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681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docx

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教材

研究生经管专业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专题微观经济学

(一)

1、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

经济学家把这些选择问题归结为经济学要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第二,怎样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

第四,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

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这方面主要是一个效率问题。

二是围绕稀缺资源的分享和使用而导致的资源支配权的配置,权利的配置会产生相应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人们的特定行为,社会则会利用这种权利的配置,来引导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使其指向资源配置所要求的效率。

这就是一个社会调节机制问题,经济组织和制度问题。

*2、怎样理解经济人的概念?

答:

经济人假设包含以下内容:

(1)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所具有的惟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目标利益的最大化。

(2)经济人是理性人。

经济人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面临选择,他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精确的计算,从而能够有效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并对周围的事态,对其行为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应对。

(3)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要作出选择和决策,需要掌握有关的信息,经济人拥有决策所需要的充分信息,或者能够不需要支付成本而获得充分信息。

他能够清楚地了解其经济行为的条件和后果。

归纳起来,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

3什么是需求规律?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一)需求规律是指,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负相关,即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

(二)

(1)一种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3)消费者偏好(4)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5)消费者的预期。

4用图表分析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专题微观经济学

(二)

1.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2、序数效用论认为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

答:

序数效用论使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来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条件,说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预算约束线与多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但只会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见图)

 

图消费者均衡

按照序数效用论的分析,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满足点。

该切点所满足的条件,即边际替代率=价格比率,就是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也就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3、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如何确定的?

答:

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所表示的那种组合,它可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出既定的产量,或者以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量。

这样,对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确定就成为对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的确定,如图中的切点E。

 

图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把握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问题。

第一,把握对最大化产量和最小化成本的追求。

如图所示:

等产量曲线Q1、Q2、Q3依次代表了从低到高的产量水平;而等成本线C1、C2、C3则依次代表了从低到高的成本水平。

当成本水平确定时,如C2,生产者追求产量最大化。

Q3的产量水平虽然比Q2、Q1都高,其要素投入所需要的成本水平却是生产者现有的预算约束不能达到的;Q1的产量水平是生产者的预算约束能够达到的,但并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者现有的预算约束水平和要素投入水平;只有与C2相切的Q2,是生产者在现有的成本水平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产量目标是既定的,如Q2,生产者则追求成本最小化。

Cl的成本水平虽然低,但无法满足Q2所要求的要素投入量;C3虽然足以满足生产Q2的要求,却投入了过多的成本和要素,是不经济的;只有与Q2相切的C2,是能够满足现有生产水平需要的最低成本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何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E代表了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第二,确定最佳组合所要求的各个要素的投入数量及相应比例组合。

如图,从切点E向纵轴K和横轴L引出直线,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所要求的资本K的投入量Ke和劳动L的投入量Le,从而确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E(Ke,Le)。

像E点这样表示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的切点,又被称为生产者均衡点。

它所包含的上述第一和第二点含义,就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满足的均衡条件。

4、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

答:

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MC

这一原则被称之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

为什么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最利润最大化原则呢?

可以这样分析:

第一种情况,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

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还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继续扩大产量水平或者销售量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二种情况,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

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会使生产者不断亏本。

他必然减少生产或销售,直到边际收益不再小于边际成本为止。

第三种情况,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减少生产或销售,就仍然存在利润增加的潜力,生产者没有得到可以得到的全部利润,如第一种情况;如果增加生产或销售,则生产者就会亏本,损失利润,如第二种情况。

因此,当MR=MC,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5、市场有哪些类型,它们各有什么外在特征?

