表中的日平均气温可以看出,三天的日平均气温分别是11℃、8℃、3℃。

连续三天气温都不太高,说明该城市此时的天气不可能出现在7月(夏季)。

第13题,第一、二两天的空气首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第三天的空气首要污染物是NO2,大气中的云量在减少,这一点从这三天的天气变化状况也可以看出。

由于大气云量减少,因此大气逆辐射作用也在减弱。

14.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3)A、B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口感较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4)分析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影响。

答案 

(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足,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

(4)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解析 第

(1)题,温室大棚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

(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与大气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热量。

第(3)题,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

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

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分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糖分多,口感好。

第(4)题,大棚技术改变了冬季的光、热、水资源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