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310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院国关史真题解析.docx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05年至12年)

声明:

首先想说明的是,这篇日志里的所有真题以及答案都是本人从前年和去年在备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时候辛苦整理出来的,是查阅很多资料书和外交学院官方的参考书后的成果,花费了本人极大精力和非常多的时间,尤其是12年的3月份至8月份,几乎每天都是在整理笔记和真题,是先笔写整理好所有笔记后,再自己把所有的真题答案用word文档打出来,因为本人比较笨,总是死学,而且比较牛脾气,那个时候在总结这些真题的时候强迫症相当厉害,所以可能有些答案会比细和多。

今天之所以贡献出来,是因为当时在备考过程中,在网上始终找不到这个专业的真题答案,只有真题的题目。

虽然本人因为自身的各种原因最后没有成功考取外交学院的国际关系这个专业,但总结的这些真题答案对于那些有志于报考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应该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希望你们在备考这个专业的过程中能少走一些弯路,本人不是党员,信仰佛教,也坚信《地藏经》中讲到的发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法布施可以得智慧。

希望有缘看到这篇日志且也是打算报考这个专业的同学,如果您觉得本人总结的这些真题里的答案还可以的话,请记得分享给其他报考这个专业的同学,因为懂得分享资源的人最后往往会有好报,而那些喜欢刚愎自用,闭门造车的人最后反而可能会得不偿失,在考研的路上败北,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好了,闲话不多说了。

我参考的资料有:

肖月,朱立群的《简明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论坛上白鹤师兄主编的《国际关系红宝书》和《实用手册》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的《战后国际关系史》

新东方网络课程中蒋涛学长总结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的各种资源

有些太刁钻和冷门的题目,我甚至参考了百度和维基百科,然后按照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还有的个别题目甚至翻墙才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

12年的真题,因为一些原因,有些题的答案我没有给出,因为和之前的真题其实是重复了,只是问的方式有些改变而已,但这些应该已经够了,报考这个专业的同学在搜集专业真题的时候应该可以明显的发现,外交学院这个专业每年出的考题的重复性非常高,有时候占到往年原题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好好背记和研究真题是非常非常重要。

本人在总结答案的时候,会基本上都严格按照外交学院的答案要求和思路,首先给出题目所问事情的背景或者原因,然后是过程或具体时间是什么,最后是历史意义或影响,每个题目都是这样的三段式回答,尤其是简答题,回答问题时思路的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好好练习和把握。

最后,祝福所有报考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都可以金榜题名,因为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的特殊性,加上在国内,国际关系这个专业学科非常年轻,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崛起,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将更加迫切,我真诚地祝福有志于报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将来有天能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和国际关系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5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

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

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美元的国际地位金储备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

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个有美、英、苏、中、法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协定确认美国政府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其它货币定出各自的法定的含金量,以此确定与美元的汇率,并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一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就叫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协定一方面稳定了国际金融,另一方面美元等同于黄金,充当了清算货币.储备货币的职能,使美国得到很大的好处,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撑的战后资本世界的货币体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则成为美国输出资本的得力工具。

2.《新日美安全条约》

⑴背景:

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恢复经济,在外交上则完全倒向西方,成为美国的附庸。

1955年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60年代末,日本已经无可置疑的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于是日本要求在政治上有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强国地位,对外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和迫切。

岸信介上台后,向美国提出看修改《日美安全条约》的要求,希望改变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加强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平等合作,明确条约与联合国的关系,为条约设定期限,以此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⑵内容:

1959年12月双方达成了协议,新条约全称是《日美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

1960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

由于它取代了过去的《日美安全条约》,所以新条约又被称为

《新日美安全条约》,主要内容是:

① 强调两国具有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进行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同时负有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② 强调通过有效的自助和互助,在遵循各自宪法规定的条件下维持并发展抵抗武装进攻

的能力。

③ 明确美国对日本的防务义务,以及日本肩负的义务应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条约适用的区域为全日本领域,但目前不在日本行政权下的地区暂不列入

④为了日本及远东地区的安全,允许美国的陆、海、空军使用在设施和地区

⑤实施条约时两国应密切磋商

⑥对威胁日本的间接侵略,同美国方面协商采取措施

⑦条约有效期十年

⑶影响:

新条约仍然与《日美安全条约》一样,规定了美军常驻日本,日本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

不同之处在于,它剔除了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

同时,强调军事上的互助、协商等,从而改变旧条约的片面性,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对等性,使日本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

