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74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docx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基础知识

第1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考点1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x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同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其他1切制度和政策归根结柢都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的特点:

人民民主具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点

  1.最广泛:

  

(1)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最真实:

  

(1)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资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趋充分的实现;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最管用:

我国建立了1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4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考点2政治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人大代表)

  

(1)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利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利机关代表的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

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1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述权、控告权和检举权。

  2、公民的义务

  1.保护国家统1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1、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照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动准则。

  3.保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眼前1律同等的原则;

  在遵法和司法上的同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同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1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1致的。

  第2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考点1民主选举

  1、民主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资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同等具体条件来肯定选举方式;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态相适应。

  考点2民主决策

  1、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间接参与决策: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应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直接参与决策:

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应制度(自下而上参与)、专家咨询制度(自上而下:

座谈会)、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自上而下:

征求意见)和社会听证制度(自上而下:

听证会)等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3.公民享有对触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条件和基础。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反应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益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益于增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行;

  4.有益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3民主管理

  1、民主管理的方式

  1.农村村民自治

  

(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大众性自治组织;

  

(2)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城市居民自治:

居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大众性自治组织;

  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动;

  考点4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的方式

  1.内容:

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大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2.其他方式: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2、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意义:

有益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起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要求:

要勇于同邪恶权势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民主协商

  1.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理;

  2.我国的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乡镇、街道的协商,行政村、社区的协商,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商。

  第3课我国政府的人民的政府

  考点1政府:

国家行政机关

  1、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利机关的履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保护国家长治久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教、文、卫);

  (4)加强社会建设(基础设施、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

  3.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履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4.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然公正、廉洁高效、遵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5.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遭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考点2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我国政府的主旨:

为人民服务;

  2.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建立求真务实的工作风格;

  (3)坚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4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考点1政府的权利:

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由法律授与,行使行政权利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勇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办失职、渎职;

  5.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益于保障人民大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益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益于避免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益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照法律、保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1.政府权利的行使包括决策、履行、监督等环节;

  2.措施:

  ⑴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⑵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应民意、集中民智;

  ⑶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进程公然、责任明确。

  ⑷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侵害大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避免和纠正。

  考点2权利的行使:

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

  1.权利是把双刃剑。

为了避免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这个体系,1靠民主,2靠法制,2者缺1不可;

  3.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上级政府、审计部门、下级政府;

  4.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国家检察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权利需要监督的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3)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力,减少和避免工作失误;

  (4)才能避免滥用权利,避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动,保证清正廉洁;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起1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2、为政府公然合彩

  1.政务公然的要求:

政府坚持以公然为常态、不公然为例外原则,推动决策公然、履行公然、管理公然、服务公然、结果公然。

  2.政务公然的意义:

政务公然,有益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政府权威

  1.含义:

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程中构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声望和影响力。

  2.决定因素:

从根本上讲,1个政府是不是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根本标志: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不是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4.政府权威的建立: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大众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事迹。

  (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榜样,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第5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利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1.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1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4.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

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常设机构:

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3.权利:

  

(1)立法权(法律的立、改、废);

  

(2)决定权;

  (3)任免权;

  (4)监督权(1府1委两院)。

  3、人大代表

  1.地位: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3.任期:

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5年。

  4.职责:

  

(1)义务:

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利。

人大代表应当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行,与人民大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应人民大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考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权组织情势

  1.国家政权的组织情势,即政体;

  2.国家机构: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点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

  (3)中央和地方;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绝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6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考点1中国共产党执政: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定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成功的核心气力。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气力。

必须坚持党对1切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1切的。

  4.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根子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5.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6.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实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考点2中国共产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中国共产党指点思想

  1.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指点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尚的地位;

  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主旨,把党的大众线路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当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托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考点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1.民主党派

  

(1)性质:

各自所联系的1部份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戴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戴祖国统1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同盟。

  

(2)概况:

民革、民盟、民进、民建、农工党、中国致公党、93学社、台盟。

  2.主要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密切友党。

  ▲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反对党和在野党,而是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的党派。

  

(2)多党合作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同等的;在政治地位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时间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相互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坚持4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相互监督,特别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照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性质: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1阵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情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同等于我国的政党制度。

  ②组成:

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③职能:

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第7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考点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同等、团结、共同繁华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1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革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轻视的阶级本源,逐渐构成了同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同等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1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1,是社会稳定的条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1的基础;民族同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华的条件条件;

  (3)各民族共同繁华原则;

  (4)关系:

  

(1)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华3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民族同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民族同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华的条件条件;

  (4)各民族共同繁华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同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资保证。

  考点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合适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在国家统1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民大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核心:

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1为条件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1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意义

  

(1)有益于保护国家统1和安全;

  

(2)有益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3)有益于发展同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益于增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3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我国的宗教概况: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大宗教;

  2.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5)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8课走进国际社会

  考点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

  1.地位:

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要素:

  

(1)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2)最重要的要素:

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1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利,是1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对内至高,对外独立)

  3.基本权利:

  

(1)独立权:

具有依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同等权:

在国际法上的地位1律同等;

  (3)自卫权:

具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4)管辖权:

对其领域内的1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4.基本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

  1.含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1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有1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地位:

国际组织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3.分类:

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4.作用:

增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换与合作;调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减缓国家间的矛盾,保护世界和同等。

  3、联合国

  1.地位:

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构成:

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安全理事会是唯1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3.主旨:

保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增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原则:

会员国主权同等,实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要挟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5.作用:

联合国在保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增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行人性主义支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局限性。

  6.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开创国和安理睬常任理事国之1,1贯遵照《联合国宪章》的主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考点2国家利益至上

  1、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1.含义:

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

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情势:

国际关系的情势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情势。

  4.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2)利益对峙则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本源。

  5.保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身点和落脚点。

  2、坚定地保护我国的利益

  1.我国坚持整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保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我国在保护本身利益的同时,统筹他国公道关心,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增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9课保护世界和平增进共同发展

  考点1和平与发展:

时期的主题

  1、时期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保护世界和平、避免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面临的最大问题: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

  3.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保护和平、增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5项原则为基础的有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考点2世界多极化:

深入发展

  1、世界多极化

  面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1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化进程;

  2、捉住机遇迎接挑战

  1.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考点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主旨

  1、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内容:

  

(1)保护世界和平、增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主旨;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3)保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增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4)和平共处5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进入新时期,我国开启了中国特点大国外交的征程。

我国是保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气力,是增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气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1步增强,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双赢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