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697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湖南省长沙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量: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列各组词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侍弄(sì)狭隘(aì)菡萏(hàn)喜出忘外

B.禁涸(gù)庇(pì)护姊妹(zĭ)恍然大悟

C.炫(xuàn)耀逃窜(cuàn)狡黠(jié)惊慌失错

D.慷慨(kăi)叮嘱(zhŭ)坍塌(tān)宁静致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终于大胆地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我的心声,这得感谢班主任老师的多次怂恿。

B.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任何人妄下断语:

“你是庸者,你是天才。

C.你们的意见大相径庭,我无法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你们握手言和。

D.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多年的努力奋斗才成就了如今自信的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让我们长沙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长沙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B.考场上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是我们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C.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D.在寒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获得快乐,其实需要一点智慧: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站在陌生的舞台上,无论是生旦,还是净丑,尽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②是鲤鱼,就在自己的清流里尽情遨游;是雄鹰,就在自己的蓝天里任性飞翔;是骏马,就在自己的草原上自由驰骋

③减少一点欲望,减少一点苛求,不走极端,不求完美,尽力就好

④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水平有高低,不必拿第一来压自己,不用拿别人来逼自己,不要用名次来恼自己

A.③④①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①④②③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

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6.综合运用(共6分)

明德中学决定开展一次语文日活动,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

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标语栏】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会】古时很多名人的读书故事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

请选出下面的读书故事与人物不相符的一项()(2分)

A.韦编三绝——孔子B.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C.悬梁刺股——孙敬、苏秦D.凿壁偷光——张衡

(3)【辩论台】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

(2分)

正方:

“网上阅读”利大于弊。

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东西,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默写填空(5分)

(1),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3)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诫子书》)

(4)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共5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的—项是()(2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表现作者对反动派和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C.《西游记》中唐僧一路西行,先后收了三个徒弟。

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沙和尚,在流沙河收了猪八戒。

D.《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以及取经的缘起等内容;第十三到第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经历的八十一难和师徒终成正果的内容,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2)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

八戒见了,大惊道:

“师父,不好了!

那妈妈儿来寻人了!

”唐僧道:

“寻甚人?

”八戒道:

“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

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

”行者道:

“兄弟莫要胡说!

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

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

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

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

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

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折。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上述文字出自《西游记》(故事情节)(1分)表现出了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分)

 

二、阅读(共44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题至第10题。

(6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①董颖:

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

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

用手抚摸。

④钓舟:

行舟。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题至14题(14分)

(一)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

“庞恭”一作“庞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

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至17题(8分)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5.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2分)

十分痛苦→①→重拾希望→②→十分感激

16.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2分)

17.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题至21题(16分)。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

“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

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

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远。

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

“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

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

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

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

“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8.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

②_

19.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1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文章第11自然段,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王婆婆,并接她回家,是因为儿子儿媳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文章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婴捡拾齐婴的过程,因为此情节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

D.文章对学校的修建过程一笔带过,因为此情节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

E.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更引人入胜。

21.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椐要求作文。

(50分)

题目:

幸亏有你

提示:

“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次经历,一份追求。

要求:

①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②不得抄袭;③思想健康,语言文明;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明德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18—19学年第一学期

答案

1.D解析:

A.“侍”读shì,“忘”应是“望”;B.“涸”应为“锢”,“庇”读bìC.“黠”读xié“错”应为“措”

2.A解析:

“怂恿”意思是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

贬词褒用

3.D解析:

A.成份残缺,去掉“让”;B,一面对两面;D.否定不当,去掉“不要”

4.A作答时,应认真思考各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横线上的内容应紧承上句中的“一点智慧”,即③句。

而④句阐明了需要这一点智慧的原因,应放在③句后,①句阐述这一点智慧的具体表现,放在④句后。

②句则举鲤鱼、雄鹰、骏马的例子来证明①句的观点,所以②句放在①句后,答案为A。

5.A解析:

B“令妹”是称别人的妹妹;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是指上元节即元宵节;D,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赠、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6分)

(1)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2分)

(2)(2分)D凿壁偷光一匡衡(2分)

(3)(2分)反方:

示例:

“网上阅读”弊大于利。

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

网上阅读如果缺乏自律,不能正确对待是容易染上网瘾的。

所以,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

(观点1分,理由1分,言之成理,文从字顺即可)

7.

(1)岐王宅里寻常见

(2)便引诗情到碧霄

(3)险躁则不能治性(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8、

(1)(2分)D解析: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

B.背诵的是《鉴咯》不是《论语》;C.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

(2)三打白骨精(1分)

(2)聪颖智慧(1分)、果敢勇猛(1分),意思相近即可。

9.(2分)B解析:

B总体上由远望到近观。

10.(4分)运用拟人修辞,(1分)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1分)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1分)

11.(2分)D解析:

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D.都是“到”的意思

12.(2分)C解析:

C.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例句代词,代这种传言)

13.

(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采分点:

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

(2)(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采分点:

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1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意思接近即可)(1分)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提高自身素质。

(意思接近即可)(2分)

附译文:

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

”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

”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

”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

”庞恭接着问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

“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

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15.(2分)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1分)②心急如焚(1分)

16.(2分)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1分)

17.(4分)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结合文章2分,性格2分)

18.(4分)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各2分,句式不合要求扣1分)

19.(4分)示例一:

动作描写(1分)。

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1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2分,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

细节描写(1分)。

对存钱位置的描述(1分),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1分)和对钱的珍视(1分)。

(也可答“动作细节”,1分“咬牙”“颤抖”,1分;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2分,每点1分)。

示例三:

比喻(1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1分),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2分)。

20.(4分)(B.E)(对1个得2分,共4分)

21.(4分)文章中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

“正确的金钱观”、“纯真”),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结合小说内容2分,答出丢弃善良、责任、爱心、淳朴甚至灵魂等,得2分)

22.大作文(50分)(略)

审题解释:

作文选材可虚可实,可有形可无形。

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本书;可以写一段经历,也可以写一段追求;可以写一种爱好,也可以写一种精神境界等。

作文在扣题时,要扣住两点:

一是要扣准“幸亏”,要把“幸亏”的缘由写出来,要把“为什么”写出来。

“幸亏”是带有很特殊的环境的。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

辛亏:

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

如,幸亏他带了雨衣,不然全身都得湿透;他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