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7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9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doc

《统计学》教案

经济管理系

刘志强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教案

一、学习的基本要求

《统计学》这门课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运算,又需要记忆许多的东西,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希望同学们作好思想准备,多投入心思,这才能顺利过关。

该课程是统计时间工作的理论基础,用以研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对于数量的认识是学好该课的基础。

所以要掌握各类指标的运算及指标的变化(指数),如何获得指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保持出勤率,提高课堂效率

因为统计课是一门理科性很强的课,同学们光凭自己的基础去理解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而且由于成人教育的方式,一堂课的内容含量非常大,拉下一堂课可能就觉得有好多内容没听上,下堂课就跟不上。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学习本课程是,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记得也牢靠。

到具体做题时也能灵活运用。

学习每一个概念也是如此,要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主要含义,不要一字不漏地去背某一个概念。

着实际上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即使当时记住了,不久也会遗忘。

3、课后多复习,多做习题。

做习题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教材的例题和课堂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

不要一不会做,就去看答案。

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会给同学们刻印一部分练习题,我也会挑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给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希望大家能做一下,要抱着“对答案”的心态,而不是“抄答案“

4、要有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认真听讲,珍惜课堂复习时间。

二是学习的能动性,针对一些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多问多练,一定要把他弄明白,统计这门课程是靠平时的一些知识点积累起来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不要在刚开学几天时新鲜,快考试几天紧张,而平时松松跨跨。

二、教材的分析

本教材共由十章组成,分别是:

第一章:

统计总论,系统介绍统计学原理该课程的相关概念,便于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是统计学的序言部分,是以后各章学习的一个基础,是入门的章节。

第二章:

统计调查,文中阐述了统计工作中的各种实际调查方法,要求同学们掌握调查的类型及调查方法的适用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区别各类办法的不同点。

第三章:

统计分组,本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包括分组,汇总,编表。

尤其是分组的方法。

第四章:

综合指标,此是全教材的重点章节,包括四大类型的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指标的用途,适用情况,区别和联系等内容是考试中的热点。

第五章:

抽样估计,本章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估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理解:

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抽样误差的确定等等。

第六章:

假设检验,本章现以不做考试要求

第七章:

相关分析,要求理解:

相关的意义,相关系数,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估计标准误的确定

第八章:

指数分析,本章对于指数编制的一般方法与现实、指数体系和指数数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本章阐述动态数列编制和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和运用等两类问题

第十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本章以不作考试要求)

教材体系由统计的研究方法作为主线,在辅之以相关内容,如图:

统大量观察法第二章

的统计分组法第三章

方综合指标法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

统计模型法第七章

归纳推断法第五章

三.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授课次数

课时

统计总论

1次

4

统计调查

1次

4

统计分组

1次

4

综合指标

2次

8

抽样推断

2次

8

相关分析

2次

8

指数分析

2次

8

动态数列分析

2次

8

复习

2次

8

合计

15次

60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认识,使同学学习之后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掌握教材大致结构。

1.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3.了解国家统计职能,任务,组织和管理。

教学

重点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教学

难点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直接讲陈法、示例法、提问,启示法。

课时

4节课(周晚)

授课

班级

2003级工商管理班

教具

黑板

幻灯片

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总结及布置练习

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数据:

朱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1998年我国DNP比上年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

全年共有6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以上示例中涉及了一些具体数字,毫无疑问,总理是利用这些数据来说明98年政府的基本情况,那么,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

其中,既有百分数(7.8%,14.1%),又有基数2000亿,6000万。

这些数字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如何应用?

我们本学期的新课《统计学原理》主要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首先,我们来对这门课程做一个的系统了解,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如:

现将本年度的情况统计(动词)一下;根据会计科的统计(名词),大学专业中的统计专业(名词)。

1.统计工作:

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统计:

即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3.统计:

统计学(理论),是指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4.三种含义的联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见教材1—2页,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做记号)

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见教材2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倒数第四行,注意关键词(见划线)——题型:

填选判

***其对象的特点是:

社会性:

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数量

注意多选题

总体性;有许多单独数量组成

变异性:

总体各单位,总体数量两方面的变异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即统计在调查,整理,分析各阶段使用各种专门的

据此来分析教材体系

研究方法,包括五种:

1.大量观察法:

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要从总体加以考察,就总体而言,调查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并加以综合研究的方法。

2.统计分组法:

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章)

3.综合指标:

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方法。

(第四、八、九章)

4.统计模型法:

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设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第七章)

5.归纳推断法:

从观察总体各单位特征,由此得出关于总体的某种信息,即事实的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部。

(第五章)

***特别强调:

关于研究方法的题型:

多选:

要求掌握五种方法的名称

单选:

要求同学根据题设,判断为具体的方法。

根据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照目录,将教材体系与此联系起来

三.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一)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

