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91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5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教师版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

 

【课程说明】

由于培优大纲顺序和本课程顺序不同,所以在学习此课程时,有些讲次安排打乱了,重新排序不会影响知识点的学习。

 

【课程目标】

提升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乐于思考,乐于学习

培养习惯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解题习惯

收获成绩

※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积累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一讲高斯求和

第二讲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第五讲归一问题

第六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和倍问题

第八讲差倍问题

第九讲和差问题

第十讲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巧求周长

 

第一讲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

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

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

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

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

例如:

(1)1,2,3,4,5,…,100;

(2)1,3,5,7,9,…,99;(3)8,15,22,29,36,…,71。

  其中

(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1+2+3+…+1999=?

分析与解:

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

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11+12+13+…+31=?

分析与解:

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

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3+7+11+…+99=?

分析与解:

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

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例5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

问:

(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分析:

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

由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

解:

(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

 (1+3+5+…+15)×12

=[(1+15)×8÷2]×12

=768(厘米2)。

 2)火柴棍的数目为

  3+6+9+…+24=(3+24)×8÷2=108(根)。

答:

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768厘米2,整个图形由108根火柴摆成。

例6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它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十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

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

分析与解:

一只球变成3只球,实际上多了2只球。

第一次多了2只球,第二次多了2×2只球……第十次多了2×10只球。

因此拿了十次后,多了

 2×1+2×2+…+2×10

=2×(1+2+…+10)

=2×55=110(只)。

  加上原有的3只球,盒子里共有球110+3=113(只)。

  综合列式为:

(3-1)×(1+2+…+10)+3

=2×[(1+10)×10÷2]+3=113(只)。

 

 练习3

  1.计算下列各题:

  

(1)2+4+6+…+200;

(2)17+19+21+…+39;

 

(3)5+8+11+14+…+50;(4)3+10+17+24+…+101。

2.求首项是5,末项是93,公差是4的等差数列的和。

 

3.求首项是13,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30项的和。

4.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

问:

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次?

5.求100以内除以3余2的所有数的和。

6.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

练习

  1.

(1)10100;

(2)336;(3)440;(4)780。

  2.1127。

提示:

项数=(93-5)÷4+1=23。

  3.2565。

提示:

末项=13+5×(30-1)=158。

  4.180次。

解:

(1+2+…+12)×2+24=180(次)。

  5.1650。

解:

2+5+8+…+98=1650。

  6.45个。

提示:

十位数为1,2,…,9的分别有1,2,…,9个。

第二讲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

例如,

(1)1,2,3,4,5,6,…

(2)1,2,4,8,16,32;

(3)1,0,0,1,0,0,1,…

(4)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如,数列

(1)的第3项是3,数列

(2)的第3项是4。

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项记作an。

  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

(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

(1)(3)。

  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

  数列

(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

后项=前项+1,或第n项an=n。

  数列

(2)的规律是:

后项=前项×2,或第n项

  数列(3)的规律是:

“1,0,0”周而复始地出现。

  数列(4)的规律是:

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

  a3=1+1=2,a4=1+2=3,a5=2+3=5,

  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

例如数列

(1)

(2)。

  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

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

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2)84,72,60,(),();

(3)2,6,18,(),(),…

(4)625,125,25,(),();

(5)1,4,9,16,(),…

(6)2,6,12,20,(),(),…

解:

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

前项+3=后项。

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

前项-12=后项。

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

前项×3=后项。

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

前项÷5=后项。

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

数列各项依次为

  1=1×1,4=2×2,9=3×3,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

数列各项依次为

  2=1×2,6=2×3,12=3×4,20=4×5,

  所以,应填5×6=30,6×7=42。

  说明:

本例中各数列的每一项都只与它的项数有关,因此an可以用n来表示。

各数列的第n项分别可以表示为

(1)an=3n+1;

(2)an=96-12n;

(3)an=2×3n-1;(4)an=55-n;(5)an=n2;(6)an=n(n+1)。

  这样表示的好处在于,如果求第100项等于几,那么不用一项一项地计算,直接就可以算出来,比如数列

(1)的第100项等于3×100+1=301。

本例中,数列

(2)(4)只有5项,当然没有必要计算大于5的项数了。

例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

(2)(),(),10,5,12,6,14,7;

