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泳技术.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108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浅谈电泳技术.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电泳技术.doc

《浅谈电泳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电泳技术.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电泳技术.doc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09药本

(1)班

分析化学论文

浅谈电泳技术

年纪:

09级

学号:

91114010

姓名:

曾发古

专业:

药学

指导老师:

吴建宏老师

2010年11月04日

浅谈电泳技术

09药本

(1)班91114010曾发古指导老师:

吴建宏老师

摘要:

介绍电泳技术的发展史,介绍目前发展较快的几种电泳技术的原理和技术优势,阐述电泳技术在各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和发展特点,对电泳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

电泳原理优势应用特点展望

电泳是指混悬于溶液中的样品(有机的或无机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电荷颗粒,在电场影响下向着与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众所周知,目前最先进的电脑和最精巧的机器人,也难以和蚂蚁的精巧程度相比。

而且蚂蚁还能传宗接代,更是现代技术所望尘莫及的。

而蚂蚁的这些特性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分不开的。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可降解成片段,还可进一步降解成核苷酸;蛋白质(包括酶和同工酶)多肽和氨基酸等都具有可电离的基团,基团在溶液中能吸收或者给出氢离子,从而成为电荷粒子;又由于电荷粒子的多少不等以及具有相同电荷的分子又有大有小,于是在不同的介质中,在电场影响下,它们移动的速度也不相同了。

人们利用这种特性,用电泳的方法对上述物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或者将一定的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份以及作少量电泳制备。

因为电泳技术的这种独特功能,所以就成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工业生产、国防科研、法医学和商检等许多领域。

一、电泳技术的发展史

1740年印度科学家G.M.Bose首次发现,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将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使具有不同迁移速度的物质分离成狭窄区带,这一现象称为电泳.1937年,ArneTiselius教授首次建立了高重现性的血清蛋白移动界面电泳分离体

系.电泳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其他生物分子的分析、分离、制备和鉴定,成为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领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电泳技术及仪器相继问世,建立了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速电泳、双向电泳、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印迹转移电泳、免疫电泳等一系列高分辨电泳体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快速、重复性好、应用范围广、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自动化程度高等显著特点,将电泳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

按电泳的原理有三种形式的电泳分离系统:

原则上按电泳的原理来分,即移动界面电泳(movingboundaryelectrophoresis)、区带电泳(zoneelectrophoresis)和稳态电泳(steadystateelectrophoresis)或称置换(排代)电泳(dis2placementelectrophoresis)。

在自由移动界面电泳,是带电分子的移动速率通过观察界面的移动来测定,该方法已成为历史。

代之以采用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因所用支持体的种类、粒度大小和电泳方式等不同,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各有差异。

固体支持介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硅胶、矾土纤维素等;另一类是淀粉、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

由于它们具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故除能产生电泳作用外,还有分子筛效应,小分子会比大分子跑得快而使分辨率提高。

它的最大优点是几乎不吸附蛋白质,因此电泳无拖尾的现象。

低浓度的琼脂糖电泳相当于自由界面电泳,蛋白质在电场中可自由穿透,阻力小,分离清晰,透明度高,能透过200~700nm波长的光线,故电泳结束后无须进行“透明”,可减少操作步骤及由此引起的实验误差,又因底板无色泽,也提高了对着色区带的检测敏感性,为此第一类支持介质现已被第二类支持介质所替代。

稳态电泳或称置换电泳的特点是分子颗粒的电泳迁移在一定时间后达到稳态,如等电聚焦和等速电泳。

二、电泳技术的原理

蛋白质或其它很多电解质在溶液中由于本身的解离或者由于吸浮液体中的某种离子而形成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成为电泳粒子在单位电场强度时泳动速度称为电泳迁移率即u=v/e在确定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迁移率是不同的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电泳迁移率除了与微粒自身的属性及电场强度有关外还受缓冲液的pH及离子强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缓冲液的pH与物质等电点相差越多物质的解离度越大有效迁移率越高而电泳液中的离子增加会使电泳迁移率降低胶体粒子会吸附一些相反符号的离子形成离子氛它使该粒子向相反方向运动降低了迁移率所以离子浓度低泳动快相反则慢。

三、有关于电泳技术在生产中的优势

例如电泳技术在电泳涂装中的应用优势与传统的比较:

在传统的溶剂型涂料中,大约含有一半左右的有机溶剂。

溶剂在涂料施工中仅仅用来调整涂料的粘度,使涂料形成均匀连续的薄膜,随后,溶剂在漆膜的干燥过程中蒸发至空气中。

大量挥发性溶剂的存在,必然给涂装过程带来许多危害,如火灾、操作者中毒和环境污染等。

随着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增高,人们提出了涂料应向水性化、粉末化等无溶剂方向开拓。

水溶性涂料及电泳涂装工艺的出现,正是适应这一发展的产物。

电泳涂装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涂装方法,它建立在胶体化学和电化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分散在溶液中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与自身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电极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也就是电泳现象。

电泳涂料是为电泳涂装工艺而开发的一种涂料,20世纪60年代,阳极电泳涂料投入工业化应用[2]。

由于阳极电泳涂料存在阳极氧化作用的缺点,对金属表面(除了铝及不活泼金属外)会产生腐蚀,使其失去光泽,故阳极电泳涂料一般只作防腐底漆,不能满足表面装饰的要求,因而人们开始研究具有更高耐腐蚀性能的阴极电泳涂料。

1971年美国PPG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第1代阴极电泳涂料[2,3]。

电泳涂料是一种水性涂料,具有低污染、节能及高效等优点,现在广泛应用于汽车、轻工、农机、家电、仪表、文教用品、工艺品、军工、建材等许多部门[4]。

与其他的浸涂、喷涂水性烘烤漆相比,电泳涂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5,6]:

(1)涂料利用率高,特别是如今使用超滤技术,漆的利用率可达90%~95%,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降低成本;

(2)以水作溶剂,无挥发,低污染,无火灾隐患,易洗净,优化了工人的操作环境,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料;(3)涂装效果好;(4)漆膜不溶于水,无流痕,不垂滴,不流挂,漆膜烘干时无汽提现象;(5)装饰效果好,膜面光滑、精美,富有金属光泽。

毛细管电泳与其它色谱方法比较:

毛细管电泳(CE)除了比其它毛细管电泳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同样广泛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

C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前三个部件均易实现,困难之处在于检测器。

特别是光学类检测器,由于毛细管电泳溶质区带的超小体积的特性导致光程太短,而且圆柱形毛细管作为光学表面也不够理想,因此对检测器灵敏度要求相当高当然在CE中也有有利于检测的因素,如在HPLC中,因稀释之故,溶质到达检测器的浓度一般是其进样端原始浓度的1%,但在CE中,经优化实验条件后,可使溶质区带到达检测器的浓度和在进样端开始分离前的浓度相同。

而且CE中还可采用堆积等技术使样品达到柱上浓缩效果,使初始进样体积浓缩为原体积的1/10至1%[7],这对检测十分有利因此从检测灵敏度的角度来说,HPLC具有良好的浓度灵敏度而CE提供了很好的质量灵敏度。

总之,检测仍是CE中的关键问题,有关研究报道很多,发展也很快。

迄今为止,除了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及红外光谱未用于CE外,其它检测手段均已用于CE。

四、电泳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与其应用特点

(1)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高效、快速、灵敏以及样品消耗少的优点,使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它的应用领域也正在不断扩展深入。

1.1 手性化合物分离

大量研究表明,生命活动与生物分子的手性密切相关。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氨基酸都是L型、糖类化合物都是D型,在很多手性药物中,其中1 计算机模拟激光束穿过不同构造的毛细管阵列的路径一个映体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另一个则可能低效或无效,甚至可能有毒副作用。

近年来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为代表的各国管理机构的一些限制性规定对药物进行手性拆分和发展手性技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模式多,手性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少,操作简单和分析速度快等特点,是一门特别适于手性分离研究的技术手性分离一般通过添加手性选择剂。

在电泳液中提供一定的手性环境,根据对映体与选择之的相互作用不同达到分离。

选择剂有冠醚、胆盐、表面活性剂、多肽以及环糊精等。

在多的CE手性分离文献中,大多为UV检测器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其它还有为数不多的质谱、外核磁共振等。

我们首先开展了CE2ED的手性拆分研究,采用柱端射壁式安培检测法对外消氯霉素前体对映体等进行了分离,并测定了它们与β-环糊精的包络物常数[8,9]。

康经武等[10]以各种手性选择剂的发展为线索,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理论、方法及应用。

游静等[11]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手性农药进行拆分的研究。

林金明等[12]综述了年来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情况,简要总结和比较了手性配位体金属络合物、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开环多糖化合物、冠醚、大环化合物等几种典型的手性识别剂的使用现状。

