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仓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1158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化仓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石化仓储.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化仓储.doc

《石化仓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化仓储.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化仓储.doc

石化仓储市场竞争力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石化仓储行业概述

第一节石化仓储简介

一、石化仓储定义

石化仓储主要是依托石化仓储设备,对客户提供的石油化工产品的接卸、存储、输转及发送服务。

其主要的石化储运设备为石油储罐,主要的存储方式为散装油品存储和整装油品存储。

石化仓储库区,按其库容可分为四级,如下表:

油库等级划分

等级

总容量

一级

50000立方米及以上

二级

10000-50000立方米以下

三级

2500-100000立方米以下

四级

500-2500立方米以下

二、石化仓储特征

1、对于石化仓储行业来说,异地扩张和管理能力是决定一个石化仓储企业能否成长壮大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2、石化行业的地域相对集中决定了石化仓储行业的区域性特征。

受石化工业区域集中度和成本运输的影响,石化物流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3、石化仓储行业中码头建设与公司运营一体,则异地扩张需码头建设先行。

三、石化仓储分类及应用

石化仓储行业按照所有者不同可以分为生产企业石化仓储和第三方时候仓储。

生产企业石化仓储主要是由石化生产企业建造的主要供本企业存储石化产品的存储设施;而第三方石化仓储是指由非石化企业建造的专门对外租赁的石化仓储设施或石化企业建造的除自己使用外兼营对外租赁业务的石化仓储设施。

四、石化仓储技术发展

(一)石化仓储设备容器选择

化工生产等流程工业的贮存设备涉及多种复杂的危险化学品,贮量大、特性各异,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化工生产中需要存储的有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以及废液和废气等。

常见的存储设备有罐、桶、池等。

有敞口的也有密封的;有常压的也有高压的;可根据存储物的性质,数量和工艺要求选用。

一般固体物料,不受天气影响的,可以露天存放;有些固体产品和分装液体产品都可以包装、封箱、装袋或灌装后直接存储于仓库,也可运销于厂外。

但有一些液态或气态原料、中间产品或成品需要存储于设备之中,按其性质或特点选用不同的存储容器。

大量液体的存储一般使用圆形或球形贮槽;易挥发的液体,为防物料挥发损失,而选用浮顶贮罐;蒸气压高于大气压的液体,要视其蒸气压大小专门设计贮槽;可燃液体的存储,要在存储设备的开口处设置防火装置;容易液化的气体,一般经过加压液化后存储于压力贮罐或高压钢瓶中;难于液化的气体,大多数经过加压后存储于气柜高压球形贮槽或柱形容器中;易受空气和湿度影响的物料应存储于密闭的容器内。

根据存储物料的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容器的形式和设备材料。

1、存储量的确定

原料的存量要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主要根据原料市场供应情况和供应周期而定,一般以1~3个月的生产用量为宜;当货源充足,运输周期又短,则存量可以更少些,以减少存储设备容积,节约投资。

中间产品的存量主要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因某一前道工段临时停产仍能维持后续工段的正常生产,所以,一般要比原料的存量少得多;对于连续化生产,视情况存储几小时至几天的用量,而对于间歇生产过程,至少要存储一个班的生产用量。

对于成品的存储主要考虑工厂短期停产后仍能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为主。

2、存储容器适宜容积的确定

主要依据总存量和存储容器的适宜容积确定存储容器的台数。

这里存储容器的适宜容积要根据容器形式、存储物料的特性、容器的占地面积,以及加工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

3、装料系数的确定

一般存放气体的容器的装料系数为1。

而存放液体的容器装料系数一般为0.8。

液化气体的按照液化气体的装料系数确定。

4、存储设备结构尺寸的确定

经过上述考虑后便可以具体计算存储容器的主要尺寸,如直径、高度及壁厚等。

(二)石化仓储罐区安全技术要点

1、罐区设置

工厂在相对较高位设置罐区时应注意:

防火堤容积应大于最大储罐容量的100%;防火堤强度应在液体冲击时不垮塌;储罐地基强度应满足抗震要求。

在企业低洼位设置罐区时应注意:

储罐地基强度应满足抗震要求;防火堤容积应大于最大储罐容量的50%;防火堤强度应在液体冲击时不垮掉;尽量在厂区(库区)相对地势较低的位置设置罐区,并不对企业及周围环境造成威胁;油罐区设计时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防火堤内表面应设计能防止液体冲击时不毁坏的坚实防护层(水泥、三合土);1×104m3以上的储罐应单独设防火堤。

