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78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模拟试题密卷一

【全国百强校】2015-2016年度临川一中高三质量检测历史模拟密卷

(一)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蔡沈《书集传》云:

“建,立也。

极,犹北极之极。

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建立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威和统治原则之义,其核心是严格规定君民、君臣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材料主要说明()

A.君主权威至高无上B.君主应处理好君臣关系

C.宗法观念巩固统治D.宗法思想严格依附等级

2.《礼记·王制》: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这段话说明()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分封制逐渐削弱了王权

C.中央难以控制地方D.刺史职能开始得到彰显

3.《庚子乩文》:

“众人未看清,上帝降神兵,扶保真君主,挪位让真龙。

”《宝坻县乩语》:

“若问真龙主,全在八二五,潘城一支花,独野无臣土。

”这些是义和团运动的宣传语,从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

A.宗教思想十分浓厚B.保留了封建思维

C.新主张旧观念共存D.顺应了时代要求

4.《秋夜草疏图卷》载道:

“于是,海内人士愁忿之气雷动雾结,而政治革命之论出。

一闻先皇帝颁布立宪之谕,和平者固企踵而望治理,激烈者亦降心而待化成。

”这则材料说明()

A.预备立宪无法拯救危机B.辛亥革命广受人民响应

C.保守派革命派冲突不断D.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5.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

“人们认为,从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去期待那么大的效果——从体力劳动者行使参政权看出精神进步的有力工具,是不可思议的。

”这表明代议制()

A.不为当时人们理解B.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C.相关内容不够完善D.没有保障工人贫民权利

6.托尔维克《论美国的民主》:

“对于共和政体来说,最为重要的是:

不仅要保卫社会不受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保护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不受另一部分人的不公正对待。

”这说明()

A.共和政体可缓解社会矛盾B.美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C.邦联政体有助于民主建设D.种族歧视已逐渐消解

7.自注云,“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

然而耧种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今燕赵齐鲁之间,多有两脚耧,关以西有四脚耧,但添一牛,功又速也。

材料说明()

A.各地区间农业发展程度不同B.当时农业生产力低下

C.当时农业耕种主要是靠畜力D.农业生产受地域限制

8.“岭南寸墟聚落,间日会集裨贩,谓之虚市。

”墟市在两广地区称之为草市,一般在交易之后便四散回家,到明清之际逐渐演变为“定市”,即稳定的地区性商业中心,这一推演说明()

A.官府开始重视商业发展B.市民阶级在两广地区崛起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D.商品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

9.何世鼎在《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一文中写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国有企业主导型的路径,它不同于英国的完全从民营企业开始的模式;也不同于日本先由‘官营模范工厂’做出示范,之后也由民营企业主导的模式。

”这体现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发展程度不高B.没有打破市场经济的桎梏

C.容易滑向妥协D.主要是由政府控制发展的

10.陆定一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

“这‘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过。

”这种“乌托邦”的想法,并非梦呓,而有一个所谓物质基础,这就是‘粮食卫星’,这则评论说明()

A.人们已认识到大跃进的弊端B.大跃进运动被世人所追捧

C.大跃进是乌托邦梦想的实现D.大跃进运动没有尊重现实

11.土耳其的崛起并不是导致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相反,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传统商路的进一步衰落。

葡萄牙人的商业垄断阻碍了传统商路的发展,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下降,这则材料说明()

A.土耳其在传统商路的扩张是被动的B.新航路的开辟,实质上是大国间的较量

C.新航路的开辟源起于资本主义萌芽D.商业垄断已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2.《农业调整法案》在实施过程中不也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很难加以解释……临时要在法案里评价一个概念——所有这些以及数千个别的事项,都是新鲜事物,即使是通晓法律的人也难明白表述,这说明()A.过度干预经济的体制下措施难以实施B.罗斯福新政进步性愚民性共存

C.罗斯福新政内容繁多难以真正的施行D.罗斯福新政在执行时阻碍重重

13.滞胀危机实质上是由于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关系造成的,为避免滞胀危机的再次反映,就应该控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欲望,平衡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这则材料说明()

A.滞涨危机并不单单是社会问题B.国家应减少在经济方面过分控制

C.滞胀危机能促使国家转变职能D.国家过度干预致使滞涨危机爆发

14.斯大林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无商品、无市场的社会原则……斯大林当作社会主义给人民提供的东西,初看起来很像马克思,恩格斯绘制的社会主义蓝图……但他在经济建设时期的社会生产只是为了工业化,毫无目的和意义。

这则材料说明()

A.斯大林模式主要为工业服务B.经济建设应该保障民生

C.斯大林模式脱离了社会主义D.斯大林模式下弊病良多

15.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新思维”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积极调整对外关系……但他的外交“新思维”只是反映了当今世界的部分现实,却不是全部,这是他理论的致命错误……其对外政策的失败,正是构成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则材料表明()

A.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革命中急功冒进B.斯大林模式已深深制约着苏联发展

C.苏联最终解体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D.戈尔巴乔夫没有认清正面对的时局

16.“霸权的存在是特定经济秩序的保证,即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繁荣需要霸权的保护,霸权绝对和相对势力的下滑会导致秩序的紊乱。