1.2 药物分析

药品是与人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检验其真伪或质量,需要先进、快速、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手段。

CE分析技术被药物分析工作者[13~15]在药品检验领域迅速推广应用。

化学药品结构简单、清楚,常规分析方法能基本解决定性、定量和纯度控制等问题。

但有结构特异(如手性对映体结构)或性质特殊的品种,现代分析手段从灵敏度、分辨率和分析速度等方面,仍有一些难点。

CE技术的特点、优势,恰恰弥补和解决了某些分析手段的不足。

而中药品种繁多、药材产地各异、成分复杂,无论是药材还是成药的分析,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

中药分析工作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和科技手段(如薄层色谱、HPLC等)虽取得巨大进展和成就,但往往只是对药材和成药成百上千个成分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分析,实际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代表式分析,与之起化学和药理效应的实际组合成分(起码是有效成分)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随着CE技术对中药材及其有效成分的鉴别与分析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成药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已有进展,且有希望解决长期困扰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大难题。

展望CE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给药物分析[16~23]、药物筛选、药物机理研究等领域和药品检验工作带来了生畸与活力,无疑将对该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复方制剂的分析和中药材种属的鉴定[24],令人瞩目。

当然,它是有自己不足处,如有的药物用CE分析精确度还不够高,重现性不强;有的灵敏度很高,但专属性界定尺度又不易掌握,这都需要不断研究解决。

另外,对药物动力学[25]的研究也已引起了广泛重视。

1.3 DNA分析

DNA分析包括碱基、核苷、核苷酸、寡核苷酸、引物、探针、单链DNA、双链DNA(DNA片断、PCR产物)分析。

CZE和MECC通常用来分离碱基、核苷、核苷酸、简单的寡核苷酸等。

CGE则可用于寡核苷酸(>10mers)、ssDNA和dsDNA等的分离。

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提高测序的速度。

用CE测DNA序列的报道很多,如用短寡核苷酸引物库测DNA序列[26]、高速DNA序列[27]、毛细管阵列[28]、毛细板阵列[29]等等。

对DNA分析是CE的应用重点之一,CE2MS联用也已用于DNA分析[30]。

还有上文所提及的ICEC和CAE也都有相关DNA序列测定的成功报道。

1.4 环境分析

毛细管电泳技术近年来在环境分析应用上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地用于环境中实际样品的分离和分析工作。

环境样品来源主要是水源、土壤和大气3个方面。

水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环境资源。

对水质的分析是CE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31]。

CE的工作环境水介质,这一点很接近生物体、植物体和自然界的背景。

这一特点将会为以水为背景的各种分析(包括环境分析)带来极大方便,减少一些样品处理的繁琐过程,大大缩短分离周期,在未来的快速分离和连续监测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CE几乎可以分离除挥发性或难溶物之外的各种分子。

如此广泛的适用性,对分析科学研究人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随着愈来愈多的具有开拓性的工作的不断推进,CE很有希望在将来的环境分析应用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2)阴极电泳涂料

在电泳涂料开发的初期,当时水性涂料技术不发达,一直没有得到工业发展。

1940年,开发出了应用于电导线上的电沉积苯酚树脂阳极电泳涂料。

1950年,汽车车身用阳极电沉积耐腐蚀电泳底漆有新发展。

1960年,适用于室内电器设备和建筑用有色阴极电泳树脂体系的研究有所进展,它的涂膜具有更优秀的耐腐蚀性,高达1000h,可以取代阳极电泳涂料,这导致阳极电泳技术的终结。

1970年,由于投资汽车底漆的电泳涂研究领域的扩大,才使得电泳涂装技术得以推广和拓宽,开发出了更具装饰性和多功能性的阴极电泳涂料,并且在这个行业中,阴极电泳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取代了阳极电泳技术,它更适合于在电镀工业中应用。

电泳涂料—经问世就在表面处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电泳涂料的新开发和研制工作,使得电泳涂料从1971年美国PPG公司开发的第一代低电压、低泳透力品以来,历经几次飞跃,迅速发展到80年代的第五代厚膜阴极电泳涂料,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32]、边角覆盖型阴极电泳涂料[33]、低温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34]和多彩型阴极电泳涂料[35],在涂层的抗碎裂性和端面防蚀性方面大有改善,大幅度地降低了固化标准条件(第一代产品固化温度为200℃/30min,第五代产品已达成180℃/5min),进一步提高了日晒牢度和抗石击性能,增强了涂层的耐候性。

