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41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docx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

作者:

杨云艳,喻加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

16开平装

册数:

2册

光盘数:

0

定价:

128元 

 

优惠价:

88元

 

详细介绍:

历史因其千年的沉淀而厚重,智慧因为无数次的验证而经典。

《二十四史》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从中可以审时势之变、悟政治得失、学领导智慧,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本书针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事业管理干部的领导艺术,从为官、为政、用人、法治、权谋、修养、名利、言行、荣辱等18个方面,辩证地总结几千年领导智慧,精选了几百个经典故事,既有原文、译文、注解,还有著名专家贯通古今的精彩点评,旨在让读者清醒、正确地认识古人的管理方法,在古人的领导智慧中得到很好借鉴,从而发挥运用。

 目录

文卫武攻有勇有谋

商汤伐夏桀

飞将军李广

岑彭大破公孙述

不以贼虏遗君父

援兵无,粮食尽,英勇不屈

曹、袁官渡之战

围城必示以活门

赵云救阿斗

肃清强盗

丘行恭单骑救太宗

南霁云临淮求救兵

刘(寻阝)守兖州

李建及破连索船

宋太祖计取夔州

智退夏兵

单骑降敌

明太祖用刘基计破陈友谅

功超群将,智迈雄狮

刘江望海埚歼倭寇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宏图伟略安邦定国

秦孝公改革

力主削藩的晁错

景帝削藩

王昶陈治略

隆中对

利国济民十条

 李安世上均田疏

 筑长城有五利

 安边宜取和柔之策

 王朴上《平边策》

 谏明宗八审

 抚羌定边

 马默上疏十事

 御敌三策

 吴表臣献十策

 李谦言治国之要

 一纲三目——叶兑言取天下大计

 以古证今切正时弊 

 李贤的正本十策

 左光斗治水利的“三因十四议”

