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37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x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

21.亚扁粉盗(图21)

英文名:

depressedflour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5—3.0毫米,宽0.9—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

头部中纵凹浅,多少明显;颊高于唇基,向后突出,从背方遮盖复眼端部区域;复眼多数情况下小,腹面观,复眼间距为其横径的2.7—4.1倍。

前胸背板横宽,两侧略圆至两侧近平行,刻点小而颇密,近两侧的刻点稀,在两侧基半部通常有无刻点小区。

鞘翅稍扁平,有刻点行,刻点小而密,行间有一列刻点,部分个体内侧的行间有两行不规则刻点。

生活习性:

该种大量生活于树皮下。

在仓库内,通常与玉米象等其他害虫生活在一起,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常发生于谷物及谷物制品中。

此外,也发现于生姜、花生和椰子仁干等货物内。

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经济意义:

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

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图21亚扁粉盗

 

22.姬粉盗PalorusratzeburgiWissmann(图22)

英文名:

small-eyedflour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4—3.0毫米,宽0.9—1.0毫米,褐色至暗褐色,有中等强的光泽。

头布中等密的刻点;颊不突出不隆起,与唇基几乎位于同一水平,稍高于触角着生处;复眼小,背面观,复眼长度不大于小盾片的宽度;眶上脊十分突出。

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最宽处位于近端部,有时两侧缘近平行;中区刻点小,刻点间距约为4—5个刻点直径,两侧刻点粗大,刻点间距为1—2个刻点直径。

鞘翅有刻点行,行间扁平且有1行刻点。

生活习性:

大量生活于树皮下。

在粮仓内也普遍发生,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多与玉米象、米象生活在一起。

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幼虫期随湿度增加而缩短。

但当相对湿度70%以上时,大量霉菌滋生,对食物有影响。

在25℃及30℃的温度下,幼虫能耐干燥的条件,在相对湿度20%时仍能正常发育,但在相对湿度10%的条件下不能发育。

在30℃及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幼虫也不能完成发育,可能由于霉菌大量滋生之故。

经济意义:

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

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图22姬粉盗

 

23.谷象Sitophilusgranarius(Linnaeus)(图23)

英文名:

granaryweevil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4.7mm。

圆筒状,背方相当隆起,栗褐色或黑色,发红发亮。

喙细长,圆筒状,略弯,其长约为前胸的2/3。

触角8节,位于喙的基部;末节膨大,其长稍小于宽的2倍,端部尖。

前胸背板刻点大而稀,顶区的刻点长卵圆形。

鞘翅颜色单一,无淡色斑。

后翅退化,丧失飞翔能力。

生活习性:

谷象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

在加拿大和前苏联北部一年l代;在前苏联南部年发生2~3代;在美国东部地区年发生4代,在印度及某些热带国家多达7~8代。

当粮温下降到15℃以下时停止发育和繁殖。

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30℃,最适相对湿度为70~80%。

主要以成虫越冬。

越冬场所主要在仓内的潮湿阴暗处,也可转移到仓库附近的砖瓦石块下、草堆、垃圾堆、杂草根际或树皮下越冬。

春天,当温度回升至11~12℃时成虫开始取食,12.5~13℃时少数成虫开始交尾。

交尾结束后雌虫钻入粮堆内产卵。

雌虫用喙先在种子表面做卵窝,然后产卵于其中,并用粘液封口。

雌虫产卵100~400粒,平均150粒。

幼虫在粮粒内发育,共有4龄。

在25℃及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5~5d,幼虫期22~24.5d,蛹期8~16d。

成虫羽化后在粮粒内停留数日才爬出来活动。

在最适条件下,完成l个发育周期需要28~43d。

最适合于发育的食物含水量为15~17.5%。

经济意义:

在世界的温带地区,谷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储粮害虫。

成虫幼虫都可为害,为初期性害虫。

l头谷象幼虫平均消耗谷物约30mg,同时形成6mg粉屑。

危害严重时,对玉米造成的重量损失可达22.5%一23.6%,对小麦造成的损失达50%以上。

谷象除为害谷物之外,还为害豆类、薯干、干果及中药材。

分布:

新疆、甘肃。

 

1

2

图23谷象

1.成虫;2.成虫腹末侧面;

 

 

