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问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91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公路问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问答.docx

《公路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问答.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问答.docx

公路问答

2.分部工程质量的评分值及等级是如何确定的?

(1)分部工程评分值的计算

分部工程评分=分布工程评分=

分部工程中一般分项工程的权值为1,主要(主体)分项工程的权值为2。

(2)分部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

所属各分项工程全部合格,该分部工程评为合格,所属任一分项工程不合格,则该分部工程为不合格。

3.【答案】

各分项工程所列基本要求,包括了有关规范的主要点,对施工质量优劣具有关键作用,应

按基本要求对工程进行认真检查。

经检查不符合基本要求规定时,不得进行工程质量的检验

和评定。

由于基本要求具有质量否决权,所以应首先检查基本要求,并使之满足规定。

4.【答案】

实测项目有:

弯拉强度、板厚度、平整度、抗滑构造深度、相邻板高差、纵横缝顺直度、中线平面偏位、路面宽度、纵断高程、横坡。

相应检测方法:

钻芯法或小梁试件抗折试验、钻孔法、连续式平整度仪法、铺砂法、直尺量

测、拉线、经纬仪法、钢尺量距、水准仪法、水准仪法。

5.【答案】

沥青面层压实度以l~3kin长的路段为检验评定单元。

检验评定段的压实度代表值(算

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

K一瓦一£√五·s

当K≥Ko且全部测点大于等于规定值减1个百分点时,评定路段的压实度可得规定的满

分;当K≥Ko时,对于测定值低于规定值减1个百分点的测点,按其占总检查点数的百分率计算扣分值。

当K

6.【答案】.

基本要求有:

(1)沥青混合料的矿料质量及矿料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严格控制各种矿料和沥青用量及各种材料和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温度,沥青材料及混合

料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每日应做抽提试验、马歇尔稳

定度试验。

矿料级配、沥青含量、马歇尔稳定度等结果的合格率应不小于90%。

(3)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

(4)基层必须碾压密实,表面干燥、清洁、无浮土,其平整度和路拱度应符合要求。

(5)摊铺时应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和平整度,避免离析,注意控制摊铺和碾压温度,碾压至要

求的密实度。

7.【答案】

砌体挡土墙的外观鉴定有:

(1)砌体表面平整,砌缝完好,无开裂现象,勾缝乎顺,无脱落现象。

不符合要求时减l~3分。

(2)泄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

不符合要求时必须进行处理,并减l~3分。

(3)沉降缝整齐垂直,上下贯通。

不符合要求时必须进行处理,并减1~3分。

8.【答案】

土方路基检测的基本要求是:

(1)在路基用地和取土坑范围内,应清除地表植被、杂物、积水、淤泥和表土,处理坑塘,并

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压实。

(2)路基填料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规定,经认真调查、试验后合理选用。

(3)填方路基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

(4)施工l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结合,避免冲刷边坡,勿使路基附近积水。

(5)在设定取土区内合理取土,不得滥开滥挖。

完工后应按要求对取土坑和弃土场进行修

整,保持合理的几何外形。

9.【答案】

粉喷桩所用水泥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成桩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喷粉

时间、停粉时间和水泥喷人量,不得中断喷粉,确保粉喷桩长度;桩身上部范围内必须进行二次

搅拌,确保桩身质量;发现喷粉量不足时,应整桩复打;喷粉中断时,复打重叠孔段应大于lm。

10.【答案】

检查项目有:

砂浆强度、平面位置、顶面高程、竖直度或坡度、断面尺寸、底面高程、表面平

整度。

检查方法分别是:

砂浆抗压强度、经纬仪、水准仪、吊垂线、尺量、水准仪、2m直尺法。

11.【答案】

解:

经计算

^一25.05(cm)s一0.24(crn)

根据n一30,a--95%,

21.【答案】

(1)先用湿布抹湿坍落度筒、铁锹和拌和板。

(2)拌和混凝土。

可以采用拌和机拌和,也可以采用人工拌和。

(3)将漏斗放在坍落度筒上,脚踩踏板,将拌制的混凝土试样分三层均匀地装入筒内,每层

装入高度稍大于筒高的1/3。

每层用捣棒均匀插捣25次,插捣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进

行,插捣底层时插至底部,插捣其他两层时,应插透本层并插入下层约20~30mm。

插捣应垂

直压下,不得冲击。

(4)浇灌顶层时,混凝土应灌到高出筒口。

插捣过程中,如混凝土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

时添加。

顶层插捣完后,刮去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5)清除筒边底板上的混凝土后,立即垂直提起坍落度筒,操作过程应在5~lOs内完成,

