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729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台儿庄地势低洼,如果把微山湖比作一口大锅,这里比锅底还低十八丈。

为了防止汛期储存的湖水通过运河一泄而下,治河官员想出了建闸储水的办法。

明朝万历年间,从微山湖口至台儿庄,先后建起了八座节制闸。

北上的官船和商船,经过这些船闸,需要在台儿庄等待半个月的时间。

这个特殊的漕运枢纽,留住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台儿庄迅速繁荣。

从晚明至清末,台儿庄始终保持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台儿庄是一个移民城镇,明清两代属于峄县辖区,南来北往的商贾借助台儿庄的商机创造财富,安家置业,修桥铺路,建庙办学。

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驻人口已经达到6万,流动人口16万以上。

由于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营建自己的商铺和住宅时,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使得台儿庄城里集中了京派、晋派、陕派、江浙、徽派、闽南、鲁南、宗教等八种风格的建筑;

接纳了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中外各大宗教和不同的民间信仰。

据文献记载,大战前的古城台儿庄,大小庙宇多达72座。

由于台儿庄富有商机,吸引了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郎中、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妓、掮(qian)客等三教九流在这里发展,使古城台儿庄成为不同文化的汇集之地。

1938年春天,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

坚固的城墙、威严的衙门、宽敞的会馆、庄重的庙宇、华丽的商铺、朴素的民宅,基本上被夷为废墟。

据战地记者回忆,6000栋商铺和民房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战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上公开宣布,要重建台儿庄。

可是,由于战事紧张,加上后来的内战,这个承诺一直没能兑现。

台儿庄的居民,在断垣残壁上重建的商铺和民居,已经无法显现古城往日的辉煌。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动议重建古城。

这不仅仅是复活一座被战争摧毁的城市,而是向世界昭示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为人类保存文化遗产的壮举。

因为,在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台儿庄大捷具有经典意义:

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抗击外侮的正面战场上打的第一次胜仗;

也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败仗,这场战役,11984名日军被我击毙,打破了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正义力量给军国主义敲响丧钟的战役。

在“亡国论”甚嚣尘上的时刻,台儿庄大捷打出了中国人的士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为爱好和平的力量注入了必胜的信心。

由此,台儿庄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之地。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工程。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有: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国字号的多处风景名胜。

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景点有: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重建后的台城旧志景区。

到达现场之后,各景点的导游员会给各位作具体介绍。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台城旧志景区

(现场讲解)

欢迎您光临大战故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二战遗迹保存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历史名城;

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东西合璧的文化名城;

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完整保存了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设施,被世界旅游专家称为“活着的运河”的运河古城;

是中国唯一一座拥有14华里古代水街水巷,乘坐舟楫能够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

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系统工程中,台儿庄是一处重要的节点。

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为两平方公里,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城市发展定位,确定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

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古纤夫村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重现“一幅清明上河图,十里画廊卷不住”的壮丽景象。

台儿庄古城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体,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有人说,看水乡去周庄,看古城去平遥,两者兼顾去丽江。

但是,周庄有水却不是大战故地;

平遥的建筑古朴却没有大运河;

丽江有城有水,却没有台儿庄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

来到台儿庄古城,既看了古运河,又亲临了战地现场,触发了思古幽情,还领略了古老文化,享受了时尚生活。

台儿庄半日游,等于同时去了周庄、平遥和丽江。

有位网友说:

“周庄是怀旧,平遥是疗伤,丽江是艳遇,台儿庄是梦乡。

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是重建之后的台城旧志景区,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

主要有参将署、天后宫、翠屏学馆、台庄驿、日升昌记、文汇酒楼、谢裕大茶行、扶风堂、天水堂、三恪堂、鲁南民居、闽南民居、久和客栈、临水商铺等不同风格的明清建筑。

大门口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生成的。

这五种物质,称之为“五行”,五行之间,形成生与克的动态关系,维持着世界的平衡。

五行之中,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生命之源,世间因为有了水,山有了灵性,草木因此生长,动物得以繁衍,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登上了历史舞台,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

孔夫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屈能伸,能升能降,变化无常,容纳一切,滋养一切,成就一切。