2、泡沫灭火设施设计

应按规范要求采用固定、半固定液上泡沫灭火设施;大型浮顶油罐应首选设在浮船上的柔性或铰链式连接的固定、半固定泡沫灭火设施;对原油、重油储罐不建议采用固定、牛固定液下泡沫灭火设施;泡沫产生器的数量符合规范要求;泡沫供应竖管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锈查清扫口;浮顶油罐内的中央排水叠管应不泄漏,最好使用挠性钢骨软管。

3、浮船设计

应保证单盘破裂或相邻浮舱进水不沉没、不卡住;应保证施工质量,船舱隔板要求满焊为防止大型浮顶油罐的浮船上方形成爆炸危险性场所,应采用二次密封设施;检尺口应有有色软金属密封垫;施工完毕应保证浮船整体的水平度,绝对不允许发生浮船倾斜和浮力不均匀。

4、排水系统设计

应保证含油污水排人含油污水系统;浮顶油罐内的中央排水管应不漏油并保持畅通;罐的排水叠管最好使用挠性钢骨软管;雨水出防火堤时应有可以远处确认开关状态的控制装置。

5、罐区防雷、防静电、防震设计

良好的防雷、防静电接地;接地极数量和接地极截面积符合规范;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储罐的基础设计、施工,符合当地防震等级要求;大型油罐进出口管线应用可挠性金属软管连接。

6、储罐本体设计与施工

外观无坑凹及应力集中区域;基础无塌陷、不发生不均匀下沉并满足抗震要求;储罐底板和圈板等本体焊接外观检查质量合格,探伤检查符合规范要求。

浮顶油罐浮船上下自如,无卡碰现象;大型油罐罐本体应有高液位报警装置和带联锁的高高液位报警装置;大型油罐罐内的加热装置安装无应力集中、膨胀不受限;大型油罐应设自动切水装置;拱顶油罐罐顶应有弱焊部位。

7、安全监控设施

油罐区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可靠的可燃气体报警仪;油罐区可燃气体报警仪安装位置和数量也应符合规范要求;大型油罐应有带安全联锁的高液位报警;大型油罐应有带联锁的快速切断阀;大型油罐应有可靠的自动切水装置;压力储罐连接管线应有安全阀。

(三)石化仓储重点部位的安全技术

1、常压罐区、罐组

原油的闪点范围比较宽,一般在20—100℃之间,凝固点较高,一般都需要加热储存,极容易产生突沸。

轻质成品油闪点较低,极易产生静电和泄漏并引起火灾;重油的凝固点较高,需要加热储存,某些油品加温时,因含有水分,燃烧时会发生热波传导形成突沸,因此原油和成品油在储存过程中危险因素较多。

储罐和罐区是大量危险介质集中储存的部位,一般都是国家或企业的重点管理的关键部位,都是重大危险源。

在设施、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平时管理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加强维护、检查和监督工作。

2、地坪

储罐或罐区如果发生油品渗漏、跑油,如果不能及时回收,就可能污染水源和农田。

油罐火灾时可能会危及邻近设施。

枯草是火源的媒介,会引起火灾或增大火势,使扑灭难度增加。

较深的洼坑,易积聚油气,形成爆炸危险浓度等。

3、水封井及排水控制装置

水封井及排水控制装置如果失去作用时,会给油品回收带来困难。

泄漏的油品可以通过水封井及排水控制装置流淌到罐区之外,使污染面积增大,并诱发火灾爆炸,扩大灾害范围国内外都曾多次发生过此类事故,损失严重。

4、消防道路

消防道路应符合GB50160--92(1999年版)等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道路宽度或转弯半径不够,道路破坏、坑洼不平、堵塞,以及出现桥涵断裂坍塌等情况,都将影响消防车通行,贻误战机。

5、防火堤

防火堤和隔堤是阻止油品溢出罐区的保护措施,符合规范要求的防火堤可以有效的缩小灾害范围和回收跑、冒油品。

防火堤的容积以及结构设计和施工不符合规范要求,会给罐区带来事故隐患。

发生坍塌、孔洞和裂缝等情况时,防火堤会失去作用,对安全构成威胁。

6、油罐基础

油罐基础应能满足地震和油罐荷重的要求。

油罐基础严重下沉,特别是发生严重的不均匀下沉时,将直接危及罐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油罐基础设计或施工不符合要求,在地震或荷重发生突然变化时,极有可能撕裂底板或壁板等造成巨大灾害。

7、罐体

储罐是储存介质的关键设备,也是事故的多发部位。

罐本体发生变形,一定会影响储罐的强度,罐底、罐顶或罐壁,发生焊缝开裂、浮盘倾斜、密封损坏或因腐蚀减薄甚至穿孔等现象,都会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一定要严格检查和管理。