(3)3,7,10,17,27,();

(4)1,2,2,4,8,32,()。

解:

通过对各数列已知的几个数的观察分析可得其规律。

(1)把数列每两项分为一组,1,2,2,3,3,4,不难发现其规律是:

前一组每个数加1得到后一组数,所以应填4,5。

(2)把后面已知的六个数分成三组:

10,5,12,6,14,7,每组中两数的商都是2,且由5,6,7的次序知,应填8,4。

(3)这个数列的规律是:

前面两项的和等于后面一项,故应填(17+27=)44。

(4)这个数列的规律是:

前面两项的乘积等于后面一项,故应填(8×32=)256。

例3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18,20,24,30,();

(2)11,12,14,18,26,();

(3)2,5,11,23,47,(),()。

解:

(1)因20-18=2,24-20=4,30-24=6,说明(后项-前项)组成一新数列2,4,6,…其规律是“依次加2”,因为6后面是8,所以,a5-a4=a5-30=8,故

  a5=8+30=38。

(2)12-11=1,14-12=2,18-14=4,26-18=8,组成一新数列1,2,4,8,…按此规律,8后面为16。

因此,a6-a5=a6-26=16,故a6=16+26=42。

(3)观察数列前、后项的关系,后项=前项×2+1,所以

  a6=2a5+1=2×47+1=95,

  a7=2a6+1=2×95+1=191。

例4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15,17,30,22,45,(),();

(2)2,8,5,6,8,4,(),()。

解:

(1)数列的第1,3,5,…项组成一个新数列12,17,22,…其规律是“依次加5”,22后面的项就是27;数列的第2,4,6,…项组成一个新数列15,30,45,…其规律是“依次加15”,45后面的项就是60。

故应填27,60。

(2)如

(1)分析,由奇数项组成的新数列2,5,8,…中,8后面的数应为11;由偶数项组成的新数列8,6,4,…中,4后面的数应为2。

故应填11,2。

 练习5

 1、按其规律在下列各数列的()内填数。

  1.56,49,42,35,()。

  2.11,15,19,23,(),…

  3.3,6,12,24,()。

  4.2,3,5,9,17,(),…

  5.1,3,4,7,11,()。

  6.1,3,7,13,21,()。

  7.3,5,3,10,3,15,(),()。

  8.8,3,9,4,10,5,(),()。

  9.2,5,10,17,26,()。

  10.15,21,18,19,21,17,(),()。

  11.数列1,3,5,7,11,13,15,17。

(1)如果其中缺少一个数,那么这个数是几?

应补在何处?

(2)如果其中多了一个数,那么这个数是几?

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 

练习

  1.28。

  2.27。

  3.48。

  4.33。

提示:

“后项-前项”依次为1,2,4,8,16,…

  5.18。

提示:

后项等于前两项之和。

  6.31。

提示:

“后项-前项”依次为2,4,6,8,10。

  7.3,20。

  8.11,6。

  9.37。

提示:

an=n2+1。

  10.24,15。

提示:

奇数项为15,18,21,24;偶数项为21,19,17,15。

  11.

(1)缺9,在7与11之间;

(2)多15,因为除15以外都不是合数。

2、观察下面的数列,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2,5,8,11,(),17,20。

  ②19,17,15,13,(),9,7。

  ③1,3,9,27,(),243。

  ④64,32,16,8,(),2。

  ⑤1,1,2,3,5,8,(),21,34…

  ⑥1,3,4,7,11,18,(),47…

  ⑦1,3,6,10,(),21,28,36,().

  ⑧1,2,6,24,120,(),5040。

  ⑨1,1,3,7,13,(),31。

  ⑩1,3,7,15,31,(),127,255。

  (11)1,4,9,16,25,(),49,64。

  (12)0,3,8,15,24,(),48,63。

  (13)1,2,2,4,3,8,4,16,5,().

  (14)2,1,4,3,6,9,8,27,10,().

