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940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docx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书稿

摘要:

*

《我读四书》是比较系统又比较通俗的中国古籍经典的当代个人解读文本,其中尤以《大学》《中庸》为深入浅出的尝试,本书适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品读涵泳。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

龚国富,笔名龙共子。

上海兴业中学教师(刚退休)。

中国作家创作协会会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04年9月颁证),参加首届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05年10月),录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第十三卷(05年2月),录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2005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06年8月颁证)。

参与《语文学习365个怎么办》(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小说部分撰写,是《初中生议论文大全》(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副主编。

《中国作家十佳作品精选》(作家出版社)(第二卷)入编作家之一。

E-mail——gongguofu@

目 录

我读四书大学中庸目录

1.我读四书大学1

2.我读四书大学2

3.我读四书大学3

4.我读四书大学4

5.我读四书大学5

6.我读四书大学6

7.我读四书大学7

8.我读四书大学8

9.我读四书大学9

10.我读四书大学10

11.我读四书大学11

12.我读四书大学12

13.我读四书大学13

14.我读四书大学14

15.我读四书大学15

16.我读四书大学16

17.我读四书大学17

18.我读四书大学18

19.我读四书大学19

20.我读四书大学20

21.我读四书大学21

22.我读四书大学22

23.我读四书大学23

24.我读四书大学24

25.我读四书大学25

26.我读四书大学26

27.我读四书大学27

28.我读四书大学28

29.我读四书大学29

30.我读四书大学30

31.我读四书大学31

32.我读四书大学32

33.我读四书大学33

34.我读四书大学34

35.我读四书大学35

36.我读四书大学36

37.我读四书大学37

38.我读四书大学38

39.我读四书大学39

40.我读四书中庸1

41.我读四书中庸2

42.我读四书中庸3

43.我读四书中庸4

44.我读四书中庸5

45.我读四书中庸6

46.我读四书中庸7

47.我读四书中庸8

48.我读四书中庸9

49.我读四书中庸10

50.我读四书中庸11

51.我读四书中庸12

52.我读四书中庸13

53.我读四书中庸14

54.我读四书中庸15

55.我读四书中庸16

56.我读四书中庸17

57.我读四书中庸18

58.我读四书中庸19

59.我读四书中庸20

60.我读四书中庸21

61.我读四书中庸22

62.我读四书中庸23

63.我读四书中庸24

64.我读四书中庸25

65.我读四书中庸26

66.我读四书中庸27

67.我读四书中庸28

68.我读四书中庸29

69.我读四书中庸30

70.我读四书中庸31

71.我读四书中庸32

72.我读四书中庸33

73.我读四书中庸34

74.我读四书中庸35

75.我读四书中庸36

76.我读四书中庸37

77.我读四书中庸38

78.我读四书中庸39

79.我读四书中庸40

80.我读四书中庸41

81.我读四书中庸42

82.我读四书中庸43

83.我读四书中庸44

84.我读四书中庸45

85.我读四书中庸46

86.我读四书中庸47

87.我读四书中庸48

88.我读四书中庸49

89.我读四书中庸50

90.我读四书中庸51

91.我读四书中庸52

92.我读四书中庸53

样 张

我读四书大学大学之道

我读四书大学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

大人之学的道,在于彰明本明之德,在于革除人们的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极高境界。

读:

古代相对于小学来说,有大学。

古代所谓小学就是文字的学问,比如“文字”“音韵”“训诂”,这些都归在了小学,是属于“技”或“艺”一类的,是实学,在于掌握一定的文字数量和它们的确切应用。

这样一来,这大学就好理解了,那就是寻求成为大人的学问,这里的道应该是成为大人之道,是大道的“道”,而不是目的和目标什么的。

比如日本有“茶道”“花道”“柔道”“剑道”等等,他们都将具体事物技能的提升创立在了“道”里面,形成了自己所谓的“道”。

毋庸讳言,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它的内涵要远远胜过了以上诸道的。

成为大人的学问是一种体验,求知,开悟,升华的身心交融,知行合一的人生求道之旅。

这里首要提出了要成为大人的三个纲。

它们是: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我这里为什么不说“明德”“亲民”“至善”呢。

因为它们的表述是有很大差异的。

人生来就有依赖亲人的天性,也就具有了亲亲的道德,有顺依长辈取得保护和安全感的需要,因此就具有了尊老的道德。

其他很多德行都是与生俱来和存在于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

随着经历,地位,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原先的道德被遮蔽起来,甚至于还产生罪恶的念头。

所以大学第一纲就提出了要彰明自己本明的道德,使它发射出应有的光芒来,照亮自己的人生旅途,实在是挺高明的。

自己有所明了,自己有所开悟,自己有所提升,就可以帮助人们抛弃不好的习惯,培养本原善良的道德,是大人的道德能量表现。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肯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如果这样,那么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就有了很大的助推力了。

真正大人的学问,应该是追求一种高的境界,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升,不断地修为,最终达到一种被人们称为高山仰止的程度。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啊!

