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98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docx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环境保护2

第五讲 环境保护

考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2010年安徽文综,28,4分)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读图,回答第1题:

1.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解析:

图示铁矿所在区域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降水少而蒸发旺盛。

铁矿开采过程中易造成地表植被破坏而引发土地荒漠化。

答案:

B

2.(2010年广东文综,9,4分)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导致气候变暖    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

解答时必须抓住“降尘”这一关键词,沙尘暴的“降尘”含有多种养分,会增加土壤肥力。

降尘与全球变暖无明显的因果关系,A错误。

草场退化会加剧沙尘暴。

我国北方沙尘暴显碱性,C错误。

答案:

D

3.(2009年广东,29,3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题)(  )

A.郊区人口减少   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   

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减少  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

解析:

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均会导致城市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城市热源增多。

城市的扩大,土壤和水面减少,植被的覆盖率降低,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蒸发耗热减少。

答案:

BC

(2009年浙江文综,2~3,8分)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4~5题:

4.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5.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解析:

第4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

故选B。

第5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

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

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

CH4也是温室气体。

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

4.B 5.A

6.(2011年江苏,30(D),10分)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图1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   和   。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和   。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   。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   ;其主要来源是   。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

解析:

本题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示意图及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为切入点,考查阅读能力及应用能力。

(1)题,化石燃料(煤、石油)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可以产生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通过人的摄食和从环境中直接摄取而进入人体。

(2)题,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第(3)题,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所以离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第(4)题,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

答案:

(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7.(2009年海南地理,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

(1)题,据图可看出灌渠两岸地势低平,若用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易产生次生盐碱(渍)化。

(2)题,图示聚落区沙地广布,其北侧山区植被条件较差,易受风沙危害。

答案:

(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

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

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

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

风力搬运堆积。

靠点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011年安徽文综,31~32,8分)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如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B.c、b、aC.c、a、bD.b、c、a

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解析:

本题组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应用能力。

第1题,从题目图中可知,我国能源基地为山西,故c为能源生产总量变化轨迹。

随着东部产业升级,高能耗产业不断减少,同时中部的崛起、西部开发,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重心由东北向西南变化过程,故b为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轨迹。

南方重工业轻工业都较发达,故c为GDP重心轨迹变化且重心偏南。

第2题,我国当前能源生产中心偏于北方,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中心能源类型以煤为主,我国能源消费重心偏于我国114°E,34°N附近,只有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才能缩小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重心的东西差距。

答案:

1.B 2.D

3.(2011年山东文综,32,10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解析:

本题利用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考查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1)题,分析图可知,因为A水库是城市B的唯一水源,首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A水库进行加固、防渗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同时注重周边林、草的种植与保护,禁止乱垦乱伐,做到合理规划,有效管理、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同时防止水污染、主要是防止农药、化肥及污水的排入等。

(2)题,乱开滥采,破坏地表,定会导致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甚至出现地质灾害。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4.(2009年福建文综,40,C,15分)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

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解析:

(1)题,由图中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点可以确定图示地区为珠江流域。

甲位于珠江口,乙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

故甲地环境保护应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河口湿地为主。

乙地以水土保护、保护植被为主。

再联系两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分析原因。

(2)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主干知识,应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分析。

答案: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

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

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

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

本题考查考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阅读和分析各种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的能力,并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考点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2009年辽宁文综,9~11,12分)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回答1~3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鄱阳湖“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可以得出,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类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湖滩面积大,湖水浅。

第2题,鄱阳湖冬、夏季水面景象的变化本身就说明了水位季节变化明显,而材料中“冬季一条线”表明其湖底有线状洼地。

第3题,鄱阳湖湿地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而且人为原因是过去50年鄱阳湖萎缩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1.A 2.C 3.B

4.(2011年北京文综,40,

(2),8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

本题以图表为切入点,考查森林的生态效益。

表中从大气、水文、土壤、生物四方面,示例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注意审清题意,注意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5.(2011年福建文综,40(C),15分)如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解析:

本题以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柱状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地面沉降这一生态问题的变化、成因及其防御等知识。

(1)题,分析图可知,从1986年到2002年,地面沉降的面积在猛增,沉降深度在加大,主要是城市发展而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主要的人为原因。

(2)题,要防止地面沉降,首先要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并通过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增加地面下渗量,以防地面沉降的发生、扩大。

答案:

(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6.(2010年海南,26,10分)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解析:

高速公路通过自然保护区、占用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并把自然保护区分隔开来,面积减少了,食物来源减少了;影响动物迁徙。

另外噪声也会干扰动物的生活等。

采取措施减少对动物的干扰和影响,只要思路可行、方法得当即可。

答案:

不利影响:

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音干扰动物的生活。

建议:

修建生态走廊或者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

7.(2010年山东文综,32,10分)如图为某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

(1)题,A支流上游有居民点与化工厂,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会对河流产生污染,从而导致水质破坏,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2)题,B流域依据地形差异布局不同的农业类型,平原区布局种植业,丘陵处布局果园,海拔最高处布局林地,呈现出一幅立体农业景观,这对于整个B流域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维护作用。

林地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由于整个流域绿地面积增多,流域小,气候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从山区渗透的地下水水质较好,从而提高了河流水的水质,再加上林地有保持水土作用,减少了河流水的泥沙含量,从而利于河流水水质。

答案:

(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8.(2010年新课标文综,43,10分)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解析:

该题考查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成因。

基本思路是①有沙源、②有动力。

结合这一思路,甘肃民勤地区的沙尘暴成因不难分析,表述中要注意受地形影响的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答案:

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

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9.(2009年江苏地理,30,D,10分)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

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

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等生态价值和    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1)题,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据图分析即可,原因要从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两个方面分析。

(2)(3)题,湖泊在气候、生物方面作用巨大,也可有生产、航运等经济价值,应维护其面积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答案:

(1)变小 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本题通过洞庭湖面积的变化考查湿地功能和保护等知识。

难度较小,只要注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所给材料即可。

10.(2009年山东文综,32,10分)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

依据图示,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国家均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

印度尼西亚地形多样,物种丰富;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活动、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危及濒危物种的生存;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破坏严重,过度捕猎现象严重,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致使濒危物种较多。

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的过度捕杀。

考点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2010年江苏,30,D,10分)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和    。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4)酸雨的危害有。

解析:

大气中的硫主要有SO2、H2S等,主要来源从图1可以看出有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图示省区SO2的排放量与产量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消费量,煤炭消费量越多,SO2排放量也越多;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时间短,土壤呈碱性,而南方地区雨季长,降水多,土壤呈酸性;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对水源、鱼类、土壤、植物、建筑物及人体的危害等方面考虑。

答案: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2010年福建文综,40,C,15分)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中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

(1)题,从图中可知,1989~2006年,苏州水质污染整体指数有所下降,水质整体上有所好转。

结合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可知,苏州河沿岸工业用地面积减少,污染源减少;同时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题,要改善城市内河水质,可从减少污染源、整治河道、改善沿岸环境、清理污染物等方面入手。

答案:

(1)总体趋势:

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

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3.(2009年广东地理,37,10分)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

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材料一 见图1

材料二 见图2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   、   等。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解析:

(1)题,分析图1可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65%来自生活污水,22.4%来自工业污染,这两种污染是我国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威胁。

(2)题,读图2可知,水源污染占饮用水污染事故的56.6%,是最主要的污染环节,自来水管网问题占17.1%,不到

;水源和自来水管网问题合占73.7%,故本题只有A、C两项不正确,B、D、E三项正确。

第(3)题,饮用水与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直接相关,饮用水污染会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第(4)题,防控措施可从水源地保护、供水系统的管理、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理、加强立法、宣传等方面归纳分析。

答案:

(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防控措施:

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1)从内容上看,此模块主要考查全球或我国重大环境问题,侧重水、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知识。

(2)近几年的高考着重考查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3)呈现形式往往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以图表和资料的形式来考查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