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261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曲水流觞 精品.docx

最新曲水流觞精品

曲水流觞

  篇一:

克洛斯威硅藻泥新品推荐之曲水流觞克洛斯威硅藻泥新品推荐之曲水流觞克洛斯威硅藻泥是以硅藻土为主要功能材料,辅以环保的无机有机胶凝材料构成的功能性装饰壁材,通过了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中国绿色环保建材产品,由长兴东红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创立。

  因为墙面材料跟时尚、经典、品味息息相关,所以硅藻泥不仅仅只是做到环保就能止步为了满足了人们内心对功能、艺术和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克洛斯威硅藻泥原创产品的问世为中国硅藻泥行业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方向,一时间各地硅藻泥厂家争相涌现,中国硅藻泥市场具有了空前强大的生命力。

  东红已成为引领中国硅藻泥走向世界环保壁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曲水流觞东晋时期,永和九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书法家王羲之邀请四十一位名士,雅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合书法家、文学家、社会名流的风雅盛会,名叫曲水流觞活动。

  众名士乘兴赋诗,当时,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东道主,德高望重的王羲之记录这次风雅聚会。

  千古名篇《兰亭序》就是这样诞生的。

  这件书法,通篇气息淡和空灵,不激不厉。

  字与字之间,大小随意,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结构极尽变化,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各个不同,或平稳舒展,或藏锋收敛,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飞动,达到了多样与统一的艺术效果。

  曲水流觞系列的创作灵感就源于克洛斯威创始人对这次活动场地曲水的实地考察和对《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的理解和欣赏。

  这个系列意气流动,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了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

  篇二:

兰亭流觞兰亭流觞高一

(2)班储迅潮一千多年前的暮春之初,会稽山麓,微醉的右军将军王羲之轻挥狼毫,在兰亭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之畔,写下了千古名篇,书苑神品,《兰亭序》。

  一千多年后的今日,同样的时节,我们踏着融融的春光,来到了兰亭,回想那千年前的风流。

  千年后的今日,风光依旧。

  青山流水和千年前的一样,不一样的,仅仅是人而已。

  千古兰亭,千古风流,千古的人文与自然之灵秀荟萃与此,方有兰亭序的千载风流。

  弯弯溪水,缓缓流淌,流不尽兰亭的万古风流。

  缓步步入昔日前贤们聚会的地方,一笼笼翠竹,一块块奇石,一股股溪流,似乎都在叙述着千年前的风流。

  熟悉的文句,一句句在胸中流淌,却忍不住,最终脱口而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碶事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

?

王右军啊,王右军,为什么你生在了那个时代呢?

魏晋风度,魏晋风骨,不过是在政治的高度黑暗之下,士大夫们无奈而做出的选择罢了。

  如果你是那些崇尚清净无为的隐逸之士也就罢了,可为什么你反而是那个积极用世“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的王羲之呢?

是的,你是王羲之,是那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你的用世,主张在黑暗的官场根本无法实现,你的抱负,也终无法实现与人间。

  但你就这么颓废下去吗?

不,如果那样,你也就不是那个尽得风流的王羲之了。

  你,在官场失意,却将满腹才华转化成了蓬勃华夏书法,你用毛笔书写时代,你用笔,书写了华夏民族的万古风流。

  好!

好一个王右军,好一篇兰亭序!

一篇兰亭序,写尽了华夏的万古风流。

  你将汉字的魅力发挥到淋漓精致,自你之后,书法界代代大家迭起,绚烂之极,在华夏历史上点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是的,你就是你,尽得风流的王右军。

  是的,你就是你,风华绝代的王右军。

  在兰亭溪畔,曲水流觞,尽得风流,风华绝代的王右军!

