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879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盖帽史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世纪欧洲主流的线列步兵战术密切相关。

它最形象的描述就是“排队枪毙”。

实际上,这种战斗的结果与其说取决于火力强度,不如说取决于士气,因为只要目睹一定的伤亡,士兵们就会陷入恐慌,谁能坚持更久,谁就能赢得胜利。

有什么办法能凝集我方士气,打击敌方士气?

除了尽快杀伤敌人,严整雄壮的军容也被视为一个关键要素:

一道高大威武的人墙不仅能激励同伴,还会给敌人巨大的心理压力。

精心设计的各式军装应运而生,为突出己方高大威猛的形象,军帽高度也不断升级。

今天,英国皇家卫队还顶着这样的帽子。

但是,这种军帽最后变得又大又重,平时顶在头上极为不便,于是欧洲各国纷纷开发出了平时用的军便帽。

军便帽大都轻便、柔软,造型简易。

这时候,军容退居次要位置,所以俄国人

1802式的军帽是睡帽造型:

1808

年,普鲁士设计了一种形似筒帽、但带有可折叠护颈的便帽。

1812

年,拿破仑的法军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这种军便帽看上去和大盖帽有一定相似,但帽冠尚未形成“大盖”,少了一个帽檐,多出一个护颈。

华沙大公国波兰骑兵便帽也是这个式样:

1811

年9月23

日,俄国人为其低级战斗人员换上了一种新的便帽,它放弃了睡帽的式样,向法国、普鲁士的风格靠拢,但是,它把桶帽的高度减去一半,并去掉了护颈,仅由深绿色的帽冠和红色的头带两部分组成,俄式军便帽显然更省布料,且降低了加工难度。

俄国名将库图佐夫元帅,在同僚都戴着军官帽时,却喜欢戴这种军便帽,以示与士兵同甘共苦(下图右一即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的经典形象往往是头戴不起眼的军便帽:

年,拿破仑大举入侵俄国,俄国全面动员迎战强敌,大批民兵被征发上阵,俄国民兵没钱装备豪华高大的正规军帽,只能头顶着简易便帽走向战场。

有些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民兵把正规军帽才有的帽檐装在了军便帽上,于是,军便帽变成了这个样式:

现代大盖帽的基本造型就这么无意中被发明了出来。

1813

年,拿破仑征俄失败,俄军追击法军一路西进,普鲁士与德意志诸邦也反戈一击,新组建的东普鲁士民兵便从过境的俄军那里抄来了大盖帽,它作为德意志民族独立的象征成为德国民兵和后备役部队的标准装束,在莱比锡民族会战时期大为流行。

普鲁士名将布吕歇尔也喜欢戴这种民兵的军帽,他在战场上的的经典形象是这样的:

伟大的德国推销员

然而,俄式大盖帽的第一次扩张仅止于此。

拿破仑战争后,法军仍是各国陆军标杆,法式筒帽仍引领军服潮流,接受大盖帽的国家只有俄德两地。

1817

年,俄国以法令确立了军便帽上宽下窄的标准造型,但由于俄国在欧洲的边缘地位,并未引起多少注意。

不过,俄国人发明的大盖帽以一种奇特的途径传入英国。

1856

年,英国决定为普通水兵提供军装,此前,各国海军都只有军官制服,唯一的例外便是俄国水兵水兵帽用的是陆军军便帽相同的设计。

英国人为水兵设计服装时,全盘照抄,也将俄国军便帽作为水兵帽,大盖帽则被作为军官常服帽。

英国又是世界海军的样板,这些俄国元素经英国二传为各国海军延用至今。

相比俄国,德国人对大盖帽造型本身并没有多高的热情。

19世纪的德式大盖帽由各地小厂制造,军官的服饰更是个人定做,所以,你会看到,同一时代德国(普鲁士)军人的大盖帽造型各式各样,标准根本就不统一:

而且,制式的1867式军帽甚至更类似法式直筒帽。

到1896

年,德国才规定帽冠的直径至少要比下部的帽环宽5厘米。

但是,恰恰是德国人在19世纪末将大盖帽扩散到了全世界各个行业。

德国人民对此作出了两点关键贡献:

