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986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病历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全身症状:

早期无明显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诊断上阴道细胞涂片、宫颈表面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宫颈癌的转移方式:

宫颈癌可通过直接蔓延浸润阴道、宫体、宫颈周围结缔组织、子宫韧带、膀胱和直肠。

宫颈两侧的输尿管,因肿瘤压迫及浸润形成不同程度的梗阻,导致输尿管或肾盂积水。

淋巴管是宫颈癌最多见也是最重要的转移途径。

一般示原发病灶通过附近的淋巴管向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等淋巴组向髂总淋巴结转移,进而转移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也可以经骶前淋巴结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晚期可以转移到锁骨上及全身其他淋巴结。

血行转移主要通过静脉系统及胸导管或小的淋巴静脉交通支进入血循环而到远处脏器。

最常见的脏器是肺、肝、骨等。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多种方式联合的综合治疗。

宫颈癌的相关治疗方法:

治疗上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多种方式联合的综合治疗。

对于IIB期以上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是其标准治疗模式。

1、手术治疗,子宫颈癌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2、放射治疗,适用于各期子宫颈癌,但主要应用于IIB期以上中晚期患者以及早期但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放疗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两者联合应用。

研究表明同步放化疗单纯放疗提高疗效,降低了复发风险。

手术患者如存在手术切缘不净、有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术后需辅助化疗。

3、化学治疗,化疗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较大,主要应用于放疗病人的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以及晚期远处转移、复发患者的姑息治疗等。

治疗子宫颈癌的有效药有顺铂、紫杉醇、5FU、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等。

 

宫颈癌的放疗副反应:

宫颈癌放射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以直肠、膀胱并发症较为多见。

其发生与阴道狭小、腔内放射源位置不当、子宫前倾或后倾、放射剂量过高等因素有关。

此外,年龄、盆腔炎以及合并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活动性结核等易加重放射损伤。

因此在放射治疗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尽量减轻放射反应。

宫颈癌放疗的早期不良反应常发生在放射治疗期间或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主要包括:

1、盆腔感染:

宫颈癌癌灶部位常合并感染,部分患者合并有潜在盆腔感染,在放疗中加重或被发现,也有由于腔内治疗时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感染者。

感染对放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一般均应在控制感染后再行放射治疗。

2.阴道炎:

阴道包括在放射治疗区域内,特别是腔内照射,可引起阴道物理性炎症反应,也可合并感染。

表现为阴道粘膜水肿、充血、疼痛及排液增多。

在此期间应加强阴道冲洗,保持局部清洁,局部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促进上皮愈合,避免阴道粘连。

3、外阴炎:

外阴较潮湿,由于阴道排液的刺激和照射的影响,易出现局部充血、疼痛、溃疡等不同程度的放射反应。

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保护创面、促进愈合。

如在治疗中出现,则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照射位置,减少对外阴的辐射影响。

4、直肠反应:

表现为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黏液便、血便等。

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

应减少对直肠的刺激、避免便秘、预防感染。

必要时可暂停放射治疗,待症状好转后再继续放射治疗。

5、全身反应: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血象改变。

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应调整治疗计划。

宫颈癌放疗的晚期不良反应多在放疗后3个月-2年内发生,少数在2年后发生:

1、肠道的改变:

盆、腹腔放射治疗受影响最多的肠道示小肠、乙状结肠及直肠。

小肠的放射损伤使肠管纤维化,可引起肠粘连、溃疡、狭窄甚至梗阻。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

乙状结肠及直肠损伤表现为里急后重、肛门坠痛、黏液便甚至血便。

直肠镜检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甚至形成瘘。

肠道的放射损伤很难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预防是重点。

因此,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慎重,如有肠粘连史或腹、盆腔手术后的放射治疗,就不能用过高的剂量,以预防肠道的严重损伤。

2、泌尿系统的改变:

由于膀胱对射线的耐受较直肠高,其放射损伤的发生率大大低于放射性直肠炎,出现时间也较放射性直肠炎晚,多发生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年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甚至排尿困难。

膀胱镜检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弹性减弱或消失,有时可形成溃疡。

治疗主要是预防感染、止血、膀胱冲洗等对症处理,出血严重者需在膀胱镜下电灼止血。

放射治疗对宫旁组织及输尿管的影响均可导致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梗阻,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及输尿管积水。

3、盆腔纤维化:

