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647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景观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导致城市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化。

同时,高层建筑物与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导致城市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面对上述问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城市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加强了城市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融合。

这不仅提高了建筑物周边的绿化覆盖率,而且对提升建筑物周边景观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融合优势分析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即在今后城市的发展中,不仅要加强城市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要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将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品质。

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是逐步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宜居性城市的基础。

二者的有效结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为逐步实现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②改善我国建筑环境,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体现了绿色建筑理念的基本思想,即推动了绿色建筑发展理念的落实与贯彻;

③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宜居性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显著地提升了建筑物周边生态环境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④将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理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文建设精神,为逐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是“立体绿化”发展理念的基础,也是逐步提高空中绿化率的基础,对有效消除“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空气污染城市,降低噪声污染和光污染,以及改善空气湿度和城市居住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分析

2.1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与建筑物高度、形状等综合应用方面,即以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为整体综合考虑规划,以建筑物的基本形态为基础综合考虑绿化效果、采光条件等,处理好建筑物、园林、道路、湖体等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是提高建筑物生态环境品质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于多层建筑物来说,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以亲切舒适感为基本发展方向,即造景方式以局部点缀的方式为主,尽可能地突出场地的功能性,一般采用小尺度精细化布局的方式,使小空间丰富多样(见图1);

②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园林面积相对集中,空间形式也较为单一,高层建筑物一般采用相对通透的造景元素对有限的园林空间进行层次空间分割,使不同景观具有似连非连的空间关系;

③对于高层建筑设计而言,园林景观必须满足高层俯瞰景观的效果,以垂直方向上造景的手法减缓或者消除高层建筑物产生的压迫感,并加强景观图案的设计,将园林、山石、水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丰富山水特色的景观园林(见图2),对提升高层建筑物周边环境品质具有良好的效果。

2.2植物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景物景观布局是提升建筑物周边生态环境品质和绿化率的基础,也是反映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否有效融合的载体。

植物景观的布局要根据建筑物的形状、高度和区域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即对园林道路、陆地、湖体等部位进行有机组合,加强建筑物周边的绿化效果。

植物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对多层建筑设计而言,植物景观布局以均质性为主,即必须加强建筑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建筑物周边绿地、入口空间绿化等方面;

②对高层建筑设计而言,由于建筑物较高,在狭小的园林空间设计中必须消除建筑物产生的压迫感,多采用垂直方向上景观分层的手法突出具有层次感的主题性景观,多以乔木、景观小品、植物群落相结合的方式造景。

2.3交通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交通景观布局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曲径通幽”“三步一景”的枢纽。

建筑物周边交通要道是居民出行必不可少的,因此加强交通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增强园林景观整体品质的基础。

交通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以人车分流设计为主要原则,宅前路一般采用“游园路”的设计方法,即使用自有弯曲形态的道路,通过道路两侧设计乔木、灌木和景观小品等,加强道路两侧的景观特征,使之与建筑物遥相呼应;

②以植物群落为基础,通过小尺度精细布局的方式增强道路的景观。

2.4水体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以“海绵城市”理念发展起来的水体景观布局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融合发展的主要环节。

水体景观布局对局部雨洪具有良好的调节效果,尤其是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发展中一般以“断接”的塑造手法造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即通过旱溪景观、生态植草沟、雨水净化池、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方式,与雨水湿地、湖体、蓄水湖等进行沟通,建立自然的“海绵花园”提高建筑物周边环境品质,为居民塑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水体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通过园林、山石与水体的相互结合,提升建筑物周边的生态环境,对改善建筑物周边空气的湿度,降低空气污染物有积极意义;

②通过水体景观塑造,对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具有明显的作用,提高了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率;

③水体景观布局对提升建筑物生态环境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2.5空间尺度布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空间尺度主要指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相对空间,主要与居民的生活心理关系较为密切。

例如,在一定的住宅周边环境中,公共活动空间是一定的,若建筑物占用面积也是固定的,那么多层建筑物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就显得公共空间视野较开阔,居民也就感受不到压迫感;

若高层建筑物与相同的空间相结合,那么在公共空间中居民就会产生较强大的压迫感,从而影响居民的心理活动。

因此,为了提高空间尺度布局与建筑设计的有效融合,一般采取以下几个处理措施:

①多层住宅区应重视各种景观元素的合理搭配,形成景观层次感,追求丰富多彩的小空间;

