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146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docx

艺术班历史高考复习中的专题时间表

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对照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济概况: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时期;青铜冶炼业的发展时期;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

政治概况:

形成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内服(王畿内)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对外服(方国)却控制力有限;商朝刑法非常残酷;

思想概况:

政教合一,商王既是群巫之首,又是行政元首。

充满了神权主义色彩。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经济概况:

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生产工具:

农具主要使用材料为木、石、骨;生产关系:

奴隶制下的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贵族通过分封获得土地上的人口和收成,但封地固定且不能转让和买卖;耕作方式为奴隶在井田上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对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府组织人进行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买卖);这是青铜冶炼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政治概况:

形成宗法制和分封制(主)内外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强调的是血亲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分封制将宗法制所规定的血缘上的等级制度用外在的政治上的等级制度来表现,形成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结构;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有纳贡和援王的义务,但并没有形成绝对的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无视礼仪和义务,分封制走向瓦解;思想概况:

为了巩固分封制度和宗法制所形成的奴隶制度等级序列,西周由规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彰显这种高低贵贱,是为《周礼》,不同的级别只能享受规定范围内的音乐、食物、装饰、用具等等,不能越制越礼。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中国概况

经济概况:

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提高,私田(土地私有制)出现;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齐管仲秦商鞅等)纷纷进行税制改革,目的是增加税收,实际上承认土地的私有,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在各国逐渐建立起来;耕作方式上,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开始出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

商业:

私商开始出现,并成为商人的主体,出现一批大商人和商业大都会。

灌溉:

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政治概况:

少数民族犬戎入侵,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是为东周,经历了春秋五霸后,三家分晋,时代进入了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已衰微,国家分裂出现诸侯割据争霸局面和战国七雄局面,上下等级以及既划疆界已被打破,充分说明了分封制开始瓦解;在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尝试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雏形;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在各国成长壮大起来。

思想上:

春秋时期出现了孔子(仁和礼)、老子(“道”、辩证、无为)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源头;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局面(政治上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经济上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过渡)的出现使得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思想基本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思想、国民性格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总述: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孕育着许多新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因素,孕育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雏形。

相应西方概况(古希腊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时期)

政治上: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在改革家(如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和人民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为后世创造了不少民主运作的原则和集体管理的制度,但也是狭隘的、短暂的民主;

经济上:

奴隶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思想上:

以泰勒斯为代表出现了早期的哲学,以研究宇宙本原为对象,机械唯物主义。

之后出现又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转变(智者学派),它们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突破了古希腊宙斯神灵神话体系对人性的蔑视,蕴涵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中西概说:

在此阶段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而此时西方尚处在奴隶社会的高度发达时期,但民主的思想已经开始发轫,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秦汉时期:

(公元前3世纪早期)

中国概况:

公元前221(BC3世纪初)封建化改革比较彻底的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上:

统一了全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封建法制秦律等),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刑法残酷统治暴烈,二世而夭。

经济上:

土地私有制通过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地主阶级统治确立,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以及修建驰道为各地区经济的联系加强做出了最大贡献。

文化上:

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了文化专制,独尊法家焚书坑儒。

相应西方(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

政治上:

疆域层面,在不断侵略扩张的基础上,元首屋大维统治时期地跨三洲四海的罗马帝国逐渐形成,并在戴克里先时期建立了帝制;法制化层面,在贵族共和制时期,在平民的强烈要求改变以前随意性很大的习惯法,在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之下贵族主持编撰了《十二铜表法》,这是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之后不断加以修订,在查士丁尼时期总结汇编出《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不断在发展完善,这是西方法制化的源头;(公元前27年(BC1世纪初)西汉末年时期相当于屋大维确立起元首制时期)

经济上:

奴隶制度经济在对奴隶的剥削和对外侵略下不断发展

文化上:

历史学成就最大,法制化文献对后世影响很大

概述:

古代罗马的奴隶制法制对后世近代的法制化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汉-元略(需要注意:

