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1794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详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尊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囟门、哭声、指纹、舌脉、二便等变化,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儿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遵医嘱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根据病情,对患儿或家属进行作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关心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出院床单位的终末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

以小儿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

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发热、咳嗽、精神等状况。

2、X线、血常规等检查。

3、有无鼻煽、发绀、三凹症。

4、辨证:

风热犯肺、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变换体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出。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2)出现面色灰暗、烦燥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临证(症)施护

(1)风热犯肺证患儿的穿衣盖被不宜过暖。

(2)痰热壅肺证患儿出现气喘较重时,宜静卧,及时吸氧。

(3)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4)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及时吸氧。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忌食荤腥、油腻、辛辣之品。

发热患儿可适度多饮水。

(2)阴虚肺热者,可给予牛奶、鸡蛋、瘦肉、鱼类及蔬菜。

(3)脾虚大便稀溏时,可用山药、红枣等温补食物。

(4)肺虚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养肺生津止渴。

5、给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或频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6、情志护理

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燥,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教育

1、冬春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2、指导患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3、讲解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指导患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鹅口疮

鹅口疮俗称“雪口”,因先天胎热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以口腔黏膜舌上布满白屑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脾。

婴幼儿口腔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1、口腔白屑性状。

2、有无影响进食及呼吸。

3、实验室检查。

心脾积热证、虚火上浮证。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清洁消毒。

(3)注意口腔清洁,可用2%苏打水或清热中药擦洗口腔,每日3~4次,半小时内不宜进水、进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口腔黏膜、舌面白屑的增减及吸乳情况。

(2)出现烦躁、口臭、流涎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吸乳时啼哭、吞咽时呼吸困难等,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心脾积热证患儿多喂服温开水。

(2)疮面遵医嘱用冰硼散外涂。

(3)口臭便秘者,遵医嘱给予清热泻火的中药。

(1)乳母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物。

(2)食物以微温为宜,禁食过热,以防损伤口腔黏膜。

(3)虚火上浮者,选用清淡滋补食物,少食多餐。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偏凉服。

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大声哭闹。

三、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及患儿用品的清洁消毒。

2、勿滥用抗生素。

3、介绍患儿、乳母的适宜饮食。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

婴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护理。

1、喂养史、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辩证:

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3)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囟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伤食泻患儿出现腹胀、腹痛时,可做腹部按摩。

(2)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3)湿热泻患儿,可饮淡绿茶、淡盐水、橘子水,以助清热利尿。

(4)寒湿泻患儿,应病室避风,腹部保暖。

(1)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5)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腹痛时应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1、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2、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3、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疳证

疳证多由于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营养失调所致。

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要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厌食、积滞可参照本病护理。

 

1、喂养史、饮食习惯。

2、皮下脂肪减少程度。

3、患儿心理及生长发育状况。

4、辨证:

疳气证、疳积证、干疳证。

(2)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衣被柔软,注意冷暖,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皮肤和口腔黏膜护理,防止压疮及口疮的发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面色、精神、体重、腹胀、肢温、哭声、饮食、毛发等情况。

(2)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及有无不消化的食物。

(3)观察患儿有无咬牙吮指、揉眉挖鼻。

1、疳气证:

可给予捏脊疗法。

2、疳积证:

在腹胀痛时,可用手掌在患儿腹部及脐周顺时针按摩。

4、饮食宜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生冷、油腻及硬固食物。

(2)疳气证善食易饥、多食多泻的小儿,应酌情控制进食量。

5、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1、关心患儿,注意情志疏导。

2、对性情急躁、脾气怪癖的患儿应耐心诱导,使之配合治疗。

1、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的知识,纠正患儿偏食、吃零食和饮食不节的不良习惯。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补充患儿在生长发育中所需之营养物质。

3、指导患儿饮食及用品的清洁消毒方法。

4、纠正患儿咬牙吮指、揉眉挖鼻的不良习惯。

惊风

惊风又称惊厥,因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所致。

以抽搐伴神昏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肝。

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惊风症状出现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抽搐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高热、精神、哭声。

3、呕吐、意识障碍、前囟、颅缝等情况。

感受疫邪证、湿热疫毒证、痰食惊风证。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必要时执行保护性隔离。