下面具体介绍这几种涂料。

2.1 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

为了改善阴极电泳涂层的抗碎性和边角防锈性,进一步提高阴极电泳涂料的耐蚀性,近年来,对耐腐蚀性要求更高的汽车零部件,一般的阴极电泳涂料达不到要求,因此开发了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膜厚最高可达40μm。

这种涂料主要是依靠具有不同玻璃化温度的数种树脂相配合,并添加高沸点的助溶剂等制成,从而解决电泳涂装时涂膜的沉积和烘烤时粘弹性的控制问题,使其一次性成膜较厚,外观比较平整。

例如日本关西涂料公司的PTU-600即属于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

该涂料在涂装时,通过改变涂装条件(槽液温度、电泳电压、电泳时间)可在(20~40)μm范围内自由选择膜厚,这样就增加了阴极电泳涂装生产线柔性。

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具有高外观性能、耐冲击性、孔腔内部及边角防锈性、防锈钢板涂装适应性和短时电泳、缩短工序等优点,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已广泛用于电器产品、建材、农业机械、建筑机械、汽车及其零部件等的涂装。

2.2 边角防锈型阴极电泳涂料

边角防锈性,前提是边角覆盖性。

汽车车身和零部件在冲压加工时形成大小不同的棱边和尖角。

些边角在涂装时,由于覆盖性不好,容易生锈。

过去常用的防锈措施是设计上边角部不外露、打磨端部、在连接外涂布密封胶等。

这些方法费时费工。

对于涂料而言,提高边防锈性的关键是提高边角的覆盖性。

电泳涂装时,涂料固体组份集中在尖端部位析出,边角覆盖性本来很好,但在烘烤时,由于涂膜的粘度下降而产生热流动,加上表面张力的作用,使边角露底,因此,提高边角覆盖性的途径是提高涂膜加热固化时的粘度和降低其表面张力。

但是,随着边角覆盖性的提高,涂膜的平滑性却受到损害。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多种方案。

其中,日本油脂公司采用了高分子量树脂作为涂膜加热时的流动调整剂,并通过流变学控制技术,使涂膜边角覆盖性和表面平整性得以兼顾,开发成功了型号为NO400的边角防锈型涂料。

2.3 耐候性阴极电泳涂料

阴极电泳涂料作为底漆,通常以耐蚀性好的环氧树脂为主体。

虽然其耐腐蚀性优良,但耐气够好。

开发耐候性好的阴极电泳涂料的设计思想是:

树脂的主要组成为环氧系树脂和丙烯酸系树脂,利用两者表面张力的不同,烘烤时表面张力大的环氧树脂沉于下层,表面张力小的丙烯酸树脂浮于表面层,形成了耐候性和耐腐蚀都较好的“底面合一”型阴极电泳涂料。

日本神东公开开发了一种厚膜型两层结构的阴极电泳涂料及其涂装方法。

该涂料用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和阳离子酚醛环氧树脂的混合物为基料,以异氰酸酯、三聚氰胺、聚酰胺等为交联剂。

涂装时采用两步电泳,即先在25℃、200V下电泳2min,然后在600V下继续电泳2min,结果在汽车车身上形成70μm厚的涂膜,其底层以环氧树脂为主,表面层以丙烯酸树脂为主,从而保证涂膜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气候性。

2.4 低温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

通常,阴极电泳涂料的烘烤温度为(170~180)℃,对于带有塑料、橡胶等的汽车零部件在高温下烘烤易产生变形,这就产生了开发低温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的客观需要。

开发这类涂料的技术关键是寻求新型交联剂,同时要解决低温固化和槽液稳定性的矛盾。

目前已推出150℃固化的阴极电泳涂料,如PPG公司的ED-6。

Herberts司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产品,其烘烤温度的下限也是150℃。

另据报道,印度开发成功的命名为新一代CED的阴极电泳涂料,具有较宽的烘烤容忍度,可在(140~220)℃温度范围内烘烤,其标准烘烤条件为50℃,20min。

低温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不仅有利于带有塑料和橡胶的汽车零部件的涂装,而且可大大降低能耗。

