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124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

B.从某种程度上说,砚随墨生,没有墨也就没有所谓砚,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理所当然地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

C.考古发掘证明,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缺点就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

D.人们为能直接用手握住人造墨在石材上研磨,不得不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

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中用手捏制成形的两锭残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

B.人造墨形制的转变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成熟的产物。

人造墨形制转变有实物作为证据,而这一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C.汉代的经学从汉武帝采取相关措施始得以发扬光大。

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这在《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

D.东汉时期,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

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得到普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时期纸的普及,在彻底改变了以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的同时,首先是对墨提出了新要求,其次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B.根据有关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于是胶便供不应求。

C.晁季一《墨经》中写到“凡墨,胶为大”,这表明造墨技术的改进以后,胶在后世制墨中不可或缺。

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

D.墨的形制转变导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产生。

这是因为研石渐失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

【答案】1.B2.B3.B

【解析】

1.试题分析:

A项,“非常重要的”这个程度修饰于文无据。

C项,根据文意,“考古发掘证明”的是,早期人造墨块的形状都不方便用手直接握住研磨,而不是“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及这些形状的“缺点”。

D项,末句“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错,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成熟”夸大程度,原文在“成熟”前有“逐渐”加以限制。

3.试题分析:

B项,“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有误,写同事的感觉是用来对比的。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唐小虎的理想

王海椿

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伯虎。

但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

但唐小虎有一个习惯或者叫爱好,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唐小虎特别爱干净,爱整洁。

他的举动起初被同事们认为是洁癖,甚至认为他是爱表现。

比如,有的同事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走廊上会留下一些拖把没有拧干滴下的水渍,唐小虎就会默默把水渍拖了。

单位厕所有雇用的钟点工早晚各清理一次,但单位二十几个人你冲我洗,洗手池难免有污渍,唐虎经常顺手把洗手池的污清擦了。

使同事惊诧的是一天唐小虎和同事去银行办事,银行门口有一泡狗粪,很多路过的人都绕开走,银行的保安也视而不见。

唐小虎让同事等一下,他跑到马路对面的报亭买来一份报纸,把狗粪包了,扔到垃圾箱里。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也发现了唐小虎的怪癖,那是个周末,这个同事去看朋友,因为好久没去看这个朋友了,加之街道改建,到了朋友家附近,却找不到路,于是停下来问旁边个正在清理墙上广告单的人。

众所周知,大街上、巷道里常见疏通下水道、代办证件之类乱七八糟的广告。

当时这个人正在揭一个医疗广告,同事在后面叫:

“师傅,请问兰花巷58号怎么走?

”这个人回过头来,吓了同事一跳——却是唐小虎。

同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唐小虎却像没事人似的,说看着碍眼。

还感叹道,唉,哪一天这些乱张贴的事才能彻底管好呢?

同事哭笑不得,说唐小虎,这么大的城市,你管得过来吗?

其实,同事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

唐小虎家附近有个公园,他每天晚饭后喜欢到公园散步,看到有人随手丢弃的纸巾、易拉罐、饮料瓶,他都弯腰一一捡起扔进垃圾箱。

时间久了,他逛公园仿佛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专为公园打扫卫生的。

许多人误认为他是捡垃圾的,他也不生气。

这个城市有一条城中河,河两边的护栏上装了几排霓虹灯管,有关部门称之为“亮点工程”。

时间长了,缠绕霓虹灯的铁丝锈蚀脱落,有些灯管就下垂,不在一条线上。

一次唐小虎路过城中河堤,发现了这个情况,就取来了钳子、铁丝把灯管一一扶正,重新绑好。

恰巧这一天一位领导在一行人陪同下视察市政工程,看到唐小虎的举动,领导亲切地握着唐小虎的手说:

“小伙子,干得好,我们市政部门就需要像你这样一丝不苟敬业爱岗的人!

谁也没想到唐小虎会出意外,事故就发生在城中河河堤边。

这一次唐小虎又发现河堤护栏的霓虹灯管有几处因铁丝脱落下垂了,就去重新捆绑,结果有一处漏电,他被电倒后跌落水中,当时没人发现,不会游泳的他就再没能起来!

人们在整理唐小虎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小学时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

我们小时候差不多都写过这样的作文,理想大多是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还有解放军等等。

我当时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的售货员,因为我有几次都在我家附近的商店看到一个售货员阿姨随手从大玻璃柜里摸出一颗糖就吃,我想当售货员就可以天天吃糖。

当然我不会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而是说当售货员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唐小虎这篇作文,让我震惊了!

