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06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docx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基础

2019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

寒热用以分辨疾病的属性;

表里用以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虚实用以分辨邪正的盛衰;

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第二节四诊-望诊

(一)望色

1.白色的临床意义

主虚寒证、失血证。

2.黄色的临床意义

主虚证、湿证。

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故脾失健运,而气血不充,或水湿不化者,面即常见黄色。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若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如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的临床意义

主热证。

赤为血色。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故面赤多见于热证。

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仅颜部潮红,则多属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如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4.青色的临床意义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

盖寒主收引,寒盛而留于经脉,则经脉拘急不舒,阻碍气血的运行,或气滞而凝,或血阻而瘀,都可使面色发青,甚至出现青紫色。

如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苍白而带青的面色;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虚血瘀所致。

又有小儿高烧,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见,往往是惊风的先兆。

5.黑色的临床意义

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

寒水阴邪所以过盛,主要在于肾阳的虚衰。

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

阳虚火衰,则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故面多见黑色。

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若面黑而干焦,则多为肾精久耗。

(二)望舌质和舌苔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舌色主要观察舌质颜色的异常变化

①淡白舌:

较正常舌色浅淡,称为淡白舌。

常见于阳虚、血虚的病证。

②红舌:

舌色深于正常舌,称为红舌。

主热证。

热盛则气血涌甚,反映于舌质,故呈现红色。

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

③绛舌:

舌色深红,称为绛舌。

主内热深重。

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

内伤杂病,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

④紫舌:

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液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象;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

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象。

(2)望舌形主要是观察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

望舌形首先应注意舌体的荣枯老嫩。

舌体明润者为荣,说明津液充足;舌体干瘪者为枯,说明津液已伤;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者为老,多属实证、热证;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为嫩,多属虚证、寒证。

同时还要观察舌体的胖瘦、大小,有无裂纹、齿痕及芒刺等情况。

①胖大舌:

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

有胖嫩与肿胀之分。

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如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若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②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是阴血亏虚,舌体不充之象。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③裂纹舌:

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称为裂纹舌,多由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的反映。

其中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④齿痕舌: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⑤芒刺舌:

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

若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则芒刺愈多。

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A型题.舌胖大,有齿痕,所属的是

A.肺气虚

B.脾气虚

C.肾阴虚

D.肝血虚

E.心血虚

『正确答案』B

A.齿痕舌

B.胖大舌

C.芒刺舌

D.痿软舌

E.瘦薄舌

根据中医望诊理论

2016B.热邪亢盛可见

2016B.脾肾阳虚可见

『正确答案』CB

(3)望舌态主要是观察舌体运动的变化。

①强硬:

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致使语言謇涩,称为“舌强”。

若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

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

②痿软:

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是为舌痿。

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

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③颤动:

舌体震颤不定,不能自主,称为舌体颤动。

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

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④吐弄:

舌伸长,吐露出口外者为吐舌;舌时时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称为弄舌。

两者都属心脾有热。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⑤歪斜:

舌体偏斜于一侧,称为歪斜。

多是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⑥短缩: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

多是危重证候的反映。

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

2.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①白苔:

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②黄苔:

主热证、里证。

黄苔,为热邪熏灼所致,故主热证。

1.口渴与饮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2.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厌恶食物而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A.食欲减退

B.消谷善饥

C.恶闻食臭

D.饥不欲食

E.嗜食异物

伤食多见

脾胃虚弱多见

『正确答案』CA

3.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A.发汗烦渴,汗多脉洪

B.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C.午后发热,五心烦热

D.长期低热,劳倦则甚

E.日晡热甚,腹痛便结

2016B.气虚发热的症状特点是

2016B.湿温潮热的症状特点是

2016B.阴虚内热的症状特点是

『正确答案』DBC

A.午后发热,五心烦热

B.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C.日晡热甚,腹痛便结

D.长期低热,劳倦则甚

E.发热烦渴,汗多脉洪

2017B.某男,30岁。

居处潮湿,长夏发病,诊断为湿温潮热,其发热特征是

2017B.某男,30岁。

经常便秘,因饮酒且过量食用辛辣烤炙之品而发病。

诊断为阳明潮热,其发热特征是

『正确答案』BC

第二节四诊-切诊

(一)寸口脉分候脏腑

现临床常用的划分的方法是: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A型题.三部脉分候脏腑,左寸候的是

A.肾

B.肺

C.脾

D.肝

E.心

『正确答案』E

(二)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1.浮脉与主病

【脉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

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浮脉主表。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与主病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特点是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病邪在里。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主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数脉与主病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

【主病】主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虚脉与主病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6.实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

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之证。

7.滑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

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

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

8.涩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9.细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细小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10.洪脉与主病

【脉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的力量较去的力量为大。

【主病】邪热亢盛。

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11.弦脉与主病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也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

12.代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主脏气衰微。

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诸病而见代脉,多属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与脏气衰微或“一脏无气”的代脉有所不同。

X型题.弦脉所主的病证主要有

A.肝胆病

B.实热

C.痰饮

D.瘀血

E.痛证

『正确答案』A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