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857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

沈阳二中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第三阶段测试

高三(09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遒劲(jìn)筵席(yán)纰漏(pī)为虎作伥(chānɡ)

B.跻身(jī)滂沱(pānɡ)取缔(tì)繁文缛节(rù)

C.攻讦(jié)剽窃(piāo)莅临(lì)焚膏继晷(ɡuǐ)

D.戕害(qiānɡ)斐然(fěi)颠簸(bǒ)泾渭分明(jì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凝练沧桑金刚钻响誉中外B.祛除纹理挖墙角浮想联翩

C.窜改福祉紧箍咒察颜观色D.绿阴辐射照相馆收官之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8月17日,林丹以2:

0的比分战胜了经验的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获得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成为真正的羽坛大满贯选手。

②各高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③10月14日,陈创天院士莅临沈阳市第二中学,师生们有幸了陈院士的精彩报告。

④投资股票比投资开放式基金风险大得多,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股票。

A.老到健全聆听尽管B.老道健全倾听虽然

C.老到建立倾听虽然D.老道建立聆听尽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会议,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都以很小篇幅予以“关注”,不期而遇地将报道聚集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

B.阿扁用尽心机搞台独,虽竭力伪装自己;但大巧若拙,分裂祖国之心昭然若揭。

C.每次离家,母亲总要千叮咛万嘱咐,虽说是老生常谈,却表现了她那浓浓的爱意。

D.今年暑期,沈阳遭遇了长时间的高温天气,走在大街上犹如置身蒸笼。

于是,人们纷纷

涌进开着空调的商场,去找寻那如坐春风的感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煤炭生产企业都要尽快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避免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再发生。

B.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鼓励青年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C.今年第15号热带风暴“利奇马”自9月30日中午进入南海中部海面以来继续西行,逐渐向海南逼近,在南海海域作业的2万多只海南渔船纷纷回港避风。

D.由于燃油价格一路飙升使的哥的姐叫苦不迭,只能把车停在大街上,被动等客,再不能像往常一样满街转悠主动邀客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战虽为陈迹,但关于“赤壁”的地点,从唐代争论至今。

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和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今武汉市蔡甸东临障山、汉川县西赤壁山、黄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头口)和武汉市武昌西南赤矶山,都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山。

赵、王二人文后点评:

前二说,混赤壁与乌林为一地,又皆远离长江,且在江北;黄州说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对岸的江北,皆与“赤壁之战”形势不合。

赵、王明确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

关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说,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明确肯定:

“赤壁山在(鄂州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此说后被赵彦卫否定:

“指今石头口为其地,然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

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说,确实经不起推敲。

曹操初战败后,以乌林为大本营,陈兵于江北沿岸,孙、刘联军则于赤壁上下的南岸。

周瑜采用黄盖溯江西上诈降、中流放火烧连营、精锐继后追击这“三段之计”而大败曹操。

可见,乌林与赤壁之间,应有一定的上、下游间距,绝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对。

另据《三国志》载,其时曹操数十万大军已沿江东下,双方兵力悬殊,孙、刘联军只能在重兵保卫大本营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适量人马至夏口的前哨及数十里之内的大、小军山一带游弋设防,再远之处就属分散兵力,更不用说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主张“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带的,主要是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郦为江南诸水作注时曾参阅大量南方文献)与南朝盛弘之经数年实地查勘和访问而成的《荆州记》。

《水经注》“乌林—赤壁”河段中记载“江水又东径下乌林南”,郦道元即说,“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

《水经注》又载,江水又东径陆口、蒲圻洲、蒲圻县等地后,“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百人山,马征麟《长江图说》指出,即今武汉市西南长江左岸的纱帽山。

和百人山隔江相对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钞》中最终确定的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了。

当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内、江边捡到箭镞等战争遗物。

而盛弘之《荆州记》中说:

“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乌林,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赤壁、乌林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可见,“赤壁与乌林相对”于长江断面上,不符合此次战役的逻辑。

但郦、盛二人的记述,何以屡遭否定?