附:

朱子说

程子曰:

“亲,当作新。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明,明之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我读四书大学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解:

懂得极高的境界然后才有坚定的志向,有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够心静,心静然后才能够安泰,安泰然后才能够细虑,细虑然后才能够得到高的境界。

 读:

人的追求有高低的分别,懂得了追求极高的境界,特别是在道德、文化、知识、修养等方面所应该达到的高度,就会有一种坚定的一以贯之的志向,那么这种志向的形成就不是一些经济、物质、权势、地位可以动摇他的了。

因此,这样的人就会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不会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趋附,不会为财产而眼红为非,因为他的目标是极远大,极高尚的。

只有这样的人,心里有了极高的境界要求,才能够心定神安,不被世俗欲望所左右,有追求真理的幸福,而没有被金钱奴役的痛苦,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富贵权势面前处之安泰,稳如泰山,心无旁骛,唯真理是求,艰难困苦折磨不倒他,荣华富贵引诱不了他。

正是因为这样,面对滚滚红尘,只有有坚定志向的人,才能静心细细地思虑思考人生的精义,追求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极高的人生境界。

 附朱子说:

后,与后同,后放此。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之,则志有定向。

静,谓心不妄动。

安,谓所处而安。

虑,谓处事精详。

得,谓得其所止。

我读四书大学物有本末

我读四书大学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

物体有根本与末节,事情有终点与开始,懂得它们先与后所蕴涵的意义,就接近“道”了。

读:

世间物体有人,动物,植物,和诸多的用具等等,在所有物体中,大致都有其根本和末节的关系,分清楚这层关系是建立所有关系的根本依据。

凡事情皆有其终极与起始点,清楚两端就明白了来龙去脉。

能够懂得和明白物体事情的先后秩序的意义,懂得它们关联的内在,就是个接近“道”的学者了。

附朱子说: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我读四书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我读四书大学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解:

古代要想在天下彰明本明道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国家的,先管理好他的家族;要管理好他家族的,先修养他的自身;要修养他自身的,先端正他的心志;要端正他心志的,先真诚他的意念;要真诚他意念的,先获得他的知识;获得知识在于体认细究事物。

 

读:

条目清晰而做事一贯,由自身立志,才可能做成大事,而做大事的人,在于从最切近的地方着手做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心口合一,知行合一,从根本上做起,是道德的根基所在。

道德的理想是有所建树,于家,于国,于天下皆要利之济之善之,但若连亲人都不善待的,其余可知了。

自身的修养为所有道德建树的基点,没有一个缺乏道德或者道德恶劣的人会去做有利于天下的善事的,去做令人尊敬的善行的。

这里所提倡的是一个个切实的步骤,只有这样去做了,那这就是经过了进入社会的模拟期,这些全部做到了,做好了,当然就可以去面对你所进入的社会,可以有所成就了。

这里的步骤还需要自己在过程中切实地体悟,感知,修炼,提升,要看每个人所化的功夫了。

 附朱子说:

治,平声,后放此。

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心者,身之所主也。

诚,实也。

意者,心之所发也。

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

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我读四书大学物格而后知至

我读四书大学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

对事物的体认细究才能达到知识,达到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心志端正,心志端正才能修养自身,自身修养才能管理好家族,管理好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读:

这里的“达到知识”,是为了求得句式上的整齐才这样翻译的,意思是达到知识的极致,即事物之理要洞明于心,而自己心内的知能无有穷尽,则是达到了“知”的极点或是极高的境界了,以这样高的境界和极点,自然能够意念真诚,因为洞明的缘故,没有了迷惑,没有了犹豫,就会心志端正,一个人的心志端正了,那么他就可以用来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能够把自身的道德品行修养到一定的高度,自然能够去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如果把自己的家族管理好了,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能够把国家治理好,自然能够使得天下太平了。

这里不仅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古人所谓的八目,在于达到崇高伟大的目标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那就是万事万物之理,观察体悟仔细,应时而动,顺万物之势,生则存之护之旺之,亡则收之藏之除之,使一切尽天然生化之道。

顺应了天、地、人的自然法则,提出了以德治国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而这一切,皆要求能在严格的循序渐进的道德范畴之内进行,并且有在上位的做出道德表率,先从基本的,身边的做起,如果每个家族都能够符号道德规范,试问,社会的安定会远吗?

如果每个国家都得到治理,都渴望和平,那和谐离我们还远吗?

 附朱子说:

治,去声,后放此。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

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

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

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

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

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我读四书中庸天命之谓性

我读四书中庸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解:

天赋的“人心”叫做“性”,循着本性的叫做“道”,修习“道”的叫做“教”。

这道哇!

不可片刻离开的啊,可以离开,不是“道”啊。

读:

人生而赋有一切“人”的天性,用朱子的话就叫做天理。

人的天性就决定了人们能够建立起人的社会系统,是一切教育的本原基础与出发点。

离开了这样的本原,其他就无从谈起。

所以,能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

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

能够修习这样的天理和天道的,就是我们说讲的“教”了。

所谓的道,和我们的生存像鱼和水一样,片刻时间都不能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其实,讲人性,讲人道(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在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啊!

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方早了千年哪!