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环卫工”。

我们不知道小小的唐小虎怎么没听老师的教诲,写上当“科学家”之类的伟大理想,而写当一名环卫工。

毕竟我当年写当售货员还有糖吃,而当环卫工除了起早摸黑、流大汗、吃灰尘外还会有什么好处?

而那时候他怎么就想起当环卫工呢?

难道他所有的行为,业余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圆环卫的梦?

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讲唐小虎有个习惯是特别爱干净,爱整洁及其举动,为下文写他小学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环卫工以及为城市环境的整洁美观而献身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B.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同事认为唐小虎有“洁癖”、“爱表现”,实际上他是一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终身的人。

C.小说通过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来塑造唐小虎的形象,揭示了他身上那种与庸常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D.几个小故事看似没有关联,却张弛有度地控制着小说的发展节奏,最后抛出唐小虎的作文,让读者发现其间的内在联系,显得有滋有味。

5.本文为什么以“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为结尾?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小说在刻画唐小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答案】4.B5.①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直接对唐小虎的理想发表评论,把关键问题设置成不解之“谜”,促使读者思考,呼应了题目,强调了文旨。

②造成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思想意味。

③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对唐小虎以自己的行动圆心中理想的敬仰。

④含蓄褒扬了唐小虎的诚实质朴,委婉批评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作文中言不由衷的现象(或,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空话套话现象)。

6.①做事认真。

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如他在银行门口、公园的举动。

②质朴踏实。

写作文不虚伪,实话实说,而且为“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自觉以市政卫生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

③言行一致。

小时作文说自己理想是做环卫工,长大后即以此为追求,且时刻践行。

④坚韧执著。

在日常默默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献身。

4.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5.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结尾“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的好处,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

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就是考查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结尾写“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这本身就是欲擒故纵,成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效果,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借这句话,委婉表达唐小虎的敬仰,因为他以自己的行动圆心中理想“当环卫工”。

在赞扬了唐小虎的诚实质朴时,也委婉批评了同学作文中言不由衷的现象。

6.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唐小虎这个形象的性格特征,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

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中,唐小虎在银行门口、公园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说明他做事认真。

他小学时写作文里以“当一名环卫工”为理想,写作文实话实说。

工作后,自觉以市政卫生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

能表现他的质朴,言行一致。

并且在生活中默默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哪怕被别人误解也不改初衷,并为之献身。

表明他的坚韧执着。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社会车辆的平均载人数量为1.5人,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低下。

而拼车是提升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运力负荷的前提下,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

来自滴滴平台的数据还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

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显露出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

汽车共享出行催生的移动互联技术革新,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关联行业升级更新、整体移动出行市场腾飞等多重附加值。

(摘编自2016年10月全景网)

材料二

2005-2013年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材料三

早晨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出门开车打开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中午用手机订外卖享用美食,晚上回到家通过健身软件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

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等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

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医疗应用软件提供了在线医疗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新型的“指尖”文化。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电子商务,此外,交通、金融支付,甚至在受教育、娱乐、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张鸿认为,“实体和网络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只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变化。

我们应该两者兼顾,让生活变得多多彩。

(摘编自2017年1月光明网《“互联网+”渗入生活细分领域,国人乐享“指尖”生活》)

材料四

人类有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我们想一想,互联网对生产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吗?

间接的作用可以有,比如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角落,这对产量和价格都有所推动。

互联网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本身的改变。

尤其是我们熟悉的QQ和微信。

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以保持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直接提升生产力,但是对于人的生活内容和体验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是非常根本性的,让我们从原来只关注生产,到不仅可以关注物质生产,更可以关注那些非物质的体验和享受。

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原来可能只有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有了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千千万的普通人、老百姓,特别是千千万的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提供直接的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原来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企,为大的已经成功的民企服务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大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不管是屌丝出身,还是富有的家庭出身,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和机会。

(摘编自金融界资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滴快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的收入,缓解城市出行难的问题。

B.材料二中,无论是农村网民数量,还是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C.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用户生活,传统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呈现出“互联网+”的趋势。

D.借助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分享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约车彻底解决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出行供需矛盾,汽车共享出行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

B.由材料二可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到2016年产生了飞跃,而增长率在2015年出现了暴涨。

C.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这是互联网对生产力的直接提升作用。

D.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取代实体经济。

E.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广大百姓、众多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7.B8.BE

9.①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

如滴滴快车拼车(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手机导航。

②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传播。

前者如利用QQ和微信等,在不同地点总可以保持联系;

后者如利用互联网,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能学到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学习、传播和分享。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2006、2009、2010、2011年,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8.试题分析:

A项,“彻底解决了”说法错误,应该是“有效缓解了”。

C项,应该是间接提升作用。

D项,“必将取代实体经济“无中生有,过于绝对。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震,新野人。

