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177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1、下列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的一项是

A、唐代庄田制的发展及大批自耕农的客户化促使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B、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

C、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D、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及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学术风尚方面,隋唐间就已经出现了南朝化倾向,到唐代中叶,韩愈、李翱又继承和发展了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风格。

B、师法徐庾体的“初唐四杰”和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表现出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C、唐代纳钱和纳庸代役并见于南北朝因此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

D、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就已经流入北方,到了唐代,更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学术风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南朝化倾向。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

B、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是经由刘芳王肃等人的传播及魏孝文帝的重视,最后构成了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C、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因此可以说唐代政治文化上显出南朝化倾向。

D、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可见,当时南学就已经影响了北方的魏、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

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

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

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

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

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

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

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病不起谢病:

称病引退居家

B.笃因缘送俭出塞缘:

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并辟:

同时征召

D.公车特征特征:

特地征召

5.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③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④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⑤郡县为之残破。

⑥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A.①④⑥B.③⑤⑥C.②③⑤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对自己不好,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颇受器重,但他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很愿意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

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5分)

(2)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请简要赏析诗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____;

朝晖夕阴,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2)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述而》)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双白老人

于德北

按算双白老人已经九十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

二十年前,他曾到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

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的药给我祖父吃。

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多痛苦。

双白老人是个中医。

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

说常住,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

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

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

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

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

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

但这个徒弟教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

由于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受的姑娘或小伙子。

他曾对我的祖父说:

“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

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

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不得了。

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

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

“不喜欢。

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有关。

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

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曾固执地回老家独居了一段日子。

后来听乡下的堂叔、表哥们说,那是昏天黑地的一段日子,祖父每天沉浸在牌局上,胜多败少,直至累吐了血。

双白老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我家的。

他脸色红润,双目炯然,一把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

圆口布鞋,一袭灰色的褂子。

他的牙齿,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

他和我的祖父同吃同住,并用大盘给祖父配了色彩驳杂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

双白老人想尽各种方法让我的祖父服药,每日陪他下棋,散步。

双白老人比我家祖父大十余岁,是我祖父的堂叔,但在我看来,祖父要比双白老人苍老很多。

双白老人和他在一起,倒像一个晚辈在服侍长辈。

我记得祖父每次服药之后都剧痛难忍,双白老人说那是药毒和病毒厮杀的结果,如果疼痛日减一日,就是说药毒战胜了病毒,祖父的病也会渐渐好起来。

双白老人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的病例。

看着祖父一天一天爽朗起来的面容,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夏季雨水暴涨。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双白老人接到一封信。

他读信时,面色惨白,额头鬓角尽是虚汗。

读罢信,他匆匆地整理行囊,对我祖父做了一些简单的交待,就消失在茫茫的雨夜深处。

如来得突然一样,他走得也如此突然。

如果说双白老人不来到我家,如果说他不给我祖父的病带来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十分平常而平淡。

但他传奇般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体会的痛苦。

我们眼看着祖父日益枯萎下去,而我们却束手无策。

这是怎样的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知,难以言达。

看着祖父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棺材里,这形象是我少年时期不能忘怀的忧伤。

我很想念双白老人。

真的。

现在我长大了,我很想对他说:

“我想学习中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双白老人》是通过叙述者“我”回忆二十年前一个一个横截面,来把双白老人的形象一点一点地呈现给我们读者,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B、双白老人想收一个徒弟,祖父向他推荐了“我”,但我想到自己对中医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拒绝了老人的请求。

C、双白老人是一个普通的中医,但他的医术却很高明;

他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愈的病例。

D、双白老人的行踪漂泊不定,带有点神仙逍遥的意味,再加上他的外貌描写,于是一位老中医的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带有点神秘却又显得亲切、庄严和高大。

E、作者以悲剧来结局,因为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更能造成文学上的审美效果。

(2)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有三条线索,请一一指出并加以分析。

(3)当双白老人听到“我”不喜欢学中医时,为什么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我”长大之后,为什么又“很想对他说:

‘我想学习中医!

’”?

(4)有人认为双白老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医学文化,你认同吗?

试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记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

在所党委和所长李熏的关注下,师昌绪的研究室正式接受了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他立即进入了角色。

空心叶片研制方案的每个细节都需要缜密的思考,而不能容忍哪怕是微小的疏漏。

这个劳动是无形的,量是巨大的,用“绞尽脑汁”来形容,真是入木三分。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一百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

他熟悉他的助手们,这批20世纪50年代从新中国大学毕业的科研人员已成长起来,是批虎将,应放手让他们分路前进。

他将攻占目标确定,任他们恣情作战,在战斗中增长才干,夺取胜利。

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也是心悦诚服的。

人们送他一个美称:

“材料医生”。

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

工厂请来了师昌绪。

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医生在X光机前观察病体一样清晰了。

他开了药方:

喷矾处理。

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被挽救了。

师昌绪妙手回春的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试制新型战机的航空工厂几次来询问,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是向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进军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

师昌绪深知,没有足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状态是难以战胜困难的。

作为科研人员,最忌讳委靡与颓唐。

“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

于是,他用爽心的休息驱赶失败带来的不快,对助手们说:

“失败了,再来!