广施仁义天下归心

 网开三面

 古公宣父施仁政,民多归之

 废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汉文帝废除肉刑

 路温舒言尚德缓刑

 皇帝巡视,不许扰民

 施恩百姓乃当务之急

 简恕才能拯民,

 王者爱民之道有六

 卢钧行善政

 阳城不贡侏儒

 朱汉宾善政惠民

 张筠善夺而好施

 唐明宗爱人恤物,有意于治

 为人君,止于仁

 民有则我有

 戒诸将

 百姓刘鹏为太守对簿公堂

 陈镒镇陕得军民心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知人论世忧国忧民

 司马迁论项羽

 班固论汉宣帝

 广询以致治,博采以兴功

 三老论治国

 治国当德刑并举

 魏征论思亡则存

 邦国安危,如人之身

 唐庄宗之亡

 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

 史官论晋高祖

 创业垂统之君

 玩物丧志,逸豫误国

 居安要思危,

 处尊位更须思贫民

 治末不治本国家岂可安

 掌握规律适者生存

 兴亡治乱之由在用人之得失

 明太祖对太子的训谕

 明太祖以汉初皇帝为鉴

 明朝亡于崇祯帝的原因

轻徭薄赋以民为本 

 汉文帝减免田租

 劳民不可烦,

 兵革渐息宜宽徭赋

 哀贫恤老,王者所先

 救治灾民

 阔桥利民

 设给过所,救饥贫人

 为官宜思方略以济百姓

 治天下以民为本

 论宽政惠民

 何易于拒诏

 翟光邺去烦苛之政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勤于农政,为民造福

 金太祖体谅民情

 免除苛捐杂税

 国非民将何以为君 

 《免租税诏》

 青文胜以死为民请命

 周忱其治以爱民为本

犯颜极谏从谏如流

 汉文帝废除诽谤罪

 枚乘以喻为谏

 百官皆悚栗,唯意敢谏争

 简雍巧谏

 开谏致宁

 面谏者为忠

 皇帝鼓励谏诤

 魏征谏太宗闻善悦从

 太宗闻谏而喜

 潘好礼谏邠王

 贾黯力谏广开言路

 大义谏逐贤

 广开言路,为国排忧

 碎衣力谏

 倪思直言谏主

 欲闻直言,以匡其失

 纳谏者昌,拒谏者亡

 直言敢谏不畏死

 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明仁宗勉大臣谏诤

弃恶扬善赏罚分明

 刑罚不可捐于国

 刑罚得失,事关兴废

 杜弼论刑赏

 迁赏旌善

 论赏罚

 政之兴废,在于赏罚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

 赏罚者军国之纲纪

 严惩奸佞,民皆相庆

 奖重恩深,卒成大功

 恶以戒世,善以劝后

 赏须有自

 明镐奖善惩恶

 赐予不节之弊

 兵法不可不正

 倡平法,杜奸邪

 赏罚严明捕捉盗贼

 赏善罚恶,号令必行

 倡廉政须奖惩分明

 赏罚明,国乃治

仗义执言实事求是

忠言逆耳利于行

 不惧权贵,怒斥窦宪

 慷慨直言,以对宦官

 孔融智讽曹操

 陈容仗义从死

 乐运好直言

 天子不观史

 韦思谦刚正守职

 直言无罪

 刑罚岂以一人喜怒专之

 但见血山

 刑有所不平

 不要以失废功,

 史笔天下之大信

 明君不干涉著史

 因时制宜成一代之法

 史官实录以儆戒人君

 慕其名,冒死救援

 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史家心术为本

亲贤远佞求才若渴

五羖大夫

用人杰而取天下

魏无忌食客三千

萧何追韩信

悬榻待贤才

 曹操唯才是举

 求贤诏

 进贤受上赏

 选贤授能,非材莫举

 用人不疑

 吾虽瘠,天下肥矣

 梁太祖求贤哲

 史在德主张唯才是用 

 知士难 

 不分民族量才通用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人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贤才,国之宝也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