分析与解答

  ①不难发现,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前面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3.因此,括号中应填的数是14,即:

11+3=14。

  ②同①考虑,可以看出,每相邻两项的差是一定值2.所以,括号中应填11,即:

13—2=11。

  不妨把①与②联系起来继续观察,容易看出:

数列①中,随项数的增大,每一项的数值也相应增大,即数列①是递增的;数列②中,随项数的增大,每一项的值却依次减小,即数列②是递减的.但是除了上述的不同点之外,这两个数列却有一个共同的性质:

即相邻两项的差都是一个定值.我们把类似①②这样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③1,3,9,27,(),243。

  此数列中,从相邻两项的差是看不出规律的,但是,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其前面一项的3倍.即:

3=1×3,9=3×3,27=9×3.因此,括号中应填81,即81=27×3,代入后,243也符合规律,即243=81×3。

  ④64,32,16,8,(),2

  与③类似,本题中,从第1项开始,每一项是其后面一项的2倍,即:

  

  因此,括号中填4,代入后符合规律。

  综合③④考虑,数列③是递增的数列,数列④是递减的数列,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每列数中,相邻两项的商都相等.像③④这样的数列,我们把它称为等比数列。

  ⑤1,1,2,3,5,8,(),21,34…

  首先可以看出,这个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现在我们不妨看看相邻项之间是否还有别的关系,可以发现,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2=1+1,3=2+1,5=2+3,8=3+5.因此,括号中应填的数是13,即13=5+8,21=8+13,34=13+21。

  这个以1,1分别为第1、第2项,以后各项都等于其前两项之和的无穷数列,就是数学上有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它来源于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一对成熟的兔子一个月能生一对小兔,小兔一个月后就长成了大兔子,于是,下一个月也能生一对小兔子,这样下去,假定一切情况均理想的话,每一对兔子都是一公一母,兔子的数目将按一定的规律迅速增长,按顺序记录每个月中所有兔子的数目(以对为单位,一月记一次),就得到了一个数列,这个数列就是数列⑤的原型,因此,数列⑤又称为兔子数列,这些在高年级递推方法中我们还要作详细介绍。

  ⑥1,3,4,7,11,18,(),47…

  在学习了数列⑤的前提下,数列⑥的规律就显而易见了,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其前两项的和.因此,括号中应填的是29,即29=11+18。

  数列⑥不同于数列⑤的原因是:

数列⑥的第2项为3,而数列⑤为1,数列⑥称为鲁卡斯数列。

  ⑦1,3,6,10,(),21,28,36,()。

  方法1:

继续考察相邻项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因此,可以猜想,这个数列的规律为:

每一项等于它的项数与其前一项的和,那么,第5项为15,即15=10+5,最后一项即第9项为45,即45=36+9.代入验算,正确。

  方法2:

其实,这一列数有如下的规律:

  第1项:

1=1

  第2项:

3=1+2

  第3项:

6=1+2+3

  第4项:

10=1+2+3+4

  第5项:

()

  第6项:

21=1+2+3+4+5+6

  第7项:

28=1+2+3+4+5+6+7

  第8项;36=1+2+3+4+5+6+7+8

  第9项:

()

  即这个数列的规律是:

每一项都等于从1开始,以其项数为最大数的n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因此,

  第五项为15,即:

15=1+2+3+4+5;

  第九项为45,即:

45=1+2+3+4+5+6+7+8+9。

  ⑧1,2,6,24,120,(),5040。

  方法1:

这个数列不同于上面的数列,相邻项相加减后,看不出任何规律.考虑到等比数列,我们不妨研究相邻项的商,显然:

  所以,这个数列的规律是:

除第1项以外的每一项都等于其项数与其前一项的乘积.因此,括号中的数为第6项720,即720=120×6。

  方法2:

受⑦的影响,可以考虑连续自然数,显然:

  第1项1=1

  第2项2=1×2

  第3项6=1×2×3

  第4项24=1×2×3×4

  第5项120=1×2×3×4×5

  第6项()

  第7项5040=1×2×3×4×5×6×7

  所以,第6项应为1×2×3×4×5×6=720

  ⑨1,1,3,7,13,(),31

  与⑦类似:

  