(1)市场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其中,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包括三种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2)不同市场类型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无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只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

从厂商方面看,由于企业的规模(生产规模或市场份额)与整个行业或市场相比比较微小,不足以控制市场,也就是说,它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和条件强加于市场,而只能接受市场的交易条件,主要是接受市场价格,是一个“价格接受者”。

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学家比较推崇的一种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供给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价格制定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

从市场方面看,由于企业与市场上的竞争者、与其需求者或供给者相比,具有某些方面独占的优势,如生产规模优势、市场份额优势、技术优势等,使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场,提出和实现自己的交易条件,而不仅仅是接受市场的条件。

垄断竞争市场又称狭义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类型,是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着比较充分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简称寡头市场,是少数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类型。

在一种行业中,主要由少数几家厂商供给产品,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被称为寡头。

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行业的市场,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寡头市场。

这些市场的特点在于厂商数量不多,而且相互影响。

寡头市场的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寡头通过达成协定或形成默契来制定的。

完全垄断市场是由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类型。

如由政府垄断的一些公用事业、自然垄断企业,以及特许经营的私人垄断企业等。

既然全行业只有一家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供给量也就是市场的全部供给量。

这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已知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来安排生产和消费,也就是说,它可以从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出发,在“高价少销”和“低价多销”之间进行选择。

第三专题微观经济学(三)

1、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厂商的基本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原则。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一原则就是达到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那么,从要素的角度来看,利润最大化原则就体现为要素产出的边际产品价值或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以劳动为例,就是: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或边际收益产品=劳动的边际成本即:

VMPL=MFCL

在所有要素的使用上,厂商都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即:

VMP=MRP=MFC

2、实现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

(1)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交换条件,其定义就是:

任何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来说都应相等,这就是所有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必需条件,是在各个消费者之间配置消费品的最优条件。

(2)关于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其定义就是: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任何一个厂商生产任何两种产品所投入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那么,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是要素(资源)在各种生产用途上配置的最优条件。

(3)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交换和生产条件,其定义就是,产品生产的产品转换率与商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3、治理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政策措施?

答:

(1)行政措施:

管制与指导。

(2)经济措施:

税收和补贴。

(3)法律措施:

规则及普遍性。

(4)自愿协商:

科斯定理与权利界定。

4、公共产品有什么基本特征,分为什么类别?

答:

(1)公共产品的特征。

从公共产品的消费来看,公共产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非排他性。

第二,非竞争性。

第三,是一种公共选择,带有一定强制性。

(2)公共产品的分类。

经济学一般把公共产品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纯公共产品;一类是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是具有完备公共产品特征的公共产品。

它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特殊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如法律、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这类的公共产品往往与政府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信息供给有关;一类是现实意义的公共产品,如国防、灯塔、水利设施等。

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所谓具有“拥挤性”,是指这类公共产品不能完全得到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准公共产品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规模经济有联系的产品,如铁路运输系统、电力输送网、城市供水、供暖、供气系统等。

这类公共产品多属于基础设施方面的产品,大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

一类是所谓的绩优产品,是指那些不论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都应该消费的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等。

5、如何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

答:

(1)公共产品所存在的效率问题。

一是在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方面存在的效率问题:

①“搭便车”现象。

由于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性,即它并不排斥非付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搭便车”现象,即不付费而享受公共产品的现象。

这就会造成公共产品消费上的不平等和低效率。

②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上的“刚性”。

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即增加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增加消费者的直接成本,因此,消费者往往有扩大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的动机。

增加公供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大家都欢迎,但是如果减少供给和消费,就会招致不满。

这种在公共产品消费的品种、数量上只许增多、反对减少的现象,就是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上的“刚性”。

这会造成对公共产品生产过多地投入资源,不利于私人产品的生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二是在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存在的效率问题:

①“寻租”现象。

所谓“寻租”现象,是指利用价格差等机会来使潜在收益显性化并谋取这一收益的行为或现象。

由于公共产品可以使使用者获得收益,但是并不使使用者或供给者(政府)直接付出成本,这样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价格”差就很大,为寻租行为提供了很大的谋利空间。

如果在公共产品供给者与某些需求者之间发生寻租行为,就等于把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变成了“标价出售”的“私人产品”了,谁出的租金高,谁就得到公共产品的供给。

很显然,这样的状况会大大损害公共产品的公平与效率。

②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的软预算约束。

由于无论是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还是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来说,公共产品的成本不是由他们最终承担的,而是由纳税人最终承担的,因此,就容易导致软预算约束的出现。

