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051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实习日志word范文 16页Word文件下载.docx

看起来我们室的老师们今天不大忙,大家聊了聊,他们都挺热情,让我心里少了些最初的忐忑。

张组长说新华社马上要搬家了,实习生也很多,最近正忙乱着。

问老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他说不要犯政治问题就可以啦,比如说什么把机密文件带走之类的,呵呵。

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熟悉一下社里的工作流程,整理和记录稿件之类的事情,貌似还要安排值班。

估计这几天不会安排我们去采访,嗯,先跟着前辈们好好学习一下也很好,毕竟这里面大牛老师挺多。

后来我们就自己拿报纸乖乖地看,我翻了翻今天的新京报、中国证券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以前看经济新闻都是很快浏览过去,现在得认认真真的,多看多思考,特别是最近经济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要把前前后后的脉络搞清楚。

听老师们交流时专业词汇还是蛮多的,我虽然学了经双,但以前实习都是跑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方面的报道写作经验还十分欠缺,心想接下来自己得多做些功课嗯。

201X.7.19

今天上午六点二十起床坐车往社里赶,算是创了n久以来起床的最早记录。

一到岗就先办好了各种手续,终于可以大摇大摆地出入了

庞大的“新闻工厂”(ps:

俺的出入证号码是57,哈哈)

一整天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但是基础工作必须要做好:

)首先是熟悉新华社的工作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试用社里的编辑系统和数据库。

这编辑系统比我以前实习时见到的编辑系统都要高级的多,尽管稿件的来源和去向通路十分丰富和复杂,但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各地的稿件都进入这个库里,通过编辑的修改再被采用。

一些业务上的交流和报道策划以及统计管理也要用到这个系统。

至于那个数据库,收录了近六十年来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用老师的话讲,“这比北大图书馆的数据库都要好”。

今天的很多时间都花在编辑系统上了,一方面是摸索操作,另一方面是阅览记者编辑们的稿件,对照学过的新闻写作知识,从中吸收和领会一些方法技巧。

深刻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通讯社的确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中心,通俗地说就是“新闻工厂”。

我注意到平均每分钟都会有数篇稿件发进稿件库,少则一二,多则超十。

严格的报道要求

我跟的老师主要是负责行业经济方面的,通过跟他的交流,我了解到关于新华社的稿件要求和所应持的写作态度。

众所周知,新华社的稿件覆盖面非常广,因此一个小小的错误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所谓“耳目喉舌”,既要做好“耳目”,也要当好“喉舌”。

所以老师强调说,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谨慎再谨慎,“宁可少说也不能说错”。

出了错不仅和薪金直接挂钩@@,更重要的在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至于行业经济这一片,各政府部门和组织的信息发布和报道任务并不是很多,更多地要靠自己跑,不仅要跟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做好沟通,也要深入企业与群众。

老师说,消息写作是基础,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写一下简单的述评文章,当然,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规则与热点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舆论监督是重要职责

新华社不只是党的喉舌,更是人民的喉舌。

作为新闻机构,舆论监督始终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新华社也不是只说好话的,应该说是分寸把握得比较适度。

不少报道都体现了针砭时弊,抑恶扬善的正气,体现了倡导社会和谐文明的宗旨。

这一点就不冗叙了。

刚开始实习,虽然没有什么任务要完成,但细心思考还是有不少收获。

从小事做起,继续努力。

先睡去了,明早还得六点来钟起床……

[该帖子由作者于201X年7月19日23:

26:

57最后编辑][该帖子由方可成于201X年8月16日22:

48:

25最后编辑]

xuhong回复于201X-7-2223:

42

第2楼

怎么没有下文了?

01级有师姐当年在新华社实习,很有成果。

我们很关心在这里的实习的情况,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changyujie回复于201X-7-2414:

17

第3楼

谢谢徐老师关心!

实习情况还算比较顺利。

最近小懒了一下,没发日记上来,以后一定坚持记!

周六周日没去上班,上周五和这周一也基本没有什么任务,现在还没有出去采访过。

听老师和实习的同学讲,一般来这里的头一周大都呆在办公室熟悉情况,交流学习,没有什么外出采访写稿的任务。

这几天虽然心里有点小遗憾,不过也明白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好,不能心急,所以安安心心在办公室里学习,学习报纸和老师们的稿件,熟悉最近的热点新闻,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央行政策、股市行情、抗洪救灾等等,同时帮老师做一些小杂务。

因为没有具体的采访任务,我就先简单说说新华社的实习环境吧,也让其它同学有所参考。

我在国内部经济采访室,在6月份时新华社刚刚进行了一番机构调整,我们的经济采访室现在算是隶属于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各部委的新闻都由央采中心负责。