但正是这种军事上强调互助和磋商的特点,表明新条约实际上一个军事同盟条约,而且条约的签订在日本国内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情绪,示威和冲突时续不断,最终导致政府危机,首相岸信介被批辞职。

《新日美安全条约》对日苏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0年1月,苏联以备忘录的形式通知日本,鉴于此条约的签订,关于将齿舞和色丹移交给日本的约定,要待到外国军队全部撤出日本,并缔结日苏和约之后才能有效。

3、 勃列日涅夫主义

1968年8月苏联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为由,纠集东德、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四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苏联侵略捷克标志着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中长期存在的大国沙文主义已经发展为霸权主义。

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勃列日涅夫于1968年11月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大会上声称:

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危险,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时候,这就不再仅仅是那个国家人民的问题,而变成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关心的问题,就有必要提供军事援助,采取军事行动。

这就是“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有限主权论”。

勃列日涅夫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控制、干涉政策的“理论依据”,将社会主义大家庭纳入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轨道。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批评和谴责。

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4、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它是里根政府制定的用于拦截攻击美国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保卫美国全境安全的防御

系统、指挥系统和拦截系统。

1.背景:

1972年的《反导条约》对缓解美苏军备竞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这一势头。

到80年代初,美苏都建立了庞大的核武库,形成了核饱和、核僵持、核恐怖平衡局面。

里根政府力图打破这一僵持局面,取得对苏联优势,因此放弃了“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以“确保生存”取而代之。

它一方面大力发展进攻性战略力量。

另一方面也积极构筑“高边疆”,试图建立起新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以便在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2.内容:

1983年3月,里根提出了以防御性措施抵御苏联导弹威胁的长期研究与开发计划,即所谓“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其基本设想是:

利用美国的空间技术优势,建立一个以天基定向能武器(部署在地球轨道上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和动能武器(拦截导弹和电磁轨道炮等)为主、由外空地面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手段、立体化、综合性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来袭导弹飞行的各个阶段(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以及末段)实施多层拦截,在到达地面之前将其摧毁,使苏联的战略导弹失效和过时。

里根政府希望借“战略防御计划”进一步完善美国的核力量体系,取得攻防兼备的战略优势,保障美国的战争潜力和“后发制人”能力,为美国及西方盟国建立一个安全盾牌,借此强化美国在西方盟国中的霸主地位;经济上促进与军事和空间技术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同时置苏联于两难境地:

要么容忍美国取得军事优势,要么迎接美国挑战,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付出大得不成比例的代价,最终达到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取得对苏联的目的。

3.影响:

“战略防御计划”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它为美苏关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使当时正在进行的美苏军控谈判复杂化;它引起了美苏军备竞赛的质的升级,太空成为美苏争夺的一个新领域,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它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技术和经济压力,进一步消耗了苏联的有限资源。

更重要的是,这一计划成为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一项新内容,成为美国未来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重要工具。

5、布特罗斯•加利

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

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非洲人。

被选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后,加利的工作引起了众多争议。

人们批评他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未能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另外在安哥拉内战期间,加利在调停上未能统一联合国的意见。

在联合国的作用以及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等问题上,加利遭到了更猛烈的质疑。

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加利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

针对联合国机构重叠的状况,自1992年起,加利首先对联合国秘书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把12个主要部门和办公室加以合并,裁撤近1/3的高级职位,把权责集中在8位副秘书长手中。

1995年加利在联合国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改革计划,主要着眼于五个战略性领域:

①管理联合国费用结构,加强费用效益

②增强工作人员的能力

②促进财政、人力资源和采购方面的资料使用现代化

③升级数据处理,办公室自动化和电信方面的基础设施

④通过预算程序指明优先事项,同时加强业绩计量制度。

在这个计划中,裁减费用,加强内部监督是改革的重点。

应该承认,改革取得了某些进展。

但由于联合国的实际困难和外部压力,机构改革步履维艰。

美国企图将改革方案强加于联合国,美国强调联合国应在和平与安全、人道主义援助、人权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经济、贸易等问题应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来发挥作用,美国一再向加利施加压力,因加利的改革不符合美国的设想,美国反对其继任。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卡特主义”出台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进攻性步骤,对外扩张步步升级。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卡特从1978年中开始着手调整对苏政策。

