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23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docx

工程地质课程实习计划

《工程地质》

 

班级:

120----------

指导教师:

------------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2013年12月

13建工01班《工程地质》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

本次野外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课《工程地质》的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要求

(1)在实习期间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主动地完成实习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必须严格遵守生产单位的规章制度、安全保障制度;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

(2)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3)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4)培养自身认真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工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5)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做到“准时出发,准时归队”。

实习期间,不得随意缺勤,特殊情况要向有关指导老师请假。

三、实习安排

实习项目

实习内容

实习形式

实习场所

时间安排

1、丘陵地貌

2、白垩纪红层

观察赣南地区红层丘陵地貌

章江阶地地貌

大组

新世纪大桥

12月23日

3、丹霞地貌

4、地质作用

观察通天岩风景区丹霞地貌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学习通天岩地质条件的形成发展过程。

大组

通天岩

12月24日

5、河流地质作用

6、河流堆积地貌

7、节理及球状风化

掌握河流地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的形成,学习球状风化特征及描述。

大组

水东镇马祖岩

12月25日

8、不良地质现象

观察潜在崩塌危险场地、分析其影响因素,形成特征,掌握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的一般方法;

大组

新闻中心

12月26日

9、编写实习报告

总结并编写实习报告

集体

教室

12月27日

四、实习内容和实习线路

路线一:

黄金校区——学校后山——新世纪大桥

1.地形地貌特征

丘陵地貌,主要特征

江南丘陵红色盆地众多。

盆地多分布于山岭间,一般呈长条形,长轴方向亦以北东—南西向居多。

规模不等,一般宽约20~50公里,长可达数百公里。

两侧多为断层界限,底部为红色碎屑岩层。

盆地内一般有辐合水系,稍大河流往往穿过一个或几个盆地。

著名盆地有:

江西吉(安)泰(和)、赣州、于都、信丰、宁都、广昌、瑞金和兴国,湖南衡阳(见衡阳盆地)、攸(县)醴(陵)、长(沙)浏(阳)、株(洲)渌(口)和邵阳,浙江金(华)衢(州)及安徽南陵等盆地。

均为区内农业发达地区。

红层丘陵为红色盆地主要地貌类型。

岩性以软弱的砂页岩为主,丘陵坡度平缓,形状浑圆,相对高度一般在一二百米左右。

在厚层砾岩和砂岩分布的盆地内,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丹霞”地貌。

如赣南宁都盆地和兴国盆地。

在水平层理、岩性软硬相间的红层分布地区,如赣州盆地,则表现为“方山”地貌(见中国的红层)。

此外,区内发育有花岗岩地貌。

岩性坚硬的岩体,构造抬升后形成陡峻雄伟的山地,如黄山、衡山等。

赣南岩性较软,节理丰富,密集沟谷发育,节理交错处或沿断裂构造形成小型盆地,如兴国的杨村盆地、信丰的安息盆地、赣县的田村盆地、宁都的会同盆地、璜坡盆地和琳池盆地等。

2.主要岩性

白垩纪红层、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红层概述 

红层为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形成于古盆地和湖泊环境,主要形成于炎热、干燥的地质时期。

红层岩石组成多为砂岩和砾岩,并夹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石膏及岩盐等,红层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红层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不只是中新生代的产物,在古生代也有红层发育与分布。

中国的红层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中及西北的广大地区。

山于各地区红层的岩性、构造运动、气候条件和时间因素不同,红层中发育了多种地貌,如方山、丘陵、高原、丹霞地貌等。

红层地貌与丹霞地貌应严格区分开来。

 

红层的界定 

曾昭璇等认为“红层是从中生代,特别是从侏罗纪到早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至于它形成于什么时代,没有必要在定义中加以限制,因为在中生代以前和晚第三纪也有红层堆积;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和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红层的颜色可能变化于棕黄、褐黄、紫红、褐红、灰紫等偏红色调;红层是一种岩性复杂的陆相沉积,这与相对均质、致密的海相沉积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应该允许有过渡相和交互相夹层;说红层是碎屑岩系主要用以区别陆相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作者对红层提出了一个界定依据:

①颜色是偏红色调;②是陆相沉积环境;③是碎屑沉积。

因此认为,红层是一种红色的陆相碎屑岩系。

 

