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8300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docx

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本大题5小题.每题5.0分,共25.0分。

)第1题简述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

  答案:

  

(1)增溶剂:

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主要在液体药剂中应用,用于固体制剂可增加药物的溶出。

  

(2)乳化剂:

可根据给药途径(口服、外用、注射)及乳剂类型(O/W或W/O)选择合适的乳化剂。

  (3)润湿剂:

使疏水性药物微粒容易被水润湿与分散。

主要用于湿悬剂制备。

  (4)杀菌剂: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用做杀菌剂。

  町用于外用制剂、滴眼剂中。

  (5)其他:

表面活性剂还可作为栓剂的基质及起泡剂、消泡剂、去污剂等。

  第2题试述高通量药物筛选中常用筛选模型。

  【正确答案】:

  答案:

常用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可以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分为以下几类:

  

(1)受体结合分析法

  

(2)酶活性测定性

  (3)细胞因子测定法

  (4)细胞活性测定法

  (5)代谢物质测定法

  (6)基因产物测定法第3题试述高血压药物治疗新概念。

  【正确答案】:

  答案:

  

(1)有效治疗、终生治疗:

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inHg,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降至<130/80mmHg,无法根治,需长期治疗。

  

(2)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

24小时内血压波动性大,可致靶器官损伤严重,最好使用1日1次给药而能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降低血浆峰谷浓度比并提高患者顺应性。

  (3)个体化给药: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种族、病理状态及并发症选择适宜的药物及剂量,采用较小的有效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

  即按照“最好疗效,最小不良反应”原则给每一位患者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4)联合用药:

为使降压效果满意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品种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

  第4题为什么脂肪氮芥类抗肿瘤药物比芳香氮芥的毒性大?

  【正确答案】:

  答案:

脂肪氮芥的氮原子碱性较强,在游离状态和生理pH时,氮原子可使β-氯原子离去生成高度活泼的乙撑亚胺离子,成为亲电性的强烷化剂,烷基化历程为SN2

  反应,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较大,但选择性也较差,毒性比较大。

芳香氮芥中芳环的引入可使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和苯环产生共轭作用,减弱氮原子的碱性,不能形成稳定的环状乙撑哑胺离子,而是失去氯原子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与亲核中心作用,作用机制一般是SN1反应,毒性降低,抗肿瘤活性亦降低。

  第5题按以下给定的处方,指出处方中各组分在该制剂中的作用以及所得制剂类型。

  ①盐酸林可霉素10.0g②卡波普94010.0g③三乙醇胺13.5g④羟苯乙酯0.5g⑤甘油50.0g⑥蒸馏水适量,制成1000g⑦制剂类型:

  【正确答案】:

  答案:

①主药;②水溶性凝胶基质;③调节pH值,中和卡波普酸性,增大粘度与稠度;④防腐剂;⑤增稠剂、保湿剂;⑥分散介质;⑦凝胶剂。

  二、综合题(本大题4小题.每题10.0分,共40.0分。

)第1题请简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答案:

  

(1)给予抗菌药前必须进行涂片和革兰氏染色检查、脑脊液培养以及血培养,有皮肤瘀斑者取局部瘀斑涂片检查细菌,培养获阳性结果后须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在获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经验治疗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宜选用杀菌剂,用最大治疗剂量静脉给药。

  (4)细菌性脑膜炎的疗程因病情不同而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疗程一般为5~7天;脑炎链球菌脑膜炎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10~14天;G-杆菌脑膜炎疗程至少4周;继发于心内膜炎的链球菌和肠球菌脑膜炎疗程需4~6周。

  第2题试述微囊中药物的释放机制,影响微囊中药物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答案: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机制:

①扩散与沥滤:

是物理过程。

②囊壁的破裂与溶解:

属于物理化学过程,但不包括酶的作用。

其速率主要取决于囊材的性质、体液的体积、组成、pH值以及温度等。

另外,囊壁还可能由于压力、剪切力、磨损等而破裂。

引起药物的释放。

③囊壁的消化与降解:

是在酶作用下的生化过程。

当微囊进入体内后,囊壁可受胃蛋白酶或其他酶的消化与降解成为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时使药物释放出来。

  

(2)影响微囊中药物释放的因素:

①囊材及附加剂的性质:

由孔隙率较小囊材形成的微囊释药较慢;囊材中加入附加剂以改变囊材性质,亦可调节释放速率。

②药物的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及分配系数与药物释放速率有密切关系。

在载体材料相同时,溶解度大的药物释放较快,药物的囊壁与水之间分配系数也影响释放速

  率。

③微囊的粒径:

在载体材料一定的条件下,粒径愈小界面积愈大,释放速率愈快。

④囊壁的厚度:

囊壁材料相同时,囊壁愈厚释药愈慢;也可以说,囊心物与囊壁的重量比愈小,释药愈慢。

⑤工艺条件与剂型。

⑥介质的pH值与离子强度。

  第3题测定阿斯匹林片剂含量时,宜采用哪种容量分析法?

