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341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2020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备课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题

认识年、月、日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学具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谈话引入

1.提问:

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

×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

(年、月、日、时、分)

2.解题:

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观察、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

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介绍:

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

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

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3)认识大月、小月。

介绍:

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

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

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②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③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4)记忆大月、小月。

提问:

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①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

(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儿歌记忆法:

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试一试。

提问:

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

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指名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预设:

方法一:

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

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小结:

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平年和闰年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小琳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

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

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

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

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

2005

……

2014

2015

2016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

2005

……

2014

2015

2016

2月的天数(天)

28

……

28

28

29

②引导观察: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

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

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

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

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

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

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

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和闰年

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六

课型

练习

第3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

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

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

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

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

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

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

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

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

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

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

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

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

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

还可以框出几个数?

怎样框?

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

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

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24时计时法

课型

新授

第4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

2.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教具学具

课件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谈话引入

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1页例3的节目预告表。

提问:

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

怎么会有14:

00呢?

引导学生明确:

这里用的是24时计时法,14:

00是下午2时。

2.课件演示钟表。

(1)出示倒计时的场面,提问:

见过这个场面吗?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

(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

(2)课件演示(时间)

结合演示,教师介绍:

新的一天开始了,此时是几时?

(夜里12时),月亮高高挂,我们正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在哪里?

(学校)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回到家,在家里吃饭。

到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了钟面的一圈,回到了12时,时间继续走,开始第二圈的旅程,到了晚上8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

当时间走到晚上12时时,这一天就过去了,它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提问:

现在时针一共走了几圈?

(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圈)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时?

(24小时)

小结。

3.介绍24时计时法。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的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4.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提问:

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

(1)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而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下午、晚上等词。

(2)中午12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小时。

追问:

16:

00是下午几时?

18:

30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16:

00是下午4时,18:

30是下午6时30分。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分别描述:

明天下午5时或明天17时。

2.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

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计时法表示,各是几时?

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指明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标,提问:

你认识这个图标吗?

(禁止机动车通行),7:

30~18:

30表示什么?

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机动车通行?

(提醒学生将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

4.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提示: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14:

00是下午2时

16:

00是

18:

30是

教后反思

 

课题

计算经过的时间

课型

新授

第5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具学具

时钟教具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谈话引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

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

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

最喜欢哪一个节目?

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

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

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

(14:

00)什么时候结束?

(16:

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

钟面上是从2:

00到3:

00经过几小时?

(1小时)从3:

00到4:

00经过几小时?

(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

(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

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

从14:

00到16:

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

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

(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

(8:

10播出,8:

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

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

8:

10应该怎样表示?

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开始时8:

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

10到8:

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

现在你能计算从8:

10到8:

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

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

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

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

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

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

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

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

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

怎么办?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

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

小明是几时睡觉的?

什么时候起床的?

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

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

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

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

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计算经过的时间

钟面上是从2:

00到3:

00经过几小时?

(1小时)

从3:

00到4:

00经过几小时?

(1小时)

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

(2小时)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七

课型

练习

第6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能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3.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与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知识再现

1.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知识及两种时间表示法的转换方法。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1题。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24时计时法的相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2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

教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3题。

从9时开始,每一次向后推4小时,或用加法计算。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从问题中找到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填空,再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1时=60分1分=60秒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七”第6题。

出示小华星期日一天的主要活动安排表。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与同学交流。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七”第7题。

(1)先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明确思路。

(2)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

(3)提问:

王叔叔11:

40到车站,准备乘车去机场,能赶上什么时间的班车?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七”思考题。

(1)课件出示火车票,让学生观察火车票。

(2)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推算时间的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练习7

1时=60分1分=60秒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