一、创造了民用制服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多个行业,让制服不再是军队的专利。

二、通过普法战争和经济崛起成为各国的表率,让德式制服风靡世界各地。

德国是最先让邮递员、列车员等非军事职业戴上大盖帽的国家,这种现象的源头可追溯到1785

年。

这一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决定为全国邮差制定一套制服。

这是来自邮政长官冯·

维尔德(Von

Werder)的提议:

邮差是政府雇员,他们身负传递信息的重任,要在全国各地各种场合奔走,理应穿得醒目而体面。

但邮差们没有钱配备精美礼服,发放统一的制服显然是上佳之选。

下面

1855年普鲁士邮递员制服是不是很像军服?

它的基本款式与当时的军装一模一样,因为此前唯一的制服体系就是军装。

而且,两者同属公务着装,同样要代表政府形象、标示身份等级,相通的设计元素并不会让人感觉异样。

邮差制服的登场为普鲁士政府各个部门打开了一扇大门。

基于与邮政部同样的理由,他们纷纷要求为各自员工制定制服。

中国人深深铭记的“满地大盖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景观:

早在19

世纪初,这种军装式制服的适用范围就扩展到了德国政府各个部门及其主导的各行各业。

没错,各行各业。

比如,下面这张2005

年萨克森州的矿工巡游活动穿着的就是最早的德国矿工制服。

下面这个戴大盖帽的,是1899年德国大型锅炉厂的工人。

制服在德国的扩张与普鲁士建立现代官僚制国家的进程高度重合。

为了应对18

世纪末激烈的军事竞争,德意志国家纷纷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其自然的结果,就是官僚组织的膨胀及“先军政治”文化在社会中的蔓延。

来自俄国的大盖帽最后几乎扣在了每个德国男人的脑袋上。

1873

年的普法战争决定了两条帽子路线斗争的走向。

法国战败后,法军失去了世界陆军标杆的地位,德国的正式军帽钉盔瞬间流行起来。

当德军开始使用明显有别于筒帽的

1896式大盖帽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陆军纷纷效仿,各国军帽中的法国色彩很快就不复存在。

下面是美国军帽的演进史:

作为后来者的日本,对军帽路线的嗅觉更灵敏。

明治维新后,1871-1872

年的日本军帽模仿的是美国内战中胜利的北方军队,而美国人又模仿的是法国人的筒式军帽。

但普法战争一年后的1874

年,日本陆军近卫部队的军帽就改走大盖帽路线,这时德国人的大盖帽的“盖”还不够大。

德国人的大盖帽变大之后,日本人的军帽立即跟着变大。

德国军队的大盖帽不仅风靡全世界,他们的军服民用化也大受追捧。

作为后起列强,德国人的管理有序、整齐高效让来访者赞叹不已。

为了追求德国式的效率,各国警察、邮差、缉私队、铁路工人、汽车司机、护林员、保安纷纷戴上德式的钉盔或大盖帽。

模仿者甚至比德国人还要夸张,早已不在乎穿戴者是不是政府雇员。

比如,英国警察标志性的钉盔,其实模仿自德国:

美国是个著名的小政府国家,但美国报童毫不含糊地戴上了大盖帽。

大盖帽的军备竞赛

1911

年,德军在新式大盖帽上改变了正圆形的传统设计。

为了让穿戴者显得更加英武,他们提高了帽冠的正面高度,内部加上铁丝支架,帽冠呈现为一个前高后低的马鞍型。

但这次没有人跟风,因为此时德国的国际地位已陷入危机。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德国的战败,让德国制服跌入谷底,随后成立的魏玛政府将各种民用制服视为专制威权政治的流毒大量撤除。

德军再也不是世界陆军标杆,没有人在留意他们的制服。

然而,1933年纳粹党上台,使德国制服迎来复兴。

纳粹党对制服极富热情,很快依托各级党政机关与各种军事化组织,普及了新式制服体系。

纳粹对制服设计下足了功夫:

党卫队、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等各级组织的制服都是出自西装名牌

HugoBoss的创始人雨果?