24.黑毛皮蠹AttagenusunicolorjaponicusReitter(图24)

英文名:

blackcarpet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mm,椭圆形,体壁为单一黑色,仅在前胸背板边缘与鞘翅基部被金黄色毛外,余为褐色毛。

触角11节,触角棒3节。

雌虫触角末节略长于第9~10节之和,雄虫触角末节大约为第9~10节之和的3倍。

后足第一跗节短于第二跗节的一半,第二跗节与第五跗节等长,第三、四跗节几乎等长。

黑毛皮蠹A.unicolorjaponicus与短角褐毛皮蠹A.unicolorsimulans、暗褐毛皮蠹A.brunneus的主要区别见表6-6。

 

表6-6黑毛皮蠹和短角褐毛皮蠹、暗褐毛皮蠹成幼虫外部形态的主要区别

虫态

比较部位

黑毛皮蠹

短角褐毛皮蠹

暗褐毛皮蠹

体色

单一黑色

前胸背板暗褐色,其余部分红褐色。

同短角褐毛皮蠹

刚毛

前胸背板侧缘、后缘及鞘翅基部着生暗褐色毛。

背面被多数金黄色毛,鞘翅后部混生暗色毛。

背面着生暗褐色毛,有时仅鞘翅基缘着生少量淡色毛。

雄虫触角

雄虫触角末节大约为第9~10节之和的3倍。

同黑毛皮蠹

雄虫触角末节大约为第9~10节之和的4倍。

刚毛

刚毛单一,深褐色,每根刚毛具纵纹2条。

同黑毛皮蠹

刚毛颜色较淡,有两种毛,一种简单呈针状,另一种呈柳叶状,上面具5条纵纹。

生活习性:

一般情况下,黑毛皮蠹一年发生1代。

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6个月,长者可达3年。

成虫常发生于4~8月,幼虫出现于6~9月,蛹出现于来年4~6月。

在18℃、24℃和30℃时,卵期分别为22d、10d和6d。

在25~30℃时,幼虫期为65~184d。

在18℃、24℃和30℃时,蛹期分别为18d、9d和5.5d。

在29℃时,成虫的寿命为15~25d。

成虫常常飞到室外,取食花粉、花蜜或菌类补充营养后,在野外或飞回室内进行交尾,然后再在储藏物中产卵。

雌虫产卵量为50~100粒。

经济意义:

食性复杂,但主要危害动物性储藏物,如皮张、干鱼、海产品、动物性中药才、毛呢、地毯、羽毛制品等,也危害成品粮和油料、蚕丝和动物标本等,是中药材、粮食、食品、家庭储藏物品的主要害虫。

分布:

国内东半部大部分省区。

 

 

25.花斑皮蠹:

TrogodermavariabileBallion(图25)

英文名:

warehouse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2~4.4mm,宽1.1~2.3mm。

头及前胸背板表皮黑色,鞘翅表皮褐色至暗褐色并有淡色花斑。

鞘翅上的淡色毛着生于淡色斑上,形成清晰的亚基带环、亚中带及亚端带,但有时翅上的花斑变异很大。

触角11节,雄虫触角棒7~8节,末节长于第9节、第10节之和,雌虫触角棒4节。

雄虫第9腹节背板内缘呈波状,阳茎桥极狭窄;雌虫交配囊内的骨片大,长约0.5mm,一侧着生多数小齿。

生活习性:

在自然界,花斑皮蠹多生活于某些蜂类的巢内,取食死蜂。

在仓房和居室内也十分普遍,取食谷物及多种储藏物。

一年发生1~2代,以幼虫越冬。

在最适宜温度30℃下,产卵前期1~2天,产卵持续2~6天,卵期5~6,幼虫期约20天,蛹期3~4天,完成1个发育周期约1个月。

雌虫产卵100~120粒,散产于粮粒之间,幼虫常群集取食、化蛹。

一般认为,该虫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5℃~37.5℃,最适宜发育温度为30℃,最适的相对湿度为70%,成虫寿命8~58天。

经济意义:

幼虫严重危害多种仓储谷物及其制品、蚕丝、中药材及其他动物性收藏品,为花斑皮蠹属害虫中当前国内分布最广、危害最甚的种类。

分布:

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南、四川、贵州、浙江、广东。

 