兰亭之畔,溪水潺潺,翠竹葱郁,鸟语花开,与千年前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唯一变了的,是少了一群人,又多了一群人。

  唯一变了的,是多了一篇千古奇文与一篇千古奇字。

  唯一变了的,是兰亭的精神,兰亭的印记,在华夏的长河中,激起不朽的浪花,让子孙们代代传承。

  兰亭不朽,兰亭千古,千百年后,当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当世界走过几度轮回,当世界全部变了样,我们依然知道,在那样一个地方,在那样一个时节,有那样一群人,书写下那样一个传奇。

  潺潺溪水,缓缓流觞,留下的是一段不朽的传奇。

  千古风流,不朽兰亭。

  篇三:

千年兰亭的沧桑和无奈千年兰亭的沧桑和无奈——从文献分析探析兰亭曲水变迁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龙松亮-王丽娴*-*王摘要:

以兰亭变迁园林价值的讨论为开端,在充分解读兰亭园林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画基础上解析了兰亭曲水变迁,并以图解的方式梳理了历代兰亭后,指出:

兰亭纪念构筑物与宋以来大量的兰亭书画是人们对晋兰亭进行追忆的2种不同方式。

  兰亭曲水的消逝伴随以鉴湖为核心的兰亭周边自然环境变迁,事实上,晋兰亭在生成前,兰上里已经蕴含了上古于越时代的深厚历史人文,在其后的变迁过程中,兰亭不仅承载书法文化,还承载着深厚的场所精神。

  在生态美学思潮的当代,其场所精神应该得到适宜的延续和恢复。

  关键词:

风景园林;兰亭序;曲水流觞;变迁;文献;场所精神文章编号:

1000-6664(2019)04-0000-00中图分类号:

986文献标志码:

收稿日期:

2019-12-19;修回日期:

2019-03-16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编号201909726)资助,-"",,"";;;;;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25的兰渚山下,东汉时期,在此地建有驿亭(即邮驿),故称“兰亭”——这里的兰亭指的是地名。

  晋室南迁,东晋士人发现并挖掘了会稽明山秀水,其后,东晋士人的风度便一直成为后世文人心期所在,绍兴山水逐渐走入文化视野。

  自《兰亭序》[1](图1)之后,“兰亭”“曲水流觞”成为此后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复的诗文和书画主题,兰亭雅集一直作为独立的文化现象被关注。

  直至当代,兰亭园林经历代的纪念活动强化后成为“书法圣地”,其书法文化活动活跃,其影响播迁海内外。

  然而,晋兰亭曲水的无寻让后世文人学者无限遗憾,其园林艺术的价值历久弥显。

  周维权认为晋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自有其历史的价值。

  ……审美情趣,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恐怕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

  王欣撰文考证,晋兰亭“曲水流觞”正是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的标志[3]。

  吴良镛(2019)曾提到“绍兴兰亭,原址……无寻,明代……重建兰亭,……今日视之又为真古董”[4]。

  吴良镛在此强调了明兰亭的建筑群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并涉及了千年兰亭变迁即:

晋兰亭、宋兰亭及明兰亭之别。

  所谓的“原址已淹没无寻”指的是晋兰亭原址,即当年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遗址;而“天章寺遗址”即宋兰亭,指20世纪30年代天章寺被战火毁后遗址。

  今日兰亭园林内的王右军祠是明太守沈啓在当时考证的兰亭遗址上所建(图2)。

  无论从兰亭的文化价值还是诸学者对兰亭园林评价来看,剖析绍兴兰亭变迁,辨清兰亭曲水消失过程及其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追究晋兰亭与明兰亭之别,关键是兰亭曲水风景的消逝:

昔日兰亭曲水遗址究竟在何处?

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兰亭得以千年追忆的根源是什么?

