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146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癖好pǐ本末倒置dǎo一拥而入拨款

B.沉闷mēn搂头盖脸lōu冬夏长青舶来品

C.矫饰jiǎo少安毋躁shǎo绿草如茵爆冷门

D.撇开piĕ靡靡之音mǐ仗义执言钓竿

1.C(A倒dào,B冬夏长青—冬夏常青,D撇pi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十岁的老母亲开始往墓地走。

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

B.在塞外草长莺飞的早春时节,独处异乡的诗人怎会不向往“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江南,怎会不思念远方的亲人。

C.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使人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D.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们在纪念活动中回顾那段蹉跎岁月,感慨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2.C(“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A“亦步亦趋”指没有主张,效仿或依从他人;B“草长莺飞”指江南的暮春之景;D“蹉跎岁月”指光阴虚度的岁月,这里应是“峥嵘岁月”。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学诗作画。

虽废寝忘食,亦无所害。

B.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C.十年枯寂的山上生活,形成了唐明修类似于禅宗意义上的文化修行,以他特殊的东方大儒的禅修方式游弋于都市之巅。

D.英国过去的贵族因为拥有自己的庄园,社交聚会不愁去处。

新兴的小资产阶级——尤其是职业分工较细后日渐增多的专业人士——却不是人人都有这种方便,绅士俱乐部因此应运而生。

3.C(介词“以”在主语前,句子缺主语)

4.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也许是山边小餐馆的笑眯眯老板,或是恒河畔凝视落日的独眼老妇。

②毕竟,再怎么风光明媚的自家山川,总会有看腻的时候。

③旅行,是从固体的生活中抽离去异地寻觅另一个自己的活动吧!

④另一个自己是什么样呢?

⑤旅行迷人之处正在这里,扛着不轻不重的今生,到处浏览自己的前生与来世。

⑥旅行,正好让人从自身的禁锢中放飞,歇够了,再飞回来。

A.④③①⑤②⑥B.③②⑥④①⑤C.④①③②⑥⑤D.③④①②⑥⑤

4.B。

③阐释“旅行”是什么②⑥解释“为什么”④①进一步解释“另一个自己”⑤阐释为什么“旅行是觅自己”。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

厉玉让玉匠鉴定。

玉匠说:

“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

到厉王死,武王继位。

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

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

“是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登基。

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

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

“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

”卞和说:

“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

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④矣。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

②近习:

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③浮萌:

游民。

萌,通“氓”。

④论:

认可。

【参考译文】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

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壁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

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

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

君主如果不能抵制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⑤告坐:

被告发而连坐。

⑥遂:

举荐。

【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

“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

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

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

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

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

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

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

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

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吁。

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义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

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刖其左足       刖:

砍断脚,古代的一种酷刑。

B.而游士危于战陈     陈:

通“阵”,指军队阵列

C.独周乎道言也      周:

契合,此可引申为采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治:

被治理,此引申为被管制

【解析】答案D。

本题整体难度中等偏上。

A项最易排除,其次B项,其次C项。

D项的陷阱在:

如果考生只从本句来思考,很容易把“治”作“治理、管制”解。

而理解“治”字的主要语境应在后文的“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根据前后语意,此句所说现象应是“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这一现象在当世的表现,所以“治”与“乱”应属反义词,因此“治”之义应是“社会安定太平”。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组是

A.玉人曰:

“石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和虽献璞而未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乃能衔哀致诚

D.主以尊安/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解析】答案B。

虽,即使;课句内为虽然,因此项有难度,所以课内句选句时遵循从易原则。

本题整体难度中等,排除难易排序应为:

A、C、D。

“和虽献璞而未美”,理解“虽”的意思,关键在先要理解“未美”之义,而理解“未美”,则须联系后句“未为主之害也”来理解,“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与前句“未美”应是转折关系,因此“未美”应指所献之璞不美,而根据后文,和氏所献之璞应是美的,只是君王不识货而已,所以“虽”所引领的内容应是一种让步假设,“虽”应解为即使。

A项,也,语助词,表判断。

C项,乃,才。

D项,以,介词,因为,析:

“主以尊安”是省略句,“以”后省略“之”,根据前文,“之”应指商鞅之法,课文内有类似句,如“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课内句选句尽量顾及高中所学全部课本:

是寡人之过也(必修一),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必修二),乃能衔哀致诚(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必修四)。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A.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B.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C.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D.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解析】答案B。

译文:

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

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

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解析】答案C。

A项,“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应是楚文王。

而根据A选项的表述则为和氏自己。

属张冠李戴之错。

B项“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有错,原文“所祸”,所字结构,“祸”应为动词,根据前后文,其意应为:

(被群臣士民)看作祸害;另,依据选项表述,“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是韩非的观点,这与文章的观点是相违背的。

属词义解读之错,脱离语境之错。

D项,“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术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有错,文中楚悼王与秦孝公并非对比,属手法分析之错,其因是查看原文不仔细。

另,和氏献璞,是否为喻证,有待商榷。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3分)

【译文】而是为它本是宝玉却用石来称呼它而悲伤。

【解析】计分点在:

宝玉、而、介宾短语后置。

宝玉,名词用作动词,是宝玉,“宝玉”与“题之以石”通过连词“而”相连,而“题之以石”是动词短语,故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的“宝玉”须为动词义。

