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758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完美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是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

“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

(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名话的意思是:

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

(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

(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

(1)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2)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六、总结回顾

1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

从诗人描绘的图画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七教学反思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

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

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

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惠、崇,蒌、蒿、豚”,通过看资料等,了解重点字、词“竹外,鸭先知,蒌蒿,芦芽,欲、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课文插图、老师提供的图片等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及早春的时令特点。

3.初步学习利用思维导图背诵古诗,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看图猜诗句 

2.你发现了吗?

这些诗都是描写——春天的。

春天美景如画,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春天的画。

3.这幅画的名字叫(板书:

春江晚景),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板书:

惠崇)教学生字“惠”“崇”。

(出示惠崇简介) 

4.宋代诗人苏轼看到这幅画陶醉了,为这幅画上题了一首诗,题目就叫《惠崇春江晚景》。

在画上题诗,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题画诗) 

(出示苏轼简介) 

过渡:

诗人苏轼的这首题画诗道尽了春意盎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惠崇春江晚景》。

二、诵古诗,晓韵律 

诵古诗,晓韵律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音,读通句。

试着用“/”划出停顿。

1. 

指名朗读。

(不举手的) 

2.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

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

谁来说说?

3.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按照读古诗的方法,平长仄短,一二声为平,读的时候应该拉长音,三四声为仄,读的时候要短。

在这首古诗中有两个字是入声,一个是“竹”,一个是“鸭”,在古时候入声就要读的短而促。

(评价:

读得不错,掌握了他的节奏和韵律) 

读着读着诗的韵味就出来了,诗的画面也跳出来了。

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抓字眼,明诗意 

抓字眼,明诗意 

诵读古诗,想象画面,找出诗中出现的景物,用“___”画出来。

组内说说:

我读到_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_,听到了____。

介绍蒌蒿、芦芽、河豚。

2. 

把这些景物连起来,说说你读到哪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听到了什么?

或者闻到了什么?

(板书画画) 

3.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

为什么是“鸭先知”。

4.诗中提到的景物在画中都有吗?

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5.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结合资料来思考) 

6. 

当我们读到这些诗的时候,我们眼前就会呈现这些画面, 

我看到了竹林外几枝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的桃花探出头来. 

江水缓缓的流动着,几只鸭子噗通着翅膀在江中嬉戏!

江岸上满眼都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

河豚也到了回流到江上的时候了。

其实这首诗还藏这很多秘密,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古诗。

我举一个例子,我在这首诗中发现了“远”和“近”,你们能告诉我,“远”的是什么,“近”的是什么吗?

“高”和“低”“动物 

植物”,“陆地 

水里”“多 

少” 

“长 

短” 

苏轼的诗中有“高”有“低”,有“远”有“近”...... 

画面感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当我们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古诗的时候,就能体会不同的味道。

角度) 

让我们再次吟诵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

边读变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入诗境,悟诗情 

入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古诗,想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配乐朗诵。

2.从古诗中我们仅仅见到这些景物,然而即便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即便是这样随处可见的景物,你却能够感受到春天——来了。

原来这小小的生命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

我读着读着也读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读读这首诗吧,你听——(师朗诵)。

4.吟诵古诗就是这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读着读着我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 

教师小结:

诗人不仅描绘了画上的景物,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板书)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也学着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吧!

五、赏诗画,练写话。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春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总结: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古人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课后去搜集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诵读诗歌,体会深沉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品析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懂得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初步了解题画诗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品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难点

品读语言,探究题画诗的写法。

【教学法】

导读、探究、比照鉴赏

【教学准备】

CAI课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猜诗人。

谈话: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

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根据生的回答在屏幕出示诗人的画像,并在黑板板书:

(北宋)苏轼

2、背古诗。

对山水美景的刻画,古典诗词书写不尽。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赠刘景文》,谁还能背一背。

请个别生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

正是)

小结并过渡。

听着xx同学声情并茂地背诵,我不禁想起了后人对苏轼这位大诗人诗歌的高度评价。

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进一步品味他独特的诗风吧。

二、赏画入境

1、出示画

看到这么一幅画,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吗?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关于这幅画,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质疑:

这幅画是谁画的?

板书:

惠崇。

你能响亮地叫出他的大名吗?

全班读,正音。

2、简介惠崇

惠崇(965-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

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

作为画家,他"

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

(北宋郭若虚语)。

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晚景》的题诗: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名传千古。

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晚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

1、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

惠崇蒌蒿芦芽短豚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学,理解诗句大意。

惠崇:

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一种有毒的鱼。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

指鱼逆江而上。

诗句大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二)读顺畅,找诗眼(学生朗诵、教师示范诵读,背景音乐)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诗歌中哪些是作者所见,哪些是作者所想这,师用不同颜色标出。

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三)析意象,品意境

1、除了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你还能发现作者的想象之笔落在了哪些字词上吗?

