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14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docx

九年级物理暑假补习资料

第一课时: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⑴定义: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⑵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之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⑶在课本图16.1-2中,二氧化氮被放在下面的目的:

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⑷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⑸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灰尘飞扬、液体对流、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2.分子的热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

⑴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⑵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⑶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⑷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能写字、胶水能粘东西都是因为: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⑸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

4.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

⑴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

⑵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⑶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判断是分子的运动还是物体的机械运动的方法:

⑴凡是眼睛能看到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⑵分子的运动只能通过①尝味道、②闻气味、③察颜色来判断

 

第二课时:

内能

1.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3.内能的单位为焦耳。

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⑴温度:

⑵质量:

⑶体积:

⑷状态:

5.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⑴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

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6.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说明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说明物体内能减小。

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变化。

温度变化,内能一定改变。

熔化、凝固、沸腾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但是温度不变。

7.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8.做功:

⑴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⑵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

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⑶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9.热传递:

⑴定义:

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⑵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不是温度,温度变化只是热传递的一个表现。

⑶实质:

内能的转移

⑷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⑸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具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⑹条件:

存在温度差。

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⑺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10.做功与热传递的异同

⑴相同点:

由于它们在改变内能上的效果相同,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⑵不同点:

做功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热传递时能量的形式不变。

11.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⑴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吸收热量。

⑵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量。

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内能也不一定增加。

⑶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也不一定吸收热量。

⑷“热”可以指热量、温度和内能,具体含义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2.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利用内能来加热:

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利用内能来做功:

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三课时:

比热容

1.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设计】用天平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调节两个酒精灯的火焰使火焰大小相同。

用这两个酒精灯分别给水和食用油加热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和食用油的温度,比较二者温度上升速度。

【实验表格】下表可供参考。

物质

初温t0/℃

末温t/℃

温度变化△t/℃

质量m/g

加热时间/s

食用油

【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

【注意事项】①比热容的概念是通过本实验引出来的,所以实验中不可以有“比热容”三个字。

②本实验利用到控制变量法,所以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控制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控制加热时间相同。

2.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3.物理意义: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

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5.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6.海陆风: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导致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温差不同。

温度不同导致大气压不同,白天和夜晚刮的风也不同。

白天陆地温度高,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海洋温度高,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7.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

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

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热量的计算公式:

温度升高时用:

Q吸=cm(t-t0)

温度降低时用:

Q放=cm(t0-t)

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

Q=cm△t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

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用公式求液体温度时,一定要注意液体的沸点:

求出水的温度为105℃,但最终结果应该是100℃。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0)。

 

第四课时:

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

吸热计算的公式:

放热计算的公式:

①求升高的温度:

△t=t-t0①求降低的温度:

△t=t0-t

②求吸收的热量:

Q吸=cm△t②求放出的热量:

Q放=cm△t

③求比热容:

c=Q吸/(m△t)③求比热容:

c=Q放/(m△t)

④求质量:

m=Q吸/(c△t)④求质量:

m=Q放/(c△t)

⑤求升高的温度:

△t=Q吸/(cm)⑤求升高的温度:

△t=Q放/(cm)

⑥求初温:

t0=t-△t⑥求初温:

t0=t+△t

⑦求末温:

t=t0+△t⑦求末温:

t=t0-△t

1.将质量为250g温度为20℃的袋装牛奶(袋的质量不计)放入热水中,使牛奶的温度升到40℃,则牛奶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c牛奶=2.5×103J/kg·℃)

 

2.水吸收8.4x105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了50℃。

求:

水的质量为多少kg?

[C水=4.2×103J/(kg·℃)]

 

3.质量为5kg的铝,需要吸收8.8x104J热量,温度从30℃升高到50℃,求铝的比热容是多少?

 

4.质量为2kg,温度为15℃的水,当吸收了1.68×105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c水=4.2×103J/(kg•℃)]?

 

5.一个质量是200g的铁球,温度从150℃下降到100℃,求它放出的热量。

[已知:

铁的比热容等于0.46×103J/(kg·℃)]

 

6.给2kg的煤油加热,煤油吸收了8.4x104J热量,温度升高到70℃,求煤油的加热前的温度是多少?

 

第五课时:

热机

1.内燃机

⑴热机的定义:

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

⑵热机的能量转换: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⑶热机的种类:

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⑷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⑸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图16.4-3):

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⑹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冲程

进气门

排气门

活塞运动方向

能量转化

吸气

打开

关闭

向下

压缩

关闭

关闭

向上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

关闭

关闭

向下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排气

关闭

打开

向上

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燃料

汽油

柴油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冲程:

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第六课时:

热机效率

1.热值

⑴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⑵单位:

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⑶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无关。

⑷公式:

Q放=qm、Q放=qV

①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kg)。

②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3);V——燃料体积——立方米(m3)。

⑸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

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⑹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

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⑺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

①液态氢的热值大;②液态氢的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2.燃料的有效利用

⑴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⑵在实际应用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所以放出的热量比实际计算出的要少。

另外,放出的热量又很难得到全部有效利用,总会有一部分热量损失。

例如,用蜂窝煤烧水时,热量损失的部分包括:

①未完全燃烧的部分;②高温烟气带走的热量;③被容器、炉具、周围空气等吸收的热量。

⑶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

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

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3.热机的效率:

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⑸公式:

⑹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⑺常见热机的效率:

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第七课时:

热机效率的计算

1.天然气是一种热值高、污染小的清洁能源,2016年三明市迎来了天然气时代。

完全燃烧0.035m3的天然气放出多少焦的热量?