生产者会失去降低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压力和动力;供给者(政府)会产生扩张公共产品供给以谋求彰显自己政绩、争取更多选票的动机,即政府官员会追求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的最大化,而不会追求公共产品成本的最小化。

这样,就会造成在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的资源过度耗费,损害效率。

(2)公共产品的效率改进。

①形成更为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程序和机制、降低公共产品的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使纳税人降低负担,实现公共产品外部收益的最大化。

②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分离化,如把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部门或权力与具体实施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或权力分离,形成政策制定与监督部门与实际管理运营部门的相互制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防止“搭便车”和“寻租”现象。

③引入市场部门,即私人产品生产部门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或代理公共产品的供给。

引入私人部门,有助于降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成本,提高效率。

④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

如果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供给,可以允许私人部门进入,形成和推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提高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效率。

⑤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第四专题宏观经济学

(一)

1、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货币的投机需求有什么不同?

答:

由流动偏好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它们主要对国民收入的变化比较敏感,是收入的函数;一类是由投机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这类需求对利息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是利息率的函数。

2、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论证政府实施需求管理的必要性的?

答:

凯恩斯认为,均衡产出水平并不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而且往往是低于充分就业所要求的产出水平。

同时还强调的是,通过增加支出,从而扩大需求,就可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接近和达到充分就业。

这就是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需求管理的理论出发点和政策依据。

凯恩斯主义关于需求管理的设想(见图)

 

图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纵轴E代表支出(需求),横轴Y代表收入,45°线代表宏观经济均衡线,也代表可以无限增长的供给曲线,曲线EE代表市场自发形成的支出(需求)曲线,它与供给在收入Ye的水平上达到均衡。

这一点不是充分就业所要求的产出水平和收入水平。

现在,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及刺激社会消费和投资,就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使支出(需求)曲线上移,如上移到EE′曲线,从而使得国民收入达到了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

凯恩斯主义的上述分析构成了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很长一段时期实施需求管理的理论基础。

3、乘数作用的产生是怎样一个过程?

答: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他所说的乘数是指投资乘数。

当投资变动时,由其所引起的收入的变动量将是投资变动量的k倍,这个倍数k就是投资乘数,它实际上就是表示投资增量变化会引起收入的增量多大程度变化的系数。

投资乘数可以在两个方面上对收入的增量变化发生作用:

一方面是投资增加时会引起收入成k倍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幅度要大大超过投资的增加幅度;另一方面就是投资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k倍的减少,收入的减少幅度要大大超过投资的减少幅度。

通过乘数理论,可以看到投资变动所形成的膨胀缺口和紧缩缺口对国民收入所产生的成倍的影响。

我们举例来说明乘数作用产生的过程。

假定在经济中新增加了一笔100万元的投资,这笔投资用来购买各种生产要素以扩大实际资本,形成生产能力。

这样,由于这笔投资,生产要素所有者增加了100万元的收入,即社会增加了100万元的国民收入。

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后,会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消费。

新增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

我们假定这时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即100万元的新增收入中,会有80万元用于消费支出,形成消费需求。

为满足这新增的80万元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新增加80万元的要素投入,例如投入生产面包、服装、房屋等消费品生产的要素,这样又会形成一笔80万元的收入和80万元的投资。

接下来,这笔80万元的收入和投资,又会按照边际消费倾向,拿出64万元用于新的消费,形成新的收入和投资,依此类推……这个过程可以列表:

单位:

百万元

项目

部门

投资增量

(△I)

总需求增量

(△AD)

国民收入增量

(△Y)

消费增量

(△C)

一级部门

二级部门

三级部门

100

 

100

80

64

100

80

64

80

64

51.2

总计

500

500

400

表投资乘数作用的产生过程

由于社会新增一笔100万元的投资,而最终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可以计算如下:

△Y=100+0.8×100+(0.8)2×100+(0.8)3×100+…

=100[1+0.8+(0.8)2+(0.8)3+…]

=100[1÷(1-0.8)]

=100×5

=500(万元)

由计算结果可见,当投资增加100万元时,由此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为500万元,两者相比较,最终收入的增加总额为初始投资增加额的5倍。

如果以△Y代表新增的国民收入,以△I代表新增的投资,则新增收入为新增投资的倍数k是:

k=△Y/△I=500÷100=5

这个倍数5就是乘数,其涵义就是每新增1元的投资而导致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

4、什么是加速原理?