②对于高层住宅区来说,地面景观活动空间相对集中,空间形式较为单一,根据主题和功能需求将相对较大尺度景观活动空间分割,多采用相对通透的造景元素,形成似连非连的空间感觉;

③高层建筑的空间尺度必须满足居民的俯瞰景观效果,使得在狭小的空间内达到俯瞰效果如画的感官,最大限度地丰富植物的群落配置,增强居住环境的韵律和节奏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融合发展是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逐步实现美丽中国和建设宜居性城市的基础,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园林景观设计对提升建筑物的生态环境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是“立体绿化”理念发展的必经历程。

然而,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二维平面上,如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等,而对于垂向上的景观塑造与建设设计的融合研究涉及较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文思.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6):

218-219.

[2]李燕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优化配置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8):

81-83.

[3]钟艳.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9(04):

53-56.

[4]谢瑞雯,杨彪.浅谈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J].现代农村科技,2015(10):

49-50.

本文字数:

3857

篇二:

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作用于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一方面,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反过来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相应地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如何去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格局;

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目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注和探索,这些研究都进一步说明,城市发展中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格局有关。

那么,我们在认识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景观格局的意义就对如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物能量代谢、生物循环,以及废物处理等过程互相作用,并将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

城市环境的分布格局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城市之间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各自的区别,它们会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城市景观,即城市景观格局。

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人类的活动强烈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各个因素,主要的城市结构和整体格局等多种生态过程,基本都是经过人为的配置、调整、控制和影响下所进行的,所以,这就非常需要靠人类自己来维护和协调,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城市环境的生态脆弱性。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一、对目前已经发现和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和保护

目前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和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方式、我们人类自身的活动,以及环保意识的薄弱和欠缺有很大的关系,从城市用地性质上看,城市棕地以工业用地居多,有废弃的,有还在利用中的旧工业区,规模不等,但与其他用地的区别主要还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工业区,特别是重化工区,往往是潜在的恶性污染源。

这种工业区污染,是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只有意识到和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在根源上做好防护,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格局,可以将其放置在人少的郊区和下风向的地方等等,合理控制环境污染源。

当然,许多城市的商业区污染物排放量也很大,其性质和扩散方式与工业区的污染物有很大差别,但是仍然不能被忽略。

而如何采用有效地方式就地处理污染物,阻止污染的扩散,也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环境保护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城市景观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我们也需要保护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敏感区,以及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文化敏感区。

其中包括城市河流水系、濒河地带、城郊山地丘陵、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生态敏感区对维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保持城市景观的地域自然属性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需要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保持生态学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出发,在调整和改善的形状、大小、连通性和整体空间配置等方面入手,修复历史文物古迹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也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重点关注的点。

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绿化设计,可以很好地调节和处理污染问题,这也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将在下面叙述。

二、对当前现状下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进行营造和扩展

城市景观环境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

人类需要在多种环境中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经常在商业区、政府机关办公区、工业区等地工作的人们,迫切有接近自然的需求,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体验和满足。

这就需要建筑周围有公园,植物园,甚至森林公园等。

营造城市生态环境就要考虑到如植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甚至城市植物的观赏性等等。

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植被资源,种植多种类的植物品种,配置和营造各个季节的景观效果,发挥植物的功能,吸收噪音,遮阴避阳,绿化环境,保证自然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因此,我们要在景观格局的框架下,尽可能多的创建和营造自然景观,丰富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应该在增加绿地、植物树种等等的基础上,丰富城市景观格局,尽多的引进和保护自然和半自然空间区域,特别是林地、水体、湿地和其他具有复杂群落结构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这也是修复和保护城市环境的有效手段。

三、对以后城市景观设计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预见和避免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改善城市景观格局结构,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去适当控制城市规模,通过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避免单纯外延式发展,建立起土地利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效应都最佳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意划分建筑用地与空间,保护自然资源,增加绿地等城市非建设用地,确保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另外,在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增加道路广场用地,保持现有居民用地水平和较高的城市绿地指标,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提前预见和避免,对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总之,城市环境是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整体生态环境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景观设计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这样才能保证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去真正构建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的、优质的城市生态生活环境。

结语

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结构和格局是我们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不同的属性和要素在不同性质要进行不同的设计。

研究和探讨景观设计在整体生态过程的影响机制就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所以只有结合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属性和相关的空间特征,以及调整其空间配置,优化景观格局,才能更好的构建出优质的城市生态生活环境。

[1]徐辉.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J].北京: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胡静.对城市景观设计及生态绿化探究[J].北京: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坎鑫锋,张迎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初探[J].北京:

[4]潘强斌.生态学对于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启示[J].北京: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

[5]任亚蕊.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分析[J].西安:

艺术品鉴,2019.

