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591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说明书11.doc

国家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区综合保护试点单位——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

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

说明书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清华大学

二OO三年八月

项目名称:

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

编制单位:

清华大学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设计证书:

城市规划乙级[皖]城规编022009

工程主持人:

朱自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梅一峰(黄山市城市规划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万国庆(黄山市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

参加人员:

保护规划——朱自煊(教授)

万国庆(注册规划师)

韩建予(注册规划师)

何红玲(注册规划师)

程刚(助理工程师)

建筑专题——方必晖(注册建筑师)

张承侠(高级建筑师)

钟舸(清华大学博士副教授)

袁牧(清华大学博士)

历史专题——陈安生(徽学专家)

交通专题——秦国元(注册规划师)

黄宏跃(助理工程师)

工程专题——江涛(工程师)

图纸制作——程刚、方必晖、宋学友、黄宏跃、蒋明华、石中钰

数据库专题——胡明星(东南大学博士副教授)

数据库调查——韩建予、方必晖、何红玲、卢愫懿、顾维芬

程刚、邹兵、王成志、宋学友、石中钰

蒋明华、胡秀娟

36

清华大学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目录

前言 3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二、规划实施以来的回顾总结 3

三、本次规划技术路线 3

第一章老街历史文化价值 3

一、屯溪—城市背景情况 3

二、老街历史简述 3

三、老街价值特色分析 3

四、老街价值综述 3

第二章现状分析 3

一、现状人口、用地 3

二、整体风貌环境 3

三、街巷格局 3

四、建筑环境评析 3

五、基础设施 3

六、居住环境 3

七、传统文化 3

八、旅游 3

九、综述 3

第三章规划准则 3

一、规划依据 3

二、指导思想 3

三、规划方针 3

四、规划原则 3

五、规划内容与目标 3

第四章保护整治规划 3

一、保护区界界定 3

二、建筑保护等级划分 3

三、综合保护措施 3

第五章老街更新规划 3

一、民居的更新 3

二、街巷系统的更新 3

三、街区功能的更新 3

四、基础设施的更新 3

第五章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3

一、老街街区文化功能分区 3

二、旅游线路规划 3

第六章街区市政设施规划 3

一、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3

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

第七章政策性措施建议 3

一、完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构 3

二、制定老街各项整治措施 3

三、修订老街保护管理办法 3

四、积极筹集资金和实施 3

五、严格产权控制 3

六、限定老街经营内容 3

七、旅游适度开发 3

前言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85年清华大学和屯溪市政府首次编制屯溪老街保护规划,1993年清华大学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订。

时至今日,已有十年的时间未对老街的保护管理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了。

这十年当中,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老街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老街的经营日益贫乏、单调、雷同,活力渐渐消失,老街的管理模式经过了数次变动,也出现了一些职能界定不清、职责不明、综合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导致老街店铺改造更新速度加快,旧城改造逐渐“蚕食”老街,规划管理缺乏相应对策。

老街规划编制的深度已显不够,老街保护规划亟需深化、细化。

随着黄山市委提出黄山旅游二次创业的口号,随着“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政策的逐步落实,随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假日文化旅游的日益兴起,特别是去年江总书记视察屯溪老街时作出的大力弘扬徽州文化的指示精神,屯溪老街二次创业已提到了议事日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已明确将老街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文化休闲旅游商贸功能区,屯溪老街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将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新世纪的屯溪老街需要更科学、更深层次的保护与更新规划,进行指导保护与利用老街历史文化资源。

二、规划实施以来的回顾总结

1979年清华大学编制的屯溪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保护老街的概念。

1985年,当时的屯溪市政府首次邀请清华大学编制屯溪老街保护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了老街“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的指导思想,以及“修旧如旧”的保护整治原则,提出了“保护自然山水环境和古朴的老城风貌、保护老街传统的格局及建筑风貌、保持老街商业繁荣、改善城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城市绿地和各项服务设施、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等七个规划目标,并具体划分了老街保护整治更新的三个层次。

八十年代初期,屯溪市政府按照徽州行署提出的“旅、工、农”发展战略,着手进行老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恢复了老街商业和老字号,对老街商业建筑和环境进行了初步整治,使老街成为全国较为著名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

经过保护整治,老街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传统商业街的韵味更加浓厚,人们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老街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的体现,老街的保护已得到一致的肯定。

屯溪老街有了常设的管理机构和一般性的保护管理制度,市民意识普遍提高,老街的文化价值得到认同,老街街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已成为黄山市集中展示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了在原来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进行保护整治更新,1993年清华大学再次对老街保护规划进行修订、调整,针对当时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层次的划分原则和不同层次的保护要求,探索建立“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方针、原则和方法。