笔者尝试以文献和书画分析为基础,试图通过文献图解来探析兰亭曲水的消逝变迁过程并挖掘其蕴含的场所精神(图3)。

  1兰亭变迁及2种追忆方式从文献内容分析,兰亭园林空间变迁与兰亭历史文献和相关书画分布情况表达了人们对王羲之当年“兰亭曲水流觞”的追忆。

  兰亭追忆呈现出实体追忆与意象追忆2种。

  前者表达为各种相关纪念物的构筑,后者则是兰亭图、兰亭诗以及相关考证。

  前者是为大众眼目所认知的兰亭显性追忆方式,部分满足人们纪念王羲之的心理。

  后者则是为少众文人关注的隐性追忆方式。

  后者更深刻地传承了兰亭场所精神,前者则是兰亭遗址无寻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代的兰亭实体景观表现为建筑在地表的不断扩张[8],对兰亭场所精神的追寻历代集中在王羲之纪念,而对于兰亭曲水及其所在地的场所精神追寻显得不足。

  因此,本文基于文献分析的兰亭变迁及场所分析重点在于其隐性追忆的挖掘和分析。

  11从曲水的消逝到实体追忆藉兰亭风景变迁的文献图析(图3)可以直观看出从兰上里曲水的变迁过程,反映出3次关键转变。

  其一,兰亭千年的变迁表明兰上里在于越时代“勾践兰渚养兰”就暗示了“远古祓禊”的本意(张九龄感遇二首中的“兰”所指泽兰有驱除污秽之效[9])。

  这也同时暗示了此地的水景观特征当以河滩地为主。

  其二,马臻建鉴湖文献及至晚唐的“曲水宛然”等文献记载说明,宋天章寺之前,兰上里水环境优美,王羲之所谓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优美风景曾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游览吟咏。

  其三,宋天章寺之后,兰亭曲水成为文人的记忆,兰亭遗址成为历代文人的质疑。

  因此,千年兰亭的变迁之实体追忆的关键转折点是宋天章寺的建设。

  111晋兰亭周维权曾经提到的兰亭文献记载包括《兰亭集序》及《水经注·浙江水》《世说新语》[2]。

  其中《水经注》记录[10]“北过余杭,东入于海”,下注云: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

  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

  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

  ”《兰亭集序》记录[1]“此地有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为曲水流觞”。

  如果说郦道元写下的“亦曰兰上里”地理定位是“曲水流觞”兰亭雅集的历史地理定格,那么,《兰亭集序》中的景观描述文本则是兰亭曲水风景的文字定格。

  112宋兰亭(天章寺)关于天章寺文献记载,最早为宋·桑世昌的兰亭考所记,寺以兰亭名义而建①。

  陈桥驿考证出“华镇《兰亭记》是提出兰亭在天章寺前有鹅池的第一篇文章[6],记“山阴天章寺,即逸少修禊之地,有鹅池”。

  宋吕祖谦游览兰亭后,记下宋天章寺的环境和纪念方式:

“寺右王右军书堂……观右军遗像,出书堂,径田间百余步,至曲水亭,……两小池云是羲之鹅池墨池……”[11]宋天章寺建设之后,发生在兰亭的地表纪念物逐步增多、扩大。

  明万历《绍兴府志》中之兰亭图记录了宋天章寺的建筑及其前面的曲水形式(图2)。

  113明兰亭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沈启遂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12],文徵明为作记,画册勒石,为今兰亭址。

  目前留存的王右军祠内除墨华亭为民国增建外,基本属于原建筑风貌,属郊野祠庙园林。

  以明太守沈启建王右军祠为标志。

  此后在清乾隆时代有了御碑亭的建设。

  沈启建设的或者是乾隆时候增建的“曲水流觞”,毫无疑问肯定不是晋代兰亭原址。

  事实上,晋兰亭的无寻是既定事实,无寻的并非亭,而是曲水旧址。

  历代的实体记忆未必能够反映兰亭真意。

  因此,兰亭隐性追忆方式的文献、书画内容与其中的兰亭场所精神很值得分析和研究。

  12意象追忆的独立在几个阶段的兰亭实体变迁中,从晋兰亭到明兰亭之间的宋天章寺建设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正是东晋兰亭曲水空间无寻及曲水意象记忆与空间实体相脱离的开始。

  当“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曲水周边风景成为后继文人寻访兰亭旧址无获时,这种追忆就开始依附在书画和文献中。

  天章寺的王羲之画像、书堂以及书堂前的竹林和人工曲水等地物首先成为寄托这种追忆的纪念物。

  这种纪念方式在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随着意象追忆方式的不断强化和独立,兰亭记忆开始完全朝着2个方向发展:

历代的园林建设是实体的追忆方式的代表,兰亭图是一种兰亭意象的追忆方式的代表。

  此后,历代兰亭记忆历代放大,兰亭文化积淀日益深厚,意象的记忆由此开始独立。

  如果说,明代王右军祠是后人纪念王羲之的兰亭实体追忆的强化,那么,清代御碑亭建设则是加剧了兰亭实体与意象这2种追忆方式的完全相互独立。

  明末清初,乾隆御碑亭建设及明兰亭的恢复建造是兰亭实体追忆的高潮。

  文徵明《兰亭记》、张岱《古兰亭辩》等则反映了文人追忆兰亭的独立方式——通过书画与诗文辩论来表达对兰亭曲水的追忆。

  121意象追忆的书画独立兰亭意象追忆的书画独立一方面体现为自宋龙公麟的画开始的历代“兰亭曲水风景”摹写,另一方面体现为文献上自《兰亭序》《水经注》及《舆地志》始的兰亭诗和兰亭遗址考证。

  截至2019年12月20日,以XX搜索“兰亭集序”,大部分是书法作品,搜索“曲水流觞”“古代兰亭图”则有较多描述兰亭曲水流觞场景的国画作品。

  最早的一幅作品是7世纪初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主题却与兰亭曲水景观无关,只和《兰亭序》有关。

  描述“曲水流觞”场景最早的画是宋·李龙眠(公麟)的《兰亭修禊图》(图4),这一点与陈桥驿(1985年)考证结论一致。

  以作画的时间(1049—1106年)与华镇记录(1078—1085年)宋天章寺相近可以推论,从李开始,此后所有兰亭图(图5)其实都只是对曲水流觞风景及其意境的一种追忆,这些书画所描绘的已经是对《兰亭序》描绘的兰亭曲水意象的想象和追慕。

  兰亭图的历代增多使得兰亭曲水文化价值日益提升。

  122意象追忆的遗址辩论独立吕祖谦(1174年)考证兰亭“曲水乃沟渠,……必非流觞之旧。

  斟酌当是寺前溪,但岁久失其处耳。

  [11]”这里的寺应该就是天章寺,“岁久失其处”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溪流河床位置的变化,导致曲水意境的最后无寻。

  清初文人张岱(1673年)认为明兰亭“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13]。

  郭沫若在1965年兰亭论辩中依据《越绝书》和《舆地志》记载,认为“郦道元所谓‘湖’者指兰渚”[14]。

  依据郭沫若的分析,再结合郦道元著汪士铎图的《水经注图》[5],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晋兰亭的所在。

  然而,陈桥驿(1985)从历史文献和书画角度做了考证,认为兰亭遗址在天柱山下古鉴湖口附近,今无法确定[6]。

  历代文人的追忆和评论蕴含了兰亭场所精神的实质。

  自宋天章寺以来的兰亭曲水的消失无寻,让文人对“永和”曲水的追忆只能在山水画创作和遗址辩论中得到释放,另外一种文人们无法不能开解的心声则表露为江南“癸丑”情结。

  2兰亭遗址辩论及场所精神分析思考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为纪念王羲之,共修建有7个兰亭。

  如果说,从紫禁城宁寿宫的流觞到台北故宫至善园以及士林园的兰亭,是根的绵延和浓的化不开的乡愁,那么从绍兴兰亭到宁波天一阁与日本西宫市的兰亭则是书法文化的播迁。

  但是,无论如何,绍兴兰亭才是书法圣地,我们一方面要考证兰亭遗址,另外一方面则要追究其千年变迁中蕴藏的场所精神,从而更加真实有效地让兰亭的历史价值在当代得到关注和继承。

  21兰上里“永和”水及癸丑情结兰亭变迁图析表明了一点:

兰亭景观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永和”状态,直至宋以后鉴湖的消逝才让兰亭曲水景观成为癸丑文人的追忆并凝聚为“癸丑”情结。

