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18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6.1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23

6.2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23

6.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24

7灌溉管理与改革 25

7.1管理体制及改革 25

7.2管理制度建设 26

7.3灌溉运行管理 28

7.4信息化建设 28

7.5政策保障措施 30

8环境影响评价 31

8.1评价依据及环境保护目标 31

8.2环境现状分析 31

8.3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2

8.4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监测 32

9投资估算及实施安排 34

9.1估算依据与方法 34

9.2投资估算 35

9.3资金筹措 38

9.4实施安排 38

10效果分析与保障措施 39

10.1效果分析 39

10.2保障措施 40

前 言

为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国家、省、市灌溉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涟水县开展了《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编制工作。

为全面完成此项规划编制工作,涟水县成立了“涟水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完成该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工作小组根据规划编制大纲要求,根据我县实际,对全县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我县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及相关规划和科研成果。

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规划原则,在有限地投资限额范围内,尽可能做到规划建设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分布平衡,2010-2020年规划期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共涉及全县所有乡镇。

规划中坚持以大中型灌区和渠系续建配套改造为重点,以尽快发挥大中型灌区工程的灌溉效益为目的,对全县范围内的灌溉发展进行规划。

报告中相关数据和内容参考了《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技术大纲》、

《江苏省涟水县统计年鉴(2008-2010年)》、《江苏省涟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等成果资料,技术标准参照了《江苏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等。

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形成了《江苏省涟水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 区域概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涟水县位于徐淮平原东部,地处淮、沂、沭、泗下游,废黄河与北六塘河之间,东经119°

至119°

35'

,北纬33°

45'

至34°

05'

,西与淮阴区、沭阳县接壤,北与灌南县毗连,东北与响水、滨海县为邻,东南与阜宁县、楚州区隔河相望。

全县总面积1676km2,统计耕地面积

152.82万亩,其中:

沙土、花碱土占52%,壤土占15%,粘土占33%。

县境属徐淮黄泛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低下的特点,地

面高程由16m(保滩废黄河堆堤)逐渐降至2.8m(唐集松林荡),大部分地面高程在5-9m之间。

从宏观上涟水区域属黄泛冲积平原,从微观上根据涟水区域的地貌特征,全县还可以分为河滩高地、湖荡洼地和平原坡地。

河滩高地地势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9m以上,最高达16m,地面坡度大,地下水位低,易旱不易涝。

湖荡洼地地下水位高,经常遭受

“四水投塘”和客水下压或下水顶托的威胁,极易形成涝渍灾害。

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坡地,排水条件较好,怕旱、怕渍、不易涝。

涟水属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全年总日照为2418小时,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春温低于秋温,但变化不大,不利于作物早发生长,冬夏温度变化较小,有利于夏熟和秋熟作物灌浆结实。

全县多年平均初霜期为10月31日,大于0℃的作物生长期为313天,适于稻麦两熟作物轮作。

多年降水量平均为1014.6mm,夏季雨水集中,强度大,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容易造成涝渍灾害和水土流失。

第二节经济社会

涟水县现有19个乡镇、54个居民委员会,356个村民委员会。

全县总人口108.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4万人。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133.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5.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49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5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612元。

全县财政收入12964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08万元,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9518万元,财政支出129640万元,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已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4.4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92台,联合收割机1584台,插秧机442台。

县境主要以种植稻、麦两熟和蔬菜为主,2010年总播种面积(包括夏种面积)241.05万亩,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

水稻74.99万亩,小麦

88.6万亩,玉米15.23万亩,油菜13.51万亩,花生5.53万亩,大豆

9.36万亩,蔬菜28.12万亩,山芋5.26万亩,其它经济作物0.45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水稻单产为575kg/亩,小麦单产为395kg/亩,

蔬菜单产为2351kg/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13元。

涟水县是农业大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优质稻米生产县和浅水藕等生产重点县。

第二章灌溉发展现状评价

第一节灌溉发展历程

自建国以来,涟水县水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县的农业灌溉,已经形成了自流、纯提水和提水补给相结合的灌溉工程体系。

我县自1958

年相继建成了涟东、涟中、涟西、淮涟四个自流灌区,建成总干渠、干渠13条长267.9km,支渠116条长508km,斗渠799条长1738km,农渠

5938条长4557km。

配套干支渠灌溉进水闸71座,节制闸26座,退水

闸12座,输水渡槽15座,建成灌溉泵站(含排灌结合站)731座,机

电泵站645座,装机815台套37560千瓦,提水能力338m3/s。

全县有

效灌溉面积104.5万亩,其中自流面积30.9万亩,提水灌溉面积73.6

万亩。

近十年来,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及小型农田水利田间末级渠系工程的投入逐年增大,灌溉用水条件不断改善。

