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82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题

8、海伦•凯勒

课型

新授

课时

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具

学具

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

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

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

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

“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

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

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

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

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

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

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

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

”(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

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

“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

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

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

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

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

“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

”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应如何读这句话?

(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

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

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8、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负责人

查阅记载

课题

9、二泉映月

课型

新授

课时

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具

学具

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2。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阿炳的图片 录音课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

为什么?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

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

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

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

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另一个成语:

度日如年。

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

中秋夜地点:

二泉环境:

月光、流水心境:

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

(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

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

(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

”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

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

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

二、学习第5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插图)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

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

(教师圈出重点词:

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

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问:

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

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

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

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

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

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

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

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

(擦掉课题旁的“?

”)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

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

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

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

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负责人

查阅记载

课题

10、郑和远航

课型

新授

课时

2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具

学具

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

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

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

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小黑板: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

“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

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

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负责人

查阅记载

课题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型

新授

课时

3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使学生理解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具

学具

准备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

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

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

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

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

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

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

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

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

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

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

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

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