 惟贤是宝

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萧何专任关中事

 男儿死边野,马革裹尸还

 奉公尽节,犹称有私

 居官必尽职

 临终仍忧国事

 刘穆之克己奉公

 谢庄不为世祖开门

 张承业不以公物为私礼

 李昉秉政不济私

 富弼救灾民

 电扫庭讼,响答诗筒

 以己俸创长桥

 为社稷计,何憾之有

 苟利国家,岂敢私耶

 执法无须顾皇面

 不以私惠邀公赏

 兵民分权回避至亲

 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

 不徇私情的于慎行

 章正宸不因私情阿徇

整饬纲纪严刑峻法

刘邦约法三章

人微权轻

张敞治冀州

光武诫部下要纪律严整

执法不阿上徇私

以严法治国

执法不避友

执法不避权贵

治乱在于法制

执法抗上

执法不挠

疾奸急盗

整饬军纪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不畏强御,执法如山

行廉政须取督察措施

《正风俗诏》

刘基严以执法

李庆严治贪纵者

法者,天下之公

上下一心君民鱼水

 将相和,

 群臣和睦荣辱不惊

 疾风知劲草

 大义灭亲

 旧衣胜新装

 社稷之臣

 为上易事,为下易知

 甘苦与共,众志成城

 郭威与士伍同甘共苦

 坦诚待臣下

 兵精将贤,四境可安

 滕元发与百姓共患难

 与民奋战

 上下协心,不战而胜

 配合协作,切忌旁观

 君臣交心不忘祖训

 国与民如同一身

 政务如乘舟

 明成祖赖群策群力得天下

 水之方圆,盂实主之

尊孔崇儒勤勉好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拾柴放牧,勤学不息

 光武重经学,东汉儒生盛

 昼读夜诵

 范缜孤贫勤学

 书淫 

 克躬励己,精心好学

 笃志于学

 韩愈苦学成名

 宋神宗天性好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勤读苦学,百里求书

 尊孔尚学致汉化

 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

 创奎章阁,著一代经典

 明初求书

 明代注重儒学教育

 罗洪先学以致用 

 王冕好学

诲人重教反躬自省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西汉末年的教育

皇帝称制临决

门第虽高教子学艺

一言之善,咸见礼异

盛王圣世在于教学

教随时设,政因事改

北齐兴学校立石经

李畲母教子廉洁

王殷母严以教子

盘盂皆铭

得勿喜,失勿忧

富贵勿忘俭

不可忘记本民族优长

三条成才之路

教育贵明体适用

受父拷打的知府彭泽

徐阶榜三语于直庐

刘振之“三不”以明志

覃吉对太子的教育

公正廉明清风峻节

 节俭为天下先

 晏婴躬行节俭

 季布不阿谀吕后 

 众人皆浊孔奋独清

 手经珍宝众,单车布被还

 私恩公法,两相分明

 身贵益恭简葬报国

 关羽挂印封金

 不以子贵为恃

 卢怀慎清俭不营产

 张希崇明断疑案

 高汉筠以清白自负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一代之宝——张俭

 为官一世两袖清风

 陈遇超然利禄之外

 廉吏徐钧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马

 敢于坚持原则的王遴

 正直廉洁的严清

宽厚仁慈重信守义

齐桓公始霸

取信于民

士为知己者死

二年离别会,千里如期还

未见生死友,灵柩停不前

腹中能容数百人

皇后为害己者请命

赵憬为相器度弘大

柳宗元患难助知己

诚信化人

姚洪忠义

异日富贵毋相忘

王旦大度

不可失信

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落难方见真情在

宽容得人心

杨士奇宽以待人

廉洁好义的马世奇

正直尚义的张可大

敬贤礼士厚德载物

帝尧禅让

周文王的政绩

礼者养也

周公待士之心

在德不在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兴者在德,不以大小

以德感人胜于用兵

恩德感异族,死后群相悼

好德不好色,糟糠不下堂

贵而还乡,依然恭谨

诚以待人,不欺幼稚

礼义固于金城汤池

许希不忘师

凤皇应德来,非为竹桐

以德为宝

当执公方,毋得阿顺

修文德以致远

从小知礼以帽为尊

谦让为官

卧薪尝胆 坚忍不拔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不畏强暴

 杀身成仁

 宁死不屈

 钟离保卫战

 刘氏领兵英勇守城

 张巡裂眦斗强寇

 朱弁守节不屈

 君以为难,易将至矣

 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留取丹心照汗青

 无事深忧,临事不惧

 徐徽言宁死不屈

 杨邦义视死如归

 张天纲忠金不屈

 效马援视死如归

 方孝孺之死

 高攀龙视死如归

 何可纲含笑而死

 书摘插图

商汤伐夏桀

  原文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汤曰:

“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

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众,女日‘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女其日‘有罪,其奈何’?

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

有众率怠不和,日‘是日何时丧?

予与女皆亡’!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从誓言,予则帑戮女,无有攸赦。

”以告令师,作《汤誓》。

于是汤曰“吾其武”,号日武王。

桀败于有娀之虚①,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

汤遂伐三夔②,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报。

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史记·殷本纪》

  注解

  ①有娀(song):

古国名。

②三葼(zong):

古地名,今山东定陶县北。

  译文

当时,夏桀的政治暴虐,生活淫乱,而诸侯之一的昆吾氏又作乱。

汤于是起兵统帅诸侯,伊尹誓死追随。

商汤跃马奔驰,手中挥舞着兵器斧头攻打昆吾,接着又讨伐夏桀。

汤满怀自信、豪情万丈地说:

“大家都过来呀,靠拢些,你们都仔细听我说,不是晚辈我胆大妄为,举兵作乱,只因夏朝作恶多端,罪有应得啊!

大家也都说夏朝有罪,我惧怕上帝的威严,不能不去攻打夏桀。

如今夏朝罪恶多端,是老天命我来灭绝他。

现在你们在场的诸位可能会埋怨说:

‘我们君王不怜悯我们,废商汤像弃我们的农事,让我们去攻打夏朝。

你们又都说,‘他有罪,又有哪些罪恶呢?

’听我说,夏桀恣意用尽众人的劳力,无休止地消耗夏朝的国力,所以大众也都懈怠,不跟他通力合作,普天下百姓们都说:

‘夏桀你这个该死的太阳什么时候衰亡呀?

我们都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夏桀如此之坏,现在我一定去征伐他。

你们倘若辅助我,奉行上天的旨意,我会大大地赏赐你们。

请你们不要怀疑,我是不会说假话的。

你们倘若不听从我,约束你们的誓言,那我就会杀了你们,绝不会有宽赦的。

”告诫完这番话,命令管文书的官员记下,这就是《汤誓》。

汤认为自己非常勇武,于是称为武王。

夏桀在有娀的旧地打了败仗,逃奔到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军彻底溃败。

汤于是攻打三葼国,取其地的宝玉,汤的臣子义伯、仲伯写下了《典宝》。

汤战胜了夏桀后,想迁移夏的神社,没有办成,写下了《夏社》(今佚)。

伊尹彻底胜利之后颁布了一系列仁政措施,诸侯都归服于商汤,汤便登上了天子的尊位,平定了全国。

  点评

开创基业之人,往往都要有统领天下的气魄和本领,有慑服人心的斗志,唯此方可号令天下,四海之内皆臣服。

  飞将军李广

  原文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日:

“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弓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日: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为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日:

“前!

