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441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0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3第4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壤一养一量: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

【图表解读】

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成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3)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区域内工业、商业、交通和人口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解如下: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表解如下: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人参、鹿茸、柞蚕茧、苹果

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马、牛、羊

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该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图4.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图4.6森林景观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图片展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兴安落叶松,它是最喜光又最耐寒的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部。

图4.7牧业景观

该图片展示的是辽阔肥美的草原和成群的奶牛,展示了东北地区西部良好的牧业条件,并由此成为我国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区。

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图解如下:

图4.8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

该图及图下材料说明了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广,耕地比重大,国营农场密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粮食商品率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图4.9农场机械化生产

黑龙江垦区从播种到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

图4.10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水稻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区,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玉米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阅读解读】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要点:

(1)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的概念及生产条件

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2)农业分区专业化在世界的分布和发展状况

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

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

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种专用农机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封闭式自动化饲养场的出现,更加深了农业分区专业化。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图解。

(2)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的比较表解

农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茵、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方法·

技巧平台

6.用表格归纳比较同类知识的方法

(1)东北地区的地面结构和优势农业资源的分布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

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2)东北地区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区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小麦

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相对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

亚麻

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

3创新·

思维拓展

7.复种制度、复种指数和耕作制度的区别

(1)复种制度,即复种。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

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

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

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

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

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

耕作制度也叫“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

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

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

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8.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优越的自然条件:

平原地形广阔

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

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

密西西比河水系提供了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便利的交通运输:

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地广人稀:

土地租金很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高度发达的工业:

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和生产资料

对实现机械化、现代化作用大。

但能耗高,增加了成本

先进的科技:

国家建立了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对实行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作用大

【注意】

(1)我国东北平原的玉米带也是商品谷物农业。

(2)乌克兰被誉为“欧洲的粮仓”,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2013.安徽卷,T23~25,12分

2.了解不同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读图分析题

2013.江苏卷,T28,14分

3.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3.广东卷,T41,28分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

图4.1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图4.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

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这段阅读材料和插图介绍了中国商品交易会始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举办,简称广交会。

该交易会在中国目前历史、级别、规模、商品种类、到会客商、成交效果具有六“最”。

20世纪80年代以前,历届厂交会参展客商人数和成交额较少,增长较慢;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越来越显著。

自2012年改为中国商品进出口交易会。

【温馨提示】城市化及其意义

城市化是指由于非农产业在某地的形成和聚集,从而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既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地域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

其主要意义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特征表解

(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特征表解

图4.20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较慢。

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图4.2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

中国的工厂与外商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外商所获取。

图4.22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从图中数据可看出,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轻纺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在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工业产值的10%,而到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已占到工业产值的32%,轻纺工业下降到15%,说明在短短的十几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迅速完成产业升级。

图4.23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2002年与1985年相比:

①城镇数量猛增。

新增城市有高要、四会、开平、恩平、台山、新会、惠阳、增城、鹤山等,说明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②城市规模扩大。

1985年,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广州;

深圳人口由原来不足20万,到2002年突破100万;

肇庆、惠州、珠海人口由原来不足20万,迅速增加到50万。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东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表解:

【温馨提示】工业化与工业国

所谓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4.问题与政策

“珠三角”虽抢得先机,但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和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等原因的限制,与后来居上的“长三角”和潜力巨大的“环渤海”相比,表现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

(1)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图4.2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国际直接投资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1992~1993年间两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均明显下降,之后到1999年间比较平稳,1999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上升、珠江三角洲地区呈下降的态势。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变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1998年间,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比较稳定,1999年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2001年间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调整和治理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

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图4.26广州南沙开发区全景(效果图)

南沙开发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人海口,东向连接东莞、深圳、香港,西向连接中山、珠海、澳门,南濒珠江人海口,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

以南沙为中心,周围100千米范围内网罗了珠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

根据南沙地区总体规划思路,充贫利用所在区域濒临珠江人海口的临海、临港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岸线资源条件,重点发展石化、钢铁、造船、汽车制造、IT和现代物流6个产业,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临港工业基地。

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一要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二要吸引和保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利。

【阅读解读】

深圳的出路何在?

深圳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出路图解

5.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条件的比较

项目

地区

发展历史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相比状况

国内腹地

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

长江三角洲

起步晚、发展快

上海、

南京、

杭州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

子、化工

珠江三角洲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广州、深圳、珠海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因南岭阻挡,范围较小

6.城市化相关链接

(1)纵向——城市化进程特点

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工业革命以前)

工业化时期(工业革命时期)

后工业化时期(工业革命后)

时间

城市出现~1750年

1750~1900年

20世纪后,尤其是二战以后

速度

低水平的缓慢增长

加速发展

迅猛发展

规模和数量

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

城市规模大,城市数量多

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增多,出现城市群(带),城市人口、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分布

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多分布在交通要道和工矿区

在其他区域也出现城市分布

职能

多为消费性城市,是行政、宗教、商业或军事中心

多为生产性城市,也是政治、文化、交通、经济中心

城市职能朝动态、综合方向发展

城市人口比重

低(1%一2%)

上升(1900年13.3%)

迅速上升(1990年41%)

(2)横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60%~80%

较低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

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3)作用——辩证地看待

城市化过程中有得有失,应该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

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城市化的主流。

负面作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别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化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人类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运输阻塞、城市文化消失是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三大挑战。

【链接】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

推动了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

珠江三角洲模式

对外开放、外企建立

毗邻港澳,国家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市化进程快

遍地开花,城市间功能重复,协调性差

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

经济基础好,城市密集度高,交通发达

生产要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依赖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环境污染较严重,

产业升级应加快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区位条件较差,虽在沿海,但远离经济中心,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

不贪大求洋,小企业做大做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中心城市发展快

企业经营分散,内部竞争强

东北模式

国有企业建立,重工业发展

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当地的钢铁、化工、建材、森林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

德宏模式

沿边开放,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毗邻缅甸,国家政策优惠

加快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和大西南地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基础设施落后,资

金、技术贫乏,管理薄弱

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探究思路】

【探究方法】

了解自己家乡是前提,认识自己家乡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非常重要。

同学们只要时常关心自己家乡的发展,愿意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上,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就能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区域)的发展经验,提出富有创造性的产业发展构想来。

【资料分析】

【思路提示】

1.该乡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非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灌溉水源等)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2)交通条件对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生产

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

(3)加强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

(4)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路子。

(5)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或产业)。

2.调查研究后,分析出自己家乡的优势条件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与家乡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创设出新颖、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典例导练】

【例】

(2013.重庆六区)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宜万铁路的线路示意图,图中虚线圈区域的交通通达性呈现了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

通达性常常作为评价交通网络和区位的综合性指标,某地区的交通状况越好,与中心城市距离越近,则它的通达性就越高;

反之,通达性就越低。

材料二2011年,“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

2013年“两会”期间,重庆市向全国人大提交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意在促进“成渝经济区”能发展为内陆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作为人口超过1亿的区域大市场,是中西部市场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和城市最密集的区域,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我国城市群分布及“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1)试分析虚线圈区域交通通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2)简述我国主要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有利的自然条件。

(3)成渝城市群中,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的两个城市是_______、______.

(4)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

【解析】本题图文材料信息丰富。

(1)由材料一可知,与中心城市距离越近的地区,通达性就越高;

有河流或铁路经过的地区,城镇数目多,交通状况好,则其通达性高。

(2)从右上图三个经济圈可看出我国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及位置等;

(3)成都和重庆是省级行政中心.级别最高;

(4)运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答案】

(1)由(中心)城镇向周边地区递减,由交通主干线(铁路、河流)地区向周边地区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