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49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docx

李晓宁演讲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溯源讲堂大学专题之二

李晓宁

今天我来讲讲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讲讲变化的世界给大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最近很多人讲大学改革问题,都是在讲大学院墙里面的事情,称之为大学内部改革。

我认为大学改革是院墙里与墙外相结合的事,大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大学越来越不光是院墙里面的事情了。

其实大学从出现开始,就是和社会发展有着极深的关系。

在古代,识字的人少,有钱的人少,闲暇的人少。

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去读书的。

受过教育的人,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人是令人羡慕的。

大学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们,大学教授,关心的都是识字人自己的事,很少顾及社会。

这是古来就有的一种倾向。

但是很多学生、教师、知识分子都认为学校的事情与社会的重大发展变化有着很大关系。

进入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教育更加普及,大学这件事情越来越跟社会有着全方位的关系,关联度越来越高。

办教育不再仅仅是大学墙里面的事了。

早期的高等教育

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是知识分子。

我们小时候,以为上了初中就算知识分子了,识字是件不容易的事。

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很多了,大家都算知识分子吗?

不一定。

知识分子从古代起就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他们关心、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有公益心。

举个例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介绍过一个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叫泰勒斯。

泰勒斯喜欢观察天象,经常想宇宙与人类的一些大事,比如世界会怎么样?

人和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一天,他注意观察天象,一不小心摔到沟里去了。

他的婢女讽刺他说,地上的事还没看明白,你还看天象呢!

埋怨他具体的事情做不好,但公共事情却是过分关心的。

其实像苏格拉底呀,柏拉图呀,还有像孔子呀,这些我们所谓的圣人们,他们都是具有这样一个很强的知识分子特征。

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去关注公共的事情。

读书人对公共事业的关心度,和一般百姓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说,如果你想做知识分子,应该对基本理论,对公共事情还是要多关心点。

人类生活中,知识的传承就是一件大事,教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期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我这里说的早期,指的是在中世纪以前,公元九世纪以前的情况。

高等教育是知识分子传承知识的重要活动。

知识分子怎么出来的?

人类原来没有知识分子,以前我上次在这儿讲东西方思想方法观的时候,我把中西方的语言文字发展做了个比较,由此带出来许多事情,其中就有知识分子怎样形成的事。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需要一种符号记载他思维和体会,而且把它传承下去.说白了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记载、保留所创新的知识,另一个就是传承知识。

创新之后把它保存下来,传承出去。

传承就需要介质,这介质就是我们看到的泥版、纸莎草、竹简、木牍已经书写在上面字母、文字等。

但掌握这套本领不那么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的。

只有一部分人在做,这一部分人在古代的两河流域称之为“书吏”——能写字的人。

这些书吏呢,与统治者,拥有Power的人是比较接近。

在中国也是,读书识字的人才可以做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的人大都是识字的人,他们总是关心一些比较重大的,跟Power有关的事情。

在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书吏,他们工作和学习机构叫“泥版屋”,书吏要参加泥版的制作,像我们的刀笔吏一样。

有很多人在泥版屋学习,不断地学习怎么用这些楔形文字记录历史与事物。

在泥版屋内学一套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多数是嫡传的

大家可以看看斯塔夫理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上册,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历史,就是蓝色书皮的那一本。

他讲到古时两河流域有一个老人给他儿子写信说:

孩子,你不要去学种地,到你老的时候你会累弯了腰;不要去学石匠,我看过背石头的人最后生命都很悲惨,不要去熟皮子,手会沤烂,像鳄鱼卵一样腥臭。

孩子啊,最好的活儿是去学写字。

要是学会了写字,就会有荣华富贵,一辈子将有很好的日子过。

无独有偶,孔子的教诲也是这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了书可以做官。

你要是去种地,那就做不了官了。

所以在泥版屋里或私塾里集中了很多人类的精英。

他们不只是简单的记录人类的历史和所探索的一些东西,他们也有讨论。

因为每个学者记录的事情和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多不同的。

在两河流域,发现了许多泥版,一直没有人花时间把他们全部翻译过来。

在伊拉克战争中,我特别关心那些泥版,担心它们损失了。

由于泥版、竹简的承载能力有限,逼迫那些古代的书吏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无论东西方都是这样。

我们的文言文也如此。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几百字就可以把军国大事说得很清楚。

他们有在很小的载体上囊括很多内容的能力。

现代人这方面的能力弱化了。

到了希腊的雅典时期。

有了雅典学园。

什么要用学园这个词呢?