(2)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

(3)急惊风患儿室温宜凉爽,慢惊风患儿室温不宜过低。

(4)惊风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使用床档,切勿强行约束肢体,防止意外损伤。

(5)抽搐停止后,室内保持安静,减少刺激,让患儿安静休息。

(6)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预防口腔炎及压疮发生。

(1)观察抽搐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

(2)神志、面色、体温、呼吸、血压、脉象、呕吐物等的变化。

(3)患儿出现瞳孔散大、气息低微或有屏气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患儿出现汗出如油、脉细弱或囟门高突、哭声尖利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抽搐时,立即遵医嘱针刺急救或使用镇静剂。

(2)牙关紧闭者,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唇舌。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喉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给予吸氧。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

(2)昏迷患儿遵医嘱鼻饲,给予流质饮食。

安慰患儿,避免情绪波动而诱发抽搐。

1、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学会预防抽搐和缓解抽搐的简单方法。

2、推荐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3、指导患儿适时进行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避免惊恐,防止惊风发生。

痫证

痫症俗称羊癫疯,因先天胎中受惊,元阴不足,使气血逆乱;

或血滞心窍,惊后成痫所致。

以突发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直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原发性和继发性癫痫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抽搐形式、持续时间。

2、发作时意识、瞳孔、呼吸。

3、是否有产伤、脑损伤史及家族史。

4、心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5、辨证:

惊痫、风痫、痰痫。

(2)床旁加床档,防止坠床。

(3)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休息。

(4)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量、情绪激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

(1)观察痫证发作时的神志、面色、哭声、痰液性状。

(2)观察抽搐部位、时间、次数。

(3)发现患儿有痴呆、失神等发作先兆,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抽搐时,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裤带,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吸痰、吸氧。

(2)抽搐时,将牙垫置于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

(3)抽搐大发作时,针刺或指掐人中、涌泉穴。

小发作时遵医嘱针刺内关穴等。

(4)持续状态时,遵医嘱用止痉剂,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并准备好抢救用物。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忌食辛辣、炙烤、肥甘之品。

发作间歇期应遵医嘱按时服药。

6、 

情志护理

指导患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和精神刺激。

1、向家长宣传坚持正规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得随意停药和减量。

2、减少诱发因素,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3、讲解发作先兆及发作时的简单处理。

4、在发作未完全控制前,不宜单独外出、玩耍、游泳、登高、骑车等。

5、出院后定期复诊。

水肿

水肿因外感风邪或邪毒入侵,使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溢于肌肤所致。

以肌肤浮肿及小便短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肾,涉及肺、脾。

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出现水肿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1、水肿部位、性质,有无腹水、胸腔积液、阴囊水肿。

2、多尿、血尿、低蛋白血症、水肿。

3、血压、贫血、营养状况。

5、辩证:

风水相搏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肺脾气虚证。

(2)高度浮肿时,应卧床休息。

(3)阳虚水泛者,取半卧位,以改善呼吸困难。

(4)记录24小时尿量,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5)遵医嘱定期测量血压、体重和腹围。

(6)高度浮肿者,可加海绵床垫;

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托起阴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1)观察水肿消退、尿量、血压等情况。

(2)使用利尿剂后,应观察低钠、低钾表现。

(3)出现精神萎靡、呕吐、烦燥、肢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尿少或尿闭、血压升高、恶心呕吐、胸闷气急、心慌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用激素治疗后出现胃痛、出血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风水相搏者,在服解表剂时,需热服。

药后盖被使其发汗,以助药效。

(2)湿热内蕴者,应将下肢抬高,以减轻水肿。

可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以助清热利水。

4、给药护理

(1)治疗期间应观察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用药反应,观察血压变化。

(2)中药汤剂浓煎温服,采用少量多次频服。

5、饮食护理

(1)严格掌握饮食宜忌。

忌生冷、油腻及海腥等发物。

(2)浮肿少尿期,可给予无盐饮食;

肿消后,给予低盐饮食;

控制激素治疗期间的饭量。

(3)脾虚湿困者,可给予健脾利湿类食物。

做家长和年长儿的健康指导,使其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1、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染。

2、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3、如用激素,不可随意停药,遵医嘱坚持按计划用药。

4、注意安全,避免奔跑、打闹、摔伤,防止骨折。

5、推荐适宜饮食,掌握饮食宜忌。

6、定期门诊复查。

麻疹

麻疹因感受麻疹疫毒所致。

以发热、咳嗽、泪水汪汪、唇内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及满身布发红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脾。