1993年的规划修订对老街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1996年国家建设部肯定了老街取得的成绩,向全国转发了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经验,推广屯溪老街的管理做法,将老街列为国家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区综合保护管理试点单位。

但是限于当时的管理机制和条件,老街规划一直尚未形成法律性规范化文件,老街的保护管理尚处于初级的粗放式管理。

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城市建设发展迅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商业利益带来的老城区地价上扬,旧城改造速度明显“加快”,“蚕食”老街已成为现实,改建建筑屡屡突破规划控制高度要求,保护范围日渐萎缩;老街店铺装潢日趋“现代化”,原本古朴淡雅的老街有变得“珠光宝气”的危险。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老街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法律的逐步健全,老街“粗放”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老街综合执法力度不够、管理不严、手段落后、依据不足,使人们认为老街每况愈下,底气不足。

老街地区的过度开发与老街保护管理措施的落伍,使老街面临品质下降、声誉下降的危险,因此对老街保护规划进行修订已成为当务之急,老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问题日益突出。

三、本次规划技术路线

1.重新审视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老街进行准确定位;

2.保持老街历史的延续性、生活的真实性和风貌的完整性;

3.将老街作为弘扬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

4.采取先进的GIS技术建立老街保护管理数据库;

5.建立老街历史建筑模式库,统一和限定老街保护区建筑风格;

6.着重研究老街的管理体制问题,为老街管理提供依据。

第一章老街历史文化价值

一、屯溪—城市背景情况

屯溪是山青水秀的小山城,与山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屯溪老街是一条沿江有机增长、与环境有机结合的老街,它保持着传统的文化理念,保持着纯朴的生活方式。

屯溪位于新安江上游,率水、横江汇合处,曾经是休宁县下辖的一个镇,现为黄山市辖区,市人民政府驻地。

屯溪青山环绕,绿水萦回,名胜颇多,风物宜人。

屯溪历史上曾是皖南商业重镇,城市老区沿新安江自西向东呈带形发展;1966年公路新桥建成后,阳湖也得到发展,城市发展形成老区、黎阳、阳湖三片隔江相望的城区。

1988年底,屯溪城区城建总用地已发展至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5万人。

城市建设多集中在新安江北岸,老城向东与火车站连接成一体,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集中在黄山路与新安路交叉口周围,以及火车站前的前园路两侧。

黎阳与阳湖也有部分市级行政、文教等公共设施。

2000年底,屯溪建成区总用地已发展至13.65平方公里,人口12.57万人。

屯溪区面积249平方公里,是黄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主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进剿“山越”,屯兵于水上,故史称“屯溪”。

屯溪老街北依华山,南临新安江,处新安江上游两大支流率水与横江的交汇处,形成了三江汇聚的地理环境。

老街东起青春巷口,西至镇海桥(俗称老大桥),长832米,街宽5-7米不等。

老街依山顺水,蜿蜒弯曲,风格突出。

率水,发源于休宁县冯村六股尖,为新安江正源之水。

率水由率山而得名,率水干流全长148.2公里,流域面积1522平方公里,按地势可分为三段:

上溪口镇以上河段为上游,山势陡峭,河谷窄深,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景色以幽静逸见长。

上溪口镇到月潭乡河段为中游,地势相对平展,峡谷地区水深而流缓,有别于上游的险滩急流,景色秀丽怡人。

月潭乡以下为下游,河面渐宽,间有河心沙洲,两岸多为低矮丘陵,颇具平阜之河气象。

横江,又名黟水、漳水、东港,发源于黟县漳岭的白顶山。

横江干流全长69.8公里,流域面积959平方公里,河道平顺,水流悠缓,河漫滩地发育较佳,两岸翠荫绵延,远山如黛,江水清澈见底,景色秀美,古代休宁县“海阳八景”多在沿江一线。

另据清康熙《休宁县志》山川图标识,自下汶溪至屯溪河段为“汶江”。

在休宁方言中“汶”与“横”同音,后遂讹为“横江”。

率水与横江在屯溪汇合后称新安江,新安江在古代又名渐江、徽港,是钱塘江的主流,古代徽州连接杭州的重要水上通道,堪称徽州的母亲河,是徽州古代文明的摇篮。

新安江全长242.31公里,流域面积5757.47平方公里,在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水库区入富春江。

新安江以江流清澈妩媚著称于世,历代文人雅士留下过无数赞美诗篇。

南朝梁代沈约的“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泻乔树,百丈见游鳞”;唐朝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诸诗句,都真切地道出了新安江的神韵。