红层这个名称在中国最早由李四光提出,红层主要指侏罗系、白奎系及少量三叠系及早第三系形成的,己经成岩的,主色调为红色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等岩性的一套陆相及浅水湖相沉积物,但红层并非只是中生代及以后的产物,在北美一俄罗斯古陆以及我国的山西及塔里木盆地等部在古生代就有陆相“老红层”沉积。

 

红层的物质组成 

根据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红层碎屑的颗粒组成差异很大,有洪积泥砾、短促河床砾石层、河床相砂砾、较长途搬运的具有砂波结构的河床砂、河流三角洲前缘相的砂质层和以泥质为主的湖盆相粉砂质或淤泥质沉积等。

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古山前拗陷中的红层巨砾可达数十厘米,而许多红层盆地中部多由泥质岩构成。

 碎屑的砾石组成一般与其外围山地的物源一致,岩屑、砾屑是其外围物源地岩石碎屑的混合。

其砂质主要是石英,含部分长石;胶结物以泥、砂为主,化学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钙质和铁质。

湖南岌山的碳酸钙含量随外围接触地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在接触碳酸盐岩源地的地方,碳酸钙含量可达25%以上。

 

红层的结构和构造 

 红层一般发育在内陆盆地和湖泊环境,所以其沉积特征在粒度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红层盆地边缘往往堆积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与河、湖积细砂、粉沙岩或泥质岩。

这是因为形成红层的物质来源于古盆地或古湖盆周围的高地,所以边缘地带最先接受沉积,粒度较大,而粒度较小的物质可以被搬运到盆中。

但在垂直剖面上,盆地外围的洪积扇前缘粗碎屑堆积区,岩石粒级的变化很大,常常表现为互层状。

即砾岩、砂砾岩交互成层,夹砂岩;或砂砾岩、砂岩为主夹砾岩或夹薄层粉砂岩、泥质岩。

而接近湖盆中心的细碎屑堆积区,岩性的垂直变化一般较小。

相对说来,河流淡水沉积、泥砂胶结或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和砂砾岩比较坚硬;而盆地中心沉积的粉砂岩、泥质岩所含的可溶性物质较多,透水性较差、含水较多,因而比较软弱。

 

大部分的粗碎屑红层以厚层或巨厚层甚至块状构造为主;接近盆地中心的湖积相或河漫滩相细碎屑红层一般以薄层构造为主;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河床相和三角洲相堆积则较为复杂,较稳定的较大河流在河床侧向摆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厚层或巨厚层砂质堆积,同时在边滩发育或河底砂波移动过程中,在沉积层内的细层或纹层形成斜层理;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在人湖三角洲推进过程中,在同一砂岩层内,发育斜层理或交错层理。

丹霞山锦石岩段和白寨顶段有8一20 m巨厚层不等粒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均具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其中锦石岩段厚层砂岩的交错层产状。

四川盆地南部白平统窝头山组的巨型斜层理十分发育。

层系厚3~5m,有时可达数十米。

细层层理倾角一般大于300,个别40以上,呈多向倾斜。

 红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 

    红层的岩性、结构、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包括植物袍粉)等各种地层研究成果显示,红层是一种典型的陆相沉积。

红层中所含的可溶性盐较多,丹霞山砂岩样中AL2O3、CaO、Fe2O3,K2O,Na2O的含量均超过砂岩的克拉克值。

许多盆地相红层中都夹有膏盐层,粤北南雄群红色泥岩、皖南休宁盆地红层及川南、甘肃等地的红层中都夹有多层的含石膏层。

故而认为大部分红层堆积在封闭的、相对干燥的内流盆地环境中。

而在盆地堆积的后期,随着盆地抬升、湖水外泻而淡化,红层中没有盐沉积,但仍处于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在淡化的盆地中沉积的红层往往比盐化的湖盆中沉积的红层要坚硬一些。

由于红层中大多含有碳酸盐岩碎屑或钙质胶结物,甚至含有蒸发盐夹层,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红层形成在炎热千燥的环境下。

但是红层的红色主要是高价铁(Fe'十)相对富集而成的,这个富集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淋济作用。

按照“将今论占”的古地理研究原则,红层形成的古气候环境应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或干湿季气候,以保证有足够的淋溶并保持长时期的氧化环境。

地质历史上,红层沉积一般发生在古热带和亚热带盆地中,相当于古纬度15~300范围内。

 

