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895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docx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

 

前言

2004年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批准后,2005年由规划局主持,多家单位编制了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策划。

2005年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期间编制有总体规划。

本规划按国土资源部2008年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及相关文件编制完成。

规划突出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教育与旅游三大宗旨,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1、为有利于公园保护与建设,详细界定地质公园边界与面积,明确公园边界拐点坐标,以便公园界碑的建立。

2、更加明确公园内地质遗迹、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的保护,提出保护名录,对主要地质遗迹实施分级保护。

3、从地质公园建设宗旨与海南省、海口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态势,鲜明提出公园性质与发展目标。

4、根据公园经营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进一步明确公园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5、明确主园区内博物馆区、相关功能区作为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建立地质科学考察路线。

6、重视解说规划、科学研究规划、科学普及行动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列为独立章节,提出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7、完成土地利用协调规划,重点把握在保护前提下各类项目的统筹安排。

8、公园建设与发展要结合村镇社会与经济条件,通过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化改造,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9、公园距离海口市区较近,统筹规划道路系统和市政基础设施。

10、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由海口与湛江两园区组成,有必要建立分级管理

体制,并对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明确要求。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附件构成。

规划文件包括文本(附图)、说明书(附图);附件包括解说规划图集、资料汇编。

文本条文的具体说明和解释参见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公园基本情况

第一条地理位置

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南部,距离海口市中心约15公里。

处于海口市秀英区的石山、永兴两镇境内。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规划范围东北至石山富教村,东南至永兴永昌村,西南至永兴杨南农场,西北至石山一字岭。

根据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边界正确的计算,面积为108km2。

公园边界根据实际地形变化,采用了折线围合,选取重要的15个公园界碑控制点,坐标为(海口坐标系):

A:

x=206738.03y=178942.88;B:

x=204464.64y=1179326.15;

C:

x=203109.93y=180969.41;D:

x=200307.09y=180136.43

E:

x=198925.17y=180292.43;F:

x=200206.25y=182799.19

G:

x=197751.05y=185454.62;H:

x=194491.7y=187087.8;

I:

x=193203.98y=189000.0;J:

x=195753.77y=192012.96;

K:

x=197365.75y=191383.13;L:

x=204270.41y=189192.26;

M:

x=208112.62y=188153.47;N:

x=209718.97y=186747.08;

O:

x=209396.57y=183718.35;P:

x=207396.3y=180552.88;

第三条规划期限

近期发展规划2008-2013年;中期发展规划2013-2015年;远期规划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知及相关文件(国土资源部,2008);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04);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11);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

海南省、海口市、石山镇、永兴镇相关规划文件。

第五条公园发展史及规划背景

发展史:

1985年,原琼山县石山镇镇政府将马鞍岭火山口列为旅游景点;

1991年,马鞍岭火山口公园交由原琼山县旅游局管理,成立公园管理处;

1997年,马鞍山火山口公园改由海南火山口公园有限公司开发及经营管理,列为省重点旅游项目;

2001年,原琼山市人民政府批复海南椰湾集团有限公司为海南岛火山地质公园项目法人(琼山府函2001.136号文);

2002年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批准建立海南石山火山群省级地质公园(琼国土资源储[2002]11号);

200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6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会议,批准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湛江);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规划背景:

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期间,详细调查了地质遗迹类型、分布、科学特征及保护现状;对植物、动物作专门性调查;详细了解公园建设与经营状况;对地质遗迹进行国际对比性研究;编制整套图件。

在此基础上编制雷琼地质公园《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解说系统与博物馆建设方案》、《申报书》和大型《画册》。

申报期间的考察研究工作成为今后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次规划按照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及相关文件要求编制。

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公园性质

公园是以具有重要价值的第四纪火山群地质遗迹景观为主题,并融合热带生态景观与地方特色火山文化与民俗文化,集观光、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科普科考、生态与文化旅游于一体,面向海内外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地质公园。