在分裂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封建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体现

西汉

1、政治体制:

汉初,刘邦认为秦亡在于缺乏同姓诸侯的拱卫,所以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了一批同姓王,构成了所谓郡国并行制(郡县+分封制),本质上仍是封建体制。

刘邦死后,文景之时诸侯国因为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而实力膨胀试图取代中央政权,假借御史晁错“削藩”名义,他们发起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诛晁错,诸侯目的却并不在此,景帝派兵平息七国之乱,削夺了一批诸侯的爵位,但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汉武帝即位后,对于地方割据问题采用设置刺史监察、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等措施,缩小了诸侯的封地或削夺了他们的爵位,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同时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武帝还设置“中朝”机构,取代之前三公九卿的实权,建立了绝对服从于自己的亲信机构,这就是所谓的“内外朝”制度。

2、经济体制:

西汉时期,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得到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农耕;为了打击日益膨胀的商贾实力,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营等制度,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中央集权;形成了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经济区,其中前两者最发达的农业区,龙门是半农耕半畜牧区,江南最蛮荒落后。

3、思想状况:

汉初,在长年战乱经济残破的背景下,统治者采用黄老无为思想来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这种思想主张统治者尽量不扰民生、为人民创造和平的、轻负担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快了恢复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边疆创造了条件;西汉中期,国力已经恢复并强盛,但王国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在无为政策之下又出现商贾膨胀、边疆不宁、百家复兴等妨碍中央集权的出现,汉武帝试图大有作为,接受了董仲舒夹以阴阳学、道家思想改造而来的新儒学(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天子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天人感应则将自然灾害和皇帝作为联系在一起,起到限制君主权力膨胀的作用,但也防碍了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科学的发展),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终于通过获得统治者的认同和推广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隋唐:

1、政治体制:

中央机制方面,隋唐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皆为宰相),分管草拟决策、审核决策和执行决策的功能;在尚书省下设置六部(礼、吏、户、兵、刑、工),分管不同事务的执行。

该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同时,又分工清晰,互相监督,保持了较好地行政效率;但是在对地方的管束上,唐朝中期由于“守外虚内”的军事政策,边疆节度使拥有很大的军权,从而造成了安史之乱,唐朝由胜转衰。

之后由于没有削减节度使的权力,造成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局面。

2、经济体制:

隋唐时是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适合水田方便高效的曲辕犁和靠水力推动转动的灌溉工具筒车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唐朝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扬州和成都都是当时的大都会。

3、思想状况:

在此时期,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开始冲击儒家思想统治地位,三教(儒释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三教合一)。

宋朝:

1、政治体制: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了皇权和对地方的控制。

第一,加强皇权上,赵匡胤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然后在保留三省六部制的编制的同时构建出新的权力机构“二府三司”制,二府为负责行政的中书门下(官员2名)、枢密院负责军事机构(但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在大将),三司是盐铁、度支和户部负责财政,这样就将相权分成了若干部分,大大削弱了相权而强化了皇权。

但是也造成了冗杂的机构和人员,正所谓“冗官冗费”,财政吃紧。

第二,在加强中央集权即对地方的控制上,宋太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措施。

权上面,并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逐个削夺;“钱”方面,设置转运使,将地方多余的税收转运到中央,在财政上扼紧了地方的脖子;在兵上,宋太祖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使枢密院和军队统领分有调兵权和统兵权从而实现互相牵制,将地方上的精壮男人都召入禁军并部署在京城附近,目的使地方无反抗之兵。

通过以上措施,宋初较好地防止了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继续,基本结束了中央与地方之争,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但是其过度分权的策略,也造成了“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现象,在于女真和契丹等少数民族对抗中处于劣势。

2、经济概况: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被迫南迁,经济中心实现了最终的南移。

3、思想概况;儒家思想在回应道家和佛家的挑战的同时,积极融合两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贯穿宇宙、社会和个人的哲学社会学体系——宋明理学。