”据材料可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美国地位的下降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标志着新格局的开始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标志着美国由此开始主宰世界④中东战争的屡次爆发缘由是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7.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将世界的市场和资源都充分利用。

因此,解决资本主义大量的产品滞销、本国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问题的唯一方法,便是经济全球化,这则材料体现出()

A.经济全球化在各方面都有表现B.经济全球化能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C.资本主义发展欲求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个利益的整体

18.《论语·公冶长》: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说明孔子()

A.对天道了解甚少B.用其他方式在阐释性与天道

C.不关注人性天理D.对性与天道的阐释比较隐晦

1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文中写道: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在此,董仲舒认为()

A.君权神授是不变定理B.应用儒学思想去巩固统治

C.君主统治应顺乎民意D.天人感应学说能稳定民心

20.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

“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

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在此王阳明认为()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恶之起源、人心合有

C.一循于理、动静合一D.知行合一、本心体悟

21.在我国,自元代以后,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开始了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封建的纲常名教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科学界从宋元时期直到清末也没有形成一个阵容整齐的科学家队伍,在文学界、艺术界也逐渐开始走向衰落。

这则材料说明()

A.程朱理学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B.宋元时期人们沉陷在经验传统中

C.封建思想下人们缺乏创新的意识D.重文轻武思想盛行导致科技中落

22.陈独秀在《恶俗篇》中说道:

“平常合股做生意的,皮气不同,还必定要拆伙,何况是夫妇大事,相处至少也有三四十年,若是配屈了,二人便和对头一般,如何能勉强拘在一起,终身不得其所呢?

”陈独秀的婚姻观冲破了家庭本位,以个人为基础。

这则材料体现出()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女性权利开始得到体现

C.纲常名教已渐被民主思想取代D.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2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产生于中国革命的中前期,总体比较宏观,既缺乏更为细致的思考和论证,更缺乏基础国力、稳定政治、强大军队、群众基础等现实支撑,深入民众的程度不够,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未调动出来……从而导致了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实践缺乏深入性。

这说明新三民主义()

A.理论色彩十分浓厚B.具有不合时宜性

C.没有得到群众拥护D.缺乏实践的基础

24.人们参加公共的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是靠自己的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地要求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一个以传授这种技巧为主的智者运动便应运而生。

智者学派的兴起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达到顶峰B.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加深D.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5.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文中说道:

“文化一旦摆脱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和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因为古代文明在每一种使人感到兴趣的精神事业手上具有丰富的真理和知识。

”这段话表明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

A.是文化觉醒的一个过渡阶段B.使人们开始体悟人性之美

C.打着古典主义的旗帜在变革D.批判继承了古代文明内涵

26.由于英国最早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商品关系的普遍化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从商品的现象形态或流通领域来看……好像一切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是契约的关系……而实质是对劳动者的剥削,其虚伪性早就遭到当时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揭露和鞭挞。

这则材料主要体现出()

A.启蒙运动缘起于人们对虚伪的社会的批判B.当时国内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C.资本主义社会打着民主的幌子在压榨人民D.自由平等思想无法真正实现

27.浪漫主义对自然和自然生活的偏爱,一方面是因为18世纪后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过度的喧嚣和嘈杂让人们开始反思觉悟,另一方面,自然就像一面镜子,他们在之中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最热切的渴望。

下面属于浪漫主义色彩作品的是()

ABCD

28.著名科学家怀特海认为,如果西方思想没有经过数个世纪的理智训练的准备,以便用宇宙的理性和人类智力的力量来探索自然的秩序,那么现代科学本身几乎不可能产生;道森也认为,中世纪的经院的逻辑思维训练已在欧洲文化上留下了痕迹。

据材料,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世纪经院促使近代科学产生②近代西方科学得益于中世纪的知识积累

③近代学科吸收中世纪理智观念④近代西方科学体系首创于中世纪的学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9.丹皮尔说:

“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阔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的学术束缚,没有他们,外界的阻碍也许竟无法克服。

”这段话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依赖于社会化发展程度B.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使人从神学中解脱出来

C.达尔文的进化论严重冲击了封建神学D.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30.《美国工业技术发展概括》一文说:

“在上世纪结束进入本世纪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

”这段话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开启了工业化的新进程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D.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4分,第33题8分,第34题8分共计40分。

31.(10分)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在共和国的前三个世纪里,通过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培养了公民的亲法意识,形成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划清了国家和社会的界限,防止了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干涉;而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政治体制的法治化过程,形成了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权制衡体制,保证了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罗马人形成了完整的私法体系,创造了罗马法中最辉煌成就。

——摘自孙振民《古罗马共和国的法治建设》

(1)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形成原因,以及其特点。

(6分)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群体性历史性的建设成果。

当这种群体性的创造力衰竭时,由改革的推动者变成既得利益的维护者时,他们也就不是历史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反而会成为历史的绊脚石。

罗马共和国的平民与贵族在经过了历史的创造激情后,集体的蜕化堕落使共和国的法治建设名存实亡,群体心理的颓废注定了罗马共和国法制建设的衰败。

——摘自孙振民《古罗马共和国的法治建设》

材料三:

为了完善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要借鉴罗马法学家对自然法运用的宝贵经验,法应当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延伸,而不单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功能不只是维护和稳定统治秩序,更重要的还应实现公平、正义……罗马法如实的反映了客观规律,法只有反映客观规律,才是理性的结晶,才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定,也只有这样的法,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摘自司金沅《论罗马法精神以及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请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应从罗马法兴衰中思索的认识。

(4分)

 

32.(14分)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1787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法律成果;都承认主权在民原则;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都具有反对专制,构建民主政治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一开始并没有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还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而《临时约法》却规定了广泛的公民自由和权利,强调国民的自由平等。

同时,美国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太大,《临时约法》则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更多的限制。

——摘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1)请结合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如果《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那为什么《临时约法》施行不久就被肆意践踏,最终几乎成为一张废纸,此后的近代中国却不断走向动荡和贫弱呢?

(6分)

材料三:

在理论渊源上《独立宣言》与《1787宪法》都是以西方的民主、分权等学说为基础,在适用中都受到司法机构解释的限制。

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人民主权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美国宪法是在长期实践英国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英国采取不成文法,而美国的一切法律都是成文法,宪法是社会成员协商达成的契约——摘自小小《浅论英、美两国宪法的异同国际法》

材料四:

英国宪法道路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然演化和渐进改革,英国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从君主制政治转向现代政治,实现宪政的道路是在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和谐的平衡中,通过渐进的、稳健的社会改革而实现的……从宪法原则上来看,美国宪法始终贯穿着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保护少数、分权与制衡的思想原则,成为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美国宪法被称为是“极刚性”的宪法,其宪法的修改程序极其严格和谨慎,保证了其文本的相对稳定——摘自张浥林《英美两国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探究》

(2)请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英美两国宪法的异同点,并指出两国法律的实质(8分)

33.(8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社会变迁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迅速加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图2

(1)图1到图2服饰的变化,反映出了什么社会问题?

当时的社会有何特点?

(4分)

材料二:

图3中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图4

材料三:

社会改造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

由于社会危机的显露程度和人们对社会危机的认识程度的差异,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萌芽之后,经历了从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中心到主要注重人的改造,再到以政治制度变革带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发展历程。

历史表明,只有人的改造与制度改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以人的改造推动制度改造,在制度改造中实现人的改造,二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才能最终实现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

(2)请综合上述图片以及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变迁的总体趋势。

(4分)

34.(8分)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于是便对自然心生了无比的敬畏之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笛卡尔曰:

“在人间一切物中,聪明之分配,最为平均;因即对于各物最难满足之人,皆自以其自己之聪明为甚丰而不求再多。

材料二:

《庄子·马蹄》: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

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 

(1)请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庄子与笛卡尔观点的异同(6分)

材料三:

《庄子·外篇·天道》: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笛卡尔、庄子对自然的共同态度(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C

A

B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D

D

B

C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A

C

C

A

D

B

B

C

31.

(1)形成原因:

①一系列斗争中,逐渐形成法律意识

②私权观念开始出现

③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外交流增多(每点一分)

特点:

①三权分立思想的滥觞

②保障公民私有财产

③保障奴隶主统治政治(每点一分)

(2)①法治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能只是一时的创造激情

②法治建设应该顺时而变,不能固步自封,维护旧法

③法治建设要为市场经济规律服务,不能只体现统治阶级利益

④法治建设要符合客观规律,体现出公平与正义(每点一分)

32.

(1)①法律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阶级

②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着当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③违反了人民主权,代议民主的宪政本意

④内阁成为掌握实权的行政主体,权力泛滥

⑤没有确立积极有效的制衡机制

⑥民主意识属“西方舶来品”不适应中国国情(每点一分)

(2)同:

①都以西方民主、分权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②都有一套相适应的司法机构解释政治体系

③都宣扬人民主权论、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每点一分)

异:

①英国是自然演化式、渐近式的不成文法,而美国则是“极刚性”的成文法(2分)两者修宪程序,属美国最为严格与谨慎(1分)

实质:

英:

小修小补式的保守派(提倡保守,反对激进)

美:

以自我为主的改良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每点一分)

33.

(1)近代社会思潮发生改变,社会结构逐渐走向重构(2分)

特点:

①由单一保守走向多样开放

②人们开始注重自我的追求(每点一分)

(2)①由政治改革逐步走向人的改造

②由政治制度改造走向经济体制变革

③由经济逐步走向政治、军事发展

④与社会所呈现而出的问题亦步亦趋(同步)(每点一分)

34.

(1)同:

①不过分的争取利益

②主张节制欲望

③认为知足便是幸福的开端(每点一分)

异:

①庄子强调天性是固定不变的;而笛卡尔认为人的天性会发生变化

②庄子主张人不应有过分的私欲;而笛卡尔认为人不应该奢求太多

③庄子用自然的角度去谈及社会问题了;而笛卡尔从实际问题着手(每点一分)

(2)①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②不应过分去认识,改造自然(每点一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