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53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docx

时间历史下册115课教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备课讲稿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但要注意讲清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政权的诞生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

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

《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

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

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

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

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

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

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新时代的曙光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俄国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

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说一说:

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

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

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

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历史小沙龙:

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会: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

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知识结构:

1、过渡时期:

(1)政策调整

调整: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

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

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

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建设

政策方针:

生产力——十四大要求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关系——十五大要求实现农业集体化

实施成果:

生产力——建立了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了支配地位

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订新宪法:

内容——国体;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分配原则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标志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体制: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个人崇拜:

原因——体制弊端、农民意识

后果——大清洗运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焦点访谈:

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一试身手:

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

新经济政策。

(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苏联的成立

你知道吗:

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

(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

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到1991年,苏联解体。

想一想:

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

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

讨论取得成就的原因。

(原因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除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外,还有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知识梳理: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

粮食收购危机,导致了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

若将小农经济改为集体农庄,国家便能随意收购粮食,从而解决粮食问题。

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议一议:

农业集体化的进步之处及出现的问题。

(展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

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征;给我们什么启示?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

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思维拓展:

动动手:

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一、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有更深切的关怀,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

3、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在20世纪人类文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会产生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这是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的。

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突出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课程标准: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二、知识结构: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各国意图

美:

夺取霸权;英:

维持霸权;法:

重树霸权;

意:

扩大领土;日:

称霸亚太

(3)巴黎和约:

对德《凡尔赛和约》:

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4)凡尔赛体系

含义:

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

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国际联盟

由来:

十四点建议、盟约列入和约

成立:

1920年初;日内瓦;《国际联盟盟约》

宗旨:

保证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实质: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

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

(2)含义:

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影响:

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中《福熙车厢》的介绍,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

(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

2、引导回忆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导入课文。

3、历史影片《我的1919》片段。

一、战后的“新秩序”

想一想:

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

(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

议一议:

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

对德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说一说:

凡尔赛体系的含义。

(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

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历史地图,比较两幅地图中欧洲各国疆域的具体变化,以加深对“欧洲统治的新秩序”的理解。

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

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动脑筋:

教材中p17动脑筋的问题。

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真实目的。

(瓜分战利品和建立战后新秩序。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想一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

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小组讨论:

(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

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

《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

思维提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

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动动手:

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一、课程标准: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1、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

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

(2)表现:

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

(3)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

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

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

背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

目的:

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特点:

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

内容:

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工业——颁布法令,计划指导;

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

福利——以工代赈,刺激消费

评价: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经济上:

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

政治上:

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

对世界:

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图,失业者身上的广告牌是什么意思?

谁能说说?

2、复习旧知: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一、“繁荣”及其崩溃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

(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

小组讨论:

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

(教师补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角色扮演:

大危机年代的美国记者对工人进行采访,工人在此期间生活状况。

议一议:

(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1929~1945

年美国失业率的动态图表,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

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

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罗斯福新政

历史剧: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

知识整理:

新政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课堂讨论:

新政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作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课程标准: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二、知识结构:

1、法西斯兴起

(1)德国:

原因——客观:

危机引起动荡,魏玛政府软弱

主观:

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张势力

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

政策——政治:

建立一党独裁;

军事:

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

经济:

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

严密控制,钳制思想;

民族:

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

对外:

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

(2)日本:

原因——客观:

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

主观: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

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

政策——对内:

政治上加强独裁;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

制定基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

影响:

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轴心国的形成

形成:

德意协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军事同盟

影响:

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焚书》内容导入本课。

2.复习旧知,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从而导入新课。

3.“法西斯”名词的由来。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历史背景:

教师展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

(指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

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

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说一说:

简介希特勒。

(学生课前搜集好资料)

各抒己见:

纳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

具体表现是:

1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2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

3加紧勾结军队。

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

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

议一议:

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及表现。

(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二、反犹狂潮

历史老照片:

图说法西斯的暴行。

(学生课前搜集好反犹的资料)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动动手:

试制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简表

国别

背景

建立标志

建立时间

内外政策

影响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课堂讨论:

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

这是德、意、日三国勾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挂出“世界地图”或展示地图课件,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单元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学习主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