自2000年开始,我县相继实施了涟东、涟西、淮涟三大灌区节水改造,至目前,涟东灌区已完成了1-3期节水改造,总投资1.44亿元,涟西灌区已完成

了1-6期节水改造,总投资1.06亿元,淮涟灌区已完成了1-7期节水

改造,总投资0.745亿元,三大灌区节水改造完成总投资3.245亿元。

实施了中央财政“民办公助”、“专项建设”、“重点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等小型农田水利田间末级渠系工程项目,完成总投资1.15亿元。

目前,全县耕地面积152.82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45.2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96.6万亩,灌溉面积107.8万亩;

农田有效灌溉面

积104万亩,其中用于粮食生产的灌溉面积83.2万亩,林果等其他灌

溉面积3.8万亩,农田实灌面积102.4万亩;

已建成旱涝保收田94.6

万亩;

发展净水灌溉面积22.9万亩,其中渠道防渗22.6万亩,管灌

0.3万亩;

灌溉用水量36201万m3,其中地下水2566万方,农田灌溉用水量35753万m3,林果等其他灌溉用水量448万m3;

粮食总产量80.1万吨,其中灌溉面积上产量79.4万m3。

第二节灌溉现状情况

一、灌溉工程现状

我县的灌溉分为自流和提水灌溉两大类。

1、自流灌溉

(1)涟东灌区

涟东灌区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位于县内东部,西南起涟城镇,东北至南禄沟,介于废黄河以北以西,一帆河、古盐河以东,涟中干渠上段及涟中二支渠以南,总面积527.81km2,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现状灌溉面积32.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69万亩,易涝面积11.67万亩。

灌区范围包括涟城、徐集、南集、五港等乡、镇,其中小李集、五港为部分地区。

目前灌区自流灌溉范围,主要分布在灌区中部的徐集、南集、北集、黄营,和唐集镇的部分地区;

提水灌溉范围,主要分布在灌区上部高地

及尾部边远地区。

渠系布置,计有涟东总干渠1条长24km;

干渠7条长

120.5km;

支渠20条长69.1km;

斗渠268条长419.11km;

农渠1356条总长703.88km。

(2)涟中灌区

涟中灌区,为全国中型灌区之一,位于盐河以东,一帆河、古盐河以西,涟中干渠、涟中二支渠以北,武障河以南,跨涟水、灌南两县,控制面积479km2,设计灌溉面积39万亩,其中涟水境内272.8km2,设计灌溉面积25.7万亩,现状灌溉面积18.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1万

亩,易涝面积4.8万亩。

包括朱码、小李集、东胡集、五港等乡、镇,其中朱码、小李集、五港为部分地区。

涟中灌区在县境内有干渠1条长32.4km,支渠7条长59.7km,斗渠92条,长240.26km,农渠896条长481.66km。

(3)涟西灌区

涟西灌区,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位于盐河以北以西,南六塘河以南,东张河以东,以及东张河以西的一部分,总面积498.94km2,其中涟水448.83km2,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其中涟水30.78万亩,现状灌

溉面积28.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88万亩,易涝面积7.49万亩。

包括朱码、红窑、灰墩、义兴、岔庙等乡镇和陈师、梁岔的一部分。

灌溉由涟西一干渠和涟西二干渠引朱码节制闸上游盐河水进行,干渠以下建有支渠25条长114.95km,斗渠152条长391.3km农渠1447条长

1013.37km。

(4)淮涟灌区

淮涟灌区,位于淮沭河以东,东张河以西,盐河以北,北六塘河以

南。

控制范围包括淮阴、涟水、沭阳三县区部分地区,总面积780.4km2

,其中淮阴区466.78km2,沭阳县16.9km2,涟水县296.72km2,现状灌溉面积28.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29万亩,易涝面积11.24万亩,包括成集、梁岔、前进、麻垛等乡镇和高沟、陈师的部分。

淮涟灌区涟水境内共建有干渠1条长21.7km,分干渠1条长

18.1km,支渠15条长65.2km,斗渠115条长252.42km,农渠827条长

464.41km。

2、提水灌溉

全县除四大自流灌区外,还有提水灌溉面积723km2。

分别为:

(1)废黄河高滩片。

包括从保滩至石湖的带形高滩以及保滩境内的盐河滩地,面积88km2。

(2)涟城周围高地片。

包括盐河以东,古盐河以西,废黄河以北,涟中附一调河及青龙河以南,面积155.41km2。

(3)盐河西高地片。

包括盐河以西,东张河以东,淮涟边界限北,涟西二干三支、黄湾河及陈师一里村以南,面积180.43km2。

(4)西南高地片。

包括西张河以西,杰勋河以东,淮涟边界以北,淮涟三干五支渠及八支西段以南,面积97km2。

(5)两六塘河夹滩片。

包括杨口、高沟境内的南北六塘河的夹滩地区,面积61.71km2。

(6)东北边远片。

包括唐松河以北,涟灌边界以南,一帆河以东,涟响边界以西及五港西北部地区,面积140.49km2。

二、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1、管理机构

我县境内的支渠以上的渠道及建筑物由灌区管理所负责管理,斗渠以下的渠道及建筑物负责管理。

2、用水管理

干支渠以上输水渠道由灌区管理所负责,灌溉用水由县水利局工程管理所统一调度,斗农渠以下输配水渠道由乡村负责调度管理,进行用水调节。

3、经营管理

目前我县灌区管理所属于差额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大部分由县财政负担,不足部分由管理所自行解决。

目前水费是按亩收费,其水价是政府指导,水费征收提留部分不能维持正常的管理费用和办公费用,灌区工程毁坏严重,而灌区又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自我改善、提高,所以水费改革和发展多种经营势在必行。

第三节存在主要问题

我县的水利工程经过多年运行,目前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面积缩减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证率低效益衰减等,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骨干渠道渗漏、淤积严重,输水能力下降

涟水县干渠均是未经衬砌的土渠,支渠骨干输水渠道衬砌率也仅占8%,大都是未经衬砌的土渠,由于土质为砂性土,在灌溉输水过程中渠道水土流失和渗漏严重,导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造成干渠输送

灌溉水受到严重影响,下游水位得不到保证;

另外,因水情变化,渠首水位在灌溉季节达不到设计水位,盐河作为涟西、涟中、涟东灌区的灌溉水源,其灌溉期水位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8.1m,下降到目前的7.5~7.8m,涟水县的涟东、涟西及涟中灌区在灌溉季节只能对上述三灌区实行轮灌,否则三个灌区同时引水根本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2、渠系布置不尽合理、末级渠道灌溉矛盾突出

涟水除淮涟灌区外,其余涟西、涟中及涟东灌区兴建时的设计灌溉面积比现时灌区面积大得很多,致使干渠和部分支渠断面偏大,另加干渠直斗偏多,影响干渠水位的控制及水量调度,致使充水时间长、输水时间长,灌溉水位难以抬高,使部分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特别是渠道的未端部分,引水根本不能满足灌溉要求,造成灌区内到处分散建小泵站,进行提水灌溉,在每年水稻大栽插的用水高峰期间,各乡村抢水争水矛盾较多,不但浪费了水、电资源,还增加了运行成本,加重了群众负担,也给灌区用水管理带来了难度。

3、仍有部分骨干工程没有得到改造

灌区的骨干建筑物随着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实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但灌区面大量广,仍有较多的骨干工程未得到更新改造,仍制约着其控制的灌溉范围内耕地的正常灌溉,需尽快进行改造,以适应目前的灌溉供水要求。

4、水资源利用率低

(1)拦蓄设施不完善,回归水利用差。

由于渠系建筑物配套差,灌排沟渠缺少控制,沟渠串流,灌溉渠道进水的同时,排水沟也被充满而排放掉,造成大量灌溉水流失。

针对目

前灌区回归水拦蓄程度差、大沟沟头无拦蓄及防洪设施,水土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

(2)建筑物老化失修,损坏严重

干、支渠引水闸、节制闸等主要灌溉设施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设计标准低,工程规模小,底板偏高,工程经几十年运行,现都已老化、损坏,不能正常运作,发挥不了设计效益,严重制约着灌区的正常灌溉,难以适应目前的灌溉供水要求。

(3)渠道输水损失大,淤积严重,衬砌率低

灌溉输水过程中,渠道渗漏严重,输水损失大,灌区现有各级输水渠道都为原状土渠,渠系利用系数为0.58,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2。

由于土质差,输水渠道都是未经衬砌的土渠,在灌溉输水过程中渠道渗漏损失严重,因为水土流失大,渠道淤积严重,本次计划对淤积严重的干支渠段进行疏浚,对提水灌溉且渗漏严重的渠道进行衬砌,同时对灌溉泵站进行配套,以此解决灌溉用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5、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导向性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和基础性产业,因其具有公益性和弱质性的特点,水利市场化的发育过程相对缓慢。

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体制尚未理顺。

水资源还未进行统一管理,既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无序竞争,也使得水资源保护缺乏责任和利益上的主体,给水资源、特别是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其次是制度还不够健全。

政府加强涉水事务社

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洪水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措施还不够有力。

一些经济活动侵占河道、妨碍河道行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发挥效益。

最后是机制还不够灵活。

基层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粮食生产不能稳中求增,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章灌溉需求与水土资源平衡

第一节灌溉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县经济迅速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但根据目前的水利设施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要求,达不到我县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确定的粮食