表现为盆腔组织增厚,可为冰冻庄,与盆腔复发难以区分。

严重者可继发输尿管梗阻及淋巴管梗阻,引起下肢水肿、肾盂积水、治疗较为困难,主要在于预防。

4、生殖器的改变:

主要表现为阴道壁弹性消失、阴道狭窄,在宫颈及宫体则表现为萎缩变小。

宫颈管引流不畅时,则可引起宫腔积液,合并感染时则可造成宫腔积脓。

卵巢受照射后可使卵巢功能消失而出现绝经症状。

宫颈癌预后:

宫颈癌的预后与临床期别、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对于高危因素如:

低分化、腺癌、脉管内或淋巴结转移、阴道残端见癌细胞等,术后均易复发,应于术后放化疗以减少复发,有淋巴转移者预后差。

直肠癌

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直肠癌发生于直肠齿状线以上至乙状结肠起始部之间,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美国、欧洲及澳洲地区直肠癌发病率较高,我国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

直肠癌的发生主要与癌前疾病如家族型肠息肉并、直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直肠慢性炎症、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膳食、胆汁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直肠癌早期局限于黏膜可无任何症状,偶有少量出血,肉眼尚难察觉,待癌肿增大并有溃疡及感染时可出现三大症状。

1、直肠刺激症状:

如便意频繁,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便不尽感,并可伴腹胀、下腹不适。

2、粪便异常:

如大便表面带血、黏液便或脓血便,甚至有大便变形、变细等。

3、梗阻症状:

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时,有排便困难,粪少便闭,或伴腹痛、腹胀,甚至可见肠型并有肠鸣音亢进等。

侵犯直肠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出现相应器官病变的症状,如侵犯肛管可有局部剧痛;

肛门括约肌受累可致便失禁,常有脓血溢出肛外;

前方侵及泌尿系统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

向后侵犯骶神经丛时,出现骶部、会阴部的持续性剧痛,并牵涉下腹部、腰部及大腿。

直肠指诊、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可明确诊断。

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原则:

1、早、中期直肠癌患者,若基本情况允许应首选手术治疗。

2、建议对II、III期直肠癌患者进行以手术为主,辅助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

无论术前放化疗还是术后的同步放化疗均是II、III期可切除直肠癌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

3、对局部晚期、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以采用单纯性放射治疗。

直肠癌的分期治疗模式,包括,1、I期经肛切除术后,如果为T1存在高危因素(分化差,脉管淋巴管侵犯,切缘阳性)或T2病例应给予术后同步放化疗。

2、II、III期,术前同步放化疗或术后同步放化疗都是该部分患者标准治疗。

3.T4或N2病例术前同步放化疗对提高手术切除率与局部控制率更有优势,低位直肠癌通过术前同步刚化疗能提高保肛率。

4、IV期,可手术切除的晚期直肠癌(局限于肝或肺的转移灶以及盆腔原发灶可手术切除),如果病理分期为T3-4N1-2M1,建议术后辅助化疗后行盆腔同步放化疗。

5、术后局部复发可再次手术切除病例,如果再分期II、III期,且既往未接受放疗,建议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复发无法手术切除的、或高龄、合并严重并发症无法手术的直肠癌,进行同步放化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部分病例可转为手术治疗。

6、如果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无法手术切除干净的,可考虑术中局部照射再配合术后同步放化疗。

7、骨或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如果病人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局部放疗减轻病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直肠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放射性膀胱炎:

在直肠癌放射治疗过程中,膀胱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照射,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症状。

当膀胱的照射剂量超过50-60Gy时,会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溃疡、乃至膀胱萎缩。

一般轻者对症治疗,常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症状很快消失,重者可行手术处理。

放射性膀胱炎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预防,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明显减少膀胱的照射剂量。

2、放射性直肠炎:

照射剂量偏高时会出现放射性直肠炎。

有便频、少量稀便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放射治疗期间要注意肠道感染,必要时口服和直肠给抗生素。

分次照射剂量及总的照射剂量不宜过高。

除此之外,前后野照射包括会阴部,此处皮肤较薄易出现放射反应。

治疗期间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如出现I度反应,局部可用滑石粉涂抹;

2度反应可外涂甲紫或外敷维生素B12。

盆腔照射也包括部分小肠,特别是术后肠管粘连、移动性差、易出现放射性损伤,甚至出血、穿孔等。

治疗时最好采用多野、小野照射,分次剂量不宜过高,照射时膀胱充盈以减少小肠照射。

如腹泻、腹痛较重,可暂停放射治疗或减少每日照射剂量。

直肠癌术后患者应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术后前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共5年,包括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肝脏彩超肿瘤指标检查。