并不是在标新立异,为的是不与后来的College(学院)发生混淆。

因为它还不是College的意思。

只是有一个花园,大家坐在一起,有一个比较好的讲演者,一个学术带头人,大家听他讲演再讨论。

不是说好些有学问的人凑在一起研究问题,不是的。

大家不要误解,因为有幅名为“雅典学园”的油画。

这个油画用一种臆想式的方法,把雅典的,以及古希腊的一些智者全都画在上面了。

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都在上面。

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

而且,当时有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个人带个人的学生,不凑在一起的讲学的。

就像我们的孔子带孔子的学生,墨子带墨子的学生,庄子带庄子的学生,不搅在一起的。

所以孔子可以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但是别的学派的人,不到他这儿来学的。

所以你要想跟鬼谷子学,跟墨子学,你去找他,他有他自己的弟子。

所以这个学园,都是一个老师为中心,很多学生跟他学,求教。

到了雅典的后期,有了斯多葛学派,创始人是芝诺。

很多人就到有彩色柱廊的地方来讨论。

人民大会堂门外,还有历史博物馆前面就是最典型的柱廊。

当时有很多学生,聚在柱廊下一起讨论。

在讨论的时候,每个学者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论题。

这个论题不是一般性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每个论题后面都带一个论题体系,讨论时很多人在旁边听。

基督教创立时期没有寺院,没有教堂。

耶稣传教时像苦行僧一样,走到那儿传到那儿,四处漂泊。

寺院制度是东方发明的。

在印度这些地方,一些皈依宗教的有钱人把自己的庄园舍出来,让教徒们在他家吃喝,研究学问。

同时影响其他信教的人去奉献他们的财产,修寺庙来供奉他们。

随之一些祭司垄断了古代的神庙,利用这个场所宣扬、传承他们的思想。

西方学习了东方的寺院制度而建立了基督教修道院制度。

我今天不是讲宗教史,是讲大学史,侧重不是宗教的繁衍过程,而是教育形式的变迁。

从宗教发展史中间可以看到大学的发展史,看看当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人们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发生了什么变化。

寺庙除了举行宗教仪式之外,也是个学习的地方。

这里聚集了一批脑袋比较好使的人,探讨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生死呀,雷电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呀,各种各样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包括社会结构,法律。

自从西方学习了东方的寺院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修道院,事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不要光想它是修道院,后面要说的大学就是从修道院来的,包括现代的科学院。

古希腊的Academy,也变成了修道院。

修道院最后产生了出教会,没有寺院,也不会出现教会。

没有聚会的地方,哪有什么教会呢?

今天我说这些,都不是为了研究宗教。

意思是说,在中世纪的西方,没有一个学者不是教徒,特别是进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发展起来以后,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教士。

就像中国古代的官僚,大部分都是学孔孟之道的“士”。

当然不是绝对了。

纠纠武夫只是在开国需要武力夺权时而进入政权或者在国家危急时才有事可作。

平时谈论国家大事的,基本都是仕。

我们后来的太学,国子监,规模都是有限的,我们大量存在的,是私塾,是一些藏书楼,一些所谓后期的书院。

从私塾到书院,是在农村的自治组织状态下形成的。

我们跟西方还不一样,我们在特有的大家族的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很早就重视教育,一个家族要供自己最好的孩子去学习,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他,然后进入政权,获得权力。

使自己在政权中间有自己的代言人,有自己的利益的表达人,这是我们走的历程。

希腊早期,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就在搞一种像学园似的东西。

他有两部分弟子,一部分叫mathematicians

弟子,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我学习”。

我为什么把这个词说出来,不是炫耀我找了点希腊的典故,因为在学校中间有两种学生,一种学生是自主学习,就是我要学习。

还有一种是比较被动的学生,需要灌输的。

前两天,杨振宁就讲到:

大学三四年级以后,不再像中学那样子,要成天听老师讲了。

主要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从同学间互相讨论中得到的。

这个道理,凡是有点自主学习精神的人都会知道。

我记得美国作家爱默生写过一句话:

“我付钱给我儿子的校长,但教我儿子的是他的同学”。

这个故事开始我当笑话听,后来细琢磨,确实有道理。

因为成年后,学生跟老师接触的时间少了。

老师讲的是基本的教条,他给你一般的辅导,但是对问题感兴趣最多的是同学。

孔子这儿也是这种情况。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七十二贤人中间他们就有很强的自主辩证精神,有自己能够消化知识的方法,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我学习”。

另外一部分弟子acousmaticians

就是“坐着旁听”,这跟“我学习”的人有些区别。

毕达哥拉斯要求他的学生在跟他学习之前,要静默五年。

不能跟别人说话,想问题,想明白再到我这来,静默五年。

还有很多忌讳,不许吃豆子之类的。

要按他的规矩做到后才能成为他的学生,说白了就是要下定决心才行。

因为学习基础的东西要耐得住寂寞。

不要说五年,静默五分钟有人都难受。

要是要从事基础研究,一生可能都要搭进去,也就是一生别的什么事都不能干了。

我后面要讲的第欧根尼就是那样的人。

把一切都放弃,就是琢磨道理。

苏格拉底也是这样的人。

就是这样的人在支撑这个社会的精神世界。

这是早期的教育。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像基因的东西,从久远的古代一直传下来。

它不为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它有非常强的生命。

,这点要记住。

就像我们吃饭用的工具——筷子,一百万年?

两百万年?

可能还要长,从猴子开始可能就用上了。

但是到今天,我们还是用它,还是很好用。

这就是很基础的东西。

就像我们见面要问的“你好”,问“你吃了吗?

”一样,这些话有很多基本的东西,大家要记住。

刚才有个学生记者问我,说现在大学应该进入社会重视实用呢?

还是应该离社会远点,保持大学那种崇高精神,多研究基本问题?

前面我讲到古希腊泰勒斯的故事。

泰勒斯喜欢研究天文,观察气象。

他的婢女总是埋怨他,没给家里多搞些创收。

你连地上的事都弄明白,你老看天上有什么用?

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大家不理解他。

泰勒斯说,不就是搞点钱吗。

他长时间研究天文气象,他知道,明年天气将有利于油橄榄树生长,油橄榄将会丰收。

雅典的主要的作物是油橄榄树,主要贸易产品也是橄榄油。

咱们在电影《教父》里看到的西西里岛的黑手党头子,什么都不喜欢吃,就喜欢西西里岛的橄榄油。

希腊和意大利的橄榄油是很有名的。

泰勒斯看到油橄榄第二年要丰收,就把房子当掉,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雅典城里十部榨油机在农闲的时候全部买走了。

到了收获的时候,全城都没有榨油机,他垄断了榨油机,再以高出原价好多倍的价格把榨油机卖掉,赚了很多的钱。

为此他就对他的学生讲,不是我们不会挣钱,搞经济那套,那都是二流人干的事情。

我们要研究这更重要的事。

这是个笑话,但不是个简单的笑话。

基础的问题经常要跟实用问题打架,其实悟性好的人是两端打通的。

实用离不开基础,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更好的实用。

基础也离不开实用,理论跟实践是相关的,实用能为基础提供问题与研究方向。

看着好像是两端,实际上是一个绳子的两端,都有关系,做的好的人是能够打通的。

讲苏格拉底,我们可以讲一个礼拜。

今天我只讲一点,他教了很多学生,把他处死的罪名就是毒害青年。

他传承知识,可是当权者说他是毒害青年。

他是给这个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知识分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发现真理,纠正错误,选择更应该做的事情。

苏格拉底这样做了,结果被501人团投票判决处死了。

大家可以去想一想,这是早期教育导师的一种结果。

古希腊的第欧根尼也是知识分子。

亚历山大大帝是Power的拥有者,强权,马其顿国王。

亚历山大征战的范围之大是不可思议的。

他曾经一直向东打,打到孔雀河,打到离我们没多远帕米尔高原的费尔干纳。

如果他们当时继续努力的话,再用一个月的行军时间,就可以进入我们的新疆了,历史将会大大改变。

最后因为军中有了瘟疫,没有办法,不能再东进,只能往南去。

沿着波斯湾走回到希腊,回到马其顿。

就是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样一个藐视世界的人,他看到第欧根尼的时候,想收服他。

他问第欧根尼:

“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事吗?