”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日:

“皆下马解鞍!

”其骑日: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日:

“彼虏以为我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

当匈奴大举侵入上郡(今陕西北部及内蒙西部地区)时,景帝派一个宦官跟随李广训练部队,抗击匈奴。

宦官带领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向前方。

看见了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战斗起来。

这三个人转身射箭,射伤了宦官,把他带去的骑兵都快杀光了。

宦官跑到李广跟前。

李广说:

“一定是射雕手。

”李广于是就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那三个人。

那三人未骑马,徒步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亲自射那三个人,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真都是匈奴的射雕手。

刚捆绑那个人上马,望见匈奴有几千名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引他们的骑兵,都吃惊了,上山摆好阵势。

李广率领的百名骑兵都非常害怕,想要快马往回跑。

李广说:

“我们距离大部队有几十里,如今这一百名骑兵往回跑,匈奴追赶射击我们,我们会被一网 打尽。

现在我们停留在此处。

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大军的诱敌者,肯定不敢攻击我们。

”于是李广下令众骑兵前进到离匈奴阵地有二里地左右才停下来,并且命令说:

“都下马,把马鞍解下来!

”他的骑兵说:

“敌人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倘若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 说:

“那些敌人认为我们会逃跑,如今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跑,用这个办法来坚定他们的猜想。

”于是匈奴的骑兵便不敢攻击。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们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余名骑兵,边跑边射箭,射死了骑白马的将领,又重回到他的队里,解下马鞍,命令兵士都放开马匹,躺下。

这时天黑了,匈奴兵始终感到奇怪,不敢攻击。

半夜时,匈奴兵认为汉有伏兵在旁边,想要夜间攻取他们,匈奴兵就全部撤退了。

第二天清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部队。

  点评 

领兵打仗,当武力不充分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场心理战,能够冷静地夺取这场心理战的胜利除了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外,还需要过人的智谋。

岑彭大破公孙述  

  原文

十一年春,彭与吴汉及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发南阳、武陵、南郡兵,又发桂阳、零陵、长沙委输棹卒,凡六万余人,骑五千匹,皆会荆门。

吴汉以三郡棹卒多费粮谷,欲罢之。

彭以蜀兵盛,不可遣,上书言状。

帝报彭日:

“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

”彭乃令军中募攻浮桥,先登者上赏。

于是偏将军鲁奇应募而前。

时天风狂急,(彭)奇船逆流而上,直冲浮桥,而横柱钩不得去,奇等乘势殊死战,因飞炬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烧。

彭复悉军顺风并进,所向无前。

蜀兵大乱,溺死者数千人。

斩任满,生获程泛,而田戎亡保江州。

《后汉书·岑彭传》

  译文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天,岑彭和吴汉以及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征调南阳、武陵、南郡士卒,又征调桂阳、零陵、长沙的运输水兵,一共有六万多人,五千多匹战马,都聚集在荆门。

吴汉认为三郡运输水兵耗费了大量粮食,想撤销,这部分人。

岑彭认为蜀地兵多,不能把这部分遣散,并上疏给光武,说明情况。

光武给岑彭的回信说:

“吴汉熟悉步兵、骑兵作战,不了解水兵作战,荆门战事,由你主要负责。

”岑彭就命令招募能强攻浮桥的勇士,能攻破敌人的给重赏。

于是,偏将军鲁奇应招前往。

这天,风特别大,鲁奇的船逆流而上,径直向浮桥冲去,但被敌人设下的木桩丛钩住了船,无法前进,鲁奇等人乘势拼死奋战,扔出火把焚烧浮桥,狂风怒吼,大火更旺,浮桥斗楼都被烧毁。

岑彭再全军出动,顺风齐进,所向无敌。

蜀军大乱,落水淹死的就有好几千人。

斩首敌将任满,活捉程泛,田戎逃走去保卫江州。

  点评 

  大自然可利用的资源很多,苦有头脑的人能细心发现和灵活运用,完全可以凭借天时把劣势转为优势。

出路总是有的,就看此人是否用心去发现了。

  不以贼虏遗君父

  原文

弁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

步闻大笑日:

“以尤来,大彤十余万众,吾皆即其营而破之。

今大耿兵少于彼,又皆疲劳,何足惧乎!