生产目标。

因此完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实行灌溉发展规划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的需求;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

是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第二节灌溉节水潜力

由于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田间工程没有配套完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还很低,导致农业灌溉引水量也随之增加,灌溉定额也居高不下。

近年来的灌区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现状年灌溉水利用系数0.52,较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0.56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因此,灌区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很大。

农业节水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增加节灌面积;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加强用水管理,提倡管水到田间,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2提高

到2020年的0.62,以达到节约水量,扩大灌溉效率的目的,节灌面积由现状年的22.9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91.6万亩。

农灌节水量是由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提高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所减少的蓄水量即农灌节水量。

根据现状年农灌实供水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及规划水平年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2020年可节约水量3.877亿m3。

第三节灌溉用水量

全县2010年耕地面积152.82万亩,现状灌溉面积107.8万亩,依

据《涟水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 020年)》,预计2020年灌溉灌

溉面积达到135.5万亩。

按75%保证率蓄水量确定综合灌溉定额,同时,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复种情况,并根据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确定灌区灌溉净定额取415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62,根据区域灌溉定额和灌溉面积,经计算,灌溉年用水量为5.69亿m3。

第四节水土资源平衡

一、水系分区

根据我县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划,结合水系分布和水资源供需情况,坚持保留河流的完整性,边界条件清楚;

供水系统一致,上下游供排关系不乱;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有利于水资源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原则,将全县划分为5个区。

分区Ⅰ(废黄河滩地):

位于县境南侧和东侧边缘地带,沿废黄河一线的河堤滩地和盐河上游(境内朱码闸以上)以东,安东路以西范围,全区总面积122.54km2,地貌类型属河滩高地,地下水分区属沿海堆积平原咸水亚区和微咸水区。

农业布局为粮油果林区,灌溉水源为盐河和废黄河水源。

分区Ⅱ(涟东片):

位于涟中总干渠以东,全区面积611.98km2,区内东北部地貌为湖荡洼地,面积约为232.53km2,其它地方为平原坡地,地下水属沿海堆积平原咸水亚区。

农业布局为粮食产区,灌溉系统由涟东干渠、涟中干渠及以下支、斗、农渠组成,排水系统由一帆河、唐响河及以下大、中、小沟组成。

分区Ⅲ(涟中片):

位于盐河两侧(朱码闸下游),涟中干渠与涟西一干渠之间,全区总面积228.02km2,地貌类型盐河两岸属河滩高地,其它除北部义兴镇境内42.41km2的湖荡洼地,均为平原坡地,地下水分区属沿海堆积平原咸水亚区。

农业布局为粮食产区,灌溉系统由涟西一干渠、涟中干渠及以下支、斗、农渠组成,排水系统由盐河及以下大、中、小沟组成。

分区Ⅳ(涟西片):

位于涟西一干渠与涟西二干渠之间,公兴河纵串中间,全区总面积264.39km2,地貌类型北部为湖荡洼地,面积75.38km2,其它均为平原坡地,地下水分区属沿海堆积平原咸水亚区和微咸水区。

农业布局为粮

食产区,灌溉系统由涟西一干渠、涟西二干渠及以下支、斗、农渠组成,排水系统由公兴河及以下大、中、小沟组成。

分区Ⅴ(淮涟片):

位于县境西部,涟西二干渠以西,全区总面积449.5km2,地貌类型为平原坡地,地下水分区属沿海堆积平原咸水亚区。

农业布局为粮食水产区,灌溉系统由淮涟三干渠及以下支、斗、农渠组成,排水系统由南六塘河及以下大、中、小沟组成。

二、水土资源总量

1、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及农业可利用水量

利用《涟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报告》成果,确定代表年型平水年为1987年(P=50%),1988年为偏枯年(P=75%),1978年为枯水年

(P=95%)。

选取2010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水平年:

近期为2020年,

远期为2030年。

全县平水年水资源总量为278285.2万m3,可利用水量为69786.5万m3,偏枯年水资源总量为141715.5万m3,可利用水量为49211.6万m3,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为51659.8万m3,可利用水量为18335.2万m3。

(2)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我县现已形成涟东、涟中、涟西、淮涟四个大中型灌区,13条干渠、

6885条支、斗、农渠,465座电灌站相结合的灌溉供水工程体系,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达到168520万m3, 工程设计年供水量约126480万

m3,2010年实际供水量约54179.1万m3。

(3)可供水总量预测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划,预测到规划水平年保证率为P=75%时,全

县56938万m3。

2、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总量

本次规划范围为县域全部农业用地,总面积1676km2(251.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2.82万亩,林地面积30.57万亩,果(桑)园面积

4.1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47.3万亩,城乡建设、工矿、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面积70.81万亩。

(2)土地资源可利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