袭榆林卫指挥使。

嘉靖七年进署都指挥佥事,协守宁夏兴武营。

寻充延绥游击将军。

廉勇,好读兵书,善训士,力挽强命中,数先登。

寻擢延绥副总兵,与总兵官王效却敌镇远关,进都督佥事。

吉囊、俺答犯延绥,震败之黄甫川。

寻犯响水、波罗,参将任杰大败之。

吉囊复以十万骑入寇,震大破之乾沟,获首功百余。

先后被奖赉。

已,增俸一等。

乾沟凡三十里,当敌冲。

震浚使深广,筑土墙其上,寇不复轻犯。

十四年,进都督同知,充陕西总兵官。

寻论黄甫川功,进右都督。

明年移镇大同。

大同乱兵连杀巡抚张文锦、总兵官李瑾。

继瑾者鲁纲威不振兵益骄文武大吏不敢要束廷议以为忧移震往震素畜健儿五百人至则下令军中申约束镇兵素惮震,由是帖服。

寇入犯,震破之牛心山,斩级百余。

寇愤,驻近边伺隙。

时车驾祀山陵,震伏将士于诸路。

寇果入,大破之宣宁湾,又破之红崖儿,斩获甚众。

进左都督,荫一子百户。

震父栋,前阵亡。

震辞荫子,乞父祭葬,帝嘉而许之。

毛伯温督师,与震修镇边诸堡,不数月工成。

卒,赠太子太保,赐其家银币,加赠太保,谥武壮。

震有机略,号令明审。

前后百十战,未尝少挫。

时率健儿出塞劫敌营,或议其启衅。

震曰:

“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

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

”震殁,健儿无所归。

守臣以闻,编之伍,边将犹颇得其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继瑾者鲁纲威不振/兵益骄/文武大吏/不敢要束/廷议/以为忧移震往/震素畜健儿五百人/至则下令军中/申约束/

B.继瑾者鲁纲/威不振/兵益骄文武/大吏不敢要束/廷议以为忧/移震往/震素畜健儿/五百人至/则下令军中/申约束/

C.继瑾者鲁纲/威不振/兵益骄/文武大吏不敢要束/廷议以为忧/移震往/震素畜健儿五百人/至则下令军中/申约束/

D.继瑾者鲁纲威不振/兵益骄文武大吏/不敢要束/廷议/以为忧/移震往/震素畜健儿/五百人至/则下令军中/申约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在古代有选拔或提拔的意思,文中“寻擢延缓副总兵”中的“擢”就是这个意思。

B.荫,也叫“荫庇”,过去常指子孙后代凭借先辈的功勋而得到皇帝的封赏。

C.赠,有赠送、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封官爵等意思,文中的“赠”是“赠送”的意思。

D.谥,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就是后人用一两个字对已逝之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有褒有贬,算是盖棺定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震战果非凡,得到奖赏。

在吉囊率领十万威力巨大的骑兵进犯的情况下,梁震在乾沟大破敌军,斩获敌人首级一百多颗,因此得到奖赏,后来又加俸一等。

B.梁震防范敌人,足智多谋。

乾沟一共三十里,是最先受到敌人攻击的交通要冲。

梁震疏通其沟,使之深而宽,并且在上面筑上土墙,敌寇再也不敢轻易进犯。

C.梁震辞谢荫子,孝敬父亲。

梁震因为功劳被封荫一子担任百户一职。

后来他的父亲在前线作战牺牲,他辞谢封荫儿子,请求祭葬父亲,皇帝赞赏并且答应了他。

D.梁震受到诬告,据理力驳。

他曾率领壮士出塞劫敌营,被人诬告这是挑起争端。

他据理反驳,认为自己并不是挑动敌人来作战,敌人多次进犯就应该挫败敌人一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勇,好读兵书,善训士,力挽强命中,数先登。

(2)震有机略,号令明审。

【答案】10.C11.C12.C

13.

(1)他廉洁勇猛,喜好读兵书,善于训练士兵,力大能挽强弓射中目标,(作战勇敢)多次首先(率先)登上敌城墙。

(2)梁震有谋略,号令严明清楚(周密)。

前后百十战,不曾有稍微(略微,一点点)的挫折(失败)。

10.试题分析:

做断句题的思路是:

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

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继瑾者鲁纲”是判断句,后面要断开。

“威不振”省略的主语是鲁纲,前面要断开。

“兵”“文武大吏”“廷”“”“震”分别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

“移震往”句子省略的主语是朝廷,前面也要断开。

“至则下令军中”“申约束”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梁震,前面也要断开。

11.试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