5、说明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答:

凯恩斯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这一图表所反映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以下要点: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决定于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消费函数)。

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这两者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则会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因此,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

形成这种变动的原因在于投资的乘数作用。

(4)投资决定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

(5)利息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它形成货币需求)和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

流动偏好是由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而引起的持有货币的要求。

流动偏好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另一类是由投机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即货币的投机需求,它是利息率的函数。

(6)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和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投资者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很不稳定,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7)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预期资本收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民收入不能有效地转变为支出,不能形成足够的有效需求。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经常是在非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形成均衡的。

(8)市场不能有效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政府必须实施需求管理,增加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从而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达到宏观经济的均衡。

第五专题宏观经济学

(二)

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果理解其涵义?

答:

(1)所谓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其均衡的条件就是:

Y=E,或者:

I=S,即国民收入等于支出,或者归结为投资等于储蓄,也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2)从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公式I=S来看,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的因素就是:

利息率(r)和国民收入(Y)。

从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的公式,即:

Y=

-b′r

这个公式就是关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公式,

表示支出,也就是产品市场包括消费品需求和投资品需求在内的对产品的总需求,影响这个需求的有两个变量,收入Y和利息率r,b′是在一定利息率水平下的给定的投资系数或参数。

这个公式的涵义就是,如果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满足该公式所确定的关系时,支出等于国民收入,产品市场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从而产品市场处于或实现均衡状态。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国收入Y和利息率r的水平一定能够满足上述公式的要求,使上述公式成立。

也就是说,如果市场或政府能够把收入Y和利息率r这两个变量,调节到能够满足上述公式的水平,使它们自己的相互关系达到能够使上述公式成立的状态,就能够实现或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2、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果理解其涵义?

答:

(1)货币市场的均衡,其一般的涵义就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

而在实际理论分析和现实经济活动中,货币市场的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是调节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货币的投机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

在货币市场的均衡中,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所调节的主要对象。

(2)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也即:

M=L=LY-hr

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见图。

 

图货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

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利息率水平r,这两者构成了影响货币市场均衡变动的空间。

曲线LM是一系列M=L的均衡坐标点的连线,处在LM线上,就表明处在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

如图中的A点,它既表示货币供给的水平,也表示货币需求的水平,M与L处在同一个坐标点上,表明M=L,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形成这一均衡状态的原因,在于收入Y和利息率r两个变量形成了一种组合,即(Ya,ra),这一组合,满足了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使得货币市场达到或保持均衡状态。

3、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一般要达到哪些目标?

(1)充分就业。

这是奉行凯恩斯主义时期西方国家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

在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增进社会福利的同义语,把充分就业的实现就视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多数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围绕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的。

(2)价格水平稳定。

这一条反映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传统观点。

绝大多数持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价格水平稳定是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增长的条件和标志。

因此,政府把维护价格水平的稳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须的有效目标来贯彻。

(3)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经济周期的。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仅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实现,而且给社会和经济造成内在的打击,严重损害社会福利。

因此,自从西方经济学界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承认必须正视和解决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之后,西方国家政府普遍采取了反周期干预的政策。

(4)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与否和表现好坏,与他国经济增长的状况及宏观经济形势好坏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关系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基本方面。

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成为保持本国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目标和条件。

4、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工具或手段?

答:

比较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即扩大或缩小政府的需求。

在社会支出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扩大政府购买,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而当有效需求过旺,高出了充分就业的水平,政府就要减少支出,收缩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购买商品,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倾向。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增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社会的支出和需求,起到扩张的作用。

而当经济出现过热状态,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就要降低转移支付的水平,对过热的经济起到抑制和收缩作用。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的范围。

财政支出乘数描述了这一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

(3)改变税率。

改变税率,就是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