台儿庄是一座水的城市,让我们走进这座东方水城,领略水的景观,水的魅力,解读水文化的内涵。

水门

台儿庄在战国时为楚国的田庄,汉代发展为集镇。

台儿庄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规模是,东西长5华里,南北宽3华里。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加固城墙时,建有城门六座,水门一座。

这座水门,是进入古城的水上通道,有了这一通道,城内的水街水巷,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实现了连通。

水门旁边的西城门,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曾经是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将军的临时指挥部。

城内有衙门街、顺河街、月河街、丁字街和纵横交错的水街水巷,这些水旱街巷,也是台儿庄大战的主要战场。

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说法很多。

2009年深冬,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来运河古城考察,他回忆起早年听到的一个故事。

吴官正同志说,鲁班有一个徒弟,名叫泰山。

这个徒弟聪明伶俐,却不守规矩,经常惹师父生气。

有一天,鲁班把他赶出家门,不再承认这个徒弟。

当时,在枣庄一带,已经有了粉碎粮食的石磨,比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石磨,早300多年。

那时候的石磨,底层的圆心轴,是在打造石磨时留下的石轴,鲁南人称为“磨脐子”,很容易碰断,磨脐子一断,那盘磨就作废了。

鲁班为此发愁多年,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鲁班见到有人用加上铁环的木轴代替了石轴。

木头韧性大,铁环耐磨,解决了石轴易断的缺陷。

鲁班对此惊叹不已,询问这是谁的发明。

有人告诉他是泰山发明的。

鲁班说:

“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泰山的家乡,就在台儿庄。

因为徒弟超过了老师,成为名人,人们就把他的家乡称作“泰家庄”,后来,出现音转,称作台家庄,运河开通之后,南方人又把这里称作台儿庄。

这条街道,是台儿庄的衙门街。

参将署

影壁照麒麟,足以祥光推五省;

雄风安水陆,威扬箭道胜三军。

(大门)

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

参将统领600兵马,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

1937年1月,国民政府在此设立山东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

1938年初,为第3集团军副司令沈鸿烈的军火库。

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

现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博物馆”。

清代的参将为副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副司令员。

一个沿运城镇,为什么委派这样一位高官进驻呢?

这是因为,从微山湖湖口至江苏骆马湖这段运河,盗匪横行,官船和商船经常受到抢劫。

据史书记载,顺治皇帝继位后,令江南织造赶制了一套龙袍。

运送途中,在台儿庄以南的骆马湖遭到抢劫。

从此,朝廷对这一带的河道安全异常重视,设立专门机构,委派三品参将负责防务。

乾隆十五年,一位名叫德昌的镶黄旗参将来到台儿庄。

这里有个号称“天下第一刀”剃头师是地方一霸,连续三任参将因为收拾不了他而被革职。

德昌参将有意到那里剃头,与他过招。

剃头师手拿锋利的剃刀,用中指往上一弹,剃刀飞起一丈多高,在空中转个身,带着寒光迅速落下,剃发师稳稳接住,为参将大人剃掉一缕头发。

他用这种方式为参将剃光了头,头皮没有丝毫擦伤。

参将定神看看剃头师得意的样子,说:

“我看,你的头也该剃了,我让你领教领教老爷的箭法。

”随从把剃头师拉到十丈开外,参将拉弓搭箭,对着剃头师射去。

箭头沿着头皮,刺啦一声,头发掉下一缕。

参将连射四十九箭,收起弓,说:

“我的下属,个个都是好箭法。

老爷特意在你后脑勺上留了一撮毛,让我的随从给你收拾。

”话音未落,已经有人放箭,把那缕剩下的头发射了下来。

这件事,在方圆几百里传开,都知道这位参将的厉害。

从此,沿运一带的盗贼再也不敢作案了。

牌坊

南来北往,灯影桨声,河蕴人间千古景;

神荡心驰,水乡渔火,世称天下第一庄。

(牌坊正面)

一湾江北水;

多彩鲁南风。

(牌坊正侧)

天风浩荡,水韵悠扬,桨摇齐鲁千年月;

漕运繁忙,渔歌起伏,帆织京杭万里霞。

(牌坊背面)

岸柳河桥,要平摊邗水二分明月;

桨声灯影,岂独让秦淮十里轻歌。

(牌坊背侧)