此外,海相或海陆过渡相红层在沉积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不是氧化环境,因此其红色往往是沉积的钾长石颜色或三价铁胶体颜色。

而过渡相沉积受陆地环境影响较大,在海侵海退比较频繁的古代近海盆地则可能形成与陆地红层接近的沉积特点。

 

红层形成时代和分布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目前所发现的发育丹霞地貌的红层均不早于中生代,其中以白I系红层最多,约占80%。

形成丹霞地貌的最老红层为二叠系L9.71,还没有发现丹霞地貌发育在更老的地层中。

但这 并 不 能说明中生代以前没有红层堆积。

其实,北美一俄罗斯古陆上(主要在北欧、格陵兰岛到北美洲东北部)加里东运动期间就已经在山前拗陷和山间盆地中堆积了陆相“老红层”〔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

例如在阿巴拉契亚地槽太康运动(O3)第二幕之后,褶皱隆起带(地背斜)以西与劳伦古陆之间的拗陷中,沉积了很厚的陆相红色页岩、砂岩和砾岩等碎屑岩。

到了晚志留世,红层堆积向内陆扩展,美国中北部的儿个盆地中均广泛发育了红层和蒸发岩(Ailing&Briggs, 1961)(晚古生代,在北美一俄`J斯占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冈瓦纳古陆的北部,都有红层和蒸发岩发育。

中国塔里木地台在泥盆纪和二叠纪也发育红色陆相粗碎屑堆积因此,从红层的定义来看.红层开始发育的时代应前推至早古生代。

 

作者认为红层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地壳刚性增强,地台扩大,有相对广大的陆地面积之后,才因地台活化(地洼区)而形成反差较大的内陆沉积盆地和外围山地物源区,在适当的气候与沉积环境下发育陆相红层堆积。

也就是不排除古陆台上还有更老的红层发育。

 影响红层地貌发育的因素 红层的岩性、构造运动、气候条件、发育时间等是影响红层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这几个影响因素是同时作用于地貌发育的,使各地区的地层地貌各不相同。

 

 红层岩性 

由于红层是湖泊或盆地的沉积物,其物质构成的粒度大小具有从边缘向内部逐渐变小的趋势。

盆地边缘的砾岩、砂岩等粒度较大,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往往形成红层山地,泥岩、页岩等岩性较软,易形成低矮而起伏缓和的丘陵。

例如在我国的四川盆地的地貌类型中,盆周多红层低山,向盆地中心逐渐过度为红层台状低山、红层深丘和红层浅丘。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往往会引起红层的变形,进而影响地貌的发育。

构造运动对红层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①引起地区的整体抬升,使先期形成的红层不被后期的地层所掩盖;②改变岩层的性质,如岩层的倾角,增加岩层的节理或裂隙,改变岩层抗风化的能力等。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红层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貌发育的速度、发育形式方面。

通常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红层风化快,地貌的发育也快。

 

 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表明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作者提出了丹霞地貌侵蚀旋回的6个阶段。

表明了在发育红层的古盆地抬升后,在稳定的构造运动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丹霞地貌发育的理想过程。

中国中生代到新生代初期主要在热带或亚热带干旱环境下沉积的陆相红色砂岩、砾岩和页岩所组成的红色地层。

主要堆积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断陷盆地中,故其分布区常被称为“红层盆地”(或红盆地)。

现今之红层盆地内部以红层丘陵为主要地貌类型,平原只占少数,即仅见于沿河流两岸。

红层盆地的分布地区

广布于中国各地,尤以东南半壁为多。

中国红层分布最广的是四川盆地,面积达26万多平方公里。

在北东和北西两组主要构造线控制下,周围为高原山地,盆地内为红层丘陵,在侏罗纪已开始形成。

武陵山与武夷山之间的江南地区有许多长条形为主的中型红层盆地,堆积的红层大部分为白垩系或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

此外,还有众多的小型红层盆地散布在秦岭、大巴山以南直至粤东北、赣东南和闽西南地区。

堆积的红层,部分为下白垩统或上白垩统,部分为早第三系。

总之,中国红层盆地由西往东面积逐渐减少,年代亦渐新。

从晚侏罗世,特别是从白垩纪到早第三纪是红层堆积的主要时期,它们的堆积空间都是在不同时期燕山构造变动造成的,大型盆地以拗陷为主,中、小型盆地以断陷为主,地质构造方向严格控制了红层分布的格局。

