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938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______(会/不会)溢出。

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问导学〗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

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

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

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

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

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

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

(教材图0-1)

实验二: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释疑演练〗P3W.W.W.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检标强化】学生回家做:

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②P3第2题

(2)。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

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

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以问导学〗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

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

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

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

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

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释疑演练〗

1、由实验可知: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2、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A.手指的振动B.嘴唇的振动C.笛子的振动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

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现每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检标强化】

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A.雨点B.空气C.芭蕉D以上都是

2、声音在空气中以的方式传播,当它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它叫。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课桌时,金鱼立即受惊,其中传播声音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传声途径是()

A、桌子—空气—水—金鱼B、细棍—空气—水—金鱼

C、桌子—鱼缸—水—金鱼D、细棍—鱼缸—水—金鱼

6、小明和小刚找2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

①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第二课时(声音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回声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3.回声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声音的_________叫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_________,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________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音调越高。

通常女子说话的声音的音调比男子要_______。

3、听熟人讲话,即使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我们也能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发声的________不同的缘故。

4、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以问导学〗: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

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

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

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

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

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

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

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

(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3)弦的松紧.

6.辨别声音

活动:

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

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1).定义:

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

s=1/2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释疑演练〗

1.小李在学了有关声音的特性以后,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音调频率

响度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

音色振幅

2、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_____比较高;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比较大。

另外两者的________也不相同。

3、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首歌,我们也可以根据________不同辨别出乐器的种类。

【检标强化】

1、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用硬纸片刮自行车轮子上的辐条,当轮子由慢到快转动时,硬纸片振动变;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变。

3、要提高胡琴的音调,应将()

A.琴弦调紧一些B.琴弦长一些

C.琴弦松紧不用调,只要用力拉弦D琴弦松紧不用调,加快拉弦的速度

5.观察下图可知,各种发声体,由于它们的、不同,即使发出________与都相同的声音,借助仪器可能观察到不同的声音,它们声波的是不同的。

 

6、百米赛跑场上,记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开始记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比实际成绩要()

A.完全一些B.好一些C.差一些D无法判断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三课时(令人厌烦的噪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教学目的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4.知道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5.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超声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

2、噪声是指那些____、__令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

3、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在_________处控制、在_____________中控制和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以问导学〗

1.区分乐音和噪声。

(1)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体验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正常播放、过响播放)

(2)用塑料泡沫摩擦干燥的玻璃板。

提出问题:

你分别有什么感受?

2.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教材中“信息快递”)

3.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噪声。

噪声的危害:

(1)心理效应: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效应:

耳茸、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物理效应:

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少噪声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

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

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释疑演练〗

1、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但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波形有规律的声音都是乐音

D乐音是指40dB以下的声音,噪声是指40dB以上的声音。

2、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填序号)

(1)自习课上的喧哗声

(2)早读时的朗读声(3)唱歌时乐器的伴奏声

(4)装修房屋的电钻声(5)教师讲课干扰了课堂上某个同学的瞌睡

3、一场大雪过后,人们感到外面万籁俱寂。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使的车辆减小,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D.可能是大雪后蓬松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4、下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例子是()

A.戴耳塞B.给机器加上隔音罩C.手枪上有消声器D.安装隔音罩

5、如下图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

(1)是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检标强化】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二章物态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的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和描述三态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探究及使用

2.温度计的读数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出它们的状态.雨______,露_____,雾______,霜_____,雪______,冰雹_______.

2.把冰块放入烧杯中加热直到完全烧干,先后经过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状态有固态,如:

、、;液态,如:

、、;气态:

如、、;物态变化有、、、、、

4.在酒精灯的使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物体时,物体放在内焰加热最好

B.有时可以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C.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

D.燃烧的酒精洒出后,应用湿抹布扑盖

〖以问导学〗

问题1:

加热冰的过程中,观察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

它们的形状、体积有何特点。

1.复习

上章部分概念检查

2.新课讲授

(1)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征

阅读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让学生举例:

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状态的物质

(2)温度计原理和构造

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摄氏度的规定:

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

(3)温度计的使用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c.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

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释疑演练〗

1、在常温下,下列各物质状态与水银相同的是()

A.液化煤气B.食盐C.氧气D二氧化碳

2、自然界中出现的“雾”,是属于水状态中的()

A.固态B.液态C.气态D气、液混合态

3、常温下煤油的特征是()

A.有固定体积和形状B.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D有固定形状,没有固定体积

4、下列物质中,属于固态的有,属于液态的有,属于气态的有(填序号)

(1)露

(2)雪(3)铁水(4)干冰(5)水蒸气(6)霜(7)雾

(8)盐(9)碘蒸汽(10)玻璃

【检标强化】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8℃”的正确读法是_________。

(2)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后回答,“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

为减少这些效应的负面影响,你有哪些建议或措施?

通过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环保意识。

(3)课后www题目.

4.巩固、小结: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及方法,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二课时(汽化和液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

2.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水沸腾时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_______。

2、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过一会儿酒精消失了,酒精由______态变成_____态,这种状态变化叫蒸发;将烧杯中的水烧开后继续加热直至水烧干,此时的水由____态变成___态叫沸腾。

3、回忆:

在注射前,用酒精棉球擦皮肤时,会感到,你猜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开水时,要想水能继续沸腾,必需不断的给水_____。

〖以问导学〗

在家中自己烧一壶水,观察烧开水的全过程,看气泡大小和听声音高低有什么变化?

1.上节复习:

(1)概念检查;

(2)作业讲解.

2.汽化:

(1)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2)两种方式:

a.蒸发: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而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的越快;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的越快.

(5)水的沸腾:

a.实验现象:

水中气泡在沸腾前,不断上升,体积变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不断上升,体积变大,到液面时破开.

b.温度:

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c.节约实验时间的方法:

水量适宜,不要太多;要用热水实验;可以在烧杯口加盖.

(6)沸点:

a.定义: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b.影响因素: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的原理)

3.液化:

(1)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2)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液化吸热.

〖释疑演练〗

1、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能使牛奶延缓变质,是因为蒸发________

2、和_______是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