推动北约成员国和本国增加军费,并要求苏联减少部署在欧洲的导弹,否则美国将增加欧洲的战略导弹部署,以实现战区核力量现代化。

这表明美国对苏政策逐渐强硬。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对外扩张达到了顶峰。

它改变了波斯湾地区的战略态势,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构成了直接挑战,尤其对美国的石油来源及运输线构成了直接威胁。

针对这一形势,卡特认为美国必须作出强烈反应,否则苏联会进一步加快在波斯湾地区的扩张。

因此,卡特政府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对苏强硬政策。

1980年1月,卡特在国情咨文中对苏联发出警告:

“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的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侵犯,这种侵犯将遭到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的回击。

”这被媒体称为“卡特主义”

卡特主义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的避免卷入局部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根据这一新战略,美国提高了中东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把它作为与西欧和东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三大战略地区之一;强调要建立相互协作的地区安全结构,重申了对巴勒斯坦的安全保证,加强了与埃及、、沙特等国的关系,谋求在波斯湾及周围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力图在中东构筑一个新的军事联盟体系。

卡特政府还加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着手扩建印度洋的军事基地,筹建常驻印度洋的第五舰队,建立10万人的“快速部署部队”,以便使美国能够在那些关系切身利益的地区对侵略与威胁作出有力反应。

这表明美国的对苏政策已经发生根本性转折。

它放弃了尼克松以来的缓和战略,更加强调通过军事力量来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对苏联挑起的地区性冲突也从消极回避转为积极应战。

2、朝韩《6•15联合宣言》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1)背景;1998年2月金大中就任韩国总统,宣布对朝鲜实行“阳光政策”,即不采取南方

“吃掉”北方的统一路线,通过全面对话与合作解决冷战时期的遗留问题,并以建立邦联作为实现民族统一的中期目标。

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原籍北方的韩国企业家郑周永在1998年两次通过板门店前往平壤,会见了金正日书记,商讨朝韩旅游项目。

2000年4月,朝韩同时宣布,金大中总统将于当年6月访问平壤。

(2)内容:

2000年6月13日-15日,金大中总统与金正日书记经过数轮会谈,于15日发表了包含五点内容的《联合宣言》:

1)朝鲜半岛的北方和南方是民族统一的主人,双方将携手努力,独立自主的解决统一问题

2)双方承认南方关于民族统一的邦联制方案与北方的联邦制方案有共同的因素,并愿意依此方向共同努力以实现国家的统一

3)双方同意在2000年8月15日左右开始第一次离散亲属的互访,南方统一尽快遣返已服刑完毕的“非转向政治犯”回到北方

4)双方将通过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寻求整个朝鲜半岛经济平衡发展

5)为贯彻本宣言所确定的原则,双方有关当局将尽早开始对话,金正日书记应金大中总统的邀请,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汉城。

(3)意义:

《6•15联合宣言》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至2000年底,朝韩已进行了三次离散亲属的互访,朝韩双方还联合组团参加了2000年在悉尼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

朝韩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朝鲜半岛双方走向全面和解与合作的道路还是漫长的,其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朝鲜半岛双方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有关国家也应尊重朝鲜人民的一致,多做促进工作,这样才能为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论述题:

(50分)

欧洲一体化的曲折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一体化道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二战后,欧洲虽然还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舞台,但舞台上的主角地位已非比寻常了。

二战的结束,使昔日欧洲大国全部沦为国际政治中的二流国家,它们只有通过与美国的结盟,在美国的保护下,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

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西欧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从力量上与美苏相比,西欧要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联合起来。

其次,美国出于遏制苏联、重建战后资本主义秩序的政治、经济的需要,积极推动西欧的联合。

欧洲国家在战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处境,恢复经济繁荣。

欧洲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需要欧洲复兴一起对付苏联。

美国认识到,一个虚弱的西欧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因为这样的欧洲是不能和美国一起对付苏联的。

因此,美国队西欧的一体化进行支持和援助。

第三,二战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欧洲国家感到必须寻求有效途径解决战争问题。

尤其是法德两国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出发,认为只有通过联合的方式才能永久消除再次战争的危险,才能更好的恢复和发展经济。

第四,西欧原来就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地区,各国的经济基础和水平相近,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使各国间早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这为欧洲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战后西欧走上一体化道路还和欧洲联合思想和统一运动的长期发展有关。

欧洲联合的思想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实践,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总之,欧洲走上一体化的联合道路,是在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为了恢复和重新确立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重建欧洲地区的势力均衡,平衡苏联强大的力量;为了避免战争、争取永久和平,欧洲开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⑴1951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煤钢工业为核心,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