附朱子说

命,犹令也。

性,即理也。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率,循也。

道,犹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修,品节之也。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

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离,去声。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

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

我读四书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我读四书中庸2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

所以君子戒惧谨慎在他没人看见的地方,恐惧在他没人听见的时候。

没有比隐蔽处更明显了,没有比细微处更显著了。

所以君子谨慎对待自己独处啊。

读:

所谓君子,内心常存敬畏,畏损坏自然本性,畏损害“人”性天道。

所谓天理,在于不仅身在明处,即身在无人可见,无人可闻的地方,也要有像“观若洞明”一样的心理,自觉有神明在监察着,在审视着,而君子自己内心也得布防着,使得不损污德行,不冒犯神明。

其实在世界上:

没有比在隐蔽处所做的事更能够明显地体现出一个人的德性了,

没有比在细微处所想到的念头更能够显著地看出一个人的善恶了。

实在地说,好坏优劣的养成和区分,最难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是在没有人监督和审视的地方以及时候所发生的一切。

在需要一个人用自己的良心与操守坚持的时候,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更难的是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能够有所敬畏,有所戒惧,如履薄冰一样地谨慎对待。

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附朱子说

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见,音现。

隐,暗处也。

微,细事也。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我读四书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

我读四书中庸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

喜怒哀乐没发生时,叫做“中”;发生后都符合节度,叫做“和”。

这“中”啊,天下的天性根本啊;这“和”啊,天下的通达大道啊。

达到“中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滋生繁育。

读:

人生于平时皆得到平和中正之气,是滋养身体的自然进程。

只是因了七情六欲才偏离了“中”道。

喜有所偏,怒有所愤,哀有所毁,乐有所忘,都是失“中”的契机。

但如果能够喜而不过偏,怒而不过愤,哀而不过毁,乐而不过忘,那就是符合节度,符合节度的就叫做“和”了。

“中”当然是天理的根本,不可违背。

“和”自然是天理的大道,需要追求。

能够达到“中和”,该是多么好,多么高的境界啊!

那真是天地各安其位,秩序井然,万物滋生而各按其时。

万物滋生繁育则财用足,财用足,则人民生活安定啊!

看来,调节每个人的心情,使符合于节度,是有很实在的意义的啊!

每个人的修养,也竟能够联系到“中”“和”的实现呢!

行动起来,推进大道的通达,推进“中和”的到来吧!

附朱子说

乐,音洛。

中节之中,去声。

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致,推而极之也。

位者,安其所也。

育者,遂其生也。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故其效验至于如此。

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

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我读四书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

我读四书中庸4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解:

仲尼说:

“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

君子的中庸啊,君子而时时执中;小人的(反)中庸啊,小人而肆无忌惮啊。

读:

这里,儒家的中庸学说看似艰深,实质在于执中而处,无过不及。

我们平时所谓的“适可而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这里的“可”是个度的把握,过和不及都违反了中庸之道,更不要说肆无忌惮了,那肯定是走极端的一路了。

如果是偏执于一端而行事的话,要么是个狂徒,要么就是别具用心的小人。

所以,从对事情的判断,把握,拿捏,处理方面。

足可以分别一个人的心性,那就是看他有没有真正的进入中庸的境界。

舍此而行的即违反了中庸。

而如果表现得趾高气扬,肆无忌惮,那必然是小人无疑了。

即所谓“小人而无忌惮也”。

附朱子说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

今从之。

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

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我读四书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我读四书中庸5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解:

孔子说:

“中庸的德极致了啊!

人们很少行它已经很久了啊!

读:

中庸的道德取向永远是叩其两端取乎中。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掌握正确的度,如我们当今的话题中有左派和右派的分别,其实都是有所偏颇的一派,正确的应该是有冷静的判断,深沉的分析,符合客观的主张,对社会生活和事物尽量以其原来的面貌加以厘定。

带有自己情感,如喜好,愤怒,厌恶等等,都可能产生偏向。

带有自己的派别,自也可能产生偏向。

所以,看似中庸很容易做到,其实只要有一点私底下的心理,就会偏离中庸的道。

因此,我们说,真正的做到不偏不倚是多么地难啊!

无怪乎孔子要有这样的慨叹了!

附朱子说

鲜,上声。

下同。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

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论语无能字。

我读四书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

我读四书中庸6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解:

孔子说:

“道的不施行啊,我知道了呀,聪明的(看法)超过了它,愚蠢的(想法)达不到它啊;道的不能彰明啊,我知道了呀,贤能的(做得)过了它,不肖的(怎么做也)够不到啊。

人没有不吃喝的啊,很少能知道滋味的呀。

读:

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在于它的自然中和,在于它的接近天道,即自然生化之道。

所以不及则不足,不足则不长不养啊!

过之则损,损则害生害长啊!

人们长于中和,养于中和,成于中和。

所以,在理解方面,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

在执行方面,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

这里所说的饮食,就是我们的日常所用,不是指的美味佳肴。

因此应该是平平淡淡的东西,就是这样的东西才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谁能够在这平淡之中,品出真味,就接近中庸之道了。

附朱子说

知者之知,去声。

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

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

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

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