[6]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朱璐璇.生态文化视角下城市景观规划探析[J].河南:

大观,2019.

3278

篇三:

生长型景观下的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是多元聚合的生态容器,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生长型景观考虑生态空间的发展,以生态演替的方式整合、重塑生态格局,探析场地自身资源禀赋与文化底蕴的融糅,让使用者以最舒适的方式与自然对话,同时引导自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协同成长。

园林景观规划;

生长型;

景观生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确立,城市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归到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的建设开启以自然为本底的建设模式,面临着从生态修复到更新重塑再进化的持续过程。

1生长型景观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遵循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它通过探析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从而找到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并且长期稳定存在。

生长型景观设计思想究其本质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我们研究景观资源的特性,强化优势引导,适当“留白”,使景观具有生物生长的特性,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完善的体系,具有充足的空间不断向健全的方向发展。

2生长型景观设计策略

2.1生态先行

当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将各个设计要素以优美构图拼凑在一起,更核心的任务是理解景观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从而维护长远的、整体的社会利益[1]。

不同场地中“斑块-廊道-基质”的界定,直接影响景观空间构成,这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尊重,更是为奠定了场地生长的起点。

通过空间格局构成、尺度关系、生态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中影响场地参与者的生态观。

2.2功能叠加

景观空间需要将使用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空间的功能定义人们在场地中完成社交、休憩、运动等活动属性,空间表达的美感给人们带来好的精神享受。

然而设计并不能单纯地为满足区域内功能健全而进行堆砌,需要根据场地的现有属性,顺势而为、微创介入、化繁为简,形成多维空间里多重元素交织的生态网络,打造开放无界的公共空间,并结合“形”“势”“色”“味”多角度营造极具美感的魅力场所。

2.3文脉传承

好的景观一定是有灵魂的景观,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公共记忆的融入,引发使用者对空间传递文脉的一种认同,产生精神共鸣。

梳理当地文化背景,通过筛选、提炼文化元素,文脉通过景观语言进行输出,形成了情境化的空间场所,引导大众的行为,而人群的活动更是为场地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2]。

在传承中求创新,为场地营造有情有境、情境交融的生长契机。

3庐州公园的生长型景观设计

3.1现状条件

庐州公园位于二环路、林湖路以东,清溪路以北,规划高铁西站以西,南北干道怀宁路穿园而过,东西支路沿河路逶迤其内。

公园周边交通可达性高,西邻董铺水库,南望大蜀山,南淝河贯穿始终,总占地面积约267hm2(4000亩)。

目前一期已建设完成,地标山、滑板公园、儿童乐园、等设施和节点初步奠定了公园的生态和人文基底,但文化主题不鲜明,功能单一。

二期、三期场地内原生机理丰富,苗圃、池塘、次生林、南淝河等原生资源利用价值较大,可塑性高。

3.2设计重点

基于对公园宏观、中观、微观分析及现场调研,统筹公园一二三期建设时序与融合;

塑造“地标式”生态文化功能空间;

传承与利用现状原生资源;

找到公园文化、功能、经济契合点是规划设计的重点。

3.3方案设计

3.3.1总体设计构思秉承“延续—重塑—拓展”设计原则,运用极简、留白的设计手法,实现生长型空间。

充分尊重现有望山、近水、盛林、依城的景观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充分保护利用现状林、水及地形资源,重点突出植物“生境化”,实现“恢复植物生境、围合多重空间、营造多彩景观”,构建以健康的生态基质为基础,庐州传统文化和市民休闲健康生活交汇、生态效益凸显的生长型城市生态公园。

整体形成“一脉、双翼、五区”的景观结构体系,即以“南淝河慢生活生态脉络”为轴,整体衔接庐阳、蜀山双区,串联起生态双山区、森林氧浴区、丛林乐游区、园艺研学区、花林湿地区五大主题功能分区。