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屯溪夜泊》,更为三江汇聚的屯溪增色: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二、老街历史简述

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解放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屯溪老街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屯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徽州商品经济的活跃密切相关的。

屯溪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地处“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的优越位置,驿道通畅,更因新安江舟揖便捷,向为皖南山区物资集散中心。

南宋时期,徽州木材多由新安江下泛至都城临安。

南宋淳熙《新安志》载:

“(休宁)山出美材。

岁联为桴,下浙江。

往者多取富。

”元末明初,屯溪率口人程维宗在屯溪建造店房47间,用以招徕商贾,囤居客货商物,此为老街之始,这是目前可见到的追溯屯溪老街形成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弘治四年(1491),《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由此可见,屯溪老街的形成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明、清两朝,徽商崛起,雄震海内,屯溪作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刺激了屯溪老街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屯溪镇海桥建成后,交通更为便捷,至明天启年间,屯溪即为休邑总市。

镇海桥,又名屯溪桥,俗称老大桥,为六墩七孔拱圈石桥,跨于横江近江口处,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西镇街。

桥身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

拱圈高10米,拱洞桥基跨度15或13米不等。

桥墩砌等腰三角形,墩顶端避水石石尖翘起,利于分水。

拱脚、拱圈均用褐红色麻条石交错砌筑,拱内横向联系紧密,使全拱紧连一体。

拱圈顶端条石,凿斧形投放。

条石用糯米、猕猴桃藤汁灰浆胶结。

中洞有“禁止取鱼”四楷书石刻。

桥面桥栏,采用屯溪下游浙江省淳安县茶园镇(现已成为新安江库区)所产之“茶园青石”铺设,桥栏用大条石堆砌三层,并用铁梢卡锁,形成整体。

旧时镇海桥上繁荣若市,将桥东、西两片商业区联成一片。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志》中称“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就是指称桥东、西之镇区。

镇海桥横卧江上,桥下百舟竟发,桥上熙熙攘攘,加上景色秀丽的华山,形成了休宁县当时的海阳八景之一“屯浦归帆”。

“屯浦归帆”反映的不仅仅是屯浦的自然特色,更重要的是“归帆”——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和商业繁华的景象,故屯溪民谚有“无船三百只”之说。

清道光《休宁县志》中载有“屯浦归帆”咏景诗,诗云:

碧水萦回最上游,垂杨夹岸舣归舟;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

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倾秋。

清咸丰、同治年间,徽州炒青绿茶集中在屯溪精制,创制出驰名中外的“屯绿”名茶。

“屯绿”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四绝”蜚声海外,经久不衰,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绿色的金子”。

由于“屯绿”外销兴盛,故尔屯溪老街茶号林立,茶工云集。

《清史稿》称屯溪为“茶务都会”,老街从八家栈沿江向东经鱼埠头、盐埠头蜿蜒下伸,至镇东阁,形成以正街为主,河街、后街为辅并以巷弄相通的商业街区。

老街店面鳞次栉比,店店毗连,绸布、百货、南北货、中药、酱园等大店都开设在老街上。

河街原是船民、簰工、卖柴炭农民会聚活动场所,以粮食、烟酒、小吃豆腐店为主,后街多为经商客户居家之所,横街则是灯红酒绿、妓女卖笑之处。

屯溪老街上百年老店比比皆是,“石翼农”药号开创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同德仁”开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郑景昌”的前身“大昌”开设于清同治年间。

清朝末期,屯溪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的繁荣市场了。

清宣统三年(1911),外资以经销、代销方式渗入屯溪,其中有代销英美烟公司的“刘紫记”、经销美孚公司、亚细亚公司煤油的“同义公”和“协和”,经销太古洋行食糖的“余福泰”。

1920年,屯溪单是茶号就有109家,茶工数千人。

1934年,屯溪共有商店417家,分60个行业,从业人员4300余人,多数都集中在屯溪老街。

192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安徽贵池丁香树地方武装朱富润(朱老五),率部100余人,号称“天下第一军”,越大赤岭至祁门县,经渔亭下休宁县城,4月4日,朱老五部进驻屯溪,劫掠富商资产,纵火焚烧商会、公安局,东镇、西镇及河街三大商业中心区域悉遭焚毁,当时在屯溪街从业的黄秀秋,目睹这一惨状,特撰《屯溪浩劫记事诗》,诗中有句云:

“山镇屯溪财赋雄,经营积累一朝空”。

灾后,屯溪各界人士联合成立灾善后委员会,清理废墟,重建街市。

1929年6月、10月,安徽省政府先后在两次会议上研究了屯溪市政测量队成立和屯溪市建筑图及纲要,很快按照原有风格重建了屯溪老街,只是道路比原先拓宽了近一倍。

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机关、难民涌入屯溪,屯溪附近区域人口达20余万,屯溪老街市面一度畸形繁荣。

