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6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docx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课后

大学语文专转本文言阅读仿真题训练及答案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小溪“明灭可见”?

7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8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0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假如我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

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11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我的看法:

《小石潭记》答案;1.

(1)鱼的影子。

(2)忧伤(的样子)。

2.

(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略5清、澄。

侧面描写,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6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

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7因为作者参加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9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木环抱,环境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0考:

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就要画一幅长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绘,把她的美展示给每一个爱美的人。

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就要投资小石潭,把她建成一个旅游胜地,让更多喜爱游历山水的人来这里观光。

11如:

《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郦道元侧重为《水经》作注,客观上体现山水的特点;柳宗元被贬,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2.从文中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明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请说明理由。

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6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本文就是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2.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

承天寺人物:

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

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

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

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5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6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C.①如倩女之靧面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脱笼之鹄②曝沙之鸟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2.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③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翻译。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研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按要求列举文中内容。

①写景之美:

②写人之美:

③写物之美:

④写情之美:

《满井游记》答案1.D2.D3.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②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4.课文的写景之美:

写了春水之美:

写了春山之美:

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

写人之美:

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如“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课文的写物之美:

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

课文的写情之美:

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

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

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

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

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D.之:

畎亩之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C.敌: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B.间:

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发:

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4.简答。

①文中强调人才的主观因素是:

②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5.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8.第四段为什么独立成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11“缺乏苦难,人生将剥夺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你怎样看待苦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1.B2.D3儒家4.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增加”或“增”。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6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7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这是警策之语,这样可以突出中心论点9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10.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11①苦难激发我们生活创造的热情,教会我们坚韧。

②苦难使我们意识到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③苦难充实了肯定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④苦难使我们精神到达更高的境界,享受精神世界的快乐,在这苦难中能获得自由。

《曹刿论战》(A)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牺牲玉帛(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曹刿论战》(B)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

③小惠未徧④小大之狱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理解填空。

①“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4.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

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我的理解:

5.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我的积累:

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获胜原因:

我的感受:

曹刿论战﹙C﹚

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惠未徧(    )   ②小信未孚(    )   ③小大之狱(    )

④公将鼓之(    )   ⑤公问其故(    )   ⑥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               

《曹刿论战》(A),答案:

1.①鄙陋。

目光短浅.②同“遍”,遗及,普遍。

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④明察,弄清楚。

2.A3.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曹刿论战》(B)1.①参与;②目光短浅;③通“遍”,遍及;④案件。

2.①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3.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的表现,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①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②如:

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言之成理即可)曹刿论战﹙C﹚1.①同“遍”,遍及(普遍) ②为人所信服(信服) ③案件 ④击鼓 ⑤原因(缘故) ⑥倒下 2.①请见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5.要求内容正确、语言流畅,只答“爱国”不得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形貌昳丽②暮寝而思之

③王之蔽甚矣④时时而间进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评价: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我的理解:

5.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

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

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我的做法:

6联系全文回答,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四个字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7在下面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仿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且悬接顺畅。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容纳忠言,何至于落得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呢?

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1.①光艳美丽;②睡觉;③因受蒙蔽而不明;④间或,偶然。

2.①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②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

3.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表扬等,合理即可。

)4.“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

5.如:

加强行政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

6广开言路或开张圣听或察纳雅言或咨诹善道。

启示,采用设喻的手法,将重大政治问题,用生活的小事做对比,说理浅显透彻,委婉动听,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令人乐于接受,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7示例①假如当初蔡恒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②如果唐代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