麻疹、奶疹、风疹可参照本病护理。

1、流行病学史。

2、热型,皮疹部位、特征,有无并发症,精神状态。

3、患儿心理状态。

顺证、逆证(热毒闭肺证、热毒攻喉证、毒陷心肝证)。

(2)执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6天,有并发肺炎者延长至10天。

(3)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吹风受寒和强光刺激眼睛。

(4)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经常更换体位,衣服宽松,保持耳、鼻、口腔清洁。

(5)修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儿用手挖耳、鼻或搔抓皮肤,以防局部感染。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麻疹各期的发热、咳嗽、神志、哭声、出汗等情况。

(2)麻疹透发顺序、分布、色泽等变化。

(3)出现疹出不畅、疹色紫暗、身热骤降、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呼吸微弱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咳嗽音哑如犬吠、烦燥不安、唇甲紫绀、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呕吐抽搐、气促鼻煽、喉间痰鸣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麻疹透发不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或用毛巾蘸中药药液外擦,助于透疹。

(2)出疹期需重视补充水分,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也可选用果汁加开水稀释饮用。

(3)眼部分泌物多,可用温水、生理盐水清洗双眼,遵医嘱洗后滴抗生素眼药水。

(4)麻毒攻喉时,密切观察呼吸及全身情况,及时吸氧、吸痰,并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1)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热食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易于透发。

(2)恢复期应逐渐加强饮食调养,增强抵抗力。

中药汤剂宜热服,出疹期可采用温服法。

(1)多与患儿接触,给予关心和鼓励。

(2)丰富患儿生活,避免恐惧心理的影响。

1、做好计划免疫接种,降低发病率。

2、做好卫生宣教,让患儿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知识,选择适宜的饮食。

3、指导生活护理,注意防止发生目疾、声音嘶哑、哮喘等后遗症。

4、麻疹流行期间,易感儿童不宜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

水痘

水痘又称水花,因外感时行邪毒所致。

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愈后不留疤痕为主要临床表现。

水痘可参照本病护理。

2、皮疹部位,形状、性质及伴随症状。

3、体温、精神、饮食等状况。

4、患儿心理状况。

风热犯表证、热毒炽盛证。

1、一般护理

(2)执行呼吸道及接触隔离,至水痘结痂、脱落为止。

(3)注意避风,衣被宜柔软舒适,以防复感外邪。

(4)高热期应注意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邪毒外泄。

(5)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抓破皮疹。

注意口腔、眼、鼻腔黏膜和外阴部的清洁卫生,加强护理。

(1)观察水痘透发的疏密、部位、形态、色泽等变化。

(2)出现痘大而密、痘色紫暗、痘浆浑浊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高热不退、皮肤发生感染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热毒炽盛,高热伤津者,应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大便秘结者,可给予蜂蜜、香蕉、果仁等润肠通腑之品。

(3)皮肤痒甚,可在疱疹未破溃处遵医嘱涂擦5%碳酸氢钠溶液,疱疹破溃处宜保持干燥。

(1)出疹期饮食宜清淡,以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辛辣荤腥发物。

(2)恢复期应给予营养丰富饮食,注意补充水分。

(2)热毒炽盛证宜偏凉服。

患儿因瘙痒严重而哭闹时,应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情绪激动。

1、水痘流行期间应做好预防工作。

2、注意天气变化,预防感冒。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

4、避免皮肤因瘙痒抓破而导致感染。

痄腮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发热、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经络,重症涉及心、肝。

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颌下腺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2、腮腺肿大程度、有无疼痛。

3、有无脑炎、睾丸炎表现。

温毒袭表证、热毒蕴结证、毒陷心肝证、邪窜肝经证。

(2)执行呼吸道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后1周。

(3)急性发热期,有睾丸肿大者,应卧床休息。

(4)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使用甘草银花液或生理盐水漱口,每日3~4次。

(1)观察腮部肿痛程度、体温、脉象、神志、睾丸等情况。

(2)出现高热不退、睾丸肿痛、少腹剧痛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突发壮热、头痛项强、呕吐、嗜睡、昏迷、抽搐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温毒袭表证患儿应多饮水。

可局部冷敷或遵医嘱使用青黛散或金黄散加麻油调敷腮腺肿胀处。

(2)热毒蕴结证出现高热不退时,可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退热。

(3)邪窜肝经证出现睾丸肿痛者,采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冷敷。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

(2)尽量避免多咀嚼食物。

(3)多饮水,禁食肥腻、酸性食物。

(4)热毒蕴结者,宜多进清凉饮料,有利于退热及毒邪的排出。

(2)高热者偏凉服。

(1)保持绪稳定,因积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减轻。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