公园特色

公园是我国唯一的处于热带的第四纪火山博览园。

火山密集、类型多样,火山地貌与熔岩景观之丰富,熔岩燧道之奇特,实属罕见。

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景观丰富,四季宜游宜居。

在火山口、火山锥、熔岩台地上发育热带季雨林、热带果林、刺灌木和古榕树、古荔枝林以及多种珍稀植物,形成热带火山生态景观,在我国大陆同类火山景观中最具独特性。

人与火山相处过程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火山文化。

全用玄武岩构成的石屋、村落和生产、生活工具乃至人文古迹;火山口、火山锥构成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耕作文化。

公园内玄武岩层中蕴藏着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优质矿泉水、地热水。

具备发展火山温泉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的条件。

公园处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快速发展态势的大环境,处在省会海口市,具有构建多功能大型游览区的条件与需求。

第七条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按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宗旨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态势,并按照国家5A级景区要求,确定公园发展总体目标是建成一流的、高水准的世界地质公园。

着力打造在我国有唯一性的、有知名度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世界级火山文化旅游胜地,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中海口市旅游的重要品牌。

分项发展目标

保护目标实行保护基础上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对重要火山地质遗迹实行保护与生态培育、复育,确保公园火山群的完整性,达到世世代代永续利用。

教育目标主动推行科普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火山防震教育,实现寓教于游,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教育与交流基地,实现每年10万学生走进公园。

旅游目标建成面向海内外的热带海岛火山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康体、温泉养生、科普、科考、热带火山生态、村落文化体验等多功能的世界地质公园精品游览区,国家5A级旅游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旅游区,游客总量超过百万。

科学研究目标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的功能,促进建立中国火山景观与旅游研究中心(协会)作为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分会。

以此作为平台,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最终建立“中国海口——世界火山景观与旅游发展论坛”。

带动社区发展目标公园建设与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推行火山生态与乡村旅游,建立示范意义乡村旅游点,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公园建设使当地居民得到实惠。

分期发展目标

海南省计划以十年时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至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地质公园的建设主动接轨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态势。

近期目标(2008-2013年)公园重点发展北部,在马鞍岭火山口公园(景区)基础上,以新的理念扩建成为主园区,集四座火山与熔岩隧道于一区,构建为主景区;新建露天与室内展示相结合具有世界火山文化意义的博物馆区;具有地方特色的火山文化,与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以人为本的游客服务与交通集散中心。

使公园成为火山喷发演示与文化展演,科普与科研,目游与郊游,露天与室内相结合,融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大型游览区——中国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科学文化的缩影,主要窗口性游览区,海口招睐游客的品牌旅游区。

建成荣堂村火山石古村落体验性风貌区、魁星热带生态体验性观光园。

同时,启动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以火山温矿泉休闲养生度假中心为主的一期工程。

在公园内的重点建设3-4条集火山观赏、生态体验、文化追踪、热带果园与生态文明村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路线和美体岭生态旅游体验性度假区,启动建设美本岭生态旅游体验性度假区。

择机启动公园南区的旅游设施建设,以创新型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优化、整合南区的景观资源,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地质景观保护和当地村镇经济改善。

中远期目标(2013-2020年)完善公园北部主体建设,同时完善南部雷虎岭、罗京盘一带火山生态观赏区,形成公园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园区,并带动中部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至2020年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中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区。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公园地处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

其以东西向王五——文教构造带为界,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北部为雷琼断陷区,南部属五指山隆起区。

雷拗陷区沉积了第三纪海相碎屑岩、泥质岩、第四纪基性火山岩、陆相和海相松散沉积物,基底为海西——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及白垩纪地层。

从板块构造而言,雷琼凹陷属于裂谷,处于欧亚板块(华南板块南端)南部,其西南临印度板块,东近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第九条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公园地质遗迹主要属于火山地貌类型,具体分以下五类:

1)不同类型火山;包括岩浆喷发的各类火山锥,蒸汽岩浆喷发的玛珥火山,共40余座。

根据各火山典型性,保存相对完整性等评价因素,其中永茂岭火山、吉安岭火山、杨花岭火山(西)、双池岭低平火山口、罗京盘低平火山口、马鞍岭火山(含包子岭和眼镜岭寄生火山)、美本岭火山、美社岭火山、昌道岭火山、阳南岭、浩昌岭火山、雷虎岭火山、群修岭火山。