  可以猜想,数列⑨的规律是该项=前项+2×(项数-2)(第1项除外),那么,括号中应填21,代入验证,符合规律。

  ⑩1,3,7,15,31,(),127,255。

  

  则:

  

  因此,括号中的数应填为63。

  小结:

寻找数列的规律,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①寻找各项与项数间的关系;②考虑相邻项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事实上,数列⑦或数列⑧的两种方法,就是分别从以上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有时候,从两个角度的综合考虑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选择适当的方法,会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在⑩题中,1=2-1

  3=22-1

  7=23-1

  15=24-1

  31=25-1

  127=27-1

  255=28-1

  所以,括号中为26-1即63。

  (11)1,4,9,16,25,(),49,64.

  1=1×1,4=2×2,9=3×3,16=4×4,25=5×5,49=7×7,64=8×8,即每项都等于自身项数与项数的乘积,所以括号中的数是36。

  本题各项只与项数有关,如果从相邻项关系来考虑问题,势必要走弯路。

  (12)0,3,8,15,24,(),48,63。

  仔细观察,发现数列(12)的每一项加上1正好等于数列(11),因此,本数列的规律是项=项数×项数-1.所以,括号中填35,即35=6×6-1。

  (13)1,2,2,4,3,8,4,16,5,()。

  前面的方法均不适用于这个数列,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本数列中的某些数是很有规律的,如1,2,3,4,5,而它们恰好是第1项、第3项、第5项、第7项和第9项,所以不妨把数列分为奇数项(即第1,3,5,7,9项)和偶数项(即第2,4,6,8项)来考虑,把数列按奇数和偶数项重新分组排列如下:

  奇数项:

1,2,3,4,5

  偶数项:

2,4,8,16可以看出,奇数项构成一等差数列,偶数项构成一等比数列.因此,括号中的数,即第10项应为32(32=16×2)。

  (14)2,1,4,3,6,9,8,27,10,()。

  同上考虑,把数列分为奇、偶项:

  偶数项:

2,4,6,8,10

  奇数项:

1,3,9,27,().所以,偶数项为等差数列,奇数项为等比数列,括号中应填81(81=27×3)。

  像(13)(14)这样的数列,每个数列中都含有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各不相同,类似这样的数列,称为双系列数列或双重数列。

3、按一定的规律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1,2,3,4,5,(),7…

  2.100,95,90,85,80,(),70

  3.1,2,4,8,16,(),64

  

  5.2,1,3,4,7,(),18,29,47

  6.1,2,5,10,17,(),37,50

  7.1,8,27,64,125,(),343

  8.1,9,2,8,3,(),4,6,5,5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每上一层楼梯需要1分钟,那么从一层上到四层需要多少分钟?

如果你的答案是4分钟,那么你就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分钟。

  为什么是3分钟而不是4分钟呢?

原来从一层上到四层,只要上三层楼梯,而不是四层楼梯。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类似的问题。

  例1裁缝有一段16米长的呢子,每天剪去2米,第几天剪去最后一段?

  分析如果呢子有2米,不需要剪;如果呢子有4米,第一天就可以剪去最后一段,4米里有2个2米,只用1天;如果呢子有6米,第一天剪去2米,还剩4米,第二天就可以剪去最后一段,6米里有3个2米,只用2天;如果呢子有8米,第一天剪去2米,还剩6米,第二天再剪2米,还剩4米,这样第三天即可剪去最后一段,8米里有4个2米,用3天,……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所用的天数比2米的个数少1.因此,只要看16米里有几个2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解:

16米中包含2米的个数:

16÷2=8(个)

  剪去最后一段所用的天数:

8-1=7(天)

  答:

第七天就可以剪去最后一段。

  例2一根木料在24秒内被切成了4段,用同样的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切的次数总比切的段数少1.因此,在24秒内切了4段,实际只切了3次,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切一次所用的时间了,又由于用同样的速度切成5段;实际上切了4次,这样切成5段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来了。

  解:

切一次所用的时间:

24÷(4-1)=8(秒)

  切5段所用的时间:

8×(5-1)=32(秒)

  答:

用同样的速度切成5段,要用32秒。

  例3三年级同学120人排成4路纵队,也就是4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