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10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

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

出塞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

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

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

板书:

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

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

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七、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通过读《凉州词》,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

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读古诗。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

这一杯酒喝完了吗?

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

(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

               几人回?

        悲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

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

(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之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之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

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

是啊!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

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

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

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

是啊!

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

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

正确读写“崛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周恩来简介。

(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四、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严sù()xiōng()怀jué()起zàn()叹

xiào()果zū()界疑huò()训chì()

2.辨字组词。

崛()晰()振()怀()赞()疑()

掘()淅()震()坏()攒()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解读标题的含义

二、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有得到惩处?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理解词语:

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2)思考讨论:

       ①惩处谁?

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②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谁知,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都,但,?

大家只能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得到惩处?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女人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三、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看到租界发生的事情后,周恩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四、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感悟:

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五、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纠、缠”等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梅兰芳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生:

梅兰芳)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梅兰芳,去认识这位京剧大师,聆听他身上的故事。

二、资料简介

梅兰芳(1894-1961),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明确:

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京剧。

 

(1)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2)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3)梅兰芳卖房,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4)梅兰芳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四、品味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梅兰芳不登台演出,而是关紧门窗,拉上窗帘,在寓所细声吟唱?

 

(2)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

 

(3)为什么梅兰芳宁可卖房度日,也不接受戏园子老板开出的优厚的条件?

 

(4)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体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句子。

(3)多媒体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句子一: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体现了艺术对梅兰芳的重要性,在民族气节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面前,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句子二: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

(用尽了可见梅兰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句子三: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宁可……也不……表现了梅兰芳拒绝登台演出的决心。

(4)教师总结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

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五、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心中的梅兰芳。

 

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梅兰芳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

——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用笔

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