等火山为I级或特I级火山。

其余火山列为Ⅱ、Ⅲ级。

2)典型岩石与熔岩构造;

典型岩石岩浆喷发物——火山渣、浮岩、火山弹、熔岩饼、多孔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结壳熔岩(绳状熔岩、瘤状熔岩、棘状熔岩、木排状熔岩、)

典型的熔岩构造记录了岩浆喷发方式与冷却过程,具科学研究与观赏价值。

3)典型岩相剖面:

道堂—横山村火山岩相剖面;

杨南岭火山渣锥岩相剖面;

风炉岭火山渣锥岩相剖面;④杨南岭西火山锥岩相剖面;⑤国仙岭火山渣剖面;⑥群修岭火山渣剖面;⑦海榆中线12公里西采场熔岩流剖面;⑧一字岭涌流凝灰岩剖面;⑨杨花岭

(2)涌流凝灰岩剖面(新开公路)。

岩相剖面具典型性,是科学考察、教学实习、地质科普的重要场所,珍贵的科普旅游点。

其中2、3、4、8、9剖面评定为I级地质、岩相剖面。

4)熔岩隧道及派生景观;

熔岩隧道形态分支复合、纵横交错,多层连洞,时小时大。

发育有边槽、岩阶、绳状、弧状、同心流动构造,熔岩堤,熔岩钟乳等景观和天窗、天生桥、洞中岩柱,陷落谷等派生景观。

公园内有熔岩隧道有30条之多,其中长度超过有2000m,最宽8.5—23.5m。

从隧道数量,长度,形态变化,集中程度而言,在我国熔岩隧道景观占前列。

5)火山矿泉与浅层地热水。

上更新世—全新世气孔状、蜂窝状玄武岩、裂隙、熔岩洞穴以及各种碎屑岩为主要含水构造。

火山之间洼地为地下水富集区,常有矿泉出露。

玄武岩地下水达到矿泉水标准,偏酸性30—60mg/L,最高达81.28mg/L。

水中含硅酸量一般为50—70mg/L。

发现含溴、钼的硅酸矿泉水和含锌锶硅酸矿泉水。

第十条地质遗迹景观总体评价

公园内火山及其伴生的熔岩构造、熔岩隧道、岩相剖面等地质遗迹具多样性、系统性、典型性,在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中是优秀的、罕见的,是名副其实的热带地区第四纪火山的天然博览大观园。

它几乎涵盖了玄武质火山岩浆作用形成火山的主要类型,特别是蒸汽岩浆喷发火山与岩浆喷发的火山共存一区,这对于研究火山作用过程和古环境具重要的科学意义。

公园是火山为主题的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它具有突出与重要的价值。

它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地质公园,地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全球性对比研究的意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中具有建成世界级火山科学与文化游览区的基础条件。

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评价

第十一条生物及其它自然景观评价

公园在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热带季雨林,亚热带绿阔林,稀树刺灌木草丛,石山灌木草丛,以及热带经济作物,构成具有独特性热带火山生态景观。

公园珍稀动物有苍鹭(Ardeacinerea)、鸳鸯(Aixga-lericulataMandarinDuck)、原鸡(Gallusgallus(Linnaeus))、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Stephens))、绿嘴地鹃(Phaenicophaeustristis(Lesson))、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euscastaneoventrisGray)、眼镜蛇(Najanaja(Linnaeus))、山瑞鳖(PaleasteindachneriSteindachner’sSoft-shelledTurtle)等。

珍稀植物有见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Lesch.)、格木(Ery-throphloeumfordii)、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红豆树(Ormosiahosiei)、南岭栲(Castanopsisfordii)、梅叶冬青(Ilexasprella)、米锥(Castanopsischinen-sis)、木荷(Schimasuperba)、豹皮樟(Litserotundifo-liavar.Oblongifolia(Nees)Allen.)、白香木(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柏启木、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fera)等。

上述珍稀动、植物属国家I、II级保护动植物。

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物质遗产

公园内现有的火山石玄武岩古村落,如荣堂村、儒豪村等,其房屋墙体和路面全部用玄武岩石块砌成。

儒穴村、玉库、玉墩等火山石村落原居民逐步迁移,但遗址废墟特征明显,村内生产及生活工具也大多用玄武岩石材做成,如石磨、石臼、石舂、石桌、石凳以及榨甘蔗的石器等,也是需要保护的典型的火山文化遗产。