高危复发患者可考虑每年1次胸腹部影像学检查,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若无异常,每3年检查1次;

如果输术前因肿瘤梗阻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

术后3-6个月结肠镜检查。

故患者此次入院全面复查,包括胸部CT、腹部、盆腔MRI、胃镜、肠镜检查。

胃癌

胃癌的流行病学: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

胃癌好发年龄40-60岁。

男女比例约为3:

1。

好发部位为胃窦部,特别是小弯侧(约占75%),胃体部则少见。

胃癌的病因至今未明,与地域环境及生活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遗传和基因等因素有关。

胃癌的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胃癌多没有症状,少数仅有轻微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的表现,因此,早期胃癌不易被发现。

随着肿瘤生长,因其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不同,而出现相应的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此时多为晚期。

1、上腹痛:

上腹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以剑突下痛最为常见。

开始仅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多见于小弯侧或幽门区溃疡型肿瘤。

常出现于饭后,无间歇性,不能因进食或使用抑酸药而得到缓解。

如剧烈上腹痛且放射至背部,常提示胰腺受侵。

2、胃纳不佳、无食欲、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无特异性,且与肿瘤大小无关。

易饱感是指患者自觉饥饿感,但一进食就有胃胀感,而无食欲,是胃壁严重浸润的表现,常见于革囊胃;

胃窦部肿瘤增长到一定程度可出现幽门梗阻、呕吐;

当胃壁广泛浸润影响其正常运动时,也出现呕吐。

3、出血和黑便:

溃疡型肿瘤破溃或侵及血管时,有较大量出血,临床常表现为柏油样便或呕吐咖啡样液。

多数癌肿有长期少量渗血,而造成缺铁性出血。

晚期肿瘤转移或邻近脏器受侵可出现黄疸、腹泻、腹胀、腹水等。

体征:

胃癌以腹部肿块为常见,多在上腹近幽门处。

胃体肿瘤有时可触及肿块,而贲门处肿瘤不易被触及,肿块质硬,有压痛;

肝转移时可触及肝脏的坚硬结节,有时可触及左锁骨上内侧肿大淋巴结;

卵巢受侵时右下腹常可扪及包块,伴阴道出血,出现以上体征提示病期较晚。

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胃癌的综合治疗原则:

1、I期以手术切除为主。

2、II期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3、III期多侵及周围组织或出现较广泛淋巴结转移,虽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也要视情况配合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及中药治疗。

4、IV期多数采取对症姑息治疗。

胃癌放射治疗的价值:

一般认为胃腺癌的放射线敏感性低,甚至是抵抗性的,而胃正常黏膜耐受量低,胃周围正常组织敏感性高,照射时急性反应和照射后迟发性损伤均较严重,因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的应用十分有限。

但近年来随着放射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重新评价,证明了它在胃癌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但总的来说,胃癌放射治疗的目的仍是姑息性的和辅助性的。

2012年卫生部制定的胃癌临床路径中指出胃癌放疗指针包括:

1.术前放化疗:

T2以上或N+的局部进展期病灶,术前放化疗可能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2.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者虽然能耐受手术但病灶不可切除的病例,可以选择放化疗同步治疗。

3.术后放射治疗:

术后病理分期为T3、T4或者区域淋巴结阳性的,需要放疗+氟尿嘧啶或紫杉类为基础的增敏剂行同步放化治疗。

肿瘤有镜下或肉眼残留的,术后亦应行同步放化疗。

4.局部复发的病例,可以考虑放疗或放化疗。

5.为减轻症状,病变相对局限时,可以考虑局部姑息性放疗。

晚期胃癌放化疗的选择:

对于晚期胃癌,应合理使用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治疗,控制肿瘤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同步放化疗的化疗方案宜采用以5-FU或卡培他滨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

化疗方案选择常用系统化疗药物包括5-FU,卡培他滨、替吉奥、顺铂、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胃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

1、胃是空腔脏器,照射后消化道反应较重,主要是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及全身乏力,一般不影响放射治疗进行,如反应较重可对症处理。

放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急腹症发生,如腹痛加重、发热、脉块及便血,警惕是否有穿孔的可能。

术后放射治疗照射剂量不宜过大,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

2、术中放射治疗患者可出现一过性胰腺炎,对症处理后可自行缓解。

为防止胰腺炎发生,?