下面,请你小声地读读第二句吧。

交流汇报,根据生回答,把“暖”和“知”标上红色。

对于这一句,有很多趣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配乐,男女生分别读,读出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析背景,探手法

1、作者描绘方法:

第一是有序,从江边--江中--江岸--联想。

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鸭、河豚。

第三是有理,由画中想到画外的河豚上市。

2、图上并没有河豚,但为什么人们不批判最后这一句呢?

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不但不会被人传为笑柄,反而使诗更加趣味盎然。

这也是题画诗的特点:

用虚实结合表现物态;

再现、扩展和深化画境。

3、再品味,诵全诗。

(女生、男生依诗境,配乐诵读) 

4、你眼中的初春景象是怎样的呢?

有没有和诗中相似的部分?

请你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也可以是积累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5、这么有意思的诗我得唱出来!

(胡婷婷)

四、比照鉴赏

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

(清代扬州画派画家李鲜《鸡冠花》)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墨竹图》)

思考:

这两首题画诗表达方法与《惠崇春江晚景》是否有相同之处?

托物言志

五、文本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扩展和深化画境,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当之无愧的男神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六、作业设计

1、将你是怎么理解“鸭下水而知春江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说给家人听。

2、小小书法家:

学生练习书写 

3、默写古诗。

语文学科“生本核心”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年级

三年级下

学科

语文

课题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学科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及学科核心素养融合)

知识与技能:

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

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目标

重在学习方式呈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

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具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启发、讨论、参与)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

矫正

(任务前置)

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

惠崇能诗善画,是宋初九个有名的僧人之一。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

他们两人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交流切磋。

惠崇、苏轼、宋)

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看见门开着就走了进去。

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

苏轼悄悄地站在背后观看。

只见惠崇只用寥寥数笔就在宣纸上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芦笋,还有几只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妙!

妙!

真是好画呀!

”苏轼不由得称赞道。

惠崇转身一看,发现苏轼站在身后,就指着刚刚完成的画作,谦虚地说:

“你若能再题一首诗,就更好了。

”苏轼稍加思索,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道: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看罢,拍手说道:

真是好诗呀!

就这样,好画配好诗,好诗写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为一段佳话。

学生听故事

创设

情境

(明确任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惠崇画的这幅画名叫《春江晚景》,苏轼的这首诗是题在这幅画上的,所以就以“惠崇《春江晚景》”命名了。

《春江晚景》)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幻灯片打出全诗)

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2.齐读课题。

读悟批文、质疑解疑

(强化任务)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课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文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的任务,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

如:

晓、暖、满、短、欲等。

(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熟读诗文,读出节奏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2..师大声范读,

3、去掉拼音,再读课文。

(展示课件)

5、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

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

是这样吗?

(课件)

春江/水暖/鸭先知.

咱们一起读一读。

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交流识记方法。

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的任务,在上下文中理解字,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指名读。

(学生评价)

生小声跟读。

(学生说:

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细精美读(评价任务)

四、再读古诗解其意。

1、我们能从诗的那一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2、诗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呢?

一共七处,请全部找出来。

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

3、低吟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

我们已经从苏轼的诗中体会到了春天的美景,若能把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拿出来,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呀!

可惜,宋代距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此画早已失传。

后人只能根据苏轼的诗歌,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画出来了。

我们现在也只能借用课本中的插图了。

(出示插图)

4、图文对照、欣赏。

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诗人的想象?

体会:

5.(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反馈所学知识。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5.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春)

(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预设:

翠绿的竹子、一片竹林、粉红的桃花、三两枝桃花、微波荡漾的春水、成群的鸭子、戏水的鸭子、茂盛的蒌蒿、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新生的芦芽、逆流而上的河豚。

诗歌因为图画而生动形象,图画也因诗歌流传至今。

这真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

它在告诉人们: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代文代写

(延伸任务)

1、这么有意思的诗我得赶快背下来!

2、我还会背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我们来开一个春诗赛吧。

3名句欣赏苏轼是北宋留诗最多的诗人,诗词几千首,文几千首,名句何其多!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背诵、积累苏轼诗句名句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惠崇画《春江晚景》

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效方法的选择、课堂生成的处理、学科评价的落实(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做选择性反思)

教学反思:

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写出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

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由看到读再想,看画面——读古诗——想意境,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找出春天的词语来赞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学习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悟,留给学生一想象的空间,会让我们收到更多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