”乃与三弟蓝、弘、寿及故大彤渠帅重异等兵号二十万,至临淄大城东,将攻弁。

弁先出淄水上,与重异遇,突骑欲纵,弁恐挫其锋,令步不敢进,故示弱以盛其气,乃引归小城,陈兵于内。

步气盛,直攻弁营,与刘歆等合战,弁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飞矢中弁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

至暮罢。

弁明旦复勒兵出。

是时帝在鲁,闻弁为步所攻,自往救之,未至。

陈俊谓弁日:

“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

”弁日:

“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

”乃出兵大战,自旦及昏,复大破之,杀伤无数,城中沟堑皆满。

《后汉书·耿弁传》

  译文 

耿弁命令军中不要随便到剧城下挑战,一定要等张步到来再攻打,以此激怒张步。

张步听到此令之后大笑说:

“像尤来、大彤都是十多万人,我都是到其营而打败他们。

现在耿弁兵力少于他们,又都很疲劳,不值得惧怕!

”就和张蓝、张弘、张寿三个弟弟以及投降的大彤首领重异等人,自称领军二十万,来到临淄大城东,要攻打耿弁。

耿弁先出兵淄水上,和重异相遇,部下精锐骑兵想放手大战,耿弁恐怕挫伤了他们的锋芒,使张步不敢进攻,因此就故意示弱以使他们气势更盛,然后引兵回小城,在城内列阵。

张步气盛,径直攻打耿弁大营,耿弁先命刘歆迎战,自己登上高台观看,见到刘歆已和张步交锋,才自带精兵在东城下从横向猛烈攻打张步军阵,大败敌军。

飞箭射中耿弁的大腿,他拔出佩刀把箭割断,部下人谁也不知道。

耿弁到傍晚才收兵回营,第二天早晨整军又出战。

这时光武在鲁,听说耿弁被张步围攻,自带大军前往营救,还尚未到达。

陈俊对耿弁说:

“敌人兵多,可以暂时闭营休息,以等皇帝的救兵。

”耿弁说:

“皇上将要到达,作为臣子应该杀牛滤酒等待百官,怎么能把敌虏留给君父来攻打?

”接着又出兵大战,从早到晚,又大败敌军,杀伤无数,城中的沟沟堑堑都填满了敌人的尸体。

  点评 

“示弱”不等于“是弱”,示弱可以是一种引诱,用来迷惑对方,激发出对方的骄矜之气和粗心大意,然后就可趁其不备来反攻了。

  援兵无,粮食尽,英勇不屈

  原文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

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恭厉士众击走之。

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

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

复遣使招恭日:

“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

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

不能下。

《后汉书·耿恭传》

  译文

当时焉耆、龟兹攻打汉朝的都护陈睦,攻破之后杀死了他,北面敌兵也在柳中包围了汉朝关宠。

在这时显宗又病逝,汉朝的救兵不到,车师再次背叛汉朝,和匈奴人一起攻打耿恭。

耿恭激励士兵奋勇作战,击退了敌人。

车师后王的夫人祖先是汉人,所以常常私下把敌人的情况告诉耿恭,又供给他粮食吃。

几个月之后,耿恭粮食吃尽,处境艰难,就煮铠甲和弓弩,吃其中皮筋皮革。

耿恭和士兵们以诚相待,同生共死,因此上下无二心,战士们略有死亡,活着的有几十人。

单于知道耿恭已经困乏,想使他投降,就派使者招耿恭说:

“你若投降,我要封你白屋(匈奴下属部落之一)王,给娶女为妻。

”耿恭就引诱使者上城,亲手将他杀死,然后放在城上用火烧烤。

敌人的官属看见,大哭而去。

单于得知大怒,又加兵攻打耿恭,但仍不能攻克。

  点评

当连性命都可以不要的时候,任何诱惑都无济于事。

此时的坚定就是一道无形的屏障,以此筑成的城墙是极难攻克的。

  曹、袁官渡之战

  原文

公还军官渡。

绍进保武阳。

关羽亡归刘备。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

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①,何向而不济!

”公从之。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出,大破之,尽烧其车。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日:

“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左右疑之,苟攸、贾诩劝公。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绍遣骑救琼。

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日:

“贼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

“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乃使张邰、高览攻曹洪。

邰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点评

①大顺:

出自《礼记·礼运》“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指根据德、礼、法、信等礼教准则而达到的安定境界。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

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上、下册)

历史因其千年的沉淀而厚重,智慧因为无数次的验证而经典。

《二十四史》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从中可以审时势之变、悟政治得失、学领导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