文脉北乘辉赵壁,

雄风南彻淬吴钩。

 

(牌坊背侧)

这座牌坊为台儿庄“水陆通衢”牌坊,她见证了台儿庄往日的繁荣。

这条街道被称为衙门大街,1947年,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把衙门街改为繁荣街,建国后继续沿用这一街名。

重建古城时,恢复衙门街的旧名。

台儿庄虽然建城较晚,但是在古代,就是交通要道。

当年,屈原联齐抗秦,晏子使楚,经过的就是台儿庄。

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在兰陵深造之后,到秦国实现政治理想,也要经过台儿庄。

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徐霞客,都在台儿庄一带逗留过。

拐角楼

这座拐角搂,为京津冀地区的建筑风格,南北两侧的弧形卷棚,体现了这种建筑的开放性。

拐角楼占地7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14平方米,南楼经营珠宝,北楼经营茶艺。

久和客栈

这座白墙黛瓦、马头出墙的徽派建筑,名叫久和客栈。

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广建造。

重建后的久和客栈,占地2415平方米,建筑面积3554平方米,作为快捷客栈使用。

古城内有许多店铺、民居为这一风格,见证着徽商在台儿庄的创业历史。

胡文广原先是一位书生,乘船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途经台儿庄,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于是放弃科考,留在这里经商。

他的经商理念是“和为贵”、“和气生财”,没过几年,就成为台儿庄的富商。

他把堂号取名“久和”,希望后人永远恪守和为贵的理念。

临水商铺

对面的两座商铺,是典型的南面临水、北面临街的江南水乡建筑,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

左边这座名为“可意楼”,通过这幅“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楹联,我们能够猜到这是明清时期的青楼。

右面这座名为“可风楼”,告诉人们这座商铺虽然紧靠青楼,它的主人仍然洁身自好,“可作风范”。

金玉满堂

这面“金玉满堂”装饰画旁边的照片,是一位战地记者拍下的,记录了我军官兵由西门进入台儿庄城的瞬间。

背景是大战前夕的建筑风貌。

有人会问,1938年的这场会战,为什么是在台儿庄而不是在徐州呢?

这是由当时的局势决定的。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一路渡过黄河,占领了济南、泰安、兖州;

一路攻占了上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然后,企图会师徐州,打通津浦和陇海铁路,实现全面占领中国的野心。

由于南下日军在临沂、滕县遇到我军的殊死抵抗,企图从连云港登陆攻占徐州的日军,遭遇中兴公司自沉商船填塞港口的阻拦,于是把枪口对准了台儿庄。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把台儿庄的六千栋商铺和民房作为掩体,在台儿庄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血战。

运河税史馆与三恪堂

这座建筑为鲁南风格的民居,是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建于清末民初,名为三恪堂,俗称陈家大院。

三恪的意思是对待天、地、人,都要谨慎恭敬。

陈家先祖从安徽泾县迁来,主人陈扶清官至六品,清末时出任税务官。

陈家在台儿庄大战前达到鼎盛,现存“陈万祥”商号。

这样的私人府第,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建成。

一般的鲁南民居,是土墙草顶,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只是不坚固,每隔几年就要维修。

那些经商赚了大钱的,往往大兴土木,建造豪宅。

鲁南民居,宅院无论建得多大,门头都要收敛。

陈府的门头不大,可是在大门西旁,建了几间面朝衙门街的门市,使院落与院门保持匀称。

这临街的门市,如今成为运河税史馆。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廊柱,它与其他的廊柱略有不同:

其他廊柱,柱子下面是石鼓,鲁南建筑,廊柱下面的基石上有一点凸起。

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兰陵籍美国作家王鼎钧先生考证:

古代,皇帝建造宫殿,百工云集,大家昼夜忙碌,情绪紧张。

木工师傅求功心切,发现徒弟偷懒,狠狠地责打了小徒弟。

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去一分。

结果,根据这把尺子做成的柱子,比实际需要短了一寸。

这意味着,在限期内不能建成宫殿。

皇帝知道了,必定勃然震怒。

木工师傅大哭,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石匠是鲁南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打造廊柱的石头墩面时,留出凸起,弥补了廊柱被截短的不足。