理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表现在宇宙上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和秩序,表现在人间也是一种秩序——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指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封建伦理道德;表现在个人上,就是“人性”,必须服从三纲五常的人性,扭曲的人性。

宋明理学按朝代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者总体上思想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获得“理”,宋明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万物思考其背后的喻指的品格来获得理,而陆王心学却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发明本心或致良知)获得“理”。

宋明理学融合了道家和佛家思想再次确立起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和气节风骨、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它所形成的一套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人追求自由幸福等自然欲求,从而对人性形成束缚,特别女性成为主要的受害者。

另外,它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武器,从而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元朝(1271年-1368年)

政治概况:

元朝为了获得对汉族地区的军事胜利,设置中书省以加强行政军事效率。

统一全国得到全国推行,形成了一省制(中央设置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统揽行政军事和经济大权;地方设置若干行省,从属于中书省),这是我国今天行省制的来源。

行省制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相权,从而弱化了皇权,元朝后期丞相甚至控制皇位的继承,造成长期混乱和动荡局面;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汉族人无缘仕途,民族矛盾尖锐。

明朝时期:

(1368-1644,14世纪-17世纪中叶)

中国概况

政治概况: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权力威胁皇权的事实,通过“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先废中书省,后废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统揽六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高峰;后来,皇帝精力有限,明太祖被迫设置殿阁大学士进行参谋,后在明成祖时期形成了所谓“内阁制”,内阁辅政大臣统领内阁辅佐皇帝,但实际上只有“票拟”的参谋权,最终的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需要皇帝朱笔一批,是为“批红”;明朝为了加强皇权,推行厂卫特务制度,任用宦官监视和残害百官。

经济上:

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明朝强化抑商禁海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

明朝强化文化专制,通过八股取士来束缚人的思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和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发展受阻,空谈理学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宋明理学影响下扼杀自然人性性别歧视、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黑暗缺乏民主等背景之下,在儒家思想内部出现了思想批判,对程朱理学和孔孟思想为主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对君主专制也进行抨击,提出了工商皆本、经世致用、追求自由财富和男女平等、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内阁法治等天才构想;综述:

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领先世界的优势逐渐消失,东西方的历史命运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相应欧洲:

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地中海沿岸蓬勃兴起;14-17世纪文艺复兴冲击了天主教会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主张追求现实的幸福和财富而努力进取,从而为新航路的开辟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15-17世纪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原始积累、海外市场、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逐渐齐备,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殖民霸主的地位;16世纪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取得统治权,建立起廉洁的新教会,为资产阶级的积累做出重大贡献;1543年近代科学(日心说)等兴起;

综述:

欧洲正在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前夜,而我国却将封建专制制度推向高峰,并遏制新的进步因素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时期

中国概况:

政治上,清朝建立,最初沿袭的是明朝的内阁制,但实际上实权的决策机构是满族内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使得皇帝只能拥有有限的权限。

康熙皇帝亲政后,通过设置直接听命于自己的“南书房”,从而绕过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了皇权。

到了雍正皇帝时期,为了应付西北军事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虽然参与决策制定,但只能跪奏笔录,依样画葫芦,根本没有任何最终决定权。

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它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多个部门,但仍然受到封建制度政策思想等的严重阻碍;

文化上,推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钳制了人的思想,而科技领域也是处于缺乏创新只是总结的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总结性著作。

相应西方: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制度的革新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重要条件;公元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既是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公元1789年7月法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思想上,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欧洲又自法国兴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17、18世纪),打击了君主专制和教会势力,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经济上,公元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并于19世纪中期完成,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民主制度的完善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大多数落后国家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概述:

在清王朝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向顶峰,全面阻碍社会进步的同时,英国等却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并开始了近代的工业化,而其他欧美国家也开始政治的近代化和工业革命,中西方的命运在这一时期已经决定。

