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726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理论.docx

《现代教育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理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理论.docx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我国把教育学的学科类型归属为社会科学。

1、宏观(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

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2、中观(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教育学:

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3、微观(教师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

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2、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3、教育产生的条件:

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式(必要的条件)

4、学校教育的出现

(1)社会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专门的人。

(2)文化原因—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产生。

(3)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是在殷朝,奴隶社会普遍建立了学校,周朝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

5、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6教育的发展按社会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7、原始社会教育:

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以传授简单的生产生活技能,面向全体成员,由社会公众实施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形态。

8、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

等级性明显。

②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

③专制性。

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⑤刻板性。

9、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

1、教育学的萌芽期: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如:

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2、教育学的雏形期:

教育学已具有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始形态,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在于产生了专门论述教育的专着,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如《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着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着作,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第一本教育学着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教育学已形成独立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如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英国斯滨塞的《教育论》,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们是教育学发展的典型标志。

4、教育学的科学化:

教育学开始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基础,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三节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主张有教无类②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③“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⑤教育方法:

倡导启发式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道尊师严);重视启发性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墨子:

获得知识的途径:

亲知、闻知、说知,强调靠推理方法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

一切任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教育史上的“外铄论”(人性本恶)、“内发论”(人性本善)。

总体中国教育以“外铄论”居主流,西方教育以“内发论”居主流

2、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主张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应培养能与集体相区别的有个性的人。

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教育—为社会服务①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历史价值:

①它在努力地主阶级内部否定了血统世袭制,提出应根据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接受合适教育和合适的工作岗位;②虽然其思想没在雅典得到实施,但其创建的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4、西方宗教对教育的贡献:

平等思想;保存了教育思想典籍;保存了学校。

5、捷克的夸美纽斯-现代教育之父,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专门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着作,-是教育学初步独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对后世(西方)的影响:

①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内容;②突出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③提出客观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④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强调人文教育;⑤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是迄今采用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⑥对儿童到青年这一阶段进行年龄分期,每一阶段配备了相应的学校类型和课程内容,对学校开学、放假等进行规定和论述;

6、德国的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他将教育学建立在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其贡献:

①致力于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学,以提升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②以伦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博学通才”的教育目的;③首创“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对于培养品德的作用;④创立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或“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教学过程阶段化、心理学化。

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①他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论述教育;②他的教育目的论极大丰富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理论体系;③他提出教学形成思想之环,教育塑造性格,离开前者,后者就不存在;

传统教学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

7、卢俊的《爱弥儿》—研究人的着作。

新观念:

①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②儿童中心的观念;③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④实用主义的观念;⑤发现的观念;

他规定教育的现代目标:

教育要造就国家的公民。

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8、杜威1899年出版的《学校与社会》

针对赫尔巴特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新三中心理论,强调直接经验

9、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主知教育思想;康德-理性主义教育思想;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第斯多惠—全人类教育思想;

10、旧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11、亚里士多德:

①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②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③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1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

①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②强调满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

13、古代教育的特征。

a,等级性。

b,道德性。

c,专制性。

d,刻板性。

e,教育的象征意义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公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性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14、近代科技、工业等地兴起,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力教育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15、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

1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章人、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认识和实践上的矛盾;2、规范性与逾越性上的矛盾;①从发展方向上看,社会发展力图规定个人的发展方向,个人的发展又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②从发展水平上看,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制约个人的发展水平,个人的发展水平倾向超越这种制约;③从发展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④从发展的

需要和可能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⑤从发展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1、人的发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2、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的地位;1、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的中介转化地位;①教育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②教育的两个最基本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教育内部表现为:

代表社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教育要求(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

2、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必须以人为出发点;3、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人是社会能动的主体;教育只有把学生作为创造者和主体来培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1、个体的先天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先天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包括遗传特质和非遗传性特质。

)(遗传因素对个体来说,其影响是既定的[不可选择性],又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先天性因素中最基本的是遗传因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②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