”坐在木桶里的第欧根尼回答说:

“那么请你让开点,别挡着我的阳光。

”我想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有公益心的知识分子,不屈从各种权势。

亚历山大想把第欧根尼这样的人网罗到他Power底下,为他的这个强大的POWER服务。

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有公益心,研究基本问题,要面对世界讲讲清楚这些事,不只是为君王一个人服务。

他们研究Power问题,但我不受Power控制,是这样一个状态。

我们的孔子孟子也是这样。

前两天我到山东济宁去看了看。

我原来没去过济宁。

济宁是孔孟的老家。

四条河交叉汇聚在一起,南面是微山湖,北面是冲积形成的涝洼地,古代是湿地。

武侠小说里老讲闯江湖、闯江湖,没听说闯沙漠、闯高山,都是去闯膏腴之地,适合农耕的地方。

济宁的土地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

济宁去年的第一产业产值是140多亿,一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总比例值是17%,是相当高的。

孔子老家这个地方,种什么长什么,非常适合定居农业。

有了很好的定居农业,由此才产生了非常稳定的大家族。

有了大家族,礼法在此才非常必要。

有了这种社会结构,儒家思想得以建构。

如果在沙漠里,那孔子什么也成为不了。

一天到晚骑马到处流浪,也就不会有他的儒家思想了。

大家不要光听着好玩。

这些基本条件的生成,不是凭空而来的。

为什么在玛雅、在印度没有出现孔子这样的学说?

为什么在长城以北没有出现这样的学说?

都是有道理可研究的。

凡是这些学问,这些思想家的产生,都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生存条件有着深远的关系。

不同的条件,生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学说。

这不是开玩笑,你们不要以为在听笑话。

先秦诸子,孔子、墨子,鬼谷子,他们教育的特征,都是一个老师带很多的学生。

他们讲学的地方,一般都是在通衢要道之处,交通方便之处,不是在深山老林里。

南来北往的人,多会于此。

欧洲的第一个大学,波伦亚大学,也翻译成博罗尼亚大学,就在意大利中部的博罗尼亚。

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产生第一个大学?

是人们汇聚到那个地方去求学而形成的。

比方说在喜马拉雅山上就不会有这样的大学。

谁到那儿去找你去求学呢?

我讲课的方式是,提一大堆问题出来,再寻找问题的解。

有的问题可能有一个解,或数个解,数十个解,我告诉你们,年轻人,为求这些问题的解可能你会费一辈子功夫。

我们可以讨论。

我决不会说,我告诉你这是唯一答案。

我是要你们去想,必须去想,我不告诉你这个问题是终端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后面还有很多很多的事。

比如在我讲到早期教育的时候,书吏跟塾师起了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方式是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孔子、庄子如果是一个时代的人,能不能一起办学?

为什么不办成股份公司呢?

大家要想一想。

西方中世纪有两大创造。

我们把中世纪时间放长一点,一般人们都说中世纪是罗马帝国消亡到文艺复兴期间。

我们延长一点,把罗马帝国也算在里面。

古希腊时期在两个领域有非凡的创造。

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文学。

希腊还有那么多文学家,荷马史诗等。

哲学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很多。

但是法学方面出名的学者不多。

从罗马时期开始,一个是法律,一个就是宗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说基督教,由一个非常小的教派变成了庞大的,有自己教会组织的,成理论体系的一个宗教。