关键是,长江“乌林—赤矶山”河段,长度已达260里,超出南朝时100里。

南朝以前,该河段属顺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变为弯曲分汊河型。

簰洲湾弯道的形成,使长江河道延长将近100里。

由此,赵、王二人引用《水经注》关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后即说:

“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虽认同郦、盛二人的结论,但不解长江长度之变化,而据乌林以东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虽较为接近史实,但也是错误的。

6.“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蒲圻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其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大战”形势不符。

B.赵彦卫以石头口起初没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为“赤壁”。

C.孙、刘联军分三个阶段击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存在上下游距离。

D.从双方大本营的位置,可见“赤壁”在蒲圻也与当时兵力强弱形势不符。

7.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对古代某一地名的确定,既要依据相关的典籍,还应辅以必要的实物加以佐证,如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迹等。

B.《水经注》与《荆州记》的相互印证说明:

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才能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得出正确结论。

C.从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间,在长江河道不断延长的影响下,乌林与赤壁两地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能够了解到古今长江河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选出对“赤壁今何在”这一问题的探究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郦道元提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长江沿岸,成为后世考证“赤壁今何

在”的重要论据。

B.盛弘之以实地查勘和访问,提出赤壁、乌林同在长江南岸,二者东西相距一百六十里,

证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观点的谬误。

C.赵彦卫、王象之二人辨析了关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种说法,最终得出“赤壁山在(鄂

州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这一确定的结论。

D.本文作者揭示了长江河道延长百余里的历史变化真相,对郦、盛二人“屡遭否定”作

出解释,从而肯定了赵、王二人对“赤壁今何在”的正确判断。

三、(12分,每小题3分)

寇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

方进取,可欺君耶?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景德元年,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

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

“是狃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

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

准曰:

“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因请帝幸澶州。

帝难之,欲还内。

准曰:

“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参知政事王饮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

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

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

罪可诛也。

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

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

准固请曰:

“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

”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

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

“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

”对曰:

“琼武人,愿效死。

”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

“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

”琼即仰奏曰:

“寇准言是。

”准曰:

“机不可失,宜趣驾。

”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临轩顾问顾问:

看望,询问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

精简

C.召群臣问方略方略:

策略、方法D.请幸成都幸:

皇帝亲临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大骇,以问准B.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

不赂者以赂者丧然后是非乃定

C.谁为陛下画此策者D.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

吾属今为之虏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项是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②准不发,饮笑自如

③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④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⑤众议皆惧,准力争之⑥出遇高琼于屏间

A.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在契丹小股入侵时便理智地分析出敌人是在麻痹宋人,主张训练军队,据守要害。

B.面对契丹大举入侵,有的官员害怕,力主皇帝到楚、蜀之地,寇准劝阻了这种行动。

C.为了让皇帝亲征,寇准审时度势,客观地分析敌我形势,以证明宋朝有足够的实力取胜。

D.皇帝在寇准的说服下,终于答应渡过黄河,亲临澶州的北城门楼指挥作战。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

(2)琼即仰奏曰:

“寇准言是。

”准曰:

“机不可失,宜趣驾。

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②凤阙:

皇宫。

(1)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

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坎坎伐檀兮,,。

(《诗经·伐檀》)

(2),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五、(12分)

16、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请指出下面三句古诗中,涉及到的传统节日。

(3分)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17、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上下文语义连贯,不超过25个字。

(4分)

在我们的心目中,玫瑰花自然而然和晴朗的春日发生关系,莲花自然而然和池塘边的凉爽的夏之晨发生关系,木樨自然而然和收获的月亮与中秋节发生关系,菊花和残秋吃蟹的节季发生关系,梅花自然而然和白雪发生关系,而且它和水仙成为我们生活享受的一部分。

18、

(1)

(2)(3)三幅画面反映了祖孙三代不同的生活方式,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注意三句话之间要做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5分)

(2)

(3)

(1)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游石钟山记

季羡林

幼时读苏东坡《石钟山记》,爱其文章奇诡,绘声绘色,大为钦佩,爱不释手,往复诵读,至今犹能背诵,只字不遗。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敢梦想,自己能够亲履其地。

今天竟能于无意中来到这里,真正像做梦一般,用金圣叹的笔调来表达,就是“岂不快哉!