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为了获得更大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急需打开中国的市场,他们起初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获取暴利,遭遇到中国的禁烟运动时,他们以此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大量主权沦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起初,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的工业品在60年代前并没有能打开中国市场,60年代后随着低关税在确定,价廉物美的洋货倾销而来,中国小农经济的结构之一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瓦解,这就意味着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843年作为《南京条约》附件的《虎门条约》签订,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中方无法审判,丧失司法主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所谓利益共沾,任何一国获得的特权,同一时间为其他国家所享有,主权丧失面大大扩大。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中国变更税例须同各国官员商定,中国从此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1858年《天津条约》明文规定中国的关税率为5%,运销内地的子口税只有2.5%,免收一切内地税。

对关税的规定极大地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关税条款为洋货的倾销大开方便之门,也成为后来民族机器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9世纪40年代在沿海出现了外国兴办的近代机器工业,规模小数量少,这是中国大地出现的最早的近代工业的形式;

1861年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开展涉及到工业、军事、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的迈出了第一步。

(跨度:

19世纪60-90年代;内容:

1861年洋务运动中枢机构总理衙门建立,由外国人近50年控制的海关总税务司的建立;1861年第一间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成立;19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是第一个民用工业;1861年京师同文馆建立)(注释:

19世纪6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工业诞生,但是在双重压迫的夹缝中艰难发展;上海发昌,南海继昌隆,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表明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经济侵略的方式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1895年,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列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兴起举办浪潮,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901-1911年在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清政府为求自强推行“新政”,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化,但也加剧了矛盾(1903年设立商部,鼓励发展工商业);

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的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1912年民国的建立,从许多方面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战(1914-1918年)中,欧美列强忙于欧战,资本主义获得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利用政权压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萎缩,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官僚资本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和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在沦陷区又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进一步萎缩。

在1946年夏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在已经解放的区域里进行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后全国范围内进行,它具有双重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和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

1951-1952年进行五反运动,打击了不良资本家的破坏活动

1950-1952合理调整工商业,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私人资本主义,使其起到活跃市场恢复经济的作用;

1953—1956年底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利用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来实现过渡到全民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实现经济上的过渡,从而在中国确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成

专题二近代现代的进步思想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出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法战争后,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开始传播,90年代末成为主流

1894年兴中会建立,革命思想萌芽

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我国,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两大潮流

1905年在同盟会的民报的三民主义被阐述;

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成为传播的主流

1918年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传播的主流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新三民主义被阐述

1928年,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毛泽东思想最终形成,1945年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开始形成并发展,1997党的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1年党的60年党庆上提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专题三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民主革命的先声:

1851-1864年阶级矛盾尖锐之下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天京变乱后,由胜转衰);

辛亥革命前的民主革命: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拉开序幕。

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1901-1905年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1901年清政府在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自强的“新政”,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905年同盟会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从此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组织,但也比较涣散;

1905年“三民主义”被阐述,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1905年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促成了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07年浙皖起义,失败;

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

1911年清政府新政的内容之一—正式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建立,这导致汉族官僚和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

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武昌新军前去镇压,武昌城内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建立起湖北军政府,其他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但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

1911年帝国主义策划南北和谈,试图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民国建立,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体;废除旧风陋俗;

辛亥革命后的民主革命:

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1912初年袁世凯逼迫倾向革命派的唐绍仪内阁辞职,换上自己心腹陆秉钧内阁;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开始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行组阁来限制袁世凯;1913年袁世凯暗杀“宋教仁”,所谓“宋案”;

袁世凯先发制人,免去国民党党人担任的都督,激发1913年“二次革命”,由于涣散失败;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开始走向帝制,1915年接受《二十一条》并年宣布恢复帝制;

1915年针对“尊孔复古”逆流,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915年西南军阀进行反对复辟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后死去;

1916年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各派军阀纷纷控制北京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

1918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了分脏的巴黎和会,中国的山东权益可能被出卖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爆发五四运动,后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