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596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510Word下载.docx

(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F1-F2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浮力)

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等于的大小

4、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测固体密度

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

ρ=m/v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48.0克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毫升。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的石块的体积为厘米3。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2400千克/米3。

多次实验目的: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测液固体密度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

(3)测容器与剩余液体总质量(m总),记下m剩

(4)算出密度:

ρ

5、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

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计表格

序号

体积(cm3))

质量(m)

1、

10

18

2、

20

36

30

54

体积(cm3)

4、

8

5、

16

6、

24

7、

27

8、

9、

81

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③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④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

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a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b、c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大小相等(等大);

②方向相反(反向);

③同一直线(共线);

④同一物体(同体)

7、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U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

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注意】:

①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U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②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

(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助力、助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当杠杆平衡时,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

实验中先确定杠杆受得作用力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

实验必须尊重实验数据,不得随意篡改实验数据。

2、电学

9、

(1)用电流表测电流

用电流表测电流

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0~3A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0.32安

(2)用电压表测电压

用电压表测电压

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4.5伏。

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 

】:

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测定性:

1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电源、电键、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R=U/I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2).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2、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电源、小灯泡、电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p=UI

(1).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2).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3).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

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探究性:

13、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

①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②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的定值。

③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

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3、光学

验证性:

1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2f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

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f、2f相比较(f<v<2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f、2f之间(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f以内(u<f)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得不到像,撤去光屏,眼睛在光屏侧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

v<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u<

倒立、放大的实像

v>

幻灯机、投影仪

u=f

成实像和虚像分界点

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u>v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u<v成放大的像

※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1°

u+v≥4fu+v=4f成倒立等大实像

1/u+1/v=1/ff=uv/(u+v)

15、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

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

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为了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

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

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④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二.解实验题的几个技巧:

1.在测量型实验中,直接测量型要判断实验所选用的测量仪器,知道所用的测量工具的量程与最小分度值,注意一些仪器指针测量前是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读数时读出正确的数据,同时在处理数据方面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间接测量型实验:

①要掌握其实验的原理,分析测量的物理量以及如何测量这些物理量。

②确定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总结实验结论会分析实验的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2.在探究型实验中,

(1)审题①仔细审视第一句话明确该实验研究(或探究)的内容是什么?

实验的目的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最好能与相对应的物理量与及物理规律的公式联系起来。

②题中描述的现象与数据相应联系起来,做到有针对性的解题。

③知道实验中要观察的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指什么?

(2)联系现象或已知物理规律初步分析数据。

往往影响研究实验目的的因素不止一个,因此在实验中通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针对不同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根据得出的现象与数据,看看某因素与研究的物理量有关还是无关的结论。

②根据现象与数据的变化,得出某因素与研究的物理量之间有没有甲随着乙的增大而增大或甲随着乙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③根据现象和数据的倍数关系,得出研究对象与某因素成正比或反比的结论(注:

往往只有两组数据是不能判断研究物理量与某因素成正比或反比)要有把握的判断物理量之间是否成比例,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

建立一个简单的直角坐标系描点画图;

方法二:

是对照已知的物理规律公式判断是否符合。

(建议用第二种方法验证)

(3)进一步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

在得到数据中有些物理量的单位相同,有些物理量的单位不相同,在处理数据方面通常采用四则运算:

当记录的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则处理的方法为加、减法(也叫和值分析、差值分析),当记录的物理量的单位不同,则处理的方法为乘、除法(也叫比值分析、乘积分析)当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比值(或乘积、和值、差值)不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不同,且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越大(或乘积、和值、差值)越大,所研究的物理量越大或越小,也有可能不同当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比值(或乘积、和值、差值)相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相同。

三.实验结论书写技巧

1.控制某一个物理量(A),比较其余两个物理量B、C之间的关系:

三种情况

①物理量B(C)因物理量C(B)的不同而不同(只是定性结论)

②物理量B(C)随着物理量C(B)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

③物理量B(C)与物理量C(B)成正比(或反比)(注:

只有两组数据不能成正比或反比)

2.进一步分析比较xxx或xxx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到结论有两种情况:

①当某个变量相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相同,则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值、差值)相同或是一个定值

②当某个变量相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不同,则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值、差值)不同,且当研究的物理量越大或越小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值、差值)越大或越小。

总而言之实验关键在于细心审题,认真作答

总结:

一般初步结论是越大.越大或者越.越.特殊(在初步中也有可能是成正比)看一下那题有几个小题就行了

进一步分析一般都是什么什么的比值是一定值如: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出的结论是:

同种.,什么与什么的比值是一定值.然后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出不同的.,什么与什么的比值是不同的.

物理实验的结论分两种,一种定性,一定是定量结论。

一般来说,实验的初步结论一般格式是,……越大,……越大。

实验的进一步结论是:

……一定,……与……成正比。

四、实验例题

1、1.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表一(第一组实验)

实验序号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1

6

2

9

15

3

12

表二(第二组实验)

4

5

4.5

表三(第三组实验)

7

4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表一和表二是某同学为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设计和记录的有关数据。

表一

电阻(欧)

电压(伏)

0.5

1.5

2.5

电流(安)

0.1

0.3

0.8

表二

0.2

0.4

(1)根据表一和表二中前面二组数据填写后面空格中的数据。

(2)分析比较表一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表二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4、3.为了研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不同的圆柱体竖直放置在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的凹陷程度都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表一(ρ铜=8.9×

103千克/米3)

材料

高度(厘米)

底面积(厘米2)

表二(ρ铁=7.8×

表三(ρ铜=8.9×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5、6,或7、8、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当圆柱体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压力的作用与底面积_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观察到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或2与8、或3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为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用三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甲木块的质量为20克,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体中,都浮在液面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

乙木块的质量为30克,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体中,都浮在液面上,数据记录在表二;

丙木块的质量为40克,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体中,都浮在液面上,数据记录在表三。

表一(甲木块)

液体密度(克/厘米3)

排开液体体积(厘米3)

25

1.0

表二(乙木块)

60

0.6

50

表三(丙木块)

1.6

25

(1)根据浮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可以发现:

每块木块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是相同的,其中_________

木块(选填“甲”、“乙”、“丙”)所受浮力最大。

(2)分析比较1与4(或3、6、8),可以初步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