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

示例:

假如我想了解某厂的企业设备,我的目的导致了该厂的企业设备成了一个全体,它是由该企业的每一台设备所构成的。

这时该厂所有设备就成了一个统计总体。

1)总体的性质:

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与研究对象的区别,注意多项选择题)

2)确定总体的步骤:

定出现象同性质的标准,对照具体单位是否符合所规定的标准,确定总体的范围。

2.(总体)单位:

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个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单位,构成基础。

总体单位的表示方法:

自然单位,物理单位

3.总体和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

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单位是形成总体的基本个体,同时单位也只有依赖于总体才存在,另外,当研究的目的发生变化时,总体与单位还可以互相转化。

2)区别:

含义上的区别、总体是指标的载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

(二)单位标志和标志表现

1.单位标志:

简称标志,只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2.标志表现:

表明标志特征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用来回答标志的文字或数字)

3.示例:

设要了解某班学员的基本情况,班主任从招生办公室得到一张本班学员情况登记表,如图:

姓名

民族

年龄

职业

性别

电话

语文成绩

籍贯

李红

赵艳

张青

……

……

22

23

19

…..

护士

会计

出纳

……

……

1234567

5678904

32954108

…….

84

76

82

……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首先,根据这一个目的,九九财会班全体学员是总体,单位则是每一位学员,对每一位学员都有“民族,年龄,职业,成绩,性别,籍贯”等特征,这些特征就是单位的标志,那么,每一位学员的特征具体的到底是什么呢?

回答标志的内容,如:

汉,22,护士,女,北京等就是单位标志的标志表现。

4.标志表现和标志的分类

1)在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特征是用文字来回答的。

如:

职业,民族,籍贯等,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标志称为品质标志。

而有些特征则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如:

年龄,成绩。

我们把这类标志称为数量标志。

2)在上表中,有些标志的标志表现是相同的,如:

民族,每一个单位的标志表现均一致,我们称其为不变标志;而年龄,性别等标志的标志表现却随着单位变化而变化,我们称其为可变标志。

3)如果一个标志既是可变标志,又是数量标志,则称其为变量,变量的标志表现是变量值。

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离散型变量指变量值受到条件限制,例如取整数,象人口数,年龄。

连续型变量指其标志值可取任意数的形式,如:

“成绩”“身高”

(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反映和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数据。

****教材第17页:

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地点,时间,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构成

2.指标的分类

1)数量指标:

也称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来表示。

如:

总成本,总费用。

由单位资料汇总而来。

2)质量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常是用平均数,比重,通过总量指标相除得来。

如:

“平均成绩”“女生比重”“出勤率”等。

3.统计指标的特征(见教材第17——19页)

1)统计指标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

2)统计指标具有可量性的特点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

联系:

1)互相依存,相互生成。

没有标志,就没有指标。

2)指标和标志随着研究对象,内容,依据的变化也可以互相转变

区别:

1)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是反映总体的单位的特征。

2)计指标具有可量性的特征,而统计标志则未必都是可量的,品质标志则只能用文字来说明。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的性质,而统计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性一般不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四.统计的职能(简单提示一下,强调基础职能和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统计的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基础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二).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教材25页第二段

五.总结:

本章是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入门章节,篇中涉及了大量的概念性知识,并且相对容易混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要认真复习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学习以后各章打好基础,练习主要完成《学习指导》和我刻印的习题,复习教材P31—35的“本章小节”,将其系统化,理解再记忆。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主板

副板

一.统计的含义(15分钟)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5分钟)

三.统计学的基本范畴(60分钟)

四.统计的职能(10分钟)

五.总结(10分钟)

导入新课(5分钟)

示例,列表

例题讲解(30分钟)

其它板书

章节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认识并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的各种方法,调查误差产生与防止等几个问题。

1.认识统计调查担负提供基础统计资料的任务。

2.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定。

教学重点

统计调查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的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讲陈,突出重点。

2.示例讲解,区分难点。

课时

3节课(周晚)

班级

2003级工商管理班、随考学员

教具

黑板

幻灯片

1.导入新课(以复习为引线)。

2.讲授新课。

3.总结本章重点,强调难点。

板书

设计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主板

副板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二、统计调查的方案

三、统计调查的方法

导入新课

关键词:

作业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5分钟)

复习上讲内容:

上周一我们学习了《统计总论》,对本学期《统计学原理》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现在请大家回顾以下问题:

1.《统计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统计学原理》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让学院稍考虑,同老师一起说出答案,并根据学员回答情况,稍做分析,并由《统计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引入新课:

从统计工作来看,关键在于得到各种数据,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只有去搜集资料,进行统计调查。

今天我们的新课内容就是要学习进行统计调查有什么意义(必要),如何去进行(调查方法)等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

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对现象总体

P38第一段认识的开始,也是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环节。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必须达到准确性和及时性两个基本要求

