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965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13pWord下载.docx

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机器设备

  答案:

D

  解析: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

机器社会就是属于生产工具。

A项原料、B项辅助材料、C项燃料都是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例题2:

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A.货币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BDE

  

(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类型:

(熟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以生产资料所有者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例题3: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力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D.劳动过程

C

从生产关系的定义里就可以理解。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

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A.生产B.占有C.分配D.交换E.消费

ACDE

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上四个环节。

另外,需理解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

  生产力:

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例题5: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B

容易混淆的是A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四)社会经济规律:

(熟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类型)

  经济规律:

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3)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

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要求:

了解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社会经济制度:

是在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熟悉)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人们相互很少经济联系,整个社会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境况。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处于补充和从属的地位,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熟悉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产生: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它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发展: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在各个社会形态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只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因而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商品经济进入了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尽管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仍然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一、市场与市场体系

了解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基本概念: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

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

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单一商品市场、局部市场发展到复杂多样、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既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也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熟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区别

(1)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

(2)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

(3)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1)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3)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联系

(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例题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A.先有市场,后有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上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题7: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BCE

A、C、D三项中,应选C。

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了解)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者两种不同的结合,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

  1.市场配置方式。

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2.计划配置方式。

就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划。

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掌握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实行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对应的,经济体制也有两种基本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09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复习重点第2章

第一节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一、商品货币

  注意掌握商品货币的概念和特征。

  [例题]货币的形态最初是()。

  A.实物货币B.纸币C.金属货币D.信用纸币

A

  [例题]足值货币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B.便于分割和携带

  C.质地均匀D.在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是内在价值的等量交换

AD

  二、代用货币

  最早的代用货币

  全额准备与部分准备

  三、信用货币

  应该掌握信用货币的概念、产生、形式及其特征

  1.信用货币的概念、产生

  [例题4]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

  A.财政B.印钞厂C.银行D.政府

  2.信用货币的形式

  [例题]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

  A.流通中现金B.支票C.银行存款D.信用卡

AC

  3.信用货币的特征

  

(1)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完全脱钩。

  

(2)是债务货币。

  (3)具有强制性(确定法定货币、强制社会向银行提供信用)

  (4)具有管理货币的性质。

  注意把握国家曾经直接发行的纸币与现代信用货币的区别。

  [例题]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特征包括()。

  A.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B.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C.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D.信用货币是管理货币

  E.信用货币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易于分割携带

ABCD

  4.信用货币发展趋势

  第二节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货币流通:

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货币连续不断地运动,由现金流通和存款流通两种形式共同构成。

  [例题]货币流通是指作为()形成的货币连续不断的运动。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

BC

  [例题]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由()两种形式共同构成。

  A.现金流通B.银行转账C.存款流通D.票据贴现

  二、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

是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我国现金流通主要的程序包括现金发行、现金投放、现金归行、现金回笼。

整个流通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题]现代经济中的现金流通,是以()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A.债券B.商品货币C.纸币D.铸币

CD

  [例题]随着企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的现金又流回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被称为()。

  A.现金发行B.现金投放C.现金回笼D.现金归行

  [例题]目前我国银行投放人民币现钞的主要渠道是()。

  A.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B.采购支出

  C.财政信贷支出D.行政管理费支出

  [例题]人民币现金归行的渠道主要有()。

  A.工资收入B.商品销假售收入

  C.服务事业收入D.财政信贷收入

  E.外汇收入

BCD

三、存款货币流通

  [例题]存款货币流通是()引起的货币流通。

  A.货币收付结算B.银行转账结算

  C.财政信贷收支结算D.商品和服务收支结算

  (四)广义货币流通

  狭义货币流通:

只包括现钞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货币流通:

包括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所形成的货币运动

  无论是存款货币流通还是现金流通,一旦涉及到银行信贷的投放和回笼,必然引起广义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或减少。

银行信用的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例题]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当中央银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时,货币供应量将()。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下波动

  [例题]现代的广义货币的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形成的货币运动,它包括()。

  A.存款货币流通B.足值金属货币流通

  C.银行券流通D.现金货币流通

  第三节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流通手段货币必要量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如果考虑到流通中货币除了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外,还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影响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主要发生如下变化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例题]设一定时期内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为50亿,货币的流通速度为5次,那么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6亿B.12亿C.8亿D.10亿

  [例题]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若流通中货币必要量为200亿元,而银行券发行量达到了300亿,则单位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为()。

  A.1B.2/3C.3/2D.2/5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20世纪初费雪提出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关系的方程式:

  MV=PT

  [例题]费雪的货币需求方程为()。

  A.Md=n+P+v

  B.Md=PT/V

  C.Md=f(y,w;

rm,rb,re,1/P•dp/dt;

u)p

  D.Md=L1(y)+L2(r)-

B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1.剑桥方程式为:

  其中,Md——名义货币总需求

  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P——表示为价格水平

  Y——表示为总收入

  2.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关系

  两者在内容上有本质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2)一个重视流量分析,一个侧重存量分析

  (3)对货币需求分析的角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利率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Md=M1+M2=L1(y)+L2(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例题]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决定于以下动机()。

  A.保值动机B.投机动机C.预防动机D.贮藏动机E.交易动机

  [例题]凯恩斯认为,以下哪两项动机决定消费性货币需求()。

  A.保值动机B.投机动机C.预防动机D.交易动机

  [例题]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非常重视()。

  A.恒长收入的作用B.汇率的主导作用

  C.货币供应量的作用D.利率的主导作用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的特点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及其意义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d/p=f(y,w;

u)

  [例题]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方程为()。

  [例题]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方程Md/p=f(y,w;

u)中,代表机会成本变量的是()。

  A.y,wB.rm,rb,re,1/P•dp/dtC.rm,rb,reD.u

u)中,当其中的因子u发生变化时,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为()。

  A.增加B.减少C.不确定D.不变

C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1.货币供给的概念

  2.货币供给的口径

  [例题]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的依据是货币的()。

  A.相关性B.安全性C.流动性D.稳定性

  [例题]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其中M2包括外币存款和()。

  A.城乡居民储蓄存款B.金融债券

  C.信托类存款D.M1

  E.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

  [例题]我国央行首要调控的货币是()。

  A.M1、M2和M3B.M1和M2

  C.M0和M1D.M3

  3.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例题]狭义货币包括()。

  A.M1,M2B.M0,M1C.M0,M2D.M0,M1,M2

  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决定一国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是银行信贷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

  1、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银行信贷包括商业银行信贷和中央银行信贷。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

  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

能创造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中央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例题]中央银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

  A.不变B.减少

  C.增加D.上下波动

  [例题]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将()。

  A.增加B.减少

  C.不变D.不定

  2、国家财政收支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

  国家财政收入→由商业银行经收→划转到中央银行→形成中央银行的信贷收入和资金来源

  

(2)不同的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A.财政收支平衡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B.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C.国家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财政赤字可以采取财政方法或信用方法进行弥补。

  财政方法主要是加强税收征管,包括增加新税种、提高原税率和打击偷漏税。

这种方法是原有货币量的转移,不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信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弥补财政赤字;

二是发行国债募集资金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