并使混凝土不受横向及扭力作用。

从开始装料到提坍落度筒的整个过程应在150s内完成。

(6)将坍落度筒放在已坍落的拌和物一旁,筒顶平放直尺,用钢尺量出直尺底面到坍落

后混凝土试样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值,以mrrl为单位,精

确至]mm。

(7)当混凝土试样的一侧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坏现象,则应重新取样另行测定;如第二次

试验仍出现上述现象,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应记录。

(8)对坍落的拌和物进一步观察黏聚性。

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轻轻敲

打,如果锥体逐渐下沉,则表示黏聚性良好;如锥体突然倒塌、部分崩裂或发生石子离析,则

表示黏聚性不好。

(9)观察整个试验过程中水分从拌和物中析出程度,评价保水性。

若坍落度筒提起后

如有较多的水分从底部析出,锥体部分的混凝土也因失浆而集料外露,则表明此混凝土拌

和物的保水性能不好;如坍落度筒提起后无稀浆或仅有少量稀浆自底部析出,则表示此混

凝土拌和物的保水性良好。

22.【答案】

(1)试件成型后应立即用不透水的薄膜覆盖表面。

(2)采用标准养护的试件,应在温度为20~C±5℃的环境中静置一昼夜至二昼夜,然后

编号、拆模。

拆模后应立即放入温度为20~C±2℃,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中

养护,或在温度为20oc±2℃的不流动的Ca(OH)z饱和溶液中养护。

标准养护室内的试件

应放在支架上,彼此间隔lO~20ram,试件表面应保持潮湿,并不得被水直接冲淋。

(3)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拆模时间可与实际构件的拆模时间相同,拆模后,试件仍需保持

同条件养护。

(4)标准养护龄期为28d(从搅拌加水开始计时)。

23.【答案】

(1)用湿布将容量筒内外擦干净,称出容最筒质量(hiI),精确至50g。

(2)混凝土的装料和捣实方法应根据拌和物的稠度而定。

坍落度不小于70mm的混凝

土,宜用人工捣目:

用5L容量筒时,混凝土拌和物应分两层装入,每层的插捣次数应为25

次;用大于5L容量筒时,每层混凝土的高度不应大于100mrn,每层的插捣次数应按每

10000mm2截面积不小于12次计算。

各层插捣应由边缘向中心均匀地插捣。

捣棒应垂直

压下,不得冲击,插捣底层时应至层底,捣上两层时,需插入其下一层约20~30mm。

每一层

捣完后应在容量筒外壁敲打5~10次,直至拌和物表面不出现气泡为止。

当坍落度小于

70mm时,采用振动台振实,应将容量筒在振动台上夹紧,一次将混凝土拌合物装满容量筒,

立即开始振动,振动过程中如混凝土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混凝土,振动直至混凝土拌和物

表面出浆为止。

(3)用刮尺将筒口多余的混凝土拌和物刮去,表面如有凹陷应填平;将容最筒外壁擦净,称

出混凝土试样与容量筒总质_最(m。

),精确至50g。

(4)结果计算:

混凝土拌和物的表观密度f。

},一塑1,--一7YlIxlOOO,精确至10kg/m3。

V是容量

筒容积(I。

)。

24.【答案】

(1)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步骤

①将养护至试验龄期的试件自养护室取出,应尽快试验,避免其湿度变化。

②擦除表面水分,检查测量试件外部尺寸及形状,相应两面要平行。

破型前应保持试件原

有湿度,在试验时擦干试件。

③以成型时侧面为上下承压面,试件中心应与压力机几何对中。

④开动压力机,施加荷载时,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取o.3~O.5MPa/s的加荷速度;

强度等级大于C30小于C60的混凝土取().5~O.8MPa/s的加荷速度;强度等级大于C60的

混凝土取O.8~1.0MPa/s的加荷速度。

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

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极限衙载F(N)。

(2)试验结果处理方法

’①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凡一},精确至o.IMPa。

②强度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精确至0.1MPa。

h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问值的15%时,则取中

间值为测定值。

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验结果无效。

25.【答案】

(1)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的试验步骤

①将达到规定龄期的抗折试件取出,用湿毛巾覆盖并及时试验。

在试件中部量出其宽度

和高度,精确至lmm。

②调整两个可移动支座,将试件安放在支座』:

,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朝上,几何对中后,务必

使支座及承压面与活动船形垫块的接触面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③施加荷载应保持均匀、连续,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取O.02~

O.05MPa/s的加荷速度;强度等级大于C30小于C60的混凝土取0.05~0.08MPa/s的加荷速

度;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取O.08~0.10MPa/s的加荷迷度。

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

速变形时,不得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

④记录破坏极限荷载F(N)和试件下边缘断裂的位置。

(2)结果汁算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Fr

①当断面发生在两个加荷点之间时,则抗弯拉强度^一÷老,精确至o.01MPa。

其中,L

为支座间跨度(ram);6为试件截面宽度(mm);^为试件截面高度(mm)。

②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精确至O.01MPa。

③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取

中间值为测定值。

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问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验结果

无效。

④三个试件中若有一个断裂面位于两个加荷点之外,则混凝土抗折强度值按另两个试件

的试验结果计算。

若这两个测值的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值中较小值的15%时,则以两个测值

的平均值为测定值,否则结果无效。

⑤若有两个试件均出现断裂面位于加荷点外侧,则该组结果无效。

26.【答案】

工作性的含义:

指新拌混凝土具有的能满足运输和浇捣要求的流动性;不为外力作用产生

脆断的可靼性;不产生分层、泌水的稳定性和易于浇捣密致的密实性。

影响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主要有:

水泥特性,集料特性,集浆比,水灰比,砂率,外加

剂,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环境条件以及时间等。

改善新拌混凝土的措施包括: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混

凝土的材料组成;掺加各种外加剂;提高振捣机械的效能。

27.【答案】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米确定,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是指用标准方法测定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具有95%的强度保证率。

强度等级的表

示方法是用符号“【_=t’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两项内容表示。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

划分为四.5、C10、C15、晓O、C25、030、035、CA0、CA5、030、035、030等12个强度等级。

28.【答案】

影响硬化后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包括:

水泥的强度和水灰tL;集料特性;浆集比;湿度、

温度及龄期;试件形状与尺寸、试件温度及加载方式等试验条件。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主要包括:

选用高强度等级水泥和早强型水泥;采用低水灰比和浆

集比;掺加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采用湿热处理(如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采用机械搅拌和

振捣等。

29.【答案】

(1)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厶,。

_,二.o≥丘.k+1.645S

式中,a,.k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MPa);s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645为混凝土

强度达到95%保证率时的保证率系数。

(2)计算水灰比(W/C)

①按混凝土强度要求计算水灰比

W/C一瓦‰

式中:

a。

,钆——回归系数;

丘——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②按耐久性要求校核水灰比,应满足标准所规定的最大水灰比限定。

(3)确定单位用水量(m。

根据粗集料的品种、公称最大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稠度值(坍落度或维勃稠

度)查表选取。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

①可根据获得的水灰比(W/C)和单位用水量(mW。

)计算水泥单位用量m。

一m。

/(W/C)。

(萤按耐久性要求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校核单位水泥用量,应满足耐久性要求。

(5)确定砂率(恩)

根据粗集料的品种、公称最大粒径和混凝土拌和物的水灰比查表确定砂率。

(6)计算砂和碎石的单位用量(m。

、m。

fmm+m一+mm+m∞=阳

①质量i去{晟一{‘X100

式中:

陆——混凝土拌和物假定表观密度,可在2350~2450kg/ma范围内选定,也可查表

获得。

②体积一警+警+警+等+。

_。

1—1

峥孬南

式中:

R、艮、R、P8——水泥密度、水的密度、砂的表观密度和碎石的表观密度(kg/ma);

—一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率(%),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a可取1。

30.【答案】

1)试拌调整提出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1)试拌

室内试拌时,选取与实际工程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砂石材料以不计含水率的干燥状态为

基准。

(2)32作性检验与调整

按计算出的初步配合比进行试拌,以校核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

①如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达到设计要求,粘聚性和保水性均良好,则原有初步配合比无须

调整,基准配合比与初步配合比一致。

②如坍落度(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粘聚性和保水性能不好时,则应在保证水

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景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校核

用的基准配合比,即m。

m。

m。

m。

2)检验强度,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1)制作立方体试件,检验强度

为校核混凝土的强度,至少拟定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

合比的水灰比值,应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及减少O.05(或O.10),其用水量应该与基准配合

比相同,但砂率值可增加及减少l%。

制作检验混凝土强度的试件时,尚应检验拌和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粘聚性、保水性

及测定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表征该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能。