受肿瘤侵犯的胰腺组织,可用铅挡保护。

3、放射性小肠炎是常见的并发症,近期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对症处理均可缓解,不影响治疗;

反应严重者停止放射治疗,能很快恢复。

远期可发生小肠及十二指肠溃疡或不同程度肠梗阻,且进行性加重。

遇此情况应及早诊断,并进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为防止小肠放射反应反生,照射时应注意保护小肠。

食管癌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食管癌是指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31.4万人,其中我国约16.7万人,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河北省磁县及河南省林县等是高发区。

好发年龄为50-65岁(60%以上),男女比例为2.26:

食管癌的病因与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尤其是吸烟、饮酒、进食粗糙或热辣食物、真菌毒素等物理和化学的长期刺激、营养缺乏、生物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一)早期食管癌:

发病较隐匿,症状轻微且多为非特异性,常间歇、反复发作,易受饮食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忽视,可持续数日甚至2-3年。

临床上常见的早期症状如下:

1、吞咽哽噎感、异物感或停滞感最常见,常于吞咽大口食物时出现。

2、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疼痛、闷胀感及咽部紧缩或不适等。

3、胸下段食管癌可有上腹部不适、呃逆或嗳气等。

(二)中期食管癌:

1、典型的吞咽困难及梗阻症状是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

多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时滴水不进,病情发展至此一把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

吞咽困难的程度与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有关,如蕈伞型、腔内型或溃疡型则症状相对较轻,而髓质型、缩窄型的患者则症状较重。

2、梗阻及呕吐泡沫样黏液:

由于癌肿导致食管管腔狭窄,是唾液反射性分泌增多,不能正常排入胃内而引起食管的逆向蠕动所致,梗阻严重时尤为明显。

3、胸背疼痛:

多见于溃疡型和髓质型患者。

多表现为隐痛、刺痛或烧灼杨疼痛,与病变位置基本一致。

原因是癌肿向食管腔外的浸润和炎症刺激所致。

若疼痛剧烈并同时伴有发热时,应注意是否有穿孔的可能。

4、体重下降、脱水及营养不良的表现。

5、出血、呕血或黑便:

多见于溃疡型的患者。

此型癌肿若外侵穿透主动脉等大血管时,可引发致死性大出血。

蕈伞型、髓质型的出血多为肿瘤坏死破溃所致。

(三)晚期食管癌:

1、呛咳、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

呛咳是由于食物返流进入气道或者肿瘤浸透支气管壁致食管支气管瘘所致。

声嘶示因癌肿的直接侵犯和(或)转移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所致,临床上以左侧喉返神经受侵而表现为左侧声带麻痹常见。

侵犯膈神经时可致膈肌麻痹,发生膈肌的反常运动。

2、恶病质、脱水、电解质紊乱、上腔静脉综合征、大出血、全身衰竭等。

3、肝、脑、肺及腹腔的转移可致肝脏肿大、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脑神经受侵定位症状、呼吸困难等。

X线钡餐检查、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食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食管癌综合治疗原则:

食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临床分期、病变部位和长度、侵犯范围、有无穿孔前和出血征象、患者的一般状况、是否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以及有无转移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经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1、早期食管癌:

应首选手术治疗,因内科疾病不能手术或拒绝收时,可行根治性放射治疗;

对部分局部晚期、单纯手术切除困难者可行术前放射治疗;

中、晚期患者应选择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2、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

由于手术比较困难,且发生合并症的危险性大,而放射治疗的效果较好,故应首选根治性放射治疗。

3、胸中段食管癌因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疗效接近,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

4、胸下段食管癌:

因手术切除率较高应首选手术,但易发生腹腔等处淋巴结转移,应辅以术后的综合治疗。

食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同临床分期的食管癌治疗,对于Ⅰ-Ⅲ期食管癌,能耐受手术的可切除的,建议多学科评估,Tis或T1a,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或食管癌切除术,T1b,任何N,非颈段者行食管癌切除术,颈段食管癌行放化疗,T2或以上,(任何区域)N:

术前同步放化疗,根治性放化疗(颈段食管癌推荐),远端食管或胃食管交界腺癌行术前化疗,或直接食管癌切除术。

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患者不愿意手术或不能切除的T4,患者能耐受化疗者行同步放化疗(化疗推荐5-Fu或紫杉类为基础的方案),也可以放疗或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