P39第二段题型是填空题,关键词:

准确性、及时性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1.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单位数),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这是统计调查最基本的分类。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如工人的出勤,农作物生长的情况。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进行的登记,被研究的现象在短时期内不发生什么变化。

3.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

直接调查、凭证调查、派员调查、问卷调查、采访调查

二.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繁重复杂、高度统一和严格的科学工作,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所以在着手调查之前应确定一个周密的调查方案,来指导调查工作,那么一项完整的调查方案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一).调查目的: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

(对谁进行调查),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

示例:

要了解某企业产品质量(目的),该企业的全部产品就是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对象时,所涉及的两种单位: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

调查单位:

即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

填报单位:

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讲授新课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示例:

进行工业设备普查,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设备;进行某班学员的情况了解,报告单位是每一位学员,调查单位也是每一位学员。

(三).调查项目:

(调查什么内容):

即依附于调查单位的基本标志

(四).调查表:

(将调查内容整理):

把诸多的调查项目用最精练的措词在框格上表示出来,以便于调查登记资料规范化,标准化。

调查表格的两种形式:

单一表:

每个调查单位填写一份,可以容纳较多的项目。

一览表:

把许多调查单位填列在一张表上。

(五).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

调查时间:

资料所反映的时间

调查时限:

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例:

某市规定1994年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是1995年1月31日,

则调查时间为一年(94年),调查时限为1个月。

(六).调查的组织工作:

主要包括明确调查机构、调查地点、选择调查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三.统计调查方法

特别强调:

教材P47第三节第一段:

建立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

(一)普查:

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数

量的全面调查。

句中三个关键词:

专门、时点、全面。

表达了普查是一项专门调查、不连续调查、全面调查。

1.由此可总结其两大特点:

(1)是一项全面调查,资料全面、准确、详实,但是耗费大。

(2)是一项不连续调查,调查时点现象,必须确定标准时间。

2.关于普查的标准时间:

规定某日或某一时刻作为登记普查有关资料的统一时间,这样才能

避免搜集资料因为自然变动或机械变动而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也就是被登记的资料,应是在标准时间上存在的。

请同学们看一个例子,并且来判断一下:

(口述例题)

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零时,下列情况应计入人口数的有:

A.1990年7月2日出生的婴儿B.1990年6月29日出生的婴儿

C.1990年6月29日晚死亡的人D.1990年7月1日1时死亡的人

E.1990年6月29日出生,7月1日6时死亡的婴儿

F.1990年6月29日晚11点出生,11点半死亡的婴儿

3.普查的种类:

见教材P50页

(二).统计报表:

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属于全面调查范畴,又称全面统计报表。

1.特点:

统一性,经常性

2.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的区别与联系(关系)

联系:

二者均是全面调查,能提供较为全面的材料

区别:

(1)连续性:

普查不属于连续性调查,而统计报表则是。

(2)调查内容:

普查主要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统计报表的主要内容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

(3)制定报表:

全面统计报表内容固定,经常填写,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更多。

(4)具体应用上:

普查适用于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而要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是应用全面统计报表

(三).抽样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式。

1.特点:

(1)非全面调查

(2)随机原则抽样

经济性: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时效性:

节省时间

2.优越性:

准确性:

(相对而言)——随机抽样的原则

灵活性:

组织起来方便

提示大家注意多项选择题。

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3.作用:

教材P53—54可以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可以检验假设,以便于决策

简单随机抽样:

类型抽样:

4.基本形式:

等距抽样:

整群抽样:

(四).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1.重点调查:

对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

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单位:

指数量在总体中比例较大,或者规模较大。

例如:

要掌握我国煤矿的经营状况,选择产量较大的煤矿,如大同、平顶山煤矿作为被考察单位。

强调:

重点调查结果只能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不能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典型调查:

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总体的数量特征和其他情况。

分类:

解剖麻雀式、划类选典式

示例:

要了解某村小麦的产量,按地段选定若干地块,这种调查方法叫典型调查。

讲授新课

(五).三种非全面调查方法之间的关系

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其不同点在于:

1.抽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

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总体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

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抽选出来的。

2.调查目的不同:

抽样调查是为了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重点调查

则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典型调查需要说明总体的发展变化规律。

3.推断总体的可靠程度不同:

抽样调查的结果最具有科学性;而后两者则有一定的代表性。

4.适用场合不同:

抽样调查是为了研究、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状况,重点调查则多用于调查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适用于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典型来反映规律。

(六).调查资料的检查

教材P62页.调查资料的检查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1.调查误差:

调查结果与所调查现象的真实数量之间的离差。

登记性误差:

由于错误判断事实和错误登记事实而发

生的误差,(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都有

2.种类(体系)登记性误差)包括偶然性登记误差

系统性登记误差

代表性误差:

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