(2)强度测定和试验室配合比的确定

①按标准方法成型、养护和测定混凝土的强度。

检验混凝土强度,每种配合比至少制作一

组(三块)试件,在标准养护28d条件下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有条件的单位可同时制作几组试

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3d、7d等)时抗压强度测试,以便尽早提出混凝土配合比供施工使

用。

但必须以标准养护28d强度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调整配合比。

②绘制强度灰水比关系图,选定达到混凝土配制强度(^。

)所必需的灰水比值(c/w),

换算成水灰比(w/c)。

③按下列方法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确定单位用水量(m。

e):

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并根据制作强度检验试件时测得的坍

落度(或维勃稠度)值加以适当调整。

确定水泥用量(mm):

取单位用水量(‰m)除以由强度灰水比关系图选定的水灰比值计

算得到。

确定单位砂用量(m。

“)和碎石用量On.b):

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砂率,并按选定出的水灰比计

算或作适当调整。

(3)根据实测拌和物湿表观密度修正配合比

①根据强度检验结果修正后定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的计算湿表观密度

R—meb+msb-~mgb+““

②混凝土的实测表观密度值为.c]T,计算校正系数

8一峰

户印

③当实测值与汁算值之差的绝对值超过计算值的2%时,将混凝土配合比中各项材料单

位用量乘以校正系数a,即得最终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没计,即水泥:

水:

砂:

碎石一mj;

m:

“:

mj:

m:

n。

当二者差值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最终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设计

即为水泥:

水:

砂:

碎石一m。

b:

Ⅲwh:

m“:

m“。

31.【答案】

(1)调整后单位水泥用最为(1+5%)m。

,单位用水量为(1+5%)×O.5lm。

,单位砂用量

为1.86mm,单位石用量为3.52m。

(单位砂石用量可保持不变),则基准配合比为l:

1.77:

3.35,W/C=o.51。

(z)单位水泥用量为340kg,则单位用水量为O.51×340kg一173kg,单位砂用量为1.77~

340kg一602kg,单位石用量为3.35X340kg:

1139kg。

(3)施工配合比为:

单位水泥用量为340kg,单位砂用量为(1+5%)X602kg一632kg,单位

石用量为(1+2%)×1139kg一1162kg,单位水用量为173kg一(602×5%+1139×2%)一

120kg。

现场拌制400I一混凝土各种材料的实际用量:

单位水泥用量为O.4X340kg一136kg,单位

砂用量为O.4×632kg一253kg,单位石用量为O.4×1162kg一465kg,单位水用量为O.4×

120kg--48kg。

32.【答案】

混凝土破坏荷载平均值为:

(660+682+668)/3=670(kN)

混凝土抗压强度为:

670000/1502=29.8(MPa)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标准值:

厶,,k一^∽8一1.645~=29.8一lJ645X3.6—23.(MPa)

分析确定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为:

C20。

l

33.【答案】i

(1)混合料的拌制

①确定制作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拌和与压实温度。

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沥青的黏度,绘制黏温曲线。

按规范提供的参照表确定适宜于沥青

混合料拌和及压实的等黏温度。

当缺乏运动黏度测定条件时,试件的拌和与压实温度可按规范建议的参考表选用,并根据

沥青品种和标号作适当调整。

②将各种规格的矿料置105~C士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一般不少于4~6h)。

根据需

要,粗集料町先用水冲洗下净后烘干。

也可将粗细集料过筛后,用水冲洗再烘干备用。

③按规定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不同粒径粗、细集料规格及填料(矿粉)的各种密度,并测定沥

青的密度。

、.

④将烘干分级的粗细集料,按每个试件设计级配要求称其质量,在一金属盘中混合均匀,

矿粉单独放置,置烘箱中预热至沥青拌和温度以上约15~C(石油沥青通常为163~C)备用。

般按一组试件(每组4~6个)备料,但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宜对每个试什分别备料。

当用替代法

时,对粗集料中粒径大于26.5mm的部分,以13.2~26.5111F11粗集料等量代替。

⑤将沥青试样,用恒温烘箱或油浴、电热套熔化加热至规定的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备用,