8、储罐附件

对于罐区储罐的安全使用和管理,除了对罐本体监督而言之外,还包括各种安全附件。

呼吸阀失灵,阻火器失效,放水阀或排污孔堵塞、冻坏,加热盘管渗漏,与罐壁连接的软管损坏,以及消防泡沫竖管堵塞等,都会给油罐的安全生产或事故处理带来严重影响,除了应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之外,使用过程中还必须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

9、储罐防腐保温

储罐防腐保温是保证储罐长周期运行和满足工艺条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防腐或保温措施不当,会使储罐本体、附件及管线产生局部腐蚀破坏,影响正常使用。

个别地方腐蚀加剧,还造成穿孔或开裂跑油;保温层破坏、低温时材料冷脆,都会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威胁。

10、防雷、防静电接地

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是确保储罐和罐区安全的最重要的安全措施之一,应该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

此外,必须在每年夏季雷雨季节到来之前,检查引下线和接地极连接的可靠性及接地电阻,确认符合规范要求。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消除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的破坏作用,如发现断裂松脱,影响雷电流通过,或土壤电阻增大,影响雷电流疏散,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第二节石化仓储行业发展环境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一)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形势良好,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整体好于预期。

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同比增长8.9%。

2006-2011年GDP同比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分产业看,2011年全年,第一产业投资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二产业投资132263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投资162877亿元,增长21.1%。

2009-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2011年1-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

2008-2011年国内消费同比名义增速情况

2008-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方面,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1%,环比上涨0.3%;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7%,环比下降0.3%。

2011年,CPI比上年同比上涨5.4%,PPI比上年同比上涨6.0%。

CPI、PPI近两年来的持续走低,表明我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仓储业控制成本有积极影响。

2006-2011年我国CPI、PPI走势情况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2011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情况

指标

1-12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471564

9.2

其中:

第一产业

47712

4.5

第二产业

220592

10.6

第三产业

203260

8.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3.9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亿元)

301933

23.8

其中:

第一产业

6792

25.0

第二产业

132263

27.3

第三产业

162877

21.1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61740

27.9

其中:

住宅

44308

3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1226

17.1

居民消费价格

-

5.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9.1

农产品生产价格

-

16.5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15161

6.8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总体而言,在全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石化仓储业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同时,受益于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我国石化产品需求增速将进一步加快,同时社会需求的增加也有助于刺激化仓储业提升服务水平及扩大产能。

(二)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

1、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但发达国家工业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

2011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季度增速分别为0.4%、1.3%和2.5%(均为环比折年率),低于去年3%的水平。

欧元区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速由一季度的0.8%下滑至0.2%,呈现下行态势。

日本经济则因地震和核泄露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

巴西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2%和3.1%;印度则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放缓的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7%;俄罗斯二季度GDP同比仅增长3.5%,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也逐季回落。

但是,从工业生产数据来看,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仍然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

以美国为例,2011年前9个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均在3.2%之上,是2001年至2008年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从制造业新增订单来看,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这也远远超过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另外,美国权威行业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ISM)的数据显示,2011年9月,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26个月扩张,增速比上月略有提高。

欧元区情况与此类似,2011年8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继续7月份的回升势头,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5.3%,前8个月平均水平也同美国一样超过历史同期,显示欧元区实体经济基本面尚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冲击的是居民、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对企业影响是间接的,发达国家企业的现金流仍然充足,技术水平仍然领先;三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品依然具有较大的需求。

(2)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持续高企,发达国家通胀压力逐步显现

2011年中,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

2010年,发达国家通胀率持续低位徘徊,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通缩,但2011年通胀压力则逐步显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快速升至3.8%,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的警戒目标;欧元区通胀率则连续9个月超过2%的警戒线,英国通胀率更是高达4.5%。

货币泛滥是影响世界各国通胀的共同原因,但在各国又有不同的传导机制和表现形式。

中国和印度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巴西农产品供给充足,但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部分工业品供给不足而影响价格上涨;在国际油价相对平稳的情况下美国汽油价格上涨推高了物价,原因在于炼油能力利用率下降。

(3)德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

2011年,美国失业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欧元区失业率在10%左右徘徊,而德国失业率明显低于世界经济繁荣时期。

根据德国劳工署统计,德国9月份失业人数降至279.6万,近20年以来首次少于280万人,失业率下降到6%,而2006年8月德国失业率还高达10%,这说明德国经济基本面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上世纪德国产业国际转移没有像美国和法国那样彻底,新兴市场国家对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拉动了德国出口;另一方面,德国用工制度相对欧洲国家而言比较灵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就修改有关法律,使临时工合法化。

2011年8月,巴西失业率下降到6%,比世界经济繁荣时期的2007年8月下降3.5个百分点,创2002年有该项统计指标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巴西失业率下降,固然与经济增长有关,但更受到政策影响。