图25花斑皮蠹

26.小圆皮蠹AnthrenusverbasciLinnaeus(图26)

英文名:

variedcarpet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

形态特征:

体长1.7~3.8mm,宽1.1~2.3mm。

卵圆形。

前胸背板侧缘及后缘中央有白色鳞片斑,鞘翅上有3条由黄色及白色鳞片构成的波状横带。

鳞片呈长三角形,端部钝。

复眼内缘不凹入。

触角11节,触角棒3节。

,触角窝深而界限分明,触角窝的长度约为前胸背板侧缘的1/2。

生活习性:

多发生于居民区附近。

幼虫取食干燥的节足动物尸体,也经常转入仓内危害。

通常一年1代,在北温带个别地区两年1代,在南部地区偶见一年2代。

每代历时7~14个月。

以幼虫越冬,翌年早春开始取食、化蛹,5~6个月,其间脱皮4~19次,一般5~7次。

幼虫往往发生滞育,滞育的产生取决于虫体的内在因素,但所持续时间与日照长短有关。

蛹期在25℃下9天。

成虫羽化后在末龄幼虫皮内静伏4~8天才开始活动。

在室温下,雄虫寿命18天,雌虫22天。

经济意义:

严重危害蚕丝、动物性药材、动物标本、毛及羽毛制品、谷物及种子等。

分布:

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宁夏、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青海。

 

图26小圆皮蠹

 

27.小露尾甲CarpophiluspilosellusMotschulsky(27)

英文名: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露尾甲科(Nitidu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1.7~2.8mm。

椭圆形,黄褐色至暗褐色。

背面密布刻点,着生淡黄色毛,腹末两背板不被鞘翅遮盖。

触角第2、第3节等长。

前背折缘密布粗大刻点。

中胸腹板中央无纵隆脊,中足基节窝后缘线向内延伸终止于后胸前侧片前部,腋域小。

雄虫后足胫节基部1/3细而两侧略平行,由此向端部方向显著加宽。

雄虫的阳基侧突细长。

该种的外形与脊胸露尾甲和干果露尾甲极相似,但后两种雄虫的阳基侧突相对粗短。

另外,小露尾甲雄虫后足胫节基部1/3细,端部2/3明显加宽,而脊胸露尾甲雄虫后足胫节由基部至端部逐渐加宽,基部1/3并不如此细。

生活习性:

广泛发生于粮仓、面粉厂、粮油加工厂、啤酒厂、土特产仓库及中药材仓库。

经济意义:

为储藏谷物的重要害虫。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福建、台湾;日本,越南,印度。

 

 

图27小露尾甲

 

28.酱曲露尾甲Carpophilusdimidiatus(图28)

英文名:

driedfruit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露尾甲科(Nitidu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3.5mm。

倒卵形至两侧近平行。

表皮淡栗褐色至黑色,鞘翅有一黄褐色宽纹,自肩部斜至内缘端部。

触角第2节短于第3节。

前胸背板横宽,近基部1/3处最宽,侧缘弧形。

两鞘翅合宽大于其长。

前背折缘的刻点粗而密,刻点间光滑。

前胸腹板的基节间突略隆起,无中纵脊。

中胸腹板无纵脊。

中足基节窝的后缘线侧端后弯,终止于后胸前侧片中部与前部1/3之间,腋区较小。

腹末两节背板外露。

雄虫腹部腹板可见6节,雌虫5节。

该种与小露尾甲的区别见小露尾甲的描述。

生活习性:

在亚热带地区,一年可发生5~6代,主要以成虫群集于仓内隐蔽处越冬。

卵散产于谷粒或包装物缝隙内。

初孵幼虫先取食谷粒外表,稍长大后即蛀入粮粒内部危害。

成虫善飞,有群栖、假死及趋光习性,黄昏时飞出仓外取食果树等植物的花粉、花蜜及烂果。

以碎稻谷培养时,雌虫产卵175~225粒。

成虫寿命在夏季为63天,冬季为200天。

完成1个世代,夏季需18天,冬季长达150~200天。

成虫喜食含水量为15%~33%的食物。

适于发育的相对湿度范围为79%~100%。

经济意义:

为储藏谷物的重要害虫。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福建、台湾;日本,越南,印度。

 

图28酱曲露尾甲

 