经济采访办公室里坐的老师分经济采访组和财经新闻组,财经组是偏金融财经方向的。

现在实行的是分片制,经采组分的片有宏观经济方面、农林水土方面、行业经济(包括电力、信息产业、能源等)方面等等,带我的老师是负责行业经济这片的。

一般一个老师带一个实习生,或者一个片一个实习生,发稿不是太容易。

今年新开通了一个金融服务平台叫“新华08”,我们室的稿子现在很多都往那里供,这里有个介绍:

新华社推出“新华08”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201X年06月20日19:

12:

01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吴满宇杨晓君)新华通讯社自主研制开发的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新华08”20日宣布投入市场试运行。

“新华08”是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务高度结合的终端服务系统,是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和分析模型于一体的工作平台。

它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中从事金融市场研究、交易、投资的专业人士为服务对象,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国内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和期货等五大市场以及金属、能源、房地产等55个行业的动态资讯,此外还有国内外20个主要交易所实时行情及主要金融机构的产品报价。

该系统还全面提供国内外宏观经济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海关数据,并提供大量实用的研究工具及自主开发的金融模型。

“新华08”是在我国金融业日渐走向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新华社发挥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职能,拓宽新闻信息业务,创新报道形式,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所做的重要尝试。

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强大的多媒体数据库和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新华08”将在试运行中不断完善,逐步建设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市场、统一的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并在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已有国内19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新华08”的试运行用户。

由于老师比较忙所以今天给我派了个任务,让我去江西出差,关于老区通信情况的调研,没想到刚一来就被派了这样的任务,得好好加油了。

马上就要出发,周五回来,到时再跟大家聊咯。

方可成回复于201X-7-2421:

27

第4楼

哇,这么快就能出差了,不错不错。

是自己一个人去吗?

要注意安全啊!

changyujie回复于201X-7-293:

56

第5楼

201X.7.27

当飞机缓缓下降,滑行在首都机场平坦的跑道上,我已完成了这次“红色之旅”,重又回到北京熟悉的怀抱。

这次出门并不是愉悦身心的游玩,而是我实习以来的第一次正式任务——出差。

这个差事应该说来得比较突然,老师太忙把任务派给了我,而征求领导的意见结果是不让我去,因为怕出安全问题。

由于主办方已经安排好一切,所以最终允许我参加,只是老师们都几次三番地提醒我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

而我也深知这毕竟是次采访任务,所以显然不敢造次。

在中国来看,记者的地位整体来说还处于较高水平,特别对于中央媒体的记者,出差的安排基本上都很齐全。

此行美其名曰“红色之旅”,由我和其他媒体的七名成员组成的记者团总共在江西呆了三天,期间走访了南昌、吉安、泰和、井冈山的中国移动公司和一些革命遗迹,参加了关于革命老区移动通讯的两场座谈会,和当地移动公司的管理人员以及农村的普通民众进行了交流。

行程安排得很紧,不少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基本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

我们采访的主题是江西革命老区移动通讯的发展情况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另外在参观革命圣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不少当地的革命历史和一些伟人的故事,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

这次出门嘛除了采访任务之外主要就是增长了见识,一方面受到了红色教育,同时也体验到记者生活的另外一面。

总的来说对自己是一次锻炼。

另外还发现,井冈山不仅是革命圣地,其实风景也不错,呵呵

出发之前,由于对方迟迟不给具体信息,我无法知道我们所要采访的主题,只知道是关于通讯的。

因此上网就江西省的通讯事业发展状况找了一些资料。

到那边之后才知道具体一些的采访主题,而移动公司那边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包括江西移动的发展和社会贡献、当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革命老区通讯事业发展的史料。

从座谈会和采访来看,记者们最关心的还是当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毕竟这是和民生关系最紧密的一点。

在和省公司的座谈会上,一开始记者们的问题大都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回答则更多地涉及到农村通讯的发展给农民们带来的经济上的益处。

经过思考,我觉得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的确是一个可写的东西,但信息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如果要写的话一定得了解全面些,于是我问了在政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和他们所尝试的具体形式。

采访农民朋友们和座谈会也很不一样。

移动公司的管理人员应对媒体的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回答也比较能够说到位,“老表”(江西百姓)们就不同了,他们大多凭自己的感觉,而不一定能够清晰地回答你的问题,因此不光要问,还更要注意问的技巧,要善于追问和引导。

作为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实习生,去外地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记者们一起生活一起采访,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毕竟自己的经验还比较欠缺,显得稚嫩一些。

另外,和企业打交道也是挺锻炼人的,以后还需要多多积累经验,这次光喝酒就破了自己一直来的“戒律”-_-希望这次之后别又闲下来,能够多一些采访锻炼的机会最好,毕竟理论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升的嘛,呵呵

简单总结几点感想:

1.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和采访。

2.还是得强调,记者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当然很多是从实践中来的)。

3.记者的生活是比较变动的,要习惯到处奔波。

4.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喜欢山水,更喜欢每块土地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5.真正见识了“酒桌上不分男女”的场面……

changyujie回复于201X-7-3123:

07

第6楼

201X.7.31

从江西回来之后,首先的也是最后的任务就是完成稿子啦。

周六给f老师电话问稿子的事,老师说这稿子时效性不强,周一来了跟她商量好再写。

于是昨天清晨一上班就征求了f老师的意见,商量的结果觉得写消息的话虽然采用率会高,但就这次的内容来说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写通讯的话比较合适,不过就是采用率会很低。

我觉得刚开始嘛不必追求发稿量,把手练熟是首要的,因此决定写通讯。

采访的东西很多,资料也很多,但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要小而精。

中国移动还给了我除了江西之外的关于延安、遵义、河北平县的资料,于是选择从移动通信服务给老区带来的变化,特别是促进老区人民致富方面入手。

f老师说一般通讯是1200字或1800字,我这个写1200就行了,要把宏观的情况和具体事例穿插起来写。

开始写之前,我把那一大堆资料又看了看,在脑子里理了一下思路,后来才开始动笔。

下午终于写完草稿,首先自己改了改,调整了一下顺序,删掉了一些欠简练的话语,保证了语句通畅。

发给f老师后,由于这周她值班着很忙,所以今天早上忙完了手头的事情开始给我改,我站在旁边认认真真地看。

老师主要把开头和结尾的顺序调整了一下,从以前的数据中拿了两句话作结尾,主体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不属于事实性的语句,比如那些有评价倾向的,还有看似生动其实无意义的话语。

同时还整合了不少句子,看起来更加简练明晰了。

对照之下,我也认识到自己稿子中的问题所在。

写好了稿签,还要交给部门值班主任改稿。

看到我送来的稿子,c主任开始非常认真地修改,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我想大概他是为了从一开始就让实习生培养起严谨的写作态度吧。

首先题目就让他产生了质疑,接着是导语,后面还有不少需要商榷、核实、更改的地方。

我不禁暗暗感叹,本以为经过f老师改过,我又改了好几遍,这稿子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没想到要仔仔细细研究起来,这门道还真多啊!

c主任一边改一边提问,幸好我写稿时查阅和搜索了相关内容,所以还算搞得比较清楚。

可是c主任说,你去过江西你可以搞清楚,但是在稿子里面一定要讲清楚,因为读者不一定看得明白,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考虑。

还有,他强调一定要拿事实说话,通讯也如此,尽管有的语句看起来给行文增加了生动性,但还是要以事实为先,那些话能不要就不要。

篇二:

新闻专业实习日记

1

如果说速度就是新闻的生命,那么速记无疑就是健康生命的维生素。

如果说要我证明的话,我现在只能想出两个论点: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

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

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

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

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

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

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

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

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

真的不需要修改吗?

当然不是!

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

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

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

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

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

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

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

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

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

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

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

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

2

对于在报社实习,个人觉得经验不算很丰富,但还是想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身边实习朋友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一些建议。

废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

先是认识,要认识自己(看看自己究竟适合去什么的媒体)、认识报社(成立时间以及下设部门和最新动态)、了解报纸(大到版面设置、小到编辑记者)。

只有熟悉你即将踏入的

环境,才有可能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收获你想得到的知识和经验。

实习前先想办法弄几份样报或者在网上搜集相关的一些材料也是很有帮助的,这能避免你在谈及相关话题时遭遇尴尬。

心态和态度很重要,如果你只是希望混日子、蹭学分,那我还是劝你草草结束实习,盖个章走人,如果是真想学到东西,那就得好好准备,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

次是入门,无论是熟人引荐(身边朋友或者师兄学姐)、老师推荐(其实老师的桃李满天下,与老师联系也能得到机会)还是自己上门(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机智),一封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

推荐信虽然不能决定什么,但至少能代表你是哪个学校的,能证明你的“真身”。

相关手续办好之后,你就能正式去部门报道了。

具体跟哪个记者可能有安排,也有可能是跟指定“认识”的记者。

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实习指导老师,需要向报社争取,争取有个老师能够知道自己。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认识也好,不熟也罢,最起码的文明礼貌还是要的,要主动跟记者打招呼,然后留下记者老师的号码以方便联系。

良好的首映效应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好这一步,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已经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下来就是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了。

有不少实习的同学认为在报社呆着很无聊,每天都是坐着看看报或者是在记者电脑上上网,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对于一个刚来的实习生,记者老师们对你的了解还不够,是不可能放心把一些采访报道任务交给你做的,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积极主动地跟记者老师交流一些想法,谈谈自己在学校的一些“经验”,让记者老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你。

多给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也是一条拉近与记者老师距离的好办法,这样他就会重新认识你,给你更多的锻炼机会。

开始的肯定是跟随记者采访,不过不用担心,这是你学习的最好机会,不管是会议新闻也好、突发事件也好还是人物采访,都可以学到你在课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看看记者老师是怎样完成采访、写稿等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处理,在老师疑惑或者有遗漏的时候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都有助于记者老师更好的了解你。

相信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很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采访写稿的锻炼机会了。

总之,能成为记者老师的得力助手,你的实习任务就成功了一半。

人认为,进入报社实习就已经说明你是报社的一份子,尤其是自己单独出去采访,更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能损坏报社的荣誉,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自信。

试想你的采访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自信的“记者”,又怎么可能认真配合你的采访呢?