石钟山海拔只有五十多米,摆在巍峨的庐山旁边,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山上建筑却很有特点,在非常有限的地面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今天又修饰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从山下向上爬,显得十分复杂。

从怀苏亭起,步步高升,层楼重阁,小院回廊,花圃清池,佛殿明堂,绿树奇花,翠竹修篁,通幽曲径,花木禅房,处处逸致可掬,令人难忘。

这里的碑刻特别多,几乎所有的石头上都镌刻着大小不同字体不同的字。

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彭玉麟等等,还有不知多少书法家或非名家都在这里留下手迹。

名人的题咏更是多得惊人,从南北朝至清代,名人咏石钟山之诗多达七百多首。

从陶渊明、谢灵运起直至孟浩然、李白、钱起、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天祥、朱元璋、刘基、王守仁、王渔洋、袁子才、蒋土铨、彭玉麟等等都有题咏。

到了此地,回忆起将近二千年来的文人学士,在此流连忘返,流风余韵,真想发思古之幽情。

此地据鄱阳湖与长江的汇流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激烈鏖兵。

一晃眼,仿佛就能看到舳舻蔽天,烟尘匝地的情景。

然而如今战火久熄,只余下山色湖光辉耀祖国大地了。

我站在临水的绝壁上,下临不测,碧波茫茫。

抬眼能够看到赣、皖、鄂三个省份,云山迷蒙,一片锦绣山河。

低头能够看到江湖汇流,扬子江之黄与鄱阳湖之绿,泾渭分明,界线清晰,并肩齐流,一泻无余,各自保持着自己的颜色,决不相混,长达数十里。

“楚江万顷庭阶下,庐阜诸峰几席间”,难道不能算是宇宙奇迹?

我于此时此地极目楚天,心旷神怡,仿佛能与天地共长久,与宇宙共呼吸。

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不已。

我想到自己的祖国,想到自己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勤奋劳动,繁殖生息,如今创造了这样的锦绣山河万里。

不管我们目前还有多少困难与问题,终究会一一解决,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我真有点手舞足蹈,不知老之将至了。

这一段经历我将永远记忆。

我游石钟山时,根本没想写什么东西。

有东坡传流千古的名篇在,我是何人,敢在江边卖水,圣人门前卖字!

但是在游览过程中,心情激动,不能自已,必欲一吐为快,就顺手写了这一篇东西。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没有能在这里住上一夜,像苏东坡那样,在月明之际,亲乘一叶扁舟,到万丈绝壁下,亲眼看一看“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亲耳听一听“噌吆如钟鼓不绝”的声音。

我就是抱着这种遗憾的心情,一步三回首,离开了石钟山。

我嘴里低低地念着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我心中吟成的两句诗:

“待到耄耋日,再来拜名山”,我看到石钟山的影子渐小渐淡,终于隐没在江湖混茫的雾气中。

1986年8月6日七十五周岁生日,写于庐山九奇峰下

19、石钟山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试结合文意,分两点作答。

(4分)

20、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碑刻和名人题咏?

(4分)

21、文章最后,作者说“七十五周岁生日,写于庐山九奇峰下”,意在抒发怎样的感情?

(4分)

2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有深意,试从内容和结构上加以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宋诗选注》序

钱钟书

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期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

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曾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那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

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

此外,又宽又滥的科举制度开放了做官的门路,既繁且复的行政机构增添了做官的名额,宋代的官僚阶级就比汉唐的来得庞大,所谓“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北宋的“冗官冗费”已经“不可纪极”。

宋初有人在诗里感慨说,年成随你多么丰收,大多数人还不免穷饿:

“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

”最高增加到一百倍的收成只是幻想,而至少增加了五倍的冗官倒是事实,人民负担的重和痛苦的深也可想而知,例如所选的唐庚《讯囚》诗就老实不客气的说大官小吏都是盗窃人民“膏血”的贼。

国内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因国际的矛盾而抵触得愈加厉害;宋人跟辽人和金人打仗老是输的,打仗要军费,打败仗要赔款买和,朝廷只有从人民身上去榨取这些开销。