工期没有耽误,皆大欢喜。

这一创意,既增加了美感,又避免了阴雨天廊柱下存水容易腐烂的毛病。

后来,在建造有廊柱的楼房时,纷纷效仿这种方法。

再往后,人们发现在基石上留出凸起,既费料又费工,于是改为石鼓。

鲁南人为了纪念石匠的智慧和他的团队精神,在建造有廊柱的房子时,仍然采用在基石上留出凸起的方式。

台庄驿

漕粮北上,烟云齐楚千年水;

 

信使南回,鱼雁京杭万里舟。

(大门两侧)

信使九州,驿道犹闻帆橹疾;

名扬四海,游人竞访马车欢。

(大门两侧)

万里烟霞经此驿;

一河云水绕台城。

(院内亭台)

这座建筑为台庄驿站,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重要的水驿。

驿站是古代飞报军情、接送客人、运输军需的中转机构。

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命脉”。

驿站的功能,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招待所。

凡持有“驿关”证件的官员,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伕马。

二是邮送过境公文。

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每隔十华里设有一个邮铺,次要邮路间隔二三十里。

台庄驿为水驿,是伴随着漕运发展而设立的。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河漕总督御史曹时聘在台儿庄设立驿丞一人。

清乾隆七年,编制增加到五人。

1923年5月6日,一辆从浦口开往天津的国际列车,途经枣庄境内的临城镇沙沟村,被自称救国军的山区土匪孙美瑶部队劫持,三十多个外国人和上百中国人被拉到山里,作为向北洋政府提条件的人质。

这起劫车案,震惊中外,被称为“民国第一案”。

据当事人回忆,在发生临城劫车案之前,孙美瑶的军师孙桂枝,曾在这里与孙中山的心腹张锦湖接头。

张锦湖是枣庄人,当过孙中山的贴身保镖,蒋介石就是通过他与孙中山认识的。

临城劫车案发生前夕,张锦湖从上海来到台儿庄,与孙桂枝接头,是不是策划了“民国第一案”,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被劫列车经过临城的时间,可能是由张锦湖提供的。

台儿庄水驿占地面积11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为苏州园林风格。

现在作为驿站文化展示区,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真实的文物,向游人展示中华民族三千年邮驿文明史及地方驿站发展历程。

翠屏学馆

跬步休轻,可酬胸内摩云志;

寸阴莫误,请听门前流水声。

这座庙堂式建筑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名为翠屏学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4年),为义塾,对外收徒。

该私塾1938年毁于战火,现在原址重建。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作为私学的一种,成为官办学校黉(hong)学的重要补充。

私塾在漫长的传统社会绵延不衰。

它与官学并驾齐驱,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鼓励学子辛苦耕耘,不懈奋斗,为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台儿庄的私塾学校,光绪年间有32处,培养出许多文化名人。

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运河支队创始人孙伯英、赵静波,著名诗人贺敬之,著名戏剧导演郑亦秋,历史学家胡绳武、张玉法,军旅作家贺茂之,台湾美术教育家金哲夫,儿童文学作家郁化清,江苏著名画家贺成等知名人士,都是台儿庄私塾教育体系的受益者。

活水一河凭鲤化;

好风万里任鹏抟。

(西厢房)

春秋气象参天惠地;

孔孟精髓贯古通今。

(大殿)

门庭未敢期桃李,

社稷还求有栋梁。

(东厢房)

私塾是通向官学的初级教育,许多举人和进士,都经历过私塾阶段。

相传,这所私塾里,出过一个神童。

在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的时候,在运河上听到唢呐声声,经过询问,知道有一家人在办喜事。

于是派人送来三枚铜钱,一联喜帖。

写的是:

“三枚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者爱财。

”主家和执喜者看了这个上联,不知如何是好。

不收三枚铜钱,意味着嫌万岁爷给的钱少,那是犯下欺君之罪,收了三枚铜钱,又赚了个“爱财”的恶名。

就在许多饱学之士为此发愁的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一个孩童跑了出来,挥笔写出下联:

“一间茅屋待客,嫌贫莫来,来者爱吃。

”乾隆皇帝看了此联,冒着“爱吃”的恶名赶来,询问是谁对出如此智慧的下联。

主家叫出那个只有十岁的孩子。

乾隆皇帝大喜,封他为七品官。

这个孩子,在皇帝面前为族人争了面子,父辈们抬着他,满城游行。

因为这件事,外乡人把这个城镇说成是“抬儿庄”,后来演变为台儿庄。

这是台儿庄名字由来的又一说法。

这所私塾,占地面积1197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为私塾文化和古玩字画、文房四宝和古本图书展示区。

小广场

水岸铺开千里锦;

桨声唤醒一河春。

(凉亭)

各位游客是否知道,《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也是台儿庄人?