婓迪兰·

波士(Hugo

FerdinandBoss)之手。

这些制服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极具魅力。

大盖帽也得到改进升级。

传统大盖帽外形简单,唯一的装饰只是一两枚圆型帽徽。

譬如俾斯麦的大盖帽造型就非常简单:

1934

年的军帽增加了许多装饰元素:

帽徽更大更华丽,帽沿为高级官员增加了金银丝的镶边和饰带,还进一步强化了德军传统的马鞍造型。

经过修饰过的德军大盖帽成为历史上最经典的制服帽饰,也为

20世纪后期各种膨大夸张的大盖帽埋下伏笔。

当然,德国人对大盖帽的造型运用非常灵活,比如,纳粹官员的大盖帽都是海德里希这样的:

但是,内有钢丝支撑的高耸的帽冠并不利于战斗,所以,一线作战的基层官兵的大盖帽是这种拆了钢丝支撑的,视觉效果同样不错:

它的魅力连纳粹的敌人也难以抗拒。

1943

年,与纳粹苦战的苏联颁布了新制服,以提振军民士气。

这套制服大量吸收了德国军装的设计元素。

而且与纳粹高度类似是,这套制服的适用人员也几乎囊括了整个苏联国家机器。

下面是苏联

1943式空军将领帽:

社会主义国家检察官喜欢穿军装戴大盖帽,也是始自1943

年苏联的制服条例。

苏联道路交通部下发的司机帽(1969-1978)外形一点也不含糊。

苏联人也试图像德国那样增高帽冠高度,又不愿直接照抄马鞍式造型,遂另辟蹊径,干脆将帽冠整体放大一圈。

▍1945年苏式将官军帽

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为了展示苏联武装力量战无不胜的风采,分别于1969

年和1989年两度增大帽冠体积,让苏联军人显得更加高大威武。

不过,也让不习惯的人觉得比例不协调。

苏联最后一任国防部长阿赫罗梅耶夫的大盖帽可以当雨伞用。

不过,这时候西方已经没有人和苏联玩大盖帽尺寸的军备竞赛了。

苏联人对大盖帽尺寸的狂热,深深影响了一干社会主义小兄弟。

虽然朝鲜人身材比较浓缩,但大盖帽的尺寸毫不含糊。

苏联解体后,苏式大盖帽的遗产为众多新国家继承,哈萨克斯坦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苏联,南美的国家领袖则大大方方的实行拿来主义。

阿根廷的胡安·

贝隆和智利的皮诺切特都以包庇纳粹战犯的事迹而闻名,两国军服都曾高度模仿纳粹德国,德式大盖帽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戴着大号大盖帽的贝隆和皮诺切特

独裁者往往比较喜欢尺码较大的大盖帽,即使是被人民选出来的卡扎菲上校也未能免俗。

然而,随着大盖帽体积不断增大和装饰日趋华丽,这种源自轻质军便帽的帽型早已丧失了当日的实用性。

大盖帽既不适合户外运动、体力劳动,更不适合日常生活,为数不多的用场逐渐限缩到办公室工作或是特定场合的社交礼仪。

最先感受到这一角色转变的是日本陆军。

普法战争以来,日本陆军正式军帽都是德式大盖帽,这也是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时期的典型装束。

但到了

1938年,基于中国战场的经验教训,日本陆军废弃了大盖帽,改将野战软帽作为陆军军帽。

2008

年1

月,俄国推出著名服装设计师尤达什金设计的新款军服,在融入更多沙皇俄国风格的同时,缩小了备受诟病的大盖帽尺寸。

下图为俄国防部副部长总后勤部长依萨科夫陪同普京参观俄军新制服。

随着苏联解体和威权强人纷纷倒台,大盖帽运动不可避免走向了低潮。

但是,大盖帽又迎来了意外的转折(请留意大盖帽史话系列之二)。

作者:

叶鹤洲,大象公会公众号

 

免责声明:

该博文根据公众微信、互联网络编辑、整理,旨在传递正能量,绝无商业目的,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违规,告知删帖!

更多精彩,请继续阅览“我的更多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