自卢拉执政以来,巴西以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为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第一次就业计划”,主要针对16-24岁第一次就业的低学历青年人。

目前的成绩说明该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印度工资出现普遍上涨,涨幅最大的一年出现在2007年,达15.5%,2009年和2010年工资涨幅分别为6.6%和11.7%,预计今年涨幅将接近13%。

尽管印度没有详细的就业统计数据,但从工资上涨情况来看就业状况在明显改善。

俄罗斯情况也大致如此,2011年8月失业率为6%。

(4)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严重,但美国部分企业和银行资金相对充裕

2011年,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但从整体上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企业和银行资金依然充裕。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2011年上半年,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292.37亿美元,同比增长26.26%。

另外,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由该公司担保的银行今年第二季度的盈利情况大幅改善,共实现利润288亿美元。

当季的利润总额比2010年第二季度大幅增加了79亿美元,也是连续第八个季度同比增长。

同时,第二季度,作为衡量盈利能力基本标杆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至0.85%,高于上年同期的0.63%。

另外,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24万亿美元,2011年达到约1.4万亿至1.6万亿美元,回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上述数据说明,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并不缺乏经济发展的资金。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主要是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击而诱发的。

2、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未来世界各国将会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将会进一步采取措施以降低债务危机的影响,关注就业并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削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会进一步刺激内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发达国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持续存在,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低速增长局面,仍然在周期底部徘徊,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

(1)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发达国家将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

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五年使其出口额翻一番、重振制造业等计划,虽然这些计划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去工业化趋势将会停止,再工业化的步伐已经缓慢开始。

因此,从现实条件来看,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一方面,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商品在美国制造具备了一定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美国还具有大量剩余产能,2011年9月美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4%,低于1972-2010年工业设备80.4%的平均开工率,这意味着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工业产出。

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的周期,在技术上又可发挥后发优势,人口众多且年轻,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历经全球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仍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

上述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或减弱,并将继续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在逐步增强,贸易往来和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就我国而言,2010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由“十五”末期的42.7%提高到48.3%;另一方面,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处于转型时期,均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此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

在当前形势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3)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趋缓但将长期存在

从需求方面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这意味着未来对原材料大宗商品的需求将较为温和,降低需求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从供给方面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从而抑制物价上涨。

比如,在2011年出台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中,印度政府发展重点放在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面,以在防范通胀的同时满足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俄罗斯和巴西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我国也在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障农产品供给。

但是,由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胀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

(2)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就业市场疲软仍将制约经济复苏

就业市场疲软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

因为美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者开支带动,而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得民众无法增加支出,从而使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面临挑战,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一定影响。

尽管美国政府一直以来均表示会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刺激就业,然而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却迟迟未见明显起色。

截至2011年9月,仍有1400万美国民众无法找到工作。

以目前境况看,近期内美国失业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回归自然失业率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而且,从周期角度看,就业通常慢于整体经济复苏。

2)汇率变动对全球贸易是此消彼长的零和乃至负和博弈,贸易摩擦此起彼伏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汇率变动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事实表明,某国或经济区域通过本币贬值会形成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但一定会有相反的结果在其它国家产生,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贸易摩擦将此起彼伏,两次“广场协议”能够更清晰地说明问题。

1985年,“广场协议”决定降低美元汇率,这把美国制造业带向繁荣,东亚地区则因货币与美元挂钩,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与此同时,日本和德国制造商开始经历长期的危机而不能自拔。

1995年,为了避免日本经济危机的爆发,美、日、德三国签署了所谓的“反广场协议”,允许日元贬值、美元升值,日本和德国制造业走向复苏之路,但美国制造业利润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

东亚则陷入了本币升值、出口停滞、股市泡沫膨胀的困境,并以金融危机的爆发告终。

今后,由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汇率矛盾和贸易摩擦将会加剧。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汇率竞相贬值的后果将变成负和游戏,原因在于汇率变动在短期内不可能调整国际产业格局,由此只能导致贸易萎缩、价格上涨,从而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造成负面影响。

3)发达国家仍然没有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个世纪的后50年,西方每次经济衰退之后,美国都可以通过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复苏,而不是靠原有的增长点,它反映出美国的经济是有活力的。

但美国历次新的经济增长点都不是靠政府发现的,而是通过市场经济靠竞争形成的。

比如IT,即通讯和计算机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美国经济带动非常强劲,使美国政府财政由赤字变成了顺差,其作用确实非常明显。

但这要靠企业和政府等多方面长期的投资,而科研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目前看不到美国具体的某一个行业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来自哪个领域,在什么时候能够发生,仍然很难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经济将持续低迷。

4)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将继续存在

历史经验表明,临时性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有限,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需要重大政策或技术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