对固化温度为120~140℃以至更低的阴极电泳涂料的开发研究虽做了很多工作,出现了很多专利,但成熟的商品还不多见。

2.5 多彩型阴极电泳涂料

对汽车用涂料而言,底涂涂层的主要功能是防腐蚀,而装饰性和耐气候性的功能是由面涂的罩光涂料承担。

提高阴极电泳涂料装饰性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其使用范围。

为了得到高装饰性的阴极电泳涂料,国外作了大量的工作。

从专利文献看,采用了多种方案,如以胺改性环氧树脂与含氟乙烯基单体共聚物混合制得高耐候性和高装饰性的阴极电泳涂料;在胺改性环氧树脂和封闭异氰酸酯乳化分散液中加入胶化粒子组成的透明高装饰性阴极电泳涂料;用潜伏性异氰酸酯作交联剂的丙烯酸系阴极电泳涂料;由环氧树脂与特殊异氰酸酯交联并加入丙烯酸系树脂组成的复层阴极电泳涂料;用环氧改性丙烯酸系树脂制得的阴极电泳涂料等。

多彩型的阴极电泳涂料已应用于家用电器产品、钢制家具、办公用具、农业机械、空调器、汽车部件的涂装,并可取代原来的溶剂型密胺或丙烯酸系的一层或二层涂装系统,也适用于对外观性能和耐久性要求高的工业的涂装,因此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自由电泳芯片

自由流电泳(free-flowelectrophoresis,FFE)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半制备型分离技术[36,37],因其分离条件温和、分离模式多样、连续分离以及无固体支持介质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Fig.1Principleoffreeflowelectrophoresis(FFE)自由流电泳的基本原理是[38~39]:

在上下两块平行板之间构成的一个薄的矩形分离腔室中,待分析样品通过载体电解质溶液向前流动,在流体垂直方向施加分离电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带电荷样品根据其电荷不同,在分离腔室中形成数个分散区带,在装置出口处收集得以分离。

随着微机械加工技术(MEMS)的发展,各种分析系统正不断向芯片实验室方向发展[40~44],自由流电泳也不例外,从独立的样品纯化仪向芯片基础上的自由流电泳系统发展。

自2005年以来这种利用微流控技术的自由流电泳芯片(μ-FFE)的应用论文不断增长[45~47],正说明了这种发展趋势。

利用微流控技术的自由流电泳芯片(μ-FFE)具有以下优势:

(1)样品量消耗少。

μ-FFE系统只需要几十nL到几百μL体积的样品,特别适用于样品量极低的临床分析[48];

(2)分析时间短。

常规自由流装置需要几十分钟完成的分析,在μ-FFE系统内时间可以缩至几

秒;(3)效率高。

分离腔室的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形成良好的散热性能,使得应用快速分离所需的较高电场强度成为可能。

μ-FFE芯片在设计上最大的挑战在于电极的安置,目前对于这类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敞开式电极床、封闭式电极床及整合式电极。

在μ-FFE芯片分离应用中主要的分离模式有自由流区带电泳、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自由流等速电泳及自由流电场梯度电泳

五、电泳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分离鉴定不同的物质实验目的不同采用的电泳方法也不同下面是几个应用实例

5.1固定的pH梯度下利用等电聚焦对大豆血红蛋白各组分进行分离由于此法省去了

繁杂的凝胶冲洗步骤而不会影响分离效果因此此法尤其适于在制备规模下制备大量高纯度的Lbc1Lbc2Lbc3

5.2部分苔藓植物rbcL基因PCR-RFLP方向分析实验研究中将从每种样品剪下的嫩茎叶取出的DNA溶液取7lDNA溶液与3l溴酚蓝溶液混匀点样于1.4%琼脂糖凝胶上4.3V/cm电泳1小时254nm紫外灯下观察并拍照记录PCR产物经过1.4%琼脂糖平板电泳检测其繁杂量大小

5.3在对高粱总DNA导入春小麦稳定后代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化研究中采用SDSPAGE方法可分离提取高分子量麦谷蛋白

总之随着电泳技术的发展种类逐渐增多手段日趋完善对于不同实验材料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又派生出多种不同的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其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广泛

目前,在高端电泳仪器市场中,跨国公司占据着统治地位,引领着生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

相对于国,以北京市六一仪器厂为代表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制造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有包括核酸电泳、蛋白电泳和显微细胞电泳等在内的多个系列以及相关的凝胶成像系统等产品,目前正在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和显微细胞电泳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高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也反映着一国科技竞争力的水平。

电泳技术的发展与实验方法、研究对象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分离手段分析和研究工作无疑是其应用的主要方向。

随着人们对实验的精度、可操作性和重现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电泳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