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33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闲居初夏午睡起.docx

闲居初夏午睡起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7、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3分)  

18、“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7、(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18、(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小题1:

诗中呼应诗题“闲居”的句子是。

(1分)小题2:

赏析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的妙处。

(3分)小题3:

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2分)

小题1:

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题2:

“分”用拟人手法(1分),将芭蕉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的优美画面,营造出一种优美、幽静的意境(2分)

小题3:

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

(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小题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小题2:

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

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

(5分)

小题1:

C

小题2:

“戏”字状写了诗人当时的百无聊赖,“误”字传递了孩子的天真童趣,两类形象两种心理在突发的状态中互为映衬,带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或“闲适与恬静”)。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2分)

1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2分)

 

 

答案:

1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

烘托月夜的寂静。

12.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

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答:

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3分)

 

答: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2分)

 

 

 

答案:

 

8.

(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分)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分)

18.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                   。

(1分)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3分)

18、离别伤感的愁绪。

(1分)

1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2分)。

共(3分)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 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雪练从天上停止工作的织机上垂挂下来,表现了瀑布的雄奇飘逸。

B.前四句写远眺,瀑布倾流,震撼心灵,作者描写动静结合,极写声音与气势。

C.后四句写近景,飞沫溅落,让人感到穿着的单薄;倾泻的瀑布,色白而流急。

D.这首小令境界开阔,即景抒情,移情于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瀑布的胜景。

E.全曲语言流畅,词句朴实,令人心旷神怡,如人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15.本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6分)

 

 

答案:

14.BE【解析】B项,“极写声音”错;E项,词句“朴实”错,应是“诡丽”,(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比喻:

运用“雪练”“冰丝”“带雨”“露华”“白虹”“玉龙”“晴需”等多角度、多层面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画出瀑布的动态、静态和色相、神韵。

夸张:

说“雪练”从高天上垂挂,突出了瀑布之高;“几千年晒未干”,表现出瀑布的气势。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雄奇豪迈的浪漫主义风格。

排比:

“白虹饮润,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瀑布的颜色和飞泻之快。

(每点2分)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帘栊:

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

花瓣飞舞,像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

(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分)

6.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意思对即可)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

①新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

 

②斗草:

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1.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派的代表词。

(2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3.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60字,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婉约派。

2.(3分)(D)

3.(4分)答题要点:

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阅读练习二:

4、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其作用如何?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秋思张籍阅读理解答案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

(2分

)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    20.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

谈谈你的理解。

(3分

)     答:

    

(2)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

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分

)     答:

   10、

(1)绝句律诗

    

(2)

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

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意思对即可

)     诗歌鉴赏

    20(l)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3

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4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

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答:

写景的诗句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9、个人经历:

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

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

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②淮南弟称号:

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

③刻玺于北方:

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E.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13.钟嵘评曹操之诗: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6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2.(5分)选C2分,选E3分。

(【解析】C项中“钦佩、敬仰之情”错;E项中“豪放飘逸”应为“沉郁悲壮”。

13.(6分)①憎愤。

“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

②失望。

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侯内部感到失望。

③同情。

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给予同情。

(情感1分,分析1分)

诗歌从军行杨炯赏析阅读答案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B

14.

(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阅读试题及答案】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9.“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________  

参考答案:

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

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分)

9.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练习一:

1.解释词语。

①铁衣:

____________

②锦衾:

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它译成白话。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

(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

参考答案

1.①铁甲编成的战衣②织锦的被子

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送别

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但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诗一直为后人模仿。

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白诗却一反常态,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残之日,对眼前盛开的鲜花产生怜惜之情,表现了诗人爱花怜花的一片痴情。

(意对即可)

2.“把火看花”的意象新鲜,把诗人爱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为后人争相模仿借鉴。

(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