而,表转折,却。

题之以石,循直译原则,应为介宾短语后置,还原应为“以石题之”,以,用;题,称作、称呼等。

悲,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也可灵活译为动词“悲伤、悲叹”。

另,夫,助词,表感叹语气。

出题意图与难度区分。

此题的易得分点应在“而”字;而“题之以石”介宾后置的译时处理,难度不大,但需要的是严谨的翻译态度,属区分学生学习态度与翻译态度所在;宝玉,难度中等,是对学生文言扎实功底及运用、分析能力的考查,应属此题区分学生能力的所在。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4分)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只是因为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

【解析】计分点在:

然则、特、帝王。

然则,古汉语常见固定结构,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这样,那么”。

特,只是,课内重点词语,课文中出现过两三次,湖南应已考两次。

帝王,能促成帝王之业,或类似意思,直接译为帝王的,不计分。

另:

有道者,鉴于难度很大,所以在注释上直接给出了解读;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之独立性,译时删去;不戮,含被动义,没有被杀。

璞。

是一个喻词,

出题意图与难度区分:

然则,应属易得分点,只要稍有严谨态度,应能译出。

特,考查的是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前后语境的大致把握,加以湖南已多次考查,也应属易得分点。

前两个计分,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学习复习的态度。

帝王,难度较大,是本题区分学生文言理解与分析能力所在,它须准确把握前后文及本句之意方能译出。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3分)

【译文】约束靠游说求官的人而使从事耕作与为国作战的人显贵起来

【解析】计分点在:

禁、游宦、显。

禁,约束,译为禁止,不计分,译为制止,勉强算对。

游宦,靠游说求官,若译为“游说求官”,也给分。

(游宦: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显,使动用法,使……显贵。

出题意图与难度区分:

此题主要意图考查考生翻译时对文言实词的处理能力。

禁,主要考查考生在将古汉语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时的准确度,其后宾语为“民”,若译为“禁止民”,语意不通,准确翻译应是“约束民”,难度中等。

显,考查实词活用的判断与处理,应属较易得分点。

游宦,考查目的在于:

一是对文言词一一对应的翻译,“游”与“宦”两个词均须予以翻译,不得遗漏;二是对文言词结构的判断与处理,“游宦”应为状中结构,即“游”是“宦”的方式,通过“游说各国”来“求取官位”;三是考查对文言词基本词义的掌握情况,游,有游说、交游等义,宦,有官宦、求官、做官等义;四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来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要弄懂此处“游宦”之义,须联系下列几处语境,一是第二段中隐含的作者对“浮氓”“游士”的态度,即作者反对到处游说游荡而不从事耕战的人,二是本句的“显耕战之士”,其与“游宦”所在句是反义关系:

此词的翻译难度中等偏上。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题目。

(8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

南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

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4分)

答:

(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

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

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

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

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

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分)

答:

(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

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赏析】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襄邑道中

  陈与义这首七绝,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县)去的一次旅行。

开封有惠济河通襄邑,相信他是乘船经这条河到襄邑去的。

  通观全诗,这是一首很好的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

  第一句“飞花两岸照船红”,写船在红花夹岸的河道上走。

看来,诗人是在“江花红似火”的大好春光中坐船经过这条河的。

“飞花”二字,有人解作“落花”。

窃以为,如果是落花,面前是一片残败的景象,就美感不足了;我的理解是:

由于船只顺风航行,船速较快,就产生了这种“飞花两岸”的错觉,就好像红花向船头扑来似的;并且由于红花的茂密与烂漫,又仿佛把正向前行走的船只也照红(“照船红”)了。

  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直接写船只顺风航行。

“半日风”告诉我们,行船半日,是有风力相助的;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船是在扬帆航行。

“百里榆堤”又告诉我们,船才走了半日,就走过“百里”了,可见船速之快。

“榆堤”是对两岸景色的补充。

我们想象一下,船只在夹岸的榆树与红花之中行走,那是一个多么惬意的航程啊!

  第三四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人写的是仰望天上云朵时的感受。

“卧看”是躺在甲板上仰望天空,“满天云不动”是说,满天的云朵,好像挂定在天空中似的。

当然,云朵是随风飘荡的,“满天云不动”只能是错觉。

所以,他在第四句中就自我解嘲地说了句:

“不知云与我俱东。

”原来,我的船在向东走,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势,和我同步向东飘移啊!

——这句诗,其实说的也是说他的船行速度很快。

  整首诗,说的都是船只快速航行带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是周围的景物变化带来的。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李白的一句诗: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所写的,不正是可以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互为注释吗?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曰:

‘非我也,兵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夫以秦王之威,,辱其群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

(1)飞湍瀑流争喧豗。

易错字:

豗。

(2)环珮空归夜月魂。

易错字:

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此句为散文中的散句,易错点在背诵不严谨,易增漏词语,特别是其中的虚词。

(4)玉簪螺髻之。

易错字:

簪、螺、髻。

(5)而相如廷叱之。

易错字:

廷、叱。

易漏字:

而。

默写选句范围必修三、必修四。

选句原则:

一诗文搭配,诗歌三句,散文两句;二含易写错字或易背混原则,定此原则初衷源自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默写题的出题角度、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

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说:

"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

但是有人会问: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

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

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

(1)。

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

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

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

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

(2)。

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

它是(3)。

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12.本文节选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文章首先通过,来判断儒家不是宗教,然后指出道教与道学、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并顺势说明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探究其原因,在层层剥析之下,最终揭示。

12.

(1)规定宗教的含义,或只答“宗教的含义”

(2)哲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价值、重要性),或答“中国人为什么追求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