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后天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大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总体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环境是指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家往往关注的是小环境如家庭、社区、学校);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①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②人的潜能与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动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①学校教育目的比较明确,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首先要明确的;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一是学校教育目的与社会主导性要求比较一致;二是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比较一致;三是学校教育目的比较稳定;)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一是学校教育制定有比较全面的教育目的;二是学校教育设置有比较全面的课程体系和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三是学校教育有比较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四是学校教育有一支比较完整与合理的教师队伍)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专门性的重要体现、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表现在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定性的意义)

(三)正确理解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从内部讲:

取决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取决教师能否敬职爱业,充分正确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取决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正确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外部讲:

取决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取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还具有人口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再生产劳动者来实现的;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教育可以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

(二)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选择文化(社会价值标准和知识价值标准)和整理文化(教材的编写就是整理人类文化基本要素和精华的过程);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一方面给文化的发展以导向,另一方面又对文化体系做某种程度的改造。

(三)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其功能:

第一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第二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学校在文化的创造与更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

(一)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二)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大小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成正比)(制度比科技和教育更重要,对社会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先进的科学和教育只是社会发展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制度才能保证科技和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社会长期发展的充分条件)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即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

一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的需要;二是生产力为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需要是一种动力,条件是一种可能):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①通过组织手段和某种体制直接对教育机构行使领导职能;②通过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和教育者;③通过颁布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方针、政策;④通过制定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⑤通过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的配置)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的人的制约(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身心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二;这里的人指身心发展处于旺盛期的儿童)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的特性)(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不同机能和不同能力间的相互补偿的特性)(五)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特性;)(六)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三、教育的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三)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不仅被社会所改变、规定和制约,也改变、教化和导引着社会)

(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

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依据。

)(三)教育具有继承性;(四)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先行的含义:

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教育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培养人才。

教育先行的主要依据:

一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二是教育的周期比较长;三是当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四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投资比对物的投资更具有经济效益)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坚持教育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意义:

首先,教育必须坚守自己独立的品格;其次,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必须是有批判性的;最后,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具有选择性的)

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然性;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规律所制定的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教育艺术是贯彻教育原则的机智与策略。

第一节教育规律

一、教育规律概述: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二)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教育关系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首先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其次教育活动中的各要素也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三)教育规律是否存在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

系统论把教育规律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一)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

1、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2、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

(二)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它揭示了教育系统变革中连续性与间接性、继承性与革新性的内在统一性,它揭示了教育系统进化中的规律性联系和进化动力、发展方向、运动趋势、结果实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

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

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

(一)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它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必须遵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教育规律,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

(二)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规律:

1、认识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要向实践学习、要向同行学习、要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利用教育规律是认识教育规律的目的)。

第二节教育原则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人道性原则(要求:

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二)个性原则(要求:

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特长;)(三)创造性原则(要求:

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四)活动性原则(要求:

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五)民主性原则(要求:

增加教育机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提倡启发式教育;)

还有:

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教育的协调性原则、教育的效率性原则、教育的艺术性原则。

第三节教育艺术

一、教育艺术概述

(一)教育艺术的概念:

是指教育者在长期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中和对教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中,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二)教育艺术的特点:

1、情感性;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受教育目标制约的);(三)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1、区别:

第一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第二,二者所属的范畴不同;第三,二者的方法不同,第四,二者的特点不同,第五,二者的来源不同;2、联系:

第一,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第二,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发挥和升华,教育活动只有和谐地鼓动起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两翼,才能成功地飞抵理想的境界。

二、教育的言语艺术

(一)口头言语艺术(说服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群体教育口语、处理偶发事件的言语技巧、家访谈话技巧);

(二)体态言语艺术(面部言语艺术、姿态言语艺术、手势言语艺术、外表言语艺术);(三)教育幽默艺术:

教育幽默既有一般幽默的共性,又有其个性特点,表现在庄与谐的辩证统一上,庄指教育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教育要求的严肃性、可行性;谐指教育形式的诙谐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形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