我们说成体系,就不是装神弄鬼,说两句胡言乱语就可以把人哄了的。

那不行。

它必须对整个世界作出解释。

基督教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创立了比较周延的神学思想。

每个宗教都有一个创始人,但创始人的思维是发散的,不一定能完成整个思想体系的归纳和完善。

都要所谓的第二教主来做这些事。

在基督教里面就是保罗和彼得。

彼得建立了教会,保罗是《新约》的创造者。

成体系的理论就是从他开始慢慢构建的。

教宗教思想,也就是神学,还有世俗世界的法律,要有个载体。

于是在中世纪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学校,一个是宗教学校,一个是法律学校。

最早的专业,就是神学和法学。

所教课程分类,希腊的时期是所谓的前三艺,后四艺,合起来叫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是前三艺,还有算术、音乐、几何、天文是后四艺,教学形式都是面对面的,师父教徒弟那样教,重辩论。

不像现在的学校这样成体系的,有课本的教学。

宗教和法律,是后来是欧洲的大学的基本专业。

学校都是从这样起来的,从修道院来的。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化运动催生了大学

我刚才说了,很多写高教史的人不太明白,讲教育发展只讲大学墙里面的事。

我要把墙里的大学发展和墙外的社会变化挂起钩来。

说说墙外的社会是怎么使墙里的大学成长起来的。

社会不接受你的话,你不可能长大的。

请大家看图片,这是欧洲的第一个大学,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之为大学的博洛尼亚大学,也叫波伦亚大学。

在北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就是罗马北边一点,大家可以看看地图。

以后我讲每个地名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去查查地图。

而且不仅要看平面的,最好看看立体的图。

那地方是山还是平原?

风从哪儿刮过来?

水是怎么流的?

长什么植被,有什么物产?

要活生生的把自己置于那个地理环境中间,才能够体会那个地方,为什么能出那样的人和那样的社会。

如果你把地图册一下翻过去,那就看出不了那么多故事了。

以前,对大学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也是糊里糊涂。

我以为最早的大学,可能是一群很有学问的人,为了多教学生,凑在一起搞的大学。

后来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最早的大学不是老师办的,而是学生办的。

博洛尼亚大学就是例子,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学是有学生行会转变来的。

我们现在翻译成的行会(Universitas),不是行业协会,就是中世纪的行会,也是初期大学的称谓。

这个词的词根(uni-)是联合的意思。

中世纪在行业中出现了许多联合会,是那些从领主土地上跑出来的农奴,凑在一起形成的联合会。

早期翻译只注意了行业特点每有看到本质。

当时很多人都要到意大利来学习法律,南来北往的学生聚集到博洛尼亚这个地方。

意大利南部有一些非常好的老师。

早期希腊是沿地中海殖民的,这些城市相对文化发达。

有很多比较好的老师,拿波利,佛罗伦萨,比萨,法国的尼兹。

海上交流比较多,知识传播的比较快。

不像山区,老死不相往来。

在博洛尼亚,很多学生租房住在一起。

他们想,我们一个个地找老师求学,还不如凑钱把那些老师一起请来讲课。

不仅省钱省事,关键还能聆听不同观点地老师进行辩论。

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第一次在教育上改变了一种什么状况呢?

原来的教育形式是一个老师带一群学生,而博洛尼亚时期是把很多的老师找到一起来,一起来讲,这就和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就不一样了。

这就有了不同的学派在同一个学校里交流的机会。

同时进行教学。

这件事是学生们办的,不是老师办的。

老师教学,学生给钱。

欧洲有争论,说博洛尼亚大学不是第一个大学,有人说巴黎大学是第一大学,其实时间差不多。

巴黎大学早期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附属学校,像咱们清华大学附中似的,是修道院附中(笑)。

