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78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2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记叙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

“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

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

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

”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

”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

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

“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后来再也不赌了。

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

“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

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

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情节:

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

垫。

②主题:

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

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

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015•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

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

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

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

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

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

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

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

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

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

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

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

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

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

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

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

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

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

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

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

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

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5.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怅惘、哀伤的情感。

16.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

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龙眼树,②树下静卧的水牛;长满水草的河渠,③碧绿的稻田;充满欧陆风情的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轮渡起航的汽笛声等。

17.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

18.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A句。

点评:

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深沉的眷恋。

我选B句,点评:

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在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物特质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9.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示例1: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示例2:

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2015•莆田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②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

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

父亲决定向办公室请一天假,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③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

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

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

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

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⑤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⑥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

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

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

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愿意留在家里;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要我们马上出发,快快活活地过个节,不要为他操心。

⑧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

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

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

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

⑨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

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

他说,当母亲本来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时候,如果硬拉她到乡下去转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

他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

他还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⑩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o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

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方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

11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

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12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

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13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

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14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

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15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

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

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

我看见她眼里含着泪水。

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有删改)

10.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①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②大家筹划过母亲节→③大家决定母亲留下→④大家外出游玩→⑤母亲为大家忙碌。

11.结尾处母亲眼里为何会“含着泪水”?

母亲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她看到大家请假回来给自己过节,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她流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

12.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参考要点:

①吃苦耐劳②无私奉献③体贴宽容④默默无闻⑤慈爱善良

13.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

(或:

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

)这一情节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形象(或:

突出了文章主题)。

14.母亲为家人忙碌操劳反而感到幸福,请结合这一点简述你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

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

的确,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2015•威武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1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⑺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

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

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

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

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

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⑻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

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

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

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

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⑼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⑽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⑾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⑿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

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

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⒀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⒁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⒂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7.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作者在河西走廊戈壁滩欣赏月亮,并由月亮下的空旷联想到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8.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⑴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柔美轻盈。

⑵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赏析加点词)

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

(意思对即可)

9.有人认为,选文第3段和第1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赞同。

因为调整后更符合时间顺序。

描写环境的黑暗为下文月亮的皎洁明亮作铺垫。

示例2:

不赞同。

先写月亮升起,再写之前环境的黑暗,更能凸显月亮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10.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意思对即可)

(2015•广东中考)阅读《集中营的课堂》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

“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

”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

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

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

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

“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

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

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

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

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

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

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

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

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

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

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

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

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

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

集中营门口

高潮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16.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

例句:

“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