红层沉积厚度各地差别很大。

厚者达数千米,一般也在1000米以上,而且岩相也有较大差异,这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红层丘陵形态 盆地式的红层地貌,由盆地外围到盆地中央,通常可分4个带:

①外围山地带,多为其他岩石所构成的山地,环绕盆地的四周或位于盆地两侧。

山地与红层丘陵之间往往有断层分隔。

在断层隐而不现的地方,山地夷平面与红层夷平面互相连接,形成和缓的斜面。

②边缘红层高丘陵带,一般岩层倾角较大,成为单斜地形。

红层丘陵受来自山地河流的切割,相对高度虽大,但分离程度较差。

③红层低丘陵带,是红层地貌的主体部分,岩性多属砂岩和页岩,由于岩层倾角不大,岩性又软弱,丘陵起状和缓,相对高度较小,谷地较开阔,在夹有厚层砂岩的地方,形成方山式丘陵。

④丹霞地貌和阶地、平原带,位于盆地中心区,向心河系在这里集中,嵌入河谷两侧常有砂砾岩、砾岩出露,形成丹霞地貌。

河谷较宽,阶地、平原亦较宽广。

红层丘陵的各种形态主要取决于岩性的软硬及岸层倾角的大小。

显然,上述4个地貌分带并不是每个盆地都具备。

3.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水的类型及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

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

其范围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气对流层顶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约1000米。

全球性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由海洋、陆地和一系列大小区域的水循环所组成。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又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包括内陆水循环)。

因此,水循环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区。

从时间上划分,可以是长时期的平均,也可以是短时段的状况。

相应的,研究水循环时,研究的区域可大至全球、某一流域,也可小至某一地域内的土壤或地下含水层内的水循环,时间也可长可短。

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4.地质灾害

类型、形成原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防治措施

5.天然建筑材料

类型(砂、石等),作用

6.岩性对工程建设影响(南大门公路旁陡坎)

红层的工程特性及其离心试验研究

红层的工程特性红层系指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沉积的一套紫红色和杂色的砂岩、泥岩、砂泥岩。

岩石颗粒磨圆度及分选性都较差,相变大,沉积旋回明显,多属河漫滩相、河床相、滨湖相和湖相沉积。

其化学成份为SiO2,TiO:

,Fe2O,,CaO,Mg0,A103,矿物组成包括碎屑矿物及胶结物质。

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长石,砾岩则含有石英岩屑,火山岩屑及石灰岩屑;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蒙脱石、绿泥石及云母等,它们在泥岩中的含量可达30%~70%。

孔隙度及孔隙大小与粒度成分、胶结程度和后期的风化溶蚀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泥岩主要由直径小于0.01mm的细碎屑组成,粉粒及粘粒含量达80%以上,并以泥铁质胶结为主,孔隙度小,平均只有2.72%,孔隙直径多小于2.2m;粉砂岩主要由粒径为0.08~0.10mill的颗粒组成,粉粒含量50%~70%,75%的孔隙小于5.8m,孔隙度较高,平均28.29%;细砂岩、中粗砂岩的孔隙度变化较大(14.07%~53.24%),这主要取决于胶结程度和风化作用。

以泥铁质胶结未经风化的砂岩,其孑乙隙度较低,而在红层顶部,钙质胶结的中粗砂岩由于受后期的风化和溶蚀作用的影响,其孔隙度比未风化岩石高2~3倍,75%的孔隙直径大于12.5m。

钻探资料也表明,细砂岩及中粗砂岩在风化带结构疏松,孔隙孔洞发育,钻孔漏失普遍。

红层具有以上性质,决定了它的工程特性。

1.1抗压性

红层的抗压性,主要取决于岩石颗粒的粗细和颗粒成分,岩石的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

对于砂岩和砾岩来讲,岩石的抗压性还具有随容重的增大而增强,随孔隙率的增高而降低的特点。

此外,砾岩和砂岩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比粉砂岩和粘土岩高。

1.2抗剪性

红层岩石的抗剪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粘土矿物含量越高,岩石的抗剪性越差。

对粘土矿物含量大于25%的泥质岩类和粘土岩来说,其剪切破坏具有塑性破坏的特点,剪切位移大,弹性范围小,具有明显的屈服阶段和流塑破坏过程。

第二,对于砾岩、砂岩来说,其抗剪性主要取决于胶结物的成分和胶结类型。

一般具有r基底型>r孔隙型>r接触型,对同种胶结类型贝有r硅质>r钙质>r泥质。

1.3红层软岩与水的作用

由于红层的孔隙率较小,吸水率低,构造节理密度不大,因此透水性较差。

另外由于红层岩石中粘土抗污含量较高,固结陈化较差,因此构造结构面上裸露的粘土矿物团河粒团剪损后的节点以及粘土矿物断键增大了对水分子的吸附力,红层软岩表现出较大的亲水性。