1951年4月,法、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六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6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⑵1957年3月25日,法、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即《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⑶1965年4月8日,法、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成立。

到1968年,欧共体已基本实现了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1978年欧共体建立了共同的货币体系。

1985年:

尤里卡计划“提出以后,欧共体简体了科技共同体。

⑷1985年12月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文件。

1987年7月1日,

《单一欧洲法令》生效。

《单一欧洲法令》提出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决定在1992年年底之前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四大自由“的自由流通。

⑸1991年12月9日至11日,欧共体地46次首脑会议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

1993年11月1日,马约开始生效,欧洲联盟正

式成立,欧洲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⑹1991年1月1日,欧元诞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欧元区12国的民众开始使用共同货币。

欧洲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⑺2004年6月18日,欧盟25个成员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

《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最终文本。

同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

它是欧盟的首部宪法,其宗旨是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这是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欧盟宪法条约的签署无疑是欧洲一体化道路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欧盟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欧洲一体化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上:

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

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文化上: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

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欧盟50年来的确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欧盟的成就实际上还远不止于内部的繁荣与和平,它的发展历程,在国家主权、国家间关系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地区或者说整个人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法。

可以说。

欧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合作和政治融合的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国际意义。

2006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里约热内卢条约》

亦称《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美国历来把拉丁美洲看做是美国的后院,二战结束后,为了牢牢控制美洲并在美洲之外实行冷战,美国于1947年8月15日再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美洲国家维持大陆和平与安全会议上,以“阻止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同15个拉美国家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亦称《里约热内卢条约》,规定:

任何一国对美洲一国的武装攻击应视为对全体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并把条约划定的“安全区”囊括了整个西半球。

美国签订《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真实目的是希望把这一条约“延续”到美洲之外的地区,冲破美国自立国以来在平时不同欧洲国家缔结经常性军事政治联盟的传统,而其首先注意的是西欧国家。

2、卢蒙巴

]]帕特里斯.卢蒙巴卢蒙巴,非洲政治家,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扎伊尔民族英雄,刚果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

出生于1925年7月,1961年1月卒于加丹加。

1958年10月,卢蒙巴创建了刚果第一个全国性政党——刚果民族运动党,担任主席。

同年末,当选为全非人民大会常设委员会委员。

1959年11月,殖民当局镇压斯坦利维尔群众运动时,以唆使骚乱罪逮捕了卢蒙巴,但迫于舆论压力,不久即释放。

1960年1月,卢蒙巴出席了关于刚果独立的布鲁塞尔圆桌会议,会上,他坚决反对分裂刚果,坚持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国家的原则。

6月23日,卢蒙巴当选为总理,组织首届政府。

6月30日刚果独立。

1960年

7月比利时派军入侵加丹加省、开赛省宣布独立,新生的共和国面临危机,卢蒙巴寄希望于联合国。

但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军抵达后,拒绝与合法政府合作以恢复刚果统一。

9月14日,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塞•塞科发动政变,联合国军以保护为名软禁了卢蒙巴。

11月

27日,卢蒙巴潜离利奥波德维尔,前往东方省,想和政变后迁往斯坦利维尔的合法政府会

合,但途中被绑架。

后被冲伯集团杀害。

1961年3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宣布他为非洲英雄

3、尤里卡计划

20世纪80年代,西欧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为21世纪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提出了“尤里卡计划”。

该计划产生的直接背景是1983年2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

美苏之间展开了新一轮军备和技术竞赛。

1983年3月美国邀请北约同盟国以及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参加“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工作,并允许分享科技成果。

西欧各国对此忧心忡忡,举棋不定。

如果该计划成功,美国一旦攻防兼备,美国本土安全更有保障,西欧的安全则更加脆弱。

美国保护西欧的可信度将进一步下降,并有可能导致美欧防务的脱钩,致使西欧单独面临苏联军事优势的压力。

如果西欧不参与,欧洲在技术上可能更加落后,并有可能逐渐沦为美国的“附属加工厂”。

西欧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落后,已经影响到了西欧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成为西欧国家产业结构危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另外,新一轮军备竞赛不仅将破坏东西方关系的稳定,而且有可能强化两极格局,削弱西欧的地位。

为此,法国总统密特朗与1985年提出了“尤里卡计划”,即欧洲高技术研究合作计划,主张建设技术欧洲,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