但不得超过175~C。

当不得已采用燃气炉或电炉直接加热进行脱水时,必须使用石棉垫隔开。

⑥用沾有少许黄油的棉纱擦净试模、套筒及击实座等,并置100~C左右烘箱中加热1h

备用。

(D将沥青混合料拌和机预热至拌和温度以上IO~C备用。

⑧将每个试件预热的粗细集料置于拌和机中,用小铲适当混合,然后再加入需要数量的已

加热至拌和温度的沥青,开动拌和机一边搅拌,一边将拌和叶片插入混合料中拌和1~

1.5min,然后暂停拌和,单独加入矿粉,继续拌和至均匀为止,并使沥青混合料保持在要求的

拌和温度范围内,标准的总拌和时间为3min。

(2)试件成型

①将拌好的沥青混合料,均匀称取一个试件所需的用量(标准试件约1200g,大型试件约

4050g)。

如已知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可根据试件的标准尺寸计算并乘以1.03得到要求沥青

混合料数量。

当一次拌和儿个试件时,宜将其倒人经预热的金属盘中,用小铲拌和均匀分成几

份,分别取用。

试件制作过程中,为防止混合料温度下降,应连盘放入烘箱中保温。

②从烘箱中取出预热的试模及套筒,用沾有少许黄油的棉纱擦拭套筒、底座及击实锤底

面。

将试模装在底座匕,垫一张圆形的吸油性小的纸,按旧分法从四个方向用小铲将混合料铲

人试模中,用插刀沿周边插捣15次,中间10次。

插捣后将沥青混合料表面整平成凸圆弧面。

对大型马歇尔试件,混合料分两次加入,每次插捣次数同上。

③插入温度计,至混合料中心附近,检查混合料温度。

④待混合料温度达到要求的压实温度后,将试模连同底座一起放在击实台上固定,也可在

装好的混合料上垫一张吸油性小的圆纸,再将装有击实锤及导向棒的压实头插入试模中,然后

开启电动机(或人工)将击实锤从457mm的高度自由落F击实规定的次数(75次、50次或35

次)。

对大型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为75次(相应于标准击实50次的情况)或112次(相应于

标准击实75次的情况)。

⑤试件击实一面后,取下套筒,将试模掉头,装上套筒,然后以同样的方法和次数击实另

一面。

⑥试件击实结束后,如上下面垫有圆纸,应立即用镊子取掉,用卡尺量取试件离试模上口

的高度并由此计算试件高度,如高度小符合要求时,试件应作废,并调整试件的混合料数量(按

下式调整),使高度符合63.5ram±1.3ram(标准试件)或95.3mm土2.5ram(大型试件)的

要求。

调整后混合料质量一要盔遮住矗篝蕞荐暑藿金生避

⑦卸去套筒和底座,将装有试件的试模横向放置冷却至室温后(不少于12h),置脱模机上

脱出试件。

逐一编号,并将试件仔细置于干燥洁净的平面上,供试验用。

34.【答案】

(1)应采用表下法。

(2)试验步骤

①选择适宜的浸水天平(或电子秤),最大称量应不小于试件质量的1.25倍,且不大于试

件质量的5倍。

‘。

‘。

②除去试件表面的浮粒,称取干燥试件在空气中的质量(m。

),根据选择的天平的感量读

数,准确至O.1g、().5g或5g。

③挂上网篮浸入溢流水箱的水中,调节水位,将天平调平或复零,把试件置于网篮中(注意

不要使水晃动),浸水约3~5min,称取水中质量(m。

)。

若天平读数持续变化,不能很快达到

稳定,则说明试件吸水较严重,不适用于此方法,应改用蜡封法测定。

④从水中取出试件,用洁净柔软的拧干湿毛巾轻轻擦去试件的表面水(不得吸走空隙内的

水),称取试件的表干质量(mr)。

⑤对从路上钻取的非干燥试件,可先称取水中质量(佩。

),然后用电风扇将试件吹干至恒

重(一般不少于12h,当不需进行其他试验时,也可用60~c士5℃的烘箱烘干至恒重),再称取在

空气中的质量(m。

)。

⑥结果计算:

试件的毛体积密度‘。

f—面/一'/la。

Pw,式中~为常温水的密度,取lg/cm3;

毛体积相对密度n一磊二Igta瓦,取3位小数。

35.【答案】

(1)应采用水中重法。

(2)试验步骤

①选择适宜的浸水天平(或电子秤),最大称量应不小于试件质量的1.25倍,且不大于试

件质量的5倍。

②除去试件表面的浮粒,称取干燥试件枉空气中的质量(m。

),根据选择的天平的感量读

数,准确至O.1g、O.5g或5g。

③挂上网篮浸入溢流水箱的水中,调节水位,将天平调平或复零,把试件置于网篮中(注意

不要使水晃动),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