试验要继续进行,多研究分析,还要放眼国外信息,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嘛……”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研究探求。

一次,他从一则外国杂志刊登的不同规格的石英管广告中得到启示:

“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

”他的当机立断,使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空心叶片样品在一双双熬红了眼睛的人们面前,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绽开了笑脸!

1965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证明空心叶片与实心叶片相比温度降低一XX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这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使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而且这项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成果研制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整整用了十五年……

2000年,已是耄耋之龄的师昌绪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起他想搞一下碳纤维。

李克健看看他,立马摇头说:

“师先生,这件事你可别管!

这事儿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基础材料,质量轻,强度要求高。

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制,组织攻关,资金投入不少,却始终拿不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我们航空航天工业太需要碳纤维,不要总依靠进口。

”师昌绪说,“如果搞不出碳纤维,拖了国防工业后腿,我死不瞑目!

老人的决心与执著,令李克健动容,他决定与师昌绪携手投入碳纤维的攻关。

这年8月,师昌绪亲自组织了由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部委近六十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如何把碳纤维搞上去。

会议纪要上专门写了一句:

请师昌绪院士作技术顾问和监督。

其实,不管让他担任什么角色,师昌绪都想把这件事一抓到底。

很快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

会上有人问师昌绪:

“上亿元的研制经费上哪儿去要?

就是要来了,谁去指挥实施?

过去几个部委联合起来都没弄好,你能指挥得动吗?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

”多年的习惯使师昌绪意志坚定,干啥都要干好,他连夜上书给中央,陈说利害。

很快,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碳纤维项目。

有了资金,师昌绪还要亲自抓落实,定规矩,设专项管理系统,对申报参加攻关的单位报上的样品,现场取样,统一测试,优胜劣汰,毫不含糊。

应用试验单位确定后,师昌绪不顾八十高龄,一次次深入现场指导,还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再提供三千万资金,确保试验成功。

正是在师昌绪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所需的碳纤维现已实现了立足国内的目标。

作为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而其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云天。

20l0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刚刚开过,香港《南华早报》就发出报道:

“师昌绪研制耐高温合金助‘歼—20’起飞。

”报道中写道:

“金属高温材料专家师昌绪昨天以他对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在此三天之前,中国内地的‘歼一20’隐形战斗机才刚刚进行首次试飞。

然而,师昌绪对这些荣誉却是淡然视之。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师昌绪正式接受“研究空心叶片”这一重大研究项目后,对研制方案的许多环节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项目很快投入了研究。

B.师昌绪带领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试验研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成为不依赖进口的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

C.师昌绪主动请求研究中国依靠进口的航空航天材料“碳纤维”,亲自组织相关部委的同志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亲自向中央申请项目研究资金,实现了“碳纤维”立足国内的最终目标。

D.师昌绪研制出的举世瞩目的耐高温合金的成果,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了云天。

E.选文主要表现师昌绪三项重要成果的问世及其意义,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2)“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

”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与分值是否相匹配?

供参考)

(3)文中插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4)请结合选文探究分析科学家师昌绪先生就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六·

三〇”特大醉酒驾车肇事案司机张明宝一审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判罚引起广泛争议,许多人认为张明宝致五死四伤,后果特别严重,罚不当罪,判处死刑也不为过。

B、本·

拉登传出风声说要行刺美国总统,美国又几乎没有获得有关本·

拉登下落的任何有价值的情报,因此美国陷入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恐怖中。

C、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D、浯溪是湘南著名的风景区,奇峭的山岩石壁上,保留了许多摩崖石刻,其中入木三分、珠圆玉润的《大唐中兴颂》据说是颜真卿生平的得意之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下半年雅虎将致力于与“梦幻体育”和新闻有关的网站,“梦幻体育”是一种交互式的体育游戏,用户可以通过互相竞争赢得奖励。

B、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C、“文字恐惧症”最可怕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语言的教学行为完全丧失其教育学上的意义,甚至完全阻断有效阅读供给主体精神滋养的途径。

D、无论西方或东方,历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3分)

再往里走。

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

①骑马穿行林中

②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

③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④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⑤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

⑥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

⑦重重叠叠的枝桠

排列顺序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李白。

上面这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一、(9分,每小题3分)

二、(36分)

(一)(19分)

4.B.5.D6.B

7

(1)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和品行,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

(遁,莫,名行,相各1分,句意1分)

(2)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

(已萌,阖,悬车,豫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

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

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

他吗?

”毛钦起来拍一拍李笃说:

“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

”李笃说:

“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

”毛钦叹息而去。

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因此能够幸免于难。

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

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

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

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

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8.两句景物描写,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构成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

(2分)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环境写得凄清壮阔。

(2分)景中寓情,景中有人,与前四句共同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

(1分)

9.前两句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

(2分)第三句从时间上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则是席中的欢声笑语,意在衬托第四句。

(1分)在“一筵”“两地”之后分别缀以“笑”“愁”两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说明“笑”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

(1分)最后两句是想象自己回家后的感觉。

离恨犹在,故园独守,倍感孤寂,友情之可贵及友人在心中的位置,不言自明。

(2分)

10.

(1)横无际涯气象万千

(2)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

(1)BC(B“因为我想到自己对中医根本不感兴趣”有误,“我”当时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所以,“不喜欢”只是“我”脱口而出。

C“可治愈”有误,原文为“可治”。

(2)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