当时在巴黎也是有很多求学的人,组成了很多同乡会,叫“民族团”。

无独有偶,西藏的喇嘛教里也有这样的组织。

他们叫做札仓(藏语),就是一种地域组织,同乡会。

来自山南的,来自阿里的,聚在一起,在寺庙中间形成一个团体,一起学习研究问题。

当时巴黎大学就有很多“民族团”。

但是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不一样,早期博洛尼亚大学的制度对老师来说非常残酷。

今天请老师来,明天早上就可以把老师赶走。

因为我们听了没劲,那就请你滚吧,钱也不给你。

而巴黎大学是,老师们先开始搞了一个联合会,与学生的联合会进行谈判。

最后实现了教师主导。

你们要来学习,就必须要达到几个条件。

如果你学不好,就可以开除你。

巴黎大学的校戳,1241年的,写的是巴黎师生联合会,到了1252年才称之为巴黎大学。

说到这儿,大家要知道一点中世纪的城市化运动。

城市化后市民与领主的农奴是很不一样的。

领主社会道德标准就是两个字——服从,下级服从上级,农奴服从领主,全部的道德就是“忠”。

但是城市化的市民不同了,他们提倡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来自希腊的海上拓殖。

当你上了船以后,发现有用的同伙比自己的亲属更重要的。

此时,你就会让度自己的利益,跟他做交换。

由此诞生了契约精神。

这是我们这个以定居农业为主国家的政治文化中所匮乏的。

我们一直是农耕社会,没有摆脱血亲氏族社会的约束。

契约社会重视的也是两个字——谈判。

不能随意屈从,从而谈判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么在大学这样自治社会组织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谈判。

一开始教师与学生谈判。

这时候,教师还没有垄断地位。

想看巴黎大学的照片吗?

我没去过巴黎,这没法说,但自1968年以后巴黎大学分成13个大学。

我没法给你一个巴黎大学的照片,巴黎大学的一个教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比较重视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前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段,就是欧洲的城市化运动。

在世界文明史上,从没有过像西方中世纪城市化那样在各方面产生过重大作用。

城市是这样发展的,沿着地中海,沿着北面的海岸线,还有莱茵河,出现了很多城市。

到现在为止,很多大师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这段时间出现了一群城市,很特殊的城市。

但是这些城市的效果大家看得很清楚。

城市起源是什么?

有人说是马克公社或其他原因。

我赞成的是主教城市说。

当时意大利的这些主教,在反对蛮族进攻的时候,起了很大作用。

为什么意大利的罗马主教成为教皇了呢?

原来基督教的发祥地是在巴勒斯坦、叙利亚这些地方。

但是其他主教在蛮族入侵时都跑了,而罗马主教站出来,成为抵抗北面蛮族人的领袖。

所以在基督教世界中,教皇很有权威。

以至于教皇获得到“爸爸”这个称谓。

我们中国人受西化最主要的汉语词汇就是“爸爸,妈妈”。

教皇拉丁语的发音就是爸爸。

基督教传教传的很厉害,我们原来叫爹叫娘的,现在叫爸爸妈妈,这就是洋化。

要是你能让西方人从叫爸爸妈妈,改成叫爹叫娘,那也算你厉害。

老说西化,西化在最基本的词汇上,在一个父权制的国家中间,连爹娘的称谓都改了,不容易呀。

大家看,西方中世纪的城市一般都时主教的教堂在城市中间。

我们看平面图,教堂前一般有一个广场。

城市街道全是辐射出去。

城市有没有广场是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广场的,不允许老百姓聚集起来议论国事、政事的。

广场周围居住着些手艺人,城市中间是手艺人,外圈是商人。

商人把手艺人做的东西卖出去,交易,广场上可以进行交易。

以后城市里慢慢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所谓的“好人集团”(bonihomines)

,有钱的人。

他们带领市民跟国王王权和教权在争权利与权力,最后达成协议,成为城市宪章,将其镌刻在教堂的大门上,算是契约。

放在教堂门上,谁都不好抵赖。

在看看西方城市的市政厅。

你看,都是教堂旁边有一个市政厅。

多数有广场,好多城市都是这样。

大学的建立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教权继承平民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城市化运动催生了大学。

为什么在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在欧洲迅速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学?

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佛罗伦萨大学,捷克的布拉格大学,牛津,剑桥大学,还有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为什么出现呢?

这些大学的出现都与城市化运动有关系。

城市化过程中间,出现了很多联合会。

一种自治社会组织出现,知识分子是不会放过的。

所以说,大家看,大学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联系的。

大学与城市化运动结合起来,走在了前面。

而且为今后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没有大学出现,文艺复兴怎么会有呢?

大学比文艺复兴早出现三四百年。

要是比文艺复兴出现的晚了,那才成了咄咄怪事了!

到了15世纪,有几件事情,对社会以及大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件,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术对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有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早期,柏拉图时期的学校,早期的博罗尼亚大学、巴黎大学,教师讲课是没有教材的。

老师都是雄辩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