公园内还保存着宋代的儒符石塔、魁星塔以及白马神庙等古迹,这些都是是公园内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

评定等级为Ⅱ级

非物质遗产

公园内原住民的土著文化与南移古越、闽文化相互交融渗透,至今还保持着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减性节,七月十五日前夕中元节等风物民俗节庆,军坡节等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

评定等级为Ⅱ级

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公园按照“整合中部旅游带、划定南北二园区”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规划。

公园内火山群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它既是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核心分布区,又是公园内依托火山形成的热带生态和文化富集带。

公园总体布局围绕这一热带火山生态文化景观主轴展开。

火山观光带东西两翼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较少,存在一定数量的村庄。

规划为生态保护带和控制协调区,加强对区内村庄建设的控制,确保中部观光带良好的生态背景环境。

由于绕城高速公路与海榆中线公路贯穿公园,公园被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南北二区,规划对南、北园区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公园北区

1、旅游服务设施区(北区北部)

1入口形象区

2火山矿温泉休闲养生度假区

2、主园区

以已建马鞍岭景区为基础,向北扩建成为主园区,是近期建设的重点项目:

1马鞍岭(包子岭、风炉岭)火山口核心景区

2七十二洞熔岩隧道景观区

3火山丛林生态景观区

4露天与室内相结合火山科普与文化博览区(博物馆区)

5火山与民俗文化展示与展演区

6火山地震防灾体验性教育基地

7游客集散中心

8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9公园行政管理中心

10科学考察与教学接待基地

3、主园区东西两翼特色景区

1荣堂村火山石古村体验性风貌区

2魁星热带生态果园体验性观赏区

4、北区中部与西部片区

重点发展火山观赏、生态与村落文化相结合,对环境友好的游览路线区,建设美社岭、双池岭、一字岭科学考察点。

北区中部

1)美社岭(村)——昌道岭——春藏火山生态村落游览路线(区)

2)阳南岭火山生态复育与观赏区

3)美本岭生态旅游体验性度假区

北区西部

4)双池岭——一字岭(杨花岭)火山科考路线区

5)儒豪——道堂——龙群——儒穴村——三卿村落文化乡村游览路线区

6)

7)道堂古驿道及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中心

公园南区

重点发展罗京盘、雷虎岭火山生态旅游路线,建设罗京盘、雷虎岭火山科考点。

保护火山、古荔枝林与火山口田园风光的基础上,以带动社区发展为目标,试验性推行热带生态农庄,条件成熟发展为公园南部园区。

重点景区包括:

1)雷虎岭火山荔枝林生态观赏区

2)罗京盘火山口田园风光观赏区

南区村庄密集,且普遍贫困。

应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整合南区的火山景观资源和原生生态景观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通过产业转换带动地区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第十四条功能区规划

1)自然生态区——保护地质遗迹及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公园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地区。

除城镇居民用地外皆为自然生态区,以保护为主,有选择性的适量建设。

2)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的地区。

公园内火山口和熔岩隧道等地质遗迹一级保护区及二级保护区范围规划为特别景观区。

面积约24.1km2。

3)人文景观区——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需要特别突出保护的地区。

公园西北火山民居村落,包括荣堂村、道堂村和儒豪村,以及涅磐塔史迹区等,需要突出保护,面积约0.9km2。

4)科普教育区

规划与地质游览科普教育相关的设施建设区,包括公园博物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训基地、野外露营区,公园开辟的专项科普旅游路线区等。

公园的科普教育区主要划定在主园区内,面积约1.7km2。

5)旅游设施区——是指发挥城郊公园优势,带动旅游发展所需的旅游开发

用地,根据地质公园所处区位和资源禀赋的特点,划定四处主要的旅游设施区。

①休、疗养区,选址在北区绕城高速公路北侧的主要是指利用火山矿、温泉建设的康疗度假设施,集中在主体景区北侧建设,面积约10km2。

②主园区内的旅游设施预留用地,位于主园区西北部,绿色长廊东侧,面积0.8km2。

③美本岭旅游设施区,可结合旅游需要选择建设适宜生态旅游体验性度假区。

本区面积约3.28km2。

④南区旅游设施区,为促进南区旅游发展和村镇经济发展,在雷虎岭北侧和群香岭南侧划出两块区域用于相关服务设施建设,共计约0.8km2。

6)游客服务区——用于相对集中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医疗服务站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