简述其原理。

  【正确答案】:

  答案:

阿斯匹林片的含量测定,采用两步滴定法,即先中和供试品共存的酸,再将阿斯匹林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测定。

  

(1)中和:

用NaOH滴定液中和供试品中存在的酸性附加剂和降解产物,同时阿斯匹林也被中和成钠盐。

  

(2)水解与测定:

在中和后的供试品溶液中,加入定量过量的NaOH滴定液,置水溶加热使酯键水解,迅速放冷至室温,再用H2SO4滴定液回滴剩余的NaOH,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3)含量计算:

供试晶中阿期匹林(分子量180.16)的含量,由水解时消耗的碱量计算。

  第4题简要列出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并各举一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

  答案:

  

(1)药物现代色谱法:

①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法,如原料药中残留溶剂苯的分析;②手性药物的液相色谱分析法,如用乙酰葡萄糖异硫氰酸酯(GITC)手性试剂衍生化HPLC法测定左旋吡喹酮中吡喹胺光学异构体纯度;③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如利巴韦林及各中间体的定量分析。

  

(2)药物现代光谱法:

①近红外分光光度法(NIRS),如L-苯丙氨酸的NIRS鉴别法;②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法(NMRS),如盐酸普鲁卡因的结构鉴定;③X射线粉末衍射法,如西咪替丁的晶型研究。

  (3)色谱联用技术:

①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如药用挥发油分析、香精香料分析等;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如冰片和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③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如血样和尿样中秋水仙碱的定性定量分析;④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如大鼠体内氯苄律定的代谢研究。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5小题.每题3.0分,共15.0分。

)第1题PK-PD模型

  【正确答案】:

  答案: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效应三者数据的测定,经模型拟合,可拟合出血药浓度及其效应经时过程的曲线,推导出产生效应部位的血药浓度,定量地反应其与效应的关系。

  第2题基因芯片

  【正确答案】:

  答案:

也叫DNA芯片,是指采用原位合成或显微打印手段,将数以万计的DNA探针固化于支持物表面上,产生二维DNA探针阵列,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得出样品的遗传信息。

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故称为DNA芯片。

  第3题昙点

  【正确答案】:

  答案:

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浑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后又可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明变浑浊的现象称为起昙,这个转变温度称为昙点。

  第4题SoftDrug

  【正确答案】:

  答案:

软药,是指一类本身有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内起作用后,经预料的和可控的、通常为一步反应的代谢作用,转变为尤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

  软药的设计可以减少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提高治疗指数;可以避免体内产生活性的代谢产物;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药物动力学问题得到简化。

  第5题药效团

  【正确答案】:

  答案:

在结构特异性药物中,能被受体所识别和结合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

受体与药物的结合实际上二是与药物结构中的药效团相结合。

  none、四(共综合题小题,5共分)25.0第1题5.某女患者35岁,体重50kg,静脉滴注一室模型药物,t1/2=1h,V=0.18L·kg-1,欲将该药血药浓度5h内维持在150mg/L,现用1L溶液作静脉滴入量,问:

应加入多少剂量的药物?

  【正确答案】:

  答案:

第2题假定没有负荷剂量,静脉滴注开始后,多久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0%?

  【正确答案】:

  答案:

解题方法1:

药物达稳时间与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无关,约3.32个半衰期达到90%稳态浓度,t=3.32×1=3.32h解题方法2:

  K=0.693/t1/2=0.693/1=0.693h-1,fss=1-e-kt=0.9,t=3.32h第3题如果静脉滴注器每毫升10滴,该药的最适合输注速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答案:

每分钟滴人滴数=总滴柱滴数/滴注时间=(1000×10)/(5×60)=33.4(滴)第4题如果要立即起效,首次剂量应静脉注射多少此药物?

  【正确答案】:

  答案:

DL=K0/K=(4.675÷5)/(0.693÷1)=1.35g第5题如果因为肾衰,总消除率下降50%,要保持稳态血药浓度为150mg/L,新的输液速度应为多少?

  【正确答案】:

  答案:

稳态血药浓度要维持150mg/L,意味着药物给予速率和消除速率相等,总消除率下降50%,就是消除速率减半,因此给药速率也应该减半,所以新的输液速度应为33.4/2=16.7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