若这些热量完全被水吸收,能使多少千克的水温度升高50℃?

(水的比热容c=4.2x103J/(kg.℃),天然气的热值取q=4x107J/m3)

 

4.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设备之一。

某品牌太阳能热水器每小时平均接收4.2x106J的太阳能,在5小时的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100kg、初温为26℃的水,温度升高到46℃。

求:

(1)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Q吸;[水的比热容c水=4.2x103J/(kg.℃)]

(2)热水器5小时有效照射内接收到的太阳能E;

(3)热水器5小时有效照射内接收到的太阳能,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

(天然气的热值q=7x107J/m3)

 

5.某太阳能热水器中装有40kg的水,阳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水温从10℃升高到60℃,已知c水=4.2x103J/(kg.℃)。

求:

(1)热水器中的水所吸收的热量;

(2)如果水吸收的热量用天然气来提供,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热值为8.4x107J/m3,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2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煤炉给8kg的水加热,同时他们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加热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若在4min内完全燃烧了1.4kg的煤,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的热值约为3×107J/kg,求:

(1)经过4min时间加热,水所吸收的热量.

(2)煤炉烧水时的热效率.

 

2.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低排放等优点,成为汽车研究与开发领域的重点。

某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不工作,蓄电池向车轮输送能量。

当需要高速行驶或蓄电池的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又可以给蓄电池充电。

车速与所受阻力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某次测试中,由内燃机提供能量,汽车以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0.5h,同时蓄电池的电能增加了5.4x107J,求:

(1)汽车牵引力做的功。

(2)若所用燃料的热值是4.5x107J/kg,测试过程中消耗8kg的燃料(假设燃料完全燃烧),则放出的总热量是多少?

(3)内燃机工作时转化成电能的效率。

 

3.一辆氢气动力试验汽车的质量为1.5x103kg,10min内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了1.2x104m,消耗了0.15kg的氢气。

此过程汽车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为1.0x103N,行驶时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氢气的热值取1.4x108J/kg,g取10N/kg)。

求:

(1)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2)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第八课时: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我们接触过以下形式的能量:

机械能、内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动能和势能属于机械能,“动能或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判断能量的转化,要看能量大小的变化。

在某一现象中,如果一种形式的能力在减小的同时,引起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大,那么就可以确定这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4.若发生能量的转移,必有一物体能量减少,另一种物体能量增加,并且能量的形式不变。

热传递的过程是内能的转移过程,内能转移的多少等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5.火箭上升时,机械能增加,内能增加。

能量相互转化的例子

⑴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摩擦生热

⑵机械能转化为光能:

锻打金属

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

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机

⑸内能转化为电能:

热电站

⑹内能转化为光能:

高温物体发光

⑺光能转化为内能:

太阳能热水器

⑻光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电池

⑼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

⑽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燃料燃烧

⑾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燃料燃烧

⑿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炮竹爆炸

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池放电

⒁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

⒂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加热器

⒃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灯

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池充电

 

第九课时:

电荷

1.电荷

⑴带电体: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⑵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⑶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⑷正负电荷: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⑸具有正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具有负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可能是它们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还可能是一个物体带电而吸引另一个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⑺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

①定义: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②原因:

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③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④能量转化:

机械能-→电能

⑻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使用验电器。

①验电器的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②验电器的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③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④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⑤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第十课时:

.摩擦起电

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绕核运动。

但整个原子呈中性。

3.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⑷摩擦的两个不同物体同时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4.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5.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6.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7.导体和绝缘体

⑴导体和绝缘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⑵常见的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⑶常见的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

⑷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⑸“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⑹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第十一课时:

电流和电路

1.电流

⑴电流的形成: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自由电荷在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

⑵电流的方向: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跟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⑶电源:

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⑷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必须闭合(通路)。

2.电路和电路图

⑴电路:

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电路元件的作用:

①电源——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⑵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②断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③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

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

⑶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符号

意义

符号

意义

交叉不相连的导线

电铃

交叉相连接的导线

电动机

(负极)

(正极)

电池

电流表

电池组

电压表

开关

电阻

小灯泡

滑动变阻器

 

3.画电路图

1,画一个长方形,2.把各元件均匀分布在各边3.元件的连接顺序要与实物图中的顺序对应

4.不能遗漏某一元件5.元件使用规定的符号6.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第十二课时: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两个用电器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用电器是串联的。

2.并联电路:

两个用电器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用电器是并联的。

3.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特点

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

并列连接在两点之间(首相接,尾相连)

电流路径

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只有一条路径流回电源负极,整个电路是一个回路(无分支)

干路电流在节点处分别流经各支路,再在另一节点处汇合流回电源负极,每个支路各自跟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有分支)

开关作用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开关位置对它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用电器间是否互相干扰

各用电器互相干扰,若其中一个断开,其他用电器无法工作。

各用电器不互相干扰,若其中一个断开,其他用电器照常工作

实例

装饰用的彩色小灯泡;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电路;路灯

4.识别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方法:

⑴让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就是串联,否则就是并联。

⑵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类似于物理课上所介绍的方法)

⑶识别不规范的电路过程中,不论导线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⑷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第十三课时:

电流的强弱

1.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

2.电流的单位为安培(安,A)。

1A=103mA=106μA

3.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

符号为

,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5.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下一行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上一行读出的示数的5倍。

6.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

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7.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⑴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如果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不但测不出流经此用电器的电流,如果电路中没有别的用电器还会因为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使电流过大而烧坏电流表。

⑵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