游客服务区主要布局在主园区内,安排与旅游接待直接相关的配套设施。

面积约0.43km2。

7)行政管理区——为行政管理建设用地。

主要为办公、仓库、车库、停车场等建设区。

选址在包子岭北侧,绿色长廊西侧,与公园主入口和主广场相邻,面积约

0.12km2。

8)居民生活区——为地质公园职工及公园境内居民集体建设住宅及其配套

设施区。

本区面积约4.1km2。

 第十五条生态保护带

地质遗迹总体呈北西向分布,面积约24.1km2,列为一、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其外围83.9km2,作为公园生态保护带。

第十六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

地质遗迹按三级进行保护,分为地质遗迹一级保护区,面积为4.3km2;地质遗迹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9.8km2;地质遗迹三级保护区即缓冲区,面积为83.9km2。

火山重点保护名录为:

双池岭低平火山口、吉安岭火山、马鞍岭火山、美社岭火山、昌道岭火山、美本岭火山、国群岭火山、雷虎岭火山、群修岭火山、永茂岭火山、罗京盘低平火山口。

第十七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保护规定

严格保护每座火山地质遗迹景观的完整性,严禁人为的对地形改变与破坏。

火山口内除罗京盘、双池岭北岭及其他火山口(锥)有农田耕作之外,原则上不再扩大一级保护区的土地作为农田用途。

严禁采石,对阳南岭等采石区作生态复育和保护专项治理;未经批准不得采集标本;严禁新建坟墓;建立一级保护区碑,明确告示保护规定;可建必要的小型步道与保护设施;熔岩隧道属地下地质资源,明确告示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任意占用。

二级保护区保护规定

严禁开山采石,可以安排必要的旅游相关设施,但经规划审批之后才能实施;对其中个别的居民点实行调控,控制其发展,鼓励外迁。

三级保护区规定

三级保护区属火山带外围地带,对火山带保护起缓冲作用。

从整体上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林木,维护生态平衡,禁止对地下水污染项目开发,重要项目必需经环境影响评估。

允许进行获得规划许可的村镇建设和符合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宗旨的教育和旅游服务等相关设施建设;严格限制开采矿产资源,不得单独设置与园区内项目开发无关的探矿权、采矿权。

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因项目建设或配套使用需要勘查、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按规定严格审批;区内新开展的建设以及村庄旅游化改造要求与环境协调,加强村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十八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熔岩隧道主要指大型熔岩、熔洞内部保护和外部地面保护。

为避免人为活动造成熔洞坍塌,应在隧道顶部地面沿隧道走向的轴线,两则20米(共40米)的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侧各延伸20米为二级保护区。

对于熔洞群,则以熔洞群边界为分界线,以内为一级保护区,以外20米为二级保护区。

熔岩隧道保护名录为:

七十二洞、仙人洞、鸦卜洞

典型火山岩相地质剖面以天然的或经开采而成的剖面与地面横切线向外延10米以内区域为一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外边界再向外延10米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岩相地质剖面保护名录为:

道堂—横山村火山岩相剖面、杨南岭火山渣锥岩相剖面、风炉岭火山渣锥岩相剖面、杨南岭西火山锥岩相剖面、醉仙岭火山渣剖面、群修岭火山渣剖面、海榆中线12公里西采场熔岩流剖面、一字岭

(1)涌流凝灰岩剖面、一字岭

(2)涌流凝灰岩剖面(新开公路)。

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照国家相关规范和国内外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结合公园实际,确定环境容量如下表。

景区日环境容量、年环境容量表

景区景点名称

面积(Km2)

游人旅游面积(m2)

游人周转时间(小时)

日游人容量(人次/日)

年游人容量

(万人次/年)

马鞍岭

核心景区

2.1*20%

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