不能耐受手术切不能耐受化疗,行姑息性放疗或支持治疗。

对于Ⅳ期患者,行姑息治疗(不手术),一般情况好的患者(KPS〉60),应行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一般情况差的患者(KPS﹤60),行最佳支持治疗。

食管癌的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全身放射治疗反应:

多数患者无明显的全身反应,无需处理。

少数患者可出现较明显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下降等。

可给予加强营养、输液支持治疗及相应的药物治疗,以保证放射治疗顺利完成。

(二)局部放射治疗反应:

1、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进食困难的症状较前加重,发生时间多数为DT20GY,40GY左右,主要原因为食管粘膜水肿,充血,渗出以及糜烂。

如出现,应解释原因,消除患者误以为病情加重的负担。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观察并嘱其进流食或半流食,增强营养。

重者可予以输液,适当少量激素和抗菌药物治疗。

2、放射性气管炎,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痰液不能吐出,可加用糜蛋白酶及少量激素行雾化吸入治疗,可以帮助排痰。

反应严重时应暂停放疗。

3、穿孔:

穿孔是食管癌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3%,其诊断与处理非常关键。

(1)原因:

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发生穿孔的机制为:

肿瘤消退的速度与正常组织修复速度不均衡所致。

(2)临床表现:

进食或饮水呛咳,发热,常为低热,胸背部或胸部不适,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3)处理:

1)对于放射治疗前X线片即显示有穿孔前征象(如尖刺、龛影或扭曲变形等)的患者,应采用常规外照射,并随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加强抗感染和促进正常组织修复能力的相应治疗,注意及时补充营养、蛋白、并及时纠正贫血等。

同时,应经常行X线透视以便动态观察食管癌治疗过程汇总病变的转归和穿孔前征象的变化。

2)放射治疗中和放射治疗后发生穿孔时的处理:

禁食水并中止放射治疗,进行积极有效的抗炎、高营养、高蛋白等治疗。

可行食管被覆支架介入治疗。

4、出血:

发生率为1%,可发生在治疗中的任何时期。

多无明显先找症状,出血量多少不一,甚至大出血。

对治疗前就有明显的溃疡,尤其是伴有毛刺状的较深溃疡者应特别谨慎,应经常行X线透视检查,根据病变的情况,通过酌情减少单次照射剂量、延长总的治疗时间等避免其发生。

5、食管单次瘢痕狭窄:

多发生于放射治疗结束后3-6个月,主要表现为进食哽噎症状重新出现或有加重趋势。

钡餐显示原病变处高度狭窄、扩张差或不扩张、狭窄上缘光滑;

纤维食管镜则显示黏膜正常或部分瘢痕、局部弹性差、但无新生物,病理或细胞学检查为阴性。

目前尚无狭窄严重程度的统一评价标准。

轻者可无需处理,狭窄较严重者应视情况选择物理扩张或手术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的流行病学:

肺癌是指来源于支气管黏液腺、细支气管上皮及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

肺癌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城市中居于首位,年发病人数超过50万,男女比例约3-7:

在我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可手术切除者仅占15%-2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肺癌的局部未控是发生远处转移的根源,最终导致治疗的失败。

影响肺癌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情况、肿瘤相关情况和治疗相关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临床分期,而且,分期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

按组织学分类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最后,其次是腺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的预后最差。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仅为15%左右。

按组织学分类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最好,其次是腺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的预后最差。

非小细胞癌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仅为15%左右。

肺癌的临床表现:

肺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咯血,发热及胸闷气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

1.Pancost瘤,包绕肺部顶端,即肺尖部的地方,形成一个特殊的区域,来自颈部、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均经此区进入上肢,肿瘤侵犯此区会导致受累侧上肢疼痛、乏力不适,2.声音嘶哑,控制左侧发音功能的喉返神经由颈部下行至胸部,绕过心脏大血管返行而上至喉,若肿瘤侵犯纵隔左侧,压迫喉返神经,即出现声音嘶哑症状,3.上腔静脉阻塞,纵隔右侧有上腔静脉,将上肢及头颈部的血会输至心脏,若肿瘤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会导致面部及颈部水肿,4.胸腔积液,肺和心肌正常组织液经胸正中淋巴结回流,若淋巴结被肿瘤阻塞,组织液积聚会导致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5,Horner综合症,上叶顶部肺癌可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导致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上肢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无汗,眼球凹陷等症状。

肺癌的综合治疗原则:

1、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

(1)I、II及IIIA期:

只要无手术禁忌症,应首选手术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酌情配合放、化疗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