北宋中叶以后,内忧处患、水深火热的情况愈来愈甚,也反映在诗人的作品里。

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

下面选了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札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

这是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

我们可以参考许多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一类诗歌的真实性,不过那些记载尽管跟这种诗歌在内容上相符,到底只是文件,不是文学,只是诗歌的局部说明,不能作为诗歌的惟一衡量。

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

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反过来说,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

那么,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例如下面王禹偁《对雪》的注释里所引的李复《兵馈行》。

因此,《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

下面选了范成大的《州桥》,注释引了范成大自己的以及楼钥和韩元吉的记载来说明诗里写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而且也许不会发生。

这是另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使我们愈加明白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

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而文学创作可以

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

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下面选了萧立之的《送人之常德》,注释引了方回的逸诗作为参照,说明宋末元初有些人的心理是:

要是不能抵抗蒙古人的侵略,就希望找个桃花源去隐居,免得受异族的统治。

这是又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

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虽然跟直接感慨时事的诗两样,但是诗里的思想感情还会印上了作者身世的标记,恰像一首咏物诗也可以诗中有人,因而帮助读者知人论世。

譬如汪藻有一首《桃源行》,里面说:

“那知平地有青云,只属寻常避世人……何事区区汉天子,种桃辛苦求长年!

”这首诗是在“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崇道教、求神仙的时候作的,寄托在桃花源上的讽喻就跟萧立之诗里寄托在桃花源上的哀怨不同。

19.“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为行军帆布床”表达了哪两层意思?

(4分)

20.作者说‘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分)

21.作者说汪藻和萧立之在桃花源上的寄托不同,请分别写他们各自的寄托。

((4分)

(1)汪藻寄托的是

(2)萧立之寄托的是

22.

(1)文章说“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具体表现在那三个方面。

(2)文章讲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哪三种方式?

(6分)

答:

(1)

(2)

七、(60分)

23、桥,是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也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生经历中,我们会走过许多桥,或许也会架起各种桥……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沈阳二中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第三阶段测试

高三(09届)语文试题答案

1.、C(A遒劲jìng;B取缔dì;D泾渭分明jīnɡ)

2、D(A.享誉中外B.挖墙脚C.察言观色)

3、A(①老道:

道士。

老到:

做事老练周到。

②前文有现有的,所以应选“健全”。

③聆听:

仔细的听,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倾听:

细心的听取,多用于上级对下级。

④根据语义关系可以确定,选“尽管”,表无条件)

4、C(A.”不期而遇”只能用于人。

B.“大巧若拙”用于褒义。

D.“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5.C(A.“避免”和“不再”重复。

B.“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前,缺动词。

D.去掉“由于”)

6.A(不是依据)

7、C(“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这一结论是李吉甫得出的,并非赵、王二人)

8、B(《水经注》与《荆州记》的相互印证说明:

赤壁、乌林其东西一百六十里,赤壁与乌林不相对)

9.B(挑选)

10.D(连词,那么,就。

A项,介词,拿;因为。

B项,副词,竟然、却;才。

C项,介词,替、给;被)

11.C(②表现寇准镇定,有谋;④⑥寇准奏言很讲策略)

12.D(鼓舞士气而并未亲自指挥战斗)

13、

(1)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

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2)高琼随即抬头奏道:

“寇准说的是对的。

”寇准说:

“机会不可错过,应当赶快起驾出发。

14、

(1)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天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

第二句

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

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2)直抒胸臆。

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

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15、

(1)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6、中秋节、春节、清明节。

(写出1个得1分,共3分)

17、花和周遭的环境及开花的节季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遭的环境”“开花的节季”各2

分,共4分。

其它表述,酌情给分)

18、爷爷卖菜扁担挑,爸爸卖菜三轮捎,儿子卖菜点鼠标。

(一幅画面1分,句式整齐1分,

音节和谐1分,共5分)

(一)

19、建筑很多,十分复杂

(2)建筑很美,逸态可掬

20、显示了石钟山对人们巨大的吸引力,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使石钟山积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独具魅力。

21、意在抒发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