他的真实姓名叫贾三近,生于明代嘉靖十三年,隆庆二年在会试中考取进士。

官至巡抚保定的都察御史、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

晚年创作了《金瓶梅》这部“天下第一奇书”。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作品通过西门庆的发迹史和覆灭史,隐喻了晚明社会的历史走向,折射了当时的政治黑暗,被称作“晚明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中有许多正面的性描写,警世中有伤大雅。

但是,作者的创作手法,给了曹雪芹积极的启示。

有人认为,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

据世界知名金学家张远芬先生考证,《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台儿庄作家贾三近。

张远芬认为,《金瓶梅》是用明代“官话”写成的,里面夹有很多方言,大部分方言词是枣庄一带所独有的。

比如,《金瓶梅》里面有“戳乎漏”这个词,难倒了很多学者。

其实,台儿庄人一听就明白,它的意思是“捣鬼”,形容有些人喜欢招惹小是非,对别人进行不含恶意的挑衅。

这个记音词,不能作字面理解,只能放在特殊的语境里意会。

《金瓶梅》第51回,就出现了这个方言词。

还有“浑深”,外人也不能理解。

这是一个加强动词,用途是对他人进行敦促。

“浑深”也是记音词,有时候也写成“浑是”。

至今,在台儿庄人的口语中,还在普遍使用。

家长敦促孩子,“你浑深走啊!

”“你浑是吃啊!

”“你浑是写作业啊!

”所以,张远芬认为,《金瓶梅》只能是鲁南人创作的,在《金瓶梅》成书的时间里,鲁南一带唯独贾三近具有这种能力。

日昇昌记

谋利以天下为计,

聚财乃义中所求。

这个大院为日昇昌票号的分号,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山西人吴玉章从太原阳谷带职来台儿庄,开设“日昇昌”分号,俗称吴家票号,为各路商贾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

这样的票号,在台儿庄有七家之多。

吴家票号虽为山西人所建,却是典型的鲁南风格。

日昇昌记南面临河,北面临街,门侧为门市房,亦称柜房,是从事汇兑业务的主要场所。

这两侧的房间分别是伙计的休息室和二掌柜的会客室,楼上是办公室和存放账目的房间。

正堂是东家、大掌柜与客商洽谈业务的场所。

正堂的侧间是银库。

日昇昌记占地997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设计功能为票号文化展示。

主要通过实物、图片陈列,多媒体场景再现等手法,用货币、契约、商标、印鉴、戥(deng)秤、税单、股票等商业实物、资料,展示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台儿庄商贸文化,讲述台儿庄的商业文化变迁,特别是票号发展的历程,从不同角度折射台儿庄商业文化的流金岁月。

文汇酒楼

春在楼头,来时且赏风情远;

云生槛外,醉罢还留字句香。

这座京派建筑名为文汇酒楼,原名“聚奎楼”,为守备署守备瞿翼龙的后裔于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建造,经营沿运地方名吃,因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在此用膳而名声大振。

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更名为文汇酒楼,现为大战文化展示区。

京派建筑有两种风格:

一是高大宏伟、具有皇家气象的宫殿;

二是朴素内敛的四合院民居。

这处京派建筑,把两种风格融为一体。

它占地1279平方米,建筑面积940平方米。

台儿庄大战期间,《文汇报》每天都用头版头条报道战况,既真实、客观,又鼓舞国人士气。

我们集中了报道大战的全部《文汇报》,让游客体会大战的激烈。

酒楼东面的徽派建筑和对面的临水商铺,规划为商业区,重点发展地方特色美食。

谢裕大茶行

品茗且登楼,与卢陆襟怀仿佛;

开轩犹见水,比苏杭韵致如何?

这座木雕茶楼,最初由浙江茶商沈绮(ji)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

沈绮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