  从时间条件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曲水流觞时,距离顺帝永和五年的马臻建设鉴湖正好有200多年。

  这期间,鉴湖的存在正好为兰亭周边自然景观之美达到极致创造了条件。

  因此,兰亭场所精神包含了上古以来“永和”之水——天人合一的水环境生态思想和美学取向。

  对“癸丑”的关注开始于陈桥驿(1985年)。

  其中着重提到了从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两度癸丑年亲赴兰亭考证并做《古兰亭辨》(收入《琅嬛文集》卷三)。

  这种癸丑情结的释放在后世文人中还是比较流行的。

  1914年兰亭墨华亭建设,恰逢癸丑年份附近,与之不无相关。

  20世纪60—70年代的兰亭园林保护工作几经沉浮,郭沫若等人1965年的“兰亭论辩”直至1973年癸丑前一年的“再次兰亭论辩”及此后的兰亭修复和保护工作亦与癸丑情结有关联。

  可以说,1914年以来的兰亭园林更新和保护工作是兰亭癸丑情结的延续,依据夏历,下一个癸丑恰是2033年。

  22茂林修竹与曲水景观的地域机缘“兰亭雅集”发生在兰亭有其地域机缘,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机遇之外,优美的自然山水是一个主要原因。

  《兰亭序》中描述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优美自然环境以文字方式记录了兰亭的美。

  兰上里“清湍修竹”的环境为“兰亭雅集”提供了美的场所,《兰亭序》的创造才有了依托。

  晋兰亭的精华无疑是《兰亭序》(353年)中描述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风景和文人曲水流觞的情趣。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当代还是历史以来都有书画与诗文对绍兴兰亭曲水景观进行追忆和考证,并认为曲水景观和茂林修竹是兰亭景观的精华所在。

  总之,兰亭曲水景观是兰亭场所精神承载的核心。

  3结语晋室南迁,江南获得开发,江南历史园林文化景观灿若星斗,绍兴兰亭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园林所在地,蕴含了深厚的场所精神。

  “永和”曲水是兰亭风景价值的核心,也是兰亭文化空间承载体。

  当前的兰亭周边自然环境历经千年,变迁后山水格局宛然。

  兰亭曲水的修复意义重大,然而,欲速则不达,兰亭周边环境的大规模整治和曲水复建前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要以更加科学的、客观的、严谨的态度追问兰亭场所原本是如何的,现在需要我们复建的是什么,兰亭未来将如何继续传承。

  兰亭相关文献和书画分析或能为我们提供线索。

  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当代,兰亭真意必将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房玄龄晋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4:

2099-2101[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66-168;443[3]王欣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

曲水流觞演变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3):

30-33[4]吴良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

为2019年6月9日全国文化遗产日写[]城市规划,2019(7):

14-18[5]邱志荣绍兴风景园林与水[]上海:

学林出版社,2019:

163[6]陈桥驿兰亭及其历史文献(1985年曾发表)[]兰亭及其吴越文化论丛北京:

中华书局,1999:

130-136[7]喻革良漫话兰亭[]海口:

南方出版社,2019:

1-39[8]余健从兰亭的扩建看一段历史在地表的物化地程及其机制[]华中建筑,2019,23(4):

118-122[9]张国荣唐诗三百首详解[]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2[10]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

中华书局,2019:

937-940[11]宋·吕祖谦入越记[]曹文趣,等选注《两浙游记选》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135-147[12]明·文征明重修兰亭记[]文征明集卷第十九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02[13]明·张岱古兰亭辨[]琅嬛文集湖南:

岳麓书社,1985:

113-119[14]郭沫若《驳议》的商讨[]文物,1965(9):

13-19(编辑王媛媛)作者简介:

龙松亮1976年生男浙江桐庐人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建技术及现代园林工程规划与设计(临安311300)王丽娴1977年生女浙江黄岩人硕士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园林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园林史、景观规划与设计(杭州310018)王欣1972年生男博士浙江绍兴人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园林史、景观规划与设计(临安311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