同时粘土矿物细碎后膨胀和发生崩解。

因此红层的抗水性很弱的。

总之,红层的水理性质可归结为:

透水性差,亲水性强,抗水性弱。

在天然条件下,岩石中含水量越高,力学强度就越低,就越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各类红层软岩的软化系数均较低,从而降低岩土的强度,容易发生膨胀和崩解。

泥岩、页岩和砂质泥岩浸水后强度显著降低,泥岩和页岩的软化系数比较低,尤其是在干湿反复交替的情况下,强度急剧下降,承载力课大幅度下降。

岩石遇水软化除与岩石矿物成分(主要是粘土矿物)和结构构造有关外,海域风化程度、结构面发育情况有关。

1.3.1膨胀性

红层软岩的膨胀是矿物晶胞间吸收不定量水分子造成的“粒内膨胀”和矿物颗粒扩散层厚度增大造成的“粒问膨胀”的综合表现。

在红层软岩中起膨胀作用的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和伊利石,而且当粘土矿物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时才表现出显著的膨胀性。

这些粘土矿物存在于紫红色泥岩及砾石胶结物中。

红层单一粘土矿物很少,多数为多重粘土矿物的组合体,如高岭石、伊利石组合,高岭石、伊利石一蒙脱石混合矿物组合及伊利石、蒙脱石混合矿物一绿泥石组合等。

在某些层段的泥岩中伊利石一蒙脱石混和矿物含量可达80%以上,不同的矿物组合及粘土矿物含量影响着膨胀与崩解性。

岩石的膨胀还与胶结物成分及含量、胶结程度有关。

钙质含量高的岩石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胶结程度越高、岩石强度越高者膨胀性越低,当内聚力大于0.5MPa膨胀性可忽略。

1.3.2崩解

红层软岩浸水后粘土颗粒可吸收大量的水分,使晶胞间距增大或扩散层增厚,使粘土矿物胶结物崩解,而碎屑颗粒之间失去联接造成重力解体;另外吸湿力的作用可使岩样产生新的软弱面,并沿软弱面产生破坏,从而造成岩石的崩解。

显然,岩石的崩解受粘土矿物含量及类型,胶结物类型及固结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膨胀矿物高的岩石浸水后岩石结构易遭受破坏产生崩解,钙质胶结的岩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崩解性差,胶结程度越差,则越易崩解,尤其是红层风化带堆积物,结构疏松,浸水后崩解量80%以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红层工程性质还与岩石中分散的析晶方解石含量有关。

当其含量高时,岩石的孔隙率低,天然含水量低,容重大,抗压抗剪性较高,反之亦然。

分散的方解石细晶相互连接,与粘土矿物共生,使其吸水膨胀和崩解作用受到制约,因而使岩石强度增高。

路线二:

黄金校区——通天岩

1、通天岩概况

4A景区,占地60km2。

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10km。

因“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

主要有翠微岩、同心岩、忘归岩等景点。

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毗邻的翠微岩。

 其现存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峄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8尊菩萨造像,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最为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二是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

这组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三是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开凿于北宋后期,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

四是位于翠微岩,由虔朱氏施造的弥勒佛像等,开凿于南宋初年。

 综观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创时期,系以雕造菩萨像为主,而到了通天岩石窟鼎盛的宋代却又是以雕造罗汉像为主了。

前者明显地带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遗风,而后者却又是受江西地区佛教禅宗势力强大的影响所致。

忘归岩

2、地质年代及地层岩性

华南褶皱系白垩纪红色碎屑岩沉积向斜盆地翼部。

出露为陆源碎屑岩(中砾岩)。

岩性特征:

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粉砂岩等。

强度较高,易风化,常成球状,遇水易软化。

3、地貌类型及成因

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丹霞地貌

分布区域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江苏新沂马陵山;湖南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云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