3.3.2水系资源整合现状水系资源丰富,主要为南淝河以及自然降雨、灌溉排水形成的水塘或水渠,呈自由的多边形且分布较集中。

南淝河为合肥的母亲河,文化底蕴深厚,在庐州公园中呈河湾型贯穿整个设计场地。

设计以南淝河为全园景观脉络,同时对场地内星罗棋布水系高挖低就进行连通,利用西二环与怀宁路之间市苗圃基地及现状鱼塘,差异化定位植物园桃梅李杏、郁金香主题活动,形成以蝴蝶兰花田和湿地观光科普两大功能区。

打破公园原有近水不亲水的格局,营造可游可赏的景观湿地和景观塘,增加蓄水面积19299m2,增加亲水界面8296m,增强生态效益(图1)。

3.3.3地形塑营现状地形丰富,整体竖向由北向南呈递减状,基本与南淝河水位高差保持较为平缓走势。

设计范围内地形坡度多变主要集中在二期东部和北部,堆土区高差变化较大,多为急陡坡和陡坡,最高点37m,最低点13m,相对高差达到24m。

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堆土区,与一期已建成地标山融遥相呼应,采用“生境再现”“台地变坡”“地景营造”等景观方式,统一基调,修正界面,营造生境。

提炼蜀山肥水生态格局营造双山文庐景观空间,将功能空间、生态空间、文化底蕴“触媒”效动,多元耦合。

3.3.4交通组织庐州公园西邻怀宁路,东接四里河路,北至北二环路,南邻清溪路,周边道路以庐州公园为中心,辐射四周。

现有庐州公园一期主入口由楔形绿地引入,位置内嵌,且仅为人行入口。

主要车流从固镇路绕行居住小区至公园东入口,可达性差。

场地内现状堤坝路沿南淝河两岸贯穿始终。

设计结合一期入口和分区管理特点,以交通可达、人流为导向,相应设置三个主入口,多个分散式次入口。

以入口为导向,设置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停车空间。

非机动停车结合共享单车系统设置停车点。

充分利用现有林荫堤路,采用整体衔接、单元成环方式,形成徐行绿道、健身跑道、游憩步道三级复合交通体系。

依托淝河水廊,设置三处码头,形成游船交通系统。

3.3.5植被生境构建场地内沿河堤道路两边色叶树种以及乡土树种较多,主要树种有香樟、杨树、水杉、合欢、国槐、三角枫、石楠等植物,长势良好,已形成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

但缺乏花灌木;

秋色叶整体效果不理想。

沿水面植物过密,植物品种单一,缺乏水生植物。

片林过密,香樟林等片林树形较差,胸径偏小,可利用率低。

现状腹地空间较大面积植物缺乏,景观效果较差。

遵循弱干扰性原则,通过“留、理、补、创”四大手法以营造自然性—景观性—功能性的植物群落为目标,以植物“生境化”为指导思想,实现“恢复植物生境、围合多重空间、营造多彩景观”的设计目标(图2)。

以乡土色叶树种为基调树种,突出乡土植物群落模式特点,使庐州公园景观具有明显的域性和可识别性;

通过置石花境搭配造型植物将庐州相关典故、传说、记忆具象化,使公园植物景观融入地域文化。

为实现植物景观的可持续性,将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背景林一般选用胸径不超过12cm的速生树种,点缀乡土色叶树种,若干年后小树苗逐渐茂盛成林,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植物群落,树龄不一的树木与凋亡早期演替树木为野生动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地。

4总结与讨论

时代的变迁,节奏的加快,大自然恩赐的资源秉赋在城市忙碌的节奏中与人们日渐疏远,让人们愈加渴望亲近自然。

生长型景观带领人们由城市向自然蔓延,延续着传统思想的精髓,寓意着返璞归真。

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各种设计手法还将被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但它们的目标都是建立合理完善并且可持续的生态景观体系,极大程度上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统一和谐。

[1]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温迪.J.杰里施塔德,徐凌云,等.景观生态学作为可持续景观规划的框架[J].中国园林,2016(4):

16-27.

[2]承钧,张丹.城市公园设计中文脉的体现[J].中国园林,2010(10):

48-50.

3712

篇四:

谈地域植物对园林景观特色形成作用

植物作为构成园林景观的要素在景观特色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南部,以热带与亚热带气候为主,因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而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这也为园林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植物选择。

了解华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