只要好好准备亦或是做到随机应变,都能把任务圆满地完成。

然,你是个新手,新手就意味着会犯错,你不必太担心自己会犯错,遇到不懂或者疑

惑的地方就要大胆地向记者请教,不要硬着头皮不懂装懂,这样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

只有勇于面对错误,及时认识到差距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缩小差距。

拿我作为例子,在学校不管是参与办报还是写稿,一般思维都会局限在校园,面对的读者群是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和视角都成了我进入报社实习的“致命伤”,刚开始在报社很难纠正过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报纸的定位和读者群体。

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以及自己不断地认识和调整,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

采访的技巧也很重要,起码的待人接物的礼貌就不用我多说了。

一般记者给你新闻线索,你需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恶补一下相关知识,这也是一个学习机会。

在采访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都可以大胆地向专家学者请教,对于存在疑惑的问题也可以在采访结束后作进一步的了解。

个人认为,做好人物访谈的前提是你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不要小到连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去提问,这样只能显得你不认真、不专业。

寻找共同的话题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好方法,你还可以根据采访环境来做更进一步的访问。

采访结束后不要急着离开,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很重要,这对于你写稿时进行查缺补漏是一个合理有效的善后环节。

不要让自己陷入谈话已结束,问题还没弄清,而采访人已不在的尴尬局面。

实习期间,有“寒冬”也有“暖春”,这是必然的。

你需要平静对待,不能过于担心自己没有发稿机会,在诸如“两会”的特殊期间,报纸版面的内容都被压缩,主要以政治生活为主。

这时候,及时的知识补充和丰富的经验贮备是促成你转型的一个充分条件,只要能力在,机会就一定会出现。

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你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怎么依然热情不减,我想,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感到厌烦和苦恼,但是你必须学会去调整。

期间自己也有些困扰,休息思考了一个星期。

有时候有些事情也许你是兴趣使然,但是长时间的重复工作也必然引发疲倦,调整很重要。

记者其实是一个很新鲜的工作,因为他每天都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可以了解很多社会最新动态,当自己心情不好可以尝试重新布置下办公环境、与别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减压排压的方法。

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我觉得自己每天在报社的工作都是新鲜的,因而没有感到过厌烦。

但是不排除时间过长带来的问题,我觉得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情是应对工作情绪的很好办法。

转眼间,实习生活似乎就要离我们远去,凡事都应该做到善始善终,结束实习也必须好好对待。

无论你以后是否会从事这一行业,多一个朋友都会对你的发展有所帮助。

尤其是记者的交际圈子很广,也许能给你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准备一些花费不大的小礼物(心意最重要),送给指导自己的老师以及部门主任,给他们留下一个更好更深刻的印象,

同时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希望他们对你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

即使你做得不是很完美,也不要灰心,应该大方一点,跟主任和记者微笑道别,这样也为你的后来人(尤其是本校的学弟学妹)留下了更多的机会。

实习结束仍不忘适时的联系,有好的新闻线索也可以再次跟记者们联系,拥有很广的人际圈、新闻源是记者又一个必备的条件之一。

要相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不管怎样,希望未来去报社等媒体实习的你都能有一个圆满的“故事”。

3

不知不觉,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

艰难的,快乐的,都教我成长。

对于工作,也是越来越有心得。

接触的越多,学到的越多,就更明白怎样做得有效率,做得有取舍。

而完成一次采访的时间,是由多变少,再变多的过程:

刚开始是不知道要怎样做,后来熟练了,做得自然快,而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学习想着为什么要这样做,哪些问题是应该问的,稿子应该怎么写。

“简单而又充实,重复却不觉乏味”,这是我对报社记者一天下来所有工作的亲身体会。

说简单,记者一天下来的工作可以概括为“看报、立题、采访、写稿、初步校稿”。

寥寥几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丰富和充实。

“看报”是记者每天的第一个任务,广泛阅读,了解同行最新、最近的报道动态。

每天买一份《北京青年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稿件的发表。

看报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挖掘新的新闻素材的过程,这对于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提升记者综合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记得室友叶赛曾经说过:

“如果你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者即将从事新闻事业的工作而不经常去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的话,还谈什么走新闻路线、做什么优秀记者,这一切都是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