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96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其意义

【摘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宣告中华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来临,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这是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巨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巨变。

【关键词】:

辛亥革命、孙中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毛泽东、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邓小平

一、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

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中国的仁人志士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救亡图存的爱国斗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政治改良的维新变法失败了。

这些运动让孙中山先生明白了,只有革命才能挽救中国,只有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才能解决中国问题。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组件革命团体,进行了多次武装暴动。

1911年10月10日,驻武昌新军的革命党人举行了武装起义—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

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

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

历史的发展毕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孙中山说:

“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

”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

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

剪除发辫,改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以先生、君等。

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体上有两种:

年长的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并且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朱德等;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但同样积极地投身辛亥革命,并且担任过独立不久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年轻一些的大多也受到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

因此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949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组成了以周恩来为总理的国务院。

会议还确定了国旗,规定了国歌,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她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接着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改革,调整对外策略。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四个现代化。

1982年9月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在推动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海南省辟为经济特区,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大幅度提高了公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车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