随着苏、浙商人的内迁,老街又兴盛起西药、钟表、眼镜、照相、鞋革诸行业,特别是官僚、政客、富商大贾据此为安乐窝,旅社、酒楼应运兴隆,“川菜”、“沪菜”、“徽菜”争奇斗艳。

1941年,由西向东,修建上、中、下三条马路,横穿老街南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关迁走,难民返乡,屯溪人口锐减,商业萧条,仅1946年就有120家商号报歇,店面多改为民居。

现存的屯溪老街核心地段,路面全用赭红石板铺筑,街道蜿蜒弯曲。

老街两侧有武举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凤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共18条巷弄,它们和上、中、下三条马路把老街和山水相沟通,呈鱼骨式结构形态。

屯溪老街现有各类店铺227家,店铺进深大都在20米左右,总营业面积大约有14300平方米。

老街经过解放初期的石板路改造,特别是八十年代政府对老街建筑的保护更新和环境整治。

街面下面已铺设有完整的排水管,供水已普及,电力线、电讯线、照明线均从两侧店铺内穿越,保证了老街真实的传统风貌。

老街南北侧各有滨江路和延安路分担了城市东西向的主要交通流,保证了老街作为传统步行商业街的地位和作用。

老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恢复了商业生机,已成为黄山市举足轻重的旅游购物商业街。

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老街街区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屯溪老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延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虽然在上世纪初遭受劫难又再次重建,但是文化尚存、建筑风貌依旧、个性鲜明。

三、老街价值特色分析

老街街面宽为5-7米,用赭红色麻石铺地。

两侧店铺大都为两层,一层用作商业、作坊或库房,二层为住宿,为典型的下店上住、前店后坊型制。

店铺开间不大(约在3-5米之间),进深较大,有的如同德仁药店进深达50余米,用若干天井采光。

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小青瓦,马头墙,古朴典雅。

沿街店铺开敞式经营,采用木质排门,木本色或漆栗壳色。

二层栏杆大都用车圆木,栏板雕绘花鸟虫鱼等图案,大多数店家都请名家题写店名,采用黑底金字或白字横匾。

街区两侧店铺古朴端庄,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马头墙,保持着宋明清以来的徽州作坊和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老街的特色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景观特色

1)山、城、街、水的空间结构

屯溪老街的景观特色是依托于城市与自然(山与水)环境,有着很好的亲水特性,城市依山带水,老街又是城市最活跃的部分,小巷、马路将山水相沟通,并引入城市与老街。

山、城、街、水呈平行的带状结构,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整体。

老街建筑密度很高,以二层为主,依山就势,非常协调。

近来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山、城、街、水的空间结构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老街却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2)老街的空间结构

屯溪老街空间结构呈鱼骨式形态,纵向封闭完整,蜿蜒曲折,横向通过小巷、马路与山水相沟通。

老街的空间尺度:

老街——大多数为二层楼房,檐口高度为7米左右,街宽5-7米,街道空间比例为1:

1,具有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

马路——一、二、三马路是山与水最大最直接的联系通道,街道宽度大致为9-10米,二-三层楼房,檐口高度7-10米,空间比例为1:

1-1.4之间。

小巷——与老街空间尺度形成对比,给人以幽深、引人入胜的感觉,同时它作为一种半公共空间通过居民住宅在视觉上也沟通山与水以及与老街的关系。

宽度大致为1.5-2米,建筑侧墙高度9-10米,空间比例为1:

5左右。

店铺——老街店铺上矮下高,上实下虚,首层层高为3.8-4.2米,是流动的半公共空间,二层楼高2.6-2.8米,是较封闭的私密空间。

3)老街分段景观特点

老街上两侧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至今仍保留着商家“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的经营格局和特色。

沿街店面大约有227家。

从西面的老大桥到东面的牌坊,老街被三条近南北向的马路分成了四段。

这四段的由于形成时间、建筑结构有所不同,其体现出景观也有所差异。

西入口—一马路:

为老街的发源地,西端的屯溪镇海桥(俗名老大桥)已有400余年历史,此段空间变化跌宕,道路线性曲折有致,立面装修朴素,与前几段相比稍显破旧。

既能直接通过小巷看到江边景色,又能领略到老街的幽深曲折。

一马路—二马路:

此段由于商业开发较晚,但仍然保持着较朴素的格调。

二马路—三马路:

此段是老街的精华,有许多老字号商铺,是较地道的徽派商业建筑,装修传统、地道,建筑布局由一进增加为两进,主要为一开间二层。

从而形成了“前店后坊(宅)”的格局,其文化氛围也愈发浓厚。

三马路—东入口:

此段历史较短,房屋多新建或改建,建筑多为一进式,反映到店铺的形式上,均只是一个店面,而没有储货或居住的功能,翻修风格较杂,面宽较宽,东部层数三层居多,尺度较大。

2.老街重要节点分析

1)入口

入口是老街景观与空间序列的起始点。

l老街东入口:

牌楼与照壁之间的小广场原是一个尺度较为合适的入口广场,但是近年旧城改造后使东入口数量增加,没有一定的空间和导入的处理,使老街东入口较隐蔽,改造后新建的石牌坊西移后,广场上牌坊与照壁之间又形成一个喇叭口状的导向性较强的老街主轴线,突出了老街入口,但是入口广场的品质有待提高。

l老街西入口:

老大桥桥头目前留出一个下沉式广场,并用二层过街楼做为西入口的标志,体现了老街相对封闭、内向的性格特征。

2)交叉口

老街与一、二、三马路的交叉口是老街景观与空间序列中的重要节点,它们使老街较为统一的景观空间增加了变化,丰富了老街的景观。

滨江路与一、二、三马路的交叉口是江边景色重要而且是最好的引入口,使老街能更好地与山水沟通,增加了景观层次。

3.建筑特征

1)建筑布局

商业街临街地段寸土寸金,使得店铺的加工、仓库及生活空间往纵向发展,因而形成了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宅的布局特点。

l平面——老街商业建筑平面多为瘦长的矩型平面,是为适应沿街临河或前街后河的街坊而产生的。

因沿街每户不能占街面太宽,所以平面只能与街道垂直,向纵深发展,侧墙均为实墙,不开窗,以便与邻户靠拢。

老街的建筑平面多为小开间,大进深的布置,以一开间为主,少数为一大一小的两开间或均等的三开间。

开间2.5-8米不等,多数在3~4米之间,店铺进深6-20米,个别店铺进深达80米。

二层临街为三开间布局,中间为一大开间,两边为小开间。

平面形式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均设有堂和门户。

二层围绕天井形成房间和走廊。

根据1996年作的调研:

一开间店面宽多在3-6米之间,占店面总数的80.9%;二开间占7.1%;三开间仅占2.5%。

l立面——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立面是构成老街商业空间和景观的重要元素,老街连续立面既富有生机不单调又统一协调不显零乱,老街立面的基本特点是:

多为两层,少数三层或加一半层阁楼。

檐口高度6-8米,临街一层为完全敞开的商业空间,以灵活装卸的木板门与老街分隔。

二层向街道出挑0.6-0.8米,出挑部分或作为空廊、或作为房间使用。

檐口向外出挑1米,相邻房屋以马头墙分隔,也有相临房屋共用一面马头墙的情况。

老街的立面还呈现时间的连续性,因抗战时期,大量的上海、江浙一带人口避难迁入屯溪,造成屯溪的畸形繁荣,老街店铺留下了石库门和仿西洋的风格。

各种不同时期的店面在老街共存,构成老街商业建筑立面的多样性,也记载着老街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特征。

l剖面——首层房屋多用作店铺库房和作坊,层高为3.8-4.2米;二层房间用作居住管理,层高稍低,为2.6-2.8米。

店铺进深较大,一般设一个或几个天井,上盖亮瓦天窗。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大进深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其次是将较长纵深的坡顶分隔成几个较小的坡顶,降低屋脊高度,增加屋脊下空间的利用;各家房屋靠在一起,因而不可能将屋面雨水组织成外排水形式,雨水都是在天井汇集后再通过地下管沟排到街道下面的雨水管沟中去,这是天井的第三个作用,民间谓之“四水归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聚财”之意。

l结构——老街传统建筑为砖木结构,木构架承重,外包防火墙厚180MM。

基础做法为:

最下层灰土夯实,上铺80-100MM卵石,卵石层上再铺大块青石板。

屯溪地区历史上较少地震发生,所以对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卵石层可以阻止地下水的毛细渗透,防止潮气上升。

承重柱与柱基间以薄铁件垫起,也是为了有利通风,防止石板的凝结水侵蚀木柱。

木结构做法为皖南民居传统做法,以叠梁解决横向大跨度(5—6米)承重。

木结构造型轻盈,整个构架整体性较好。

老式砖的尺寸为60×160×320MM,所以马头墙厚多为180MM,为防潮和保护下部墙体,从基础到墙面以上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