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917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

 我眼里的冬天

科目:

品德与生活 

教学对象:

一年级 

课时:

 1

提供者:

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田各庄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眼里的冬天》是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迷人的冬天》的第一个主题。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冬天里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和体验冬天的到来,知道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亲近自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冬天里自然界的变化。

2、感受和体验冬天的到来,知道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3、亲近自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冬天有着天生的兴趣,他们喜欢冬天的活动,比如堆雪人、打雪仗、看冰灯等,而且他们对冬天的自然现象和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他们观察水平有限,对冬天缺乏比较深入的探索。

  本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并且初步获得了寻求、搜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我眼里的冬天》这一课的重点是学生了解冬天人、动物、植物的变化,感受冬天的到来。

让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冬天有什么变化?

以“交流感悟”为主,以“讲授式”为辅,多种教学综合运用。

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交流和体验,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和体验冬天的到来,知道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和体验冬天的到来,知道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呈现春天、夏天、秋天的图片。

  师:

同学们,我国的北方一年四季非常分明。

      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小河冰化了,小草发芽了;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知了叫了,雷雨天多了;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果实收获了;

      冬天到了,冬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眼里的冬天。

通过呈现春夏秋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2、板书课题:

我眼里的冬天

二、交流感悟,找变化(重点)

1、天气的变化

(1)师:

同学们, 冬天到了,天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去年下了几场雪?

我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

大家玩的真开心呀!

 

(2)冬天天气还有什么变化呀?

课下老师让同学们记录了这两天的天气预报,谁来告诉大家?

       展示天气记录。

       出示夏天的天气记录和秋天的气温记录和冬天的气温记录作对比。

       师:

有什么变化吗?

冬天这么冷,你们怎么办?

过渡:

冬天,天气冷了,我们可以穿上棉衣,家里烧上暖气,那植物有什么变化?

他们是怎么过冬的呢?

 

气温越来越低

 

穿上厚棉衣,家里烧暖气

 

设计意图:

通过气温的对比,感受气温越来越低。

2、植物的变化

(1)说植物的变化。

(2)师:

植物是靠什么度过寒冬呢?

课件:

植物过冬(难点)

   我们知道,树木生长要消耗养分。

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多于积累。

但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

这时候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嫩枝变成了木质……逐渐地树木也就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

(4)植物的本领真大啊!

它们靠自身积聚的养分就可以度过寒冷的冬天。

我们人类也非常聪明,为了人们能在严冬吃上新鲜的蔬菜,欣赏鲜艳的花朵,发明了温室大棚,使这些植物能安全的度过冬天。

我们一起来欣赏

(5)课件:

温室风光欣赏

树叶掉光了,小草黄了。

 

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交流植物的变化,感受冬天对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及交流能力。

 

渗透人类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然条件,以适应自然环境,为人类自身服务。

3、动物的变化(难点)

  

(1)我们知道了植物靠积聚的养分度过寒冬,动物有什么变化呢?

他们又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

  

(2)师:

老师也做了调查,通过调查老师知道:

有的动物是靠冬眠度过严冬的,比如  蛇(课件)

蛇在冬天,可以钻到1米多深的石缝、洞穴或土层冬眠,即使外面是严寒的天气,也不至于冻死。

一睡就是5个多月,第二年,天气暖和了,又照常出来活动。

青蛙(课件),

青蛙,到了冬天为了生存,就钻进泥土里冬眠,以此来躲避寒冷。

等到第二年春天,气温升高后,再出来活动。

熊。

    我们来看熊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课件视频)

(3)蛇,青蛙,熊是靠冬眠过冬的,你知道鸟类是如何过冬的?

     课件:

大雁燕子南飞

 (4)有的动物可以冬眠,有的动物可以迁徙,不冬眠、不迁徙的动物又如何过冬呢?

课件,师介绍狗,猫,麻雀,喜鹊。

(5)师:

小动物真聪明,它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度过寒冬,我们学习一首小儿歌。

     学读儿歌:

  北风吹,冬天到,小动物过冬方法妙。

  燕子飞到南方去,青蛙、小蛇睡大觉。

  小兔、小狗和小猫,悄悄换上新皮袄。

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保护自己本领高。

学生回答

 

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交流冬天动物的变化,感受冬天对动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及交流能力。

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冬天对动物的影响。

 

通过有趣的歌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记忆动物的过冬方式。

三、总结延伸

1、师:

同学们,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2、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冬天的歌谣。

      冬天到了

北风刮了

水结冰了,

树叶掉了,

大雁搬家了,

青蛙睡觉了,

我们穿棉衣,

带上棉帽了。

雪花告诉我们:

寒冷的冬天来啦!

学生说

 

设计意图:

返回到开始的疑问,解决疑问,总结课程。

 

用歌谣将冬天对植物,动物,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师:

冬天和其它季节一样,也有着美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各地的冬天美景。

课件:

冬天的美景

4、小结,扩展

师:

冬天像一位魔术师,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世界里。

同学们心中一定还有无数个“为什么”,课下我们继续去寻找答案,来探索这奇妙的冬天吧

感受冬天的美好。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在设计及教学中强调对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

1、对课上积极发言的进行评价;

2、对收集信息优异的学生进行评价;

3、评价形式包括口头鼓励评价,奖励小贴画,为小组量化打分评价。

(二)评价量规

本课主要让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冬天里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和体验冬天的到来,知道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亲近自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引导学生参与课前收集资料,课上交流等学习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再一次尝试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上交流等学习方法。

通过实施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板书设计

天气变化

植物变化

动物变化

九.教学反思

1、激发兴活动片段设计趣,导入新课,交流感悟,找变化,天气变化,植物变化,动物变化,总结延伸,赏变化。

2、在讲动物的变化时,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互动,因为是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物,他们比较了解,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一提到他们就滔滔不绝的说起来。

所以讲起来,不像课前想的那样。

3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很满意。

动物变化这部分,有些女同学,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困难,原因是她不喜欢一些小动物,不善于观察,以后指导她们多观察生活,贴近大自然,好解大自然。

4、一些男孩子居然对小动物的习性那了解,当你提出一些问题之后,很快就能反应过来,而且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5、这了课如果再上的话,我们会把他们事先分成几个小组,注意男女同学搭配,让他们自己说说你对文的理解,然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着解决,大家解决了的,再通过教师讲解,大屏幕演示,具体解决。

6、这节课的学习效果特别好,她们非常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希望多讲些他们平时熟悉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