29.粉斑螟Cadracautella(Walker)(图29)

英文名:

almondmoth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斑螟科(Phycit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5~7mm,静止时连翅长8~9mm。

灰黑色。

有喙,下唇须发达,弯向前上方,可伸达复眼顶端。

前翅长三角形,翅面暗灰色,近翅基2/6处即近内横线处从翅的前缘至后缘有一条淡色较宽而直的横带纹,紧靠该横带纹的外侧还有一条较直的黑色横纹,另外在翅端1/6处即亚缘线处有一条呈小波浪状的淡色纹。

后翅灰白色。

前、后翅缘毛均短。

前翅Sc伸达前缘不明显,R脉3根,R3与R4愈合,缺R5脉。

M脉2根,Cu脉2根,A脉1根。

后翅Rs与Sc+R1脉自基部即愈合直至翅端,有的Rs与Sc+R1脉分离成短小的脉,终于前缘。

M脉2根,M3与Cu1共柄的交点位于翅的中横线处,A脉3根。

雄虫的抱握器长椭圆形,内侧近中部有一齿尖指向尾后的齿突。

囊形突抱握器长度的2/5。

爪形突不分裂。

雌虫交配节横长方形,前、后棒几等长,阴道内有细长纤维丝一束,交配囊壁上有排列成行的众多骨化的小刻点,囊底有2~4个骨化的小半月形的交配刺。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4代。

以幼虫结茧越冬,翌年春暖化蛹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

卵产于被害物的表面。

幼虫有吐丝结网或连缀食物并潜伏其中为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离开寄主食物,上爬至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各种缝隙中吐丝结茧化蛹或越冬。

一般在夏季完成一代需时1~2个月,如温度在25℃时,完成一代需41~45d。

在0℃时,各虫态经一周即死亡。

经济意义:

重要的储藏物害虫。

幼虫可为害大米、玉米、麦类、高粱、各种粉类、豆类、花生、干果及中药材。

分布:

世界性分布;全国各省区。

 

30.灰褐谷蛾(图30)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lptera)谷蛾科(Tine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1~6.4mm,静止时连翅长8.3~9.0mm,灰黄褐色。

头顶有一簇显著的直立丛毛,有啄,下唇须弯曲在头的前下方,长度不超过额上的丛毛,下颚须折叠于头下,复眼黑色。

前翅梭形,翅端稍尖但不突出,翅长7.7mm,前、后翅几等宽。

前翅翅面色泽一致为灰黄褐色,无花斑,满布黑褐色和黄褐色鳞片,在翅端及近翅基的前啄和后啄处黑褐色鳞片更密而浓。

后翅淡黄色,啄毛较长,约等于翅宽的一半。

脉序前翅Sc伸达前啄之半,R脉五根,均伸达前啄,R1出自翅中室前啄基部1/3处,R4于R5共柄,有的分离。

M脉三根。

Cu脉二根。

A脉1A弱不明显,2A+3A基部分叉,端部愈合。

在翅中室内有R2至R5弱纵脉形成的副翅室,同时还有不明显的共柄弱M脉主干。

后翅Rs与Sc+R1始终分离,Rs出自近翅基部。

M脉三根,M1再翅中室有主干,Rs与M1在中室端部有横脉相连,同时M1在翅中室内与M3有纵脉连成的副翅室。

Cu脉二根。

A脉三根.

外生殖器雄虫抱握器近矩形,顶端平直,囊形突较长与抱握器长度之比为3:

2,阳茎更长,与抱握器长度之比为5:

2,爪形突顶端分裂,鄂形突端部也分裂。

雌虫交配囊近梯形,前棒、后棒均长,后棒与前棒长度之比为2:

1。

交配囊为长颈瓶形,交配孔骨化为半月形,囊内二侧各有一个一侧生有一列小刺的牛角状骨化交配刺。

生活习性:

成虫在中原地区四月初出现。

成虫、幼虫均喜栖息在有地脚粮及积粉黑暗处活动,幼虫吐丝缀粉屑结成两头开口的管状巢,爬行时,身体前半段露于巢外,将巢背着走,老熟后离开巢另行结茧或越冬。

经济意义:

严重危害